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南北朝刘-拓跋-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是中原大帝国继李广利出征大宛之后第二次向西域大规模投放兵力。

  春寒料峭,长安笼罩在冰冷的寒气中。苻坚、吕光君臣二人谁都不会想到,这是他们永别之日,吕光从此再未踏上关中的土地,再未返回略阳家乡。吕光带走的是前秦国的常备军。五个月后,苻坚下诏倾国兵力进发江南。如果历史可以假设,苻坚是否会后悔发动保卫西域之战?淝水之战中,由良家子弟组合而成,有着华丽装备的中军难以抵御谢玄的北府军攻击,这与吕光抽走近十万氐汉精锐部队不无关系。

  无数次战争证明,两线作战鲜有不败者。人上路了很难回头,沿着河西走廊行进的吕光已经着手拟订西征军事计划。西征军打击的重点,一个是焉耆国,一个是龟兹国(今新疆库车县一带),地处西域西部。区区两个绿洲国家根本无法阻挡西征大军,因为吕光得到了车师和鄯善国支持,粮食给养保障充分。西域诸国势力比较分散,难以对抗中原王朝。若想对抗,必定有另外的势力,两汉时是匈奴,前秦时是狯胡。狯胡是什么样的国家呢?

  狯胡来自天山以北裕尔都斯草原、纳伦河谷及其以西以北地区,《魏书·西域传》中的悦般国,范围大体在今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中亚国家一带。狯胡部族原隶属北匈奴,后来逐渐发展壮大,开始卷入绿洲国家间的纷争。到前秦灭前凉,狯胡已控制了龟兹、焉耆、温宿、尉头等天山南麓绿洲国家,势力向疏勒、于阗等国渗透。

  没有无缘无故的战争。西域有条发财的路,谁控制了西域,谁就有取之不尽的财富。狯胡欲独霸西域,垄断丝绸之路。东部的车师和鄯善感到压力,才向苻坚提出请伐西域,并主动要求担当向导。

  做任何事都要有计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吕光当然明白这个道理。由河西走廊进入西域的道路即是著名的“丝绸之路”,共有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由阳关,经若羌,沿昆仑山北麓西行,即为南道;由敦煌西出玉门关,沿疏勒河向西进入罗布泊则为中道;由新玉门关,穿过五船碛(莫贺延碛)到达高昌(今吐鲁番地区)为北道。

  前秦军队是去攻打塔里木盆地北部以龟兹、焉耆为首的西域叛王,不是去和西方做生意,不会选择南道。吕光此次西征路线,取中道还是北道呢?面对茫茫黄沙,陌生的领域,吕光拟订出一个大胆的军事计划。出玉门关,进入中道,向罗布泊进发。

  吕光的大军到达罗布泊时,其地已是满目黄沙、一片苍茫。昔日的罗布泊碧波万顷,疏勒河、孔雀河注入泊中,风吹湖面,万千浪尖,粼粼烁烁,岸边点缀奇瑰的胡杨,与偶尔破浪而去的一只只小小的独木舟构成蓝色的童话世界。而今罗布泊以西一片片芦草后面是茫茫黄沙,楼兰国也已经一点点被风沙湮没。

  楼兰古城的消亡大约在公元前后至4世纪,吕光到达鄯善时,恐怕所有的建筑物只剩尖顶在风沙中矗立。吕光的心思不在改善罗布泊地区的生态,他的使命是军事进攻。

  吕光休整军队,在鄯善国大张旗鼓招兵买马,声言要西进,同时下达一道奇怪的命令,北渡孔雀河,翻越库鲁克塔格山脉,向高昌进发。军士们愕然,西域的国主们更加莫名其妙。既然我们到达罗布泊,要向西攻击焉耆和龟兹,为什么不直接沿孔雀河谷向西北进军,却向北到高昌呢?从鄯善到高昌中间横亘着高大干旱的库鲁克塔格山脉,而且高昌到焉耆国中间隔着三百里流沙。

  沿孔雀河至焉耆国不到一千里,翻越库鲁克塔格,再折而至焉耆国,约一千五百里,如此舍近求远,所为何来?大家注视着前秦国这位赫赫有名的大将,莫不成脑子进水了?吕光微微一笑,只说了一句话,大家都不笑了。不是人家缺心眼,而是自己实在太笨。

