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刘伯承传-第6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刘伯承把目标投向了华东军区军政大学。华东军大设在南京城的东南隅,原国民党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和国防部的院内。占地约3平方公里,房屋面积达47万平方米,各类设施也较齐全。早在1949年5月,刘伯承主政南京的时候,就曾经去过那里,详细查看过那里的房屋、设施情况,并向中共中央专门作过汇报。那时,他就考虑过将来在那里办学校培养干部的问题。
  所以,他现在毅然决定向中共中央提出报告,建议把陆大暂时设在南京。
  中共中央始终关注着陆大的筹建工作。在筹备期间,政务院总理、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三次会见了刘伯承和陆大筹委会的成员,传达了毛泽东对办好陆大的指示,提出了陆大临时党委的组成方案、干部配备和组织机构等问题,研究确定了教学方针和教学内容。对如何办好这个学校作了重要指示。
  第一次是在11月初,周恩来特意把刘伯承等人请到中南海。
  刘伯承与周恩来久已相熟,从南昌起义到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他曾与周恩来共事,襄助戎机、擘画军事,两人相得益彰,也由此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刘伯承对周恩来一向十分敬佩。周恩来对刘伯承也很尊重,常对人称赞他博学强记,通晓古今,总是亲切地称他”刘老”,喜欢和他交谈,倾听他的见解。
  当刘伯承等人来到中南海西花厅总理办公室的时候,周恩来刚刚起床,还没有吃早饭。他和人家一一握手问候,并亲切地对刘伯承说:“刘老,你来了。我起晚了。”
  刘伯承知道,周恩来日理万机,经常通宵达旦地工作,常常不能按时睡眠。他深情地说:“总理,你多睡一会儿吧。我们昨天是睡久了。听说你每天要工作到早晨三、四点钟才休息,太劳累了!”
  周恩来说:“不要紧,我习惯了。”
  一会儿,工作人员端来了早餐,周恩来跟大家打个招呼便开始用餐。趁此机会,客人们环顾了主人的住所:这里是会客室兼着办公室。房间陈旧,设备简陋。靠墙排满了书柜,三张方桌接成一个长会议桌。最显眼的是那张又宽又长的写字台,上面放满了摞得很高的文件和书籍。再看主人的早餐:三块烤馒头片、一碟咸菜、一杯牛奶和一个煎鸡蛋。看着这一切,刘伯承和同来的人都很感慨:住进北京城中南海的周恩来,仍然保持着战争年代那种艰苦朴素的作风。
  周恩来用完早餐,谈话开始了。
  “总理,我接到毛主席的电报就来了。”刘伯承微笑着向周恩来报到。
  “你这个人组织性纪律性是非常强的,只要中央有命令,你马上就会来。”周恩来用非常满意的口气回答。
  “我来是来了,就是怕搞不好。”刘伯承谦逊地说。
  “你槁得好,搞得好的。你有几个特长:有学问,有搞教育的经验,又非常严格,严师出高徒嘛!”周恩来笑着鼓励他。
  “总理,可不能那么讲,我是能做一点就做一点。我能力实在不足,过去搞红大,那个好搞,两三个月就过去了。现在搞现代化,我也是没有经验的。你看能不能给我找几个好助手?”刘伯承向周恩来诚恳地表达自己的心情和要求。
  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提出了陆大临时党委的组成方案,并和刘伯承一起,详细研究了陆大的组织机构和一些领导干部的人选问题。
  几天以后,周恩来第二次会见了刘伯承等人,传达了毛泽东关于办好陆大的指示。基本精神是,陆大的方针仍然是延安抗大总校的方针,要在人民解放军建军传统的基础上,认真学习外国军队的先进经验。周恩来还告诉他们,为了办好陆大,毛主席已经聘请了一批苏联顾问来帮助工作。
  一提到顾问问题,刘伯承很自然地想起当年与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的交往。李德那种独断专行、飞扬跋扈的霸道作风,曾给中国革命造成巨大损失,也在他的心中刻下了一道深深的伤痕。
  以往的教训,记忆犹新。他向周恩来建议:“总理,我考虑了很长时间,叫顾问不如叫专家好。顾问,顾问,就是要‘顾’我们的‘问’。叫专家就超脱了。你当你的专家,我们于我们的工作。我请你,你就讲;我不请你,你就不要‘顾问’我嘛!”
  周恩来还和刘伯承等人研究了筹建工作的一些具体事宜:一是校名问题。鉴于将来要开办海、空军科,刘伯承建议将陆大更名为军事学院。二是校址问题。为了早日开学,减少国家的财政支出,刘伯承提出把校址暂时设在南京华东军大所在地。以后有条件营建新校舍再行搬迁。三是干部问题。
  当时朝鲜前线急需干部,新建立的各军兵种及其领导机关需要干部,地方上各条战线也需要军队干部去支援,使军队的干部不够用的问题显得很突出。
  所以,从全军调干部很困难。刘伯承请求以华东军大和华北军大的一部分干部为基础,依托华东军区组织起军事学院的各级机构。这些意见,周恩来完全赞同。
  当谈话结束,刘伯承等人起身准备离开的时候,周恩来再次亲切地问道:“刘老,你看还有什么事情吧?”
