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南北朝刘-拓跋-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穆崇记得吧?就是和奚牧两人到七介山向拓跋珪母子通报刘显阴谋的那个穆崇。穆崇是代人,祖先从拓跋力微开始世代效忠拓跋部。他为人机灵敏捷,“少以盗窃为事”, 就是小偷。

  他虽然职业不光彩,但非常重义气。看看穆崇是怎么做的,当拓跋珪母子寄居独孤部的时候,他时常救济帮助,没有人能比得上。在拓跋珪危难之时,他挺身而出,冒着生命危险送信。
三岁犊岂胜重载(2)
当年刘显要杀拓跋珪,梁六眷让穆崇通风报信,知道刘显会疑心是他走漏风声,临行前对穆崇说:“刘显日后肯定会疑心我,你一定不要泄密,现在骑上我的骏马,把我心爱的女人一起带上。如果刘显怀疑到我,你就说偷了我的马,抢了我的女人畏罪逃跑。”

  刘显从七介山败兴而回以后,越想越不对劲,在驻地里调查,发现梁六眷手下的奴才穆崇失踪,并且梁六眷少了一匹骏马。他联想到梁六眷是什翼犍的外甥,又参与了此事,一定是他泄密。刘显正要派人去抓,穆崇此时却回来了,四处张扬说:“我看不惯梁六眷那副奴才样,背主沽恩,忘记自己是代国的奴才。我夺他马,抢他女人,看他能把我怎么样?”刘显听说后,又觉得梁六眷不会背叛自己,便不再深究此事。

  穆崇大可和拓跋珪一道逃到贺兰部去,远无必要冒着凶险再回独孤部。可他重“义”,对拓跋珪母子重“大义”,对梁六眷重“小义”,算得上侠义中人,义薄云天。讲义气的人吃亏,但并非所有讲义气的人都吃亏。拓跋珪不是一个轻易被感动的人,穆崇义气还是打动了那颗冰冷的心。穆崇日后参与策划谋反,当时陷入极度疯狂猜忌的拓跋珪杀死了弟弟,却原谅了他。

  当外甥于桓告诉穆崇,八家部落密谋抓捕拓跋珪时,穆崇却大义灭亲,连夜告密。拓跋珪临危不乱,当机立断,斩杀于桓等五人,对莫题等七家部落首领则全部原谅,并不追究。这一手显示出他高人一等的政治手腕,诛杀主犯立威,从犯一概赦免来稳定各个部落的人心。

  拓跋珪为防备联盟内部的人继续发难,率领诸部落向北翻越阴山,再次去依附贺兰部。拓跋珪果然能屈能伸,先前和人家贺兰部闹得那么不开心,这次居然扯下脸皮来再去。不过话又说回来,这也是没有法子的事,以一个离心离德的部落联盟去和拓跋窟咄、刘显联军交战又能有多少胜算。

  拓跋珪第二个优点就是坚忍。坚持、不放弃,不到最后一刻不认输。即使来到贺兰部地盘,也指望不上贺兰部会帮你出兵打仗,拓跋珪想到了中原帝国后燕。慕容燕国与拓跋魏国是姻亲,拓跋珪是后燕国皇帝慕容垂的孙外甥,他的祖母是慕容垂的亲妹妹。拓跋部的使者长孙贺和安同骑快马入塞向后燕国求援,没想到长孙贺半道投奔拓跋窟咄去了,安同历经千辛万苦从小路赶到后燕国新都中山城(今河北定州市)。

  长孙贺之所以半路投奔拓跋窟咄,一方面出于对拓跋珪的轻视,另一方面他不认为慕容燕国会出兵帮助魏国,因为燕国的老皇帝慕容垂正忙于和黎阳的丁零人以及南方的东晋开仗,哪有闲工夫管草原上的事。

  拓跋鲜卑人和匈奴独孤人的命运竟然掌握在遥远的中山皇宫里。慕容鲜卑真是鲜卑人吗?慕容垂又是个怎样的人?他会帮助拓跋珪吗?
一代枭雄慕容垂(1) 
 世间不乏常胜名将,但有不败的将军吗?极少,但有!慕容垂就是其中之一。慕容垂十三岁开始带兵,大小千余战,从无败绩,人们称之为枭雄。前燕灭亡后,他依靠坚韧不拔的意志成功复国,成为慕容家复国第一人。然而,他死后仅仅一年,依靠一场场军事胜利建立起来的后燕王国最终兵败河北,退出中原。对于百战百胜的名将慕容垂来说,上天似乎对他太不公允。

  纵观古今中外,没有任何一个家族可以与鲜卑慕容家相媲美。慕容这个名字如同烟花般绽放出绚丽色彩后便湮没在中国浩瀚的历史洪流之中。慕容家族起初并不住在江南水乡姑苏燕子坞的参合庄,而是驰骋纵横在广阔无垠的辽东大地。金庸先生说得没错,他们拥有盖世武功。

  慕容鲜卑是东北的林地民族,祖先不讲汉话。那么,慕容这个姓氏又是怎么来的呢?它来源于一顶帽子,很奇怪吧?东晋十六国时代奇怪的事多着呢。

  慕容鲜卑属于东部鲜卑,东部鲜卑起源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鲜卑山,即今科尔沁右翼中旗西哈勒古河附近的大罕山。东部鲜卑在檀石槐时最为强大,他在高柳(今山西阳高县)北三百余里的弹汗山设立大帐,建起鲜卑廷,统一众多的鲜卑部落,结成强大的部落大联盟。檀石槐死后,鲜卑一度衰落。后来一个叫做轲比能的鲜卑大人重新建立鲜卑部落大联盟。轲比能死后,鲜卑联盟分裂为三部。宇文部、段部、慕容部先后兴起。

  慕容部原本游牧于西拉木伦河上游。三国时代,慕容部首领莫护跋率部向东南移动,到达沿海之滨的辽西郡。莫护跋跟随魏国大将司马懿征讨辽东公孙渊有功,封为率义王,定居大棘城(今辽宁省义县)。

  莫护跋起初并不姓慕容。当时燕地和代地的人喜欢戴步摇冠,步摇冠即一步一摇的帽子。那是一种流行于汉代的笼冠,本来是武将戴的帽子,其形状像一个倒置的高脚酒杯,四周用笼状的硬壳套上。所谓步摇冠,即在笼冠之上镶有像树枝树叶状的金枝金叶片,摇动即响。戴在头上,一走一晃,一晃一响。

  这种帽子时尚前卫,莫护跋非常喜欢。把披散的头发束起来,戴上步摇冠,整天招摇过市,诸部落的人都不叫他名字,叫他步摇。莫护跋不仅不反感,反而很开心。久而久之,步摇叫成慕容(东胡语的音讹),莫护跋也就以慕容作为自己的姓氏