  “声东击西!”这是一条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古老得不能再古老的计策。用兵之道看似很简单,其实千变万化。按照常规作战原理,的确不该舍近求远,但真正军事家懂得“以迂为直,以患为利”。由孔雀河西进,敌人必有准备,易受焉耆和龟兹两国的夹击。由罗布泊转而北上高昌,在车师国休整,出流沙三百里直抵焉耆国都城下,可出奇兵制胜。

  中秋佳节,西征大军途经墨山国之路抵达高昌郡。高昌城在今吐鲁番盆地,是前凉王张骏讨伐龟兹、鄯善、于阗、焉耆诸国平定西域后设立管辖西域地方事务的郡府。高昌太守杨翰带来天王苻坚南征消息,吕光下令停止进军,等待朝廷命令。西征大军是前秦精锐部队,西域和晋朝比起来,还是南征事大。

  部将杜进反对说:“节下受任平叛,机不可失,我军万里迢迢,距敌仅有一漠之隔,有什么比破敌还重要的事呢?”众将和西域东部诸国国主支持杜进意见,吕光这才改变主意,征发诸国兵马,带领十万军队南渡流沙。
大漠关山(2)
  西征将士们体验到了“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感觉。他们的目标比楼兰还要遥远,大军一路艰难行走在漠海。茫茫大漠有其魔鬼的一面,也有其天使的一面。

  大风起兮,黄沙漫漫,日色昏暗,热风扑面,黄沙蒙头,四野茫茫,莫知所在。太阳西下,气温骤然降低,寒气袭人,将士们用毛毡裹体,栖身在细细的沙子上。抬头望天,长空如洗,星汉灿烂,银河、星云,从来不曾如此清晰。朝行夜止,五天过去,大军在沙漠中穿行三百余里,抬眼四望,仍旧一片流沙,所带的水已不多,将士们相顾失色。

  吕光鼓励众将士道:“我听说昔年汉将李广利西征,精诚所至,飞泉涌出,我们难道就没有诚心感动天地吗?皇天必将有济,诸君不必担忧。”沙漠气候确实出人意料,吕光话音刚刚落地,大雨倾盆而下,平地三尺。这不是小说,而是真实的历史。前秦军士气大振,一鼓气越过沙漠,兵锋直抵焉耆都城。

  焉耆国王泥流大惊,国中之精锐都在孔雀河上游,万没料到十万秦兵突然从大漠冒出。登城而望,秦军旌旗蔽日,万马奔腾,甲兵似水,刀枪如林。泥流慌忙下令开城投降,龟兹以东诸国尽降,吕光率得胜之师,渡过轮台,向龟兹挺进。

  龟兹国王白纯自恃有狯胡国之强援,将城外居民悉数迁入龟兹王城内,坚壁清野,固守待援。为稳定远征军人心,瓦解敌人斗志,吕光大玩心理战,说他做了个梦,梦见一只金色大象飞越龟兹城而去。西域人奉佛,吕光借此解梦说:“金象即佛神,保佑龟兹国的佛神走了,他们肯定灭亡。”于是,军心振奋,将士们踊跃攻城。

  狯胡当然不能坐视不管,国王的弟弟呐龙率骑兵二十万,协同温宿、尉头等西域属国的国王,合兵七十余万来救龟兹。中世纪中国最大的一次战役打响了。

  决战!吕光下达命令,将领们没人肯动地方。倍则攻之,兵法上讲得明明白白。两倍于敌人的兵力才可以进攻,而我方只是对方的七分之一。我们只有守,连营结阵,死守不出,才有希望。

  兵法是死的,人是活的,如果照本宣科就能获胜,书呆子也会是最优秀的军事家。吕光对死守战术嗤之以鼻:“敌众我寡,我军困守营中,若敌人内外夹攻,必分兵抵抗,势分力散,怎么是破敌的良策呢?”死拼就是良策吗?吕光有主意,对付龟兹军队可以用木头人。前秦军队在城南五里设一营,深沟高垒,钉上木桩,披上铠甲,戴上头盔,遍插旌旗。大军向城西转进,迎击狯胡联军。