  刘伯承用试探的口气说:“总理,我想,校址既然设在南京,能不能让陈老总来兼政委呢?”
  “我明白你的意思,陈毅是华东军区司令员,你让他兼政委,找他要人、要钱、要房子就好说了,是这个意思吧?”周恩来坦率地点穿了刘伯承的心思。
  “是啊!我是有这个意思。”刘伯承一面回答,一面有点不好意思地笑了。周围的人也哈哈大笑起来。
  第三次会见是在一个晚上。周恩来围绕如何办好军事学院问题,和刘伯承等人作了3个多小时的长谈。
  他们首先研究了教学方针和教学内容。在大体确定军事、政治、文化各课的课程后,周恩来特别强调要搞好文化教学,指出军队的干部文化低,这是历史造成的。只有学好文化科学知识,才能掌握现代军事科学技术。接着,又研究了教员问题。刘伯承提出,选调教员非常困难。现在有一批起义、投诚和解放过来的原国民党军官,他们当中有的人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军事学术素养。周恩来表示,可以计这些人当教员,团结教育他们为新中国的国防建设事业服务。以后,再从每期毕业学员中选留一些人员任教,逐步改变这种状况。最后,周恩来勉励刘伯承说,搞现代化军队建设,许多东西我们都没有经验。虽然刘老是个老教育家,搞了很久了;但搞现代化的军事学院,也还要不断地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学习现代军事科学,研究现代战争的特点,把丰富的作战、建军经验加以总结提高,传授给全军中、高级干部。
  谈话结束了。周恩来将刘伯承等人送出西花厅,一一握手告别。
  这时,夜已经很深了。中南海显得格外宁静、安谧。但是。这里,那里,一座座庭院仍然放射出明亮的灯光。中共中央的领袖们还在埋头筹划着治党治国治军的方略。
  刘伯承等人沿着中南海湖畔的砖石雨道向大门口走去,瑟瑟寒风吹在他们身上。他们却感到心里是热乎乎的。
  第三节创建军事学院的意见书
  根据周恩来三次谈话的精神,刘伯承和筹委会的同事们一起研究起草了《关于创建军事学院的意见书》。
  11月13日晚,刘伯承带着这个意见书,又一次来到中南海总理办公室,向周恩来和有关部门的负责人聂荣臻、肖克等作详细汇报。
  汇报会由周恩来主持。他读一条让大家讨论一条。遇到有修改补充的地方,随手记下来。
  刘伯承起草的《关于创办军事学院的意见书》,除校名和校址按他原先的建议,定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暂设南京外,主要内容是关于组织机构和训练方针。
  关于组织机构,学员与班次:共设陆军本科、陆军速成科、空军速成科、海军速成利、情报参谋训练班、俄文训练班等6个学习单位,及一个陆军函授科的业务机构。陆军个科定额370名,收团、营级及部分优秀的连级干部,有初中文化水平,年龄在30岁左右者。陆军速成科定额500名,收军、师、团及个别兵团级干部,具有高小文化水平音。情报参谋训练班,由总参情报部选送学员50名,俄文训练班,由中央军委俄文编译局负责选调50名相当大学文化程度、有俄文基础的人员再予提高,并授以军事知识,以解决军事翻译及俄文教员的缺额。函授科定额150名,收在职团级至兵团级干部,有自学能力者。学制,陆军本科两年,陆军速成科、情报参谋训练班、俄文训练班均为一年,陆军函授科一年半。海、空军速成科暂缓成立。
  领导机构:全院设训练部、政治部、院务部和干部管理处。并设立战史。
  战役战术、司令部工作,后方勤务、通信联络、政治经济、文化外语等15个教学组织,以及学术研究室和翻译室。
  所需干部:除已决定调作学院领导干部的促其到职外,拟再由全国各大军区调25名军、师级及个别团级,有相当文化程度及实战经验,有培养前途的军政干部来院培养,作各教学组织和各学员科的领导。学院各级行政领导干部及工作人员,由华东军大和华北军大选调。
  关于训练方针,确定为:在人民解放军现有素质及军事思想的基础上,熟习与指挥现代各技术兵种,并且组织其协同动作。同时熟习参谋勤务与通信联络,以准备与美帝为首的侵略集团作战。
  《关于创办军事学院的意见书》由周恩来主持修改后,上报中共中央。
  三天后,毛泽东亲自批准了这个报告。从此,开始了筹建工作的新阶段。如果说,以前的工作主要是研究起草军事学院的创办计划,那末,以后的工作则是把这个创办计划讨诸实施,把蓝图变成现实。
  11月21日夜晚,刘伯承乘火车赶赴南京,投入了紧张的建校和教学准备工作。
  第二天上午,刘伯承便开始办公。首先根据周恩来的指示,成立中国共产党军事学院临时委员会。临时党委由刘伯承、陈士榘、陈伯钧、钟期光、刘忠等5名委员和两名候补委员组成。接着,召开第一次会议。当时,除刘忠之外,其他委员都已到职。但说来也巧,正当会议进行之中,原任西康军区司令员的刘忠千里迢迢赶来报到了。
  刘忠原是第一二九师和第二野战军的干部,见到刘伯承倍觉亲切。他一面向刘伯承立正、敬礼,一面气喘吁吁地说:“刘司令员,我??我来晚了。”
  刘伯承从座位上站起来,快步走到刘忠跟前,紧紧握住他的手,风趣诙谐他说:“刘忠同志,你来得不晚,来得正好。你看,就差你这一脚(角)了嘛!”