  龟兹在天山脚下,北面起伏的天山群峰,横亘东西,雄伟壮丽,气势磅礴,顶峰积雪皑皑,银光闪闪。南面一片黄沙茫茫无际,直贯云天。“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狂风怒吼,硕大如斗的碎石,满天飞滚。西征军与狯胡联军展开决战。晋书称狯胡军“弓马娴熟,善使矛槊,铠如连锁,射不可入,以革绳为武器,策马掷人,多有中者”。

  晋书对狯胡军骑兵描绘,有夸张附会之嫌,七十万人只能是主力骑兵身穿铠甲,绝不可能全部着铠,革绳就是草原牧民套马的绳索。我们不要小看套马的绳索,胡人入侵欧洲时就曾经以革绳作为武器大败哥特军队。针对狯胡军的战术,前秦军列勾锁阵迎敌,吕光因之成为后世钩镰枪大阵的始祖。勾锁阵大败狯胡军主力,斩首万级,呐龙狼狈而逃,西域附国的军队只好投降。

  吕光一战破敌百万,荡平天山,威名震动西疆。狯胡军队惨败的消息传进龟兹城中,白纯收拾珍宝,弃城逃走。西域王侯降者,三十余国。西征军进入龟兹都城,吕光见到的是波斯萨珊王朝和印度贵霜帝国式的壮丽恢弘的王宫,都城的繁华不亚于长安。华丽奇特的宫室让这位西域征服者惊讶万分。参军段业作《龟兹赋》讥讽龟兹的豪奢,记载西征功业,可惜这篇文章未能流传下来。

  西域人家家户户存有精酿的葡萄酒,富户大家的葡萄酒竟至千斛,酒桶堆积如山,酒香四溢,十年不败。《晋书》称“胡人奢侈,厚于养生”。西征将士们尽情狂饮,醉倒在百姓酒窖中的比比皆是。

  吕光恩威并施,立白纯弟弟白震为龟兹王安抚百姓。西域诸国前代未能臣服的王国,不远万里皆来归附,献上汉朝时赐给的符节凭证。吕光与其更换符节,并上表前秦朝廷,可惜此时的前秦已处于战火之中。吕光始终未得到长安诏命,又见龟兹繁华富饶,本想留下来,可氐汉将士们思乡心切,只得踏上归程。

  公元385年三月,吕光大军启程,两万多头骆驼满载西域诸国的各种珍宝奇玩,并驱赶一万多匹骏马东归。战争为了获取财富,否则出生入死干什么?在这堆积如山的战利品当中有一件奇特的宝物。

  一个人,一位价值连城的僧人。
鸠摩罗什(1)
  佛教自印度传来,经书都是梵文,佛经译成汉文全靠从事翻译工作的僧侣。有一位高僧曾经当众立誓:“如果我所传译的经典没有错误,愿身灭之后,舌头不会焦烂。” 高僧圆寂,后秦皇帝在逍遥园举行仪式,依佛法焚尸。灰飞烟灭,形骸粉碎,只有舌头依然如生。

  这位高僧就是鸠摩罗什,一位来自西方的神僧,印度大乘佛教始祖龙树的四传弟子,中印混血儿。鸠摩罗什先代本出婆罗门族,在印度世袭高位。父亲鸠摩罗炎,弃相位出家,东渡葱岭,远投龟兹,龟兹王迎为国师,后被逼娶龟兹王妹耆婆为妻,生下鸠摩罗什。

  鸠摩罗什少有慧根,七岁随母亲出家,日诵谒三万二千言,能晓经、律、论三藏佛典。十二岁在沙勒国举行大会,升座讲《转法轮经》,年轻的鸠摩罗什从此名声大噪。二十岁在龟兹王宫受戒,龟兹王为其造金狮子寺。鸠摩罗什之所以能在西域名声显赫,与其通晓梵语、龟兹等西域民族语言有莫大关系。

  鸠摩罗什的名声传到中土,中原高僧释道安一再劝天王苻坚去西域迎鸠摩罗什入关。苻坚在建章宫为吕光饯行时,特意嘱咐:“鸠摩罗什,深解法相,后学之宗,贤哲者,国之大宝,若克龟兹,即驰送入关内。”

  苻坚何以如此看重鸠摩罗什,他对中国历史进程起了怎样的作用?文化是国家的立国之本,战争只能逞一时之威风,亚历山大的马其顿王国、成吉思汗的四大汗国昙花一现,没有文化的国家很难在世界民族中长立久安。