  11月30日,中央军委正式任命刘伯承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
  同时,任命陈士榘为训练部长,陈伯钧、陶汉章为副部长,钟期光为政治部主任兼干部管理处主任,刘忠为院务部部长。
  这个领导班子是中央军委从全国各大军区抽调干部组成的。其中,陈士榘、钟期光来自华东军区,陈伯钧来自中南军区,刘忠来自西南军区,陶汉章来自华北军区。这些人,除陈士榘1952年调军委工程兵部工作外,其他的都跟随刘伯承在军事学院度过了8个春秋。他们在以刘伯承为书记的学院党委的领导下,团结一致,努力工作,为军事学院的创立与壮大,为全军教育与训练事业的不断发展,付出了艰苦的劳动,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领导班子组成之后,刘伯承连续主持召开了院务工作会议、团以上干部会议和教学工作人员大会,号召全院同志“组织起来”、“行动起来”,把“组织起来”作为军事学院开宗明义的“第一乐章”。
  从11月下旬开始,奉中央军委命令,由全国各大军区调给军事学院担任领导工作的干部陆续报到了。但是,原定调的25名,只到了11名。其他大部分因种种原因没有到任。刘伯承只好先以这11名干部充任各教学组织和各学员科的领导,然后把从华东军大、华北军大调来的干部分配到机关各科室、各基层分队工作。另外,又把新入伍的1000多名青年学生编成一个教导团,下设步兵、炮兵、工兵、装甲兵和通信兵等5个营,专供演习使用。就这样,初步建立起了军事学院的组织机构。
  在选拔和使用干部上,刘伯承坚决服从中央军委的决定和总政、总干的安排,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的原则。他说:“我办军事学院,是把华东军大和华北军大‘两块银’镶嵌在一起了。”
  从12月份开始,学员们陆续从全国各地前来军事学院报到。根据报到的学员们的实际情况,刘伯承重新调整了各个学员科的组成和学制。把原来的情报参谋训练班改为情报科,学制两年。把原来的陆军本科、陆军速成科分为3个科:一个训练团及部分优秀的营级干部,学制两年;一个训练师、团级干部,学制一年;一个训练师以上高级干部,学制也是一年。
  对于各个学员科和教学组织的名称,刘伯承字斟句酌,反复推敲。训练师以上高级干部的学员科,有人提议叫“将官班”。他认为这个名称不好。
  国民党陆军大学就曾经设有“将官班”。那是蒋介石为了分化瓦解国民党内部的各个派系,收买拉拢各派将领而设立的,根本不是传授军事学术的组织,而且早已声名狼藉。经过反复思考,他决定将它定名为高级速成科。训练师、团级干部的定名为上级速成科,训练团级及部分优秀营级干部的定名为基本科。
  对于教学组织的名称,刘伯承也翻书查典,很动了一番脑筋。他查阅了俄汉辞典、露和辞典和原版俄文辞典等好几种工具书。最后,看到露和辞典上有一个词:“Кафедра”,俄文原意是讲坛的意思,是教授们进行学术交流的场所。他非常欣赏这个词。他认为,作为给学员传授知识的教学组织,应该是一个有充分学术民主和学术研究空气的宽松和谐的组织,不应该把它搞成一级行政组织机构。于是,他根据露和辞典这个词,把军事学院的教学组织定名为“教授会”。他解释说:“教授会,教授会,顾名思义,是‘教之以理,授之有术’,是教授们开会的组织。”
  对于报到的学员,刘伯承按照中央军委规定的入学条件进行了严格的复查,将“少数师团干部,则身体残疾不能坚持学习者,及一部分营级干部,军事基础太浅,无实战经验,非优秀干部,确无造就前途者”,一概退回。
  但是,由于当时干部的文化程度普遍很低,对学员文化程度的审查则不得不适当放宽尺度,只要求有高小甚至初小文化水平就可以了。
  报到学员共900多名。经过复查,不符合入学条件,退回或转送其他学校的有14O多名,军事学院只招收了758名学员。刘伯承说,这样做的目的,是把好钢用在刀刃上。选拔一个合格的学员入学,就要出一个合格的产品交给国家。
  12月15日,刘伯承颁布了军事学院训练工作大纲。大纲规定:“中国人民解成军军事学院的目的,在于训练和培养高级和上级指挥员及参谋干部。在实施训练之后,以能培养完全忠实于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央人民政府与中国人民事业,且善于组织与指挥现代化团、师及诸兵种合成部队,在战场上进行诸兵种协同动作的指挥员。”大纲还规定了基本科、上级速成科、高级速成科、情报科的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