  八王之乱后的中国大地群雄并起,民族割据,互相征伐。皇权败落,儒学衰微,玄风日上,人民信仰空虚,贵族崇尚玄无。新兴的蛮族以野蛮的手段征服土地、践踏道德,民族矛盾尖锐,战乱永无止境。天王苻坚为统一思想,平定天下,结束动乱,为中国找到了佛学。

  后赵天王石虎曾大力倡佛。可佛教源自印度,佛学经典皆是梵语。当时中土佛学领军人物佛图澄仅以法术兴佛,平生未译一经。佛图澄的佛学可以度百姓,不足以度士人,无法与儒家、道家和各族所崇拜的神相抗衡。

  苻坚称天王后,沙门释道安站到宣扬佛学教义第一线。

  释道安本姓魏,常山扶柳人,生性聪敏,十二岁出家,破除俗姓,以释为姓。道安生得丑陋,以貌取人是人的通病,师父不喜欢他。有次,道安同学向师父要经卷,师父递给他一卷辩意经,约五千言。道安带佛经入田,休息时候读经。晚上回来,把佛经交还给师父,再求剩下的佛经。师父不高兴:“昨天的经书尚未读完,怎么又来索要?”道安答道:“记下了!”

  一句话吓师父一大跳,也没说话,又给了一卷《光明经》,不下一万言。道安带着佛经入田干活,晚上还给师父,索要别的经书。师父让他背诵,不差一字。师父这才明白,人家是佛陀转世,从此格外敬重。

  道安又拜佛图澄为师,首创寺塔传教,门下弟子无数,中分河北,有一半的河北人受过教化。为避中原之乱,至襄阳讲经布道,整理佛典,为晋朝皇室、士庶所重。在襄阳十五年中,道安除每年讲经外,最伟大的一项成就是制定管理僧团的制度,叫做“僧尼轨范”。佛教的清规戒律从他手里开始制定,人身行为也被限制。以前和尚独来独往,现在则成为住宿生。

  前秦破襄阳,苻坚得道安大喜过望,谓群臣道:“襄阳释道安是神器,方欲致之以辅大秦。”道安至长安,居五重寺,苻坚每有军国大事常常咨询,并指示学士,无论佛学还是外学,有疑难处都向道安请教。长安一带因而形成一句谚语:“学不师安,义不中难。”意思说做学问如不以道安为师,学问不能精深,经不起人家的质疑问难。

  道安之前,对佛经的翻译、注释错误甚多,无法服众,不能度人,不利于佛教传播。道安开始对佛经进行注释。可以这么说,真正的注经始于道安。

  道安深知若想佛教在中土发扬光大,成为主流意识形态,佛学经典必须译成中文。佛学浩如烟海,道安才学毕竟有限,他想到了名扬西域的鸠摩罗什,极力怂恿将鸠摩罗什迎到中土,同时坚定苻坚出兵西域的决心。
鸠摩罗什(2) 
 可惜,苻坚还没有得到心目中的高僧,自己的前秦帝国就已经灭亡了。后来,鸠摩罗什到达后秦,在长安译出《大品般若经》《维摩诘经》《妙法莲华经》《金刚经》等三十五部二百九十四卷,成为中国佛教史上四大译经家之一。后秦因此成为佛国,国内一度比较安定。后秦对北中国的国家政权影响深远,成为北魏一段时期的样板。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鸠摩罗什神思俊才,西域人人钦服,每年举行讲经法,西域诸王必云集闻法,长跪在鸠摩罗什的法座旁,让他踏着登上法座。吕光破西域后,为树立威权,打压鸠摩罗什,强迫他与龟兹王女成亲。鸠摩罗什苦苦请辞,吕光大加奚落:“和尚的操守不过像你父亲罢了,有何不可。”

  吕光亲自灌醉鸠摩罗什,送入龟兹王女的洞房。吕光又让鸠摩罗什骑猛牛、乘恶马,想看他从牛背和马背掉落的滑稽相。几番恶意欺辱,鸠摩罗什胸怀坦荡,丝毫没有怒色。

  不管怎么说,鸠摩罗什犯了色戒,后来到达长安,后秦皇帝强逼他接纳十名伎女。伎女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妓女,而是指以歌舞为业的女艺人。鸠摩罗什对自己持戒不严耿耿于怀,深以为恨。每逢升座讲说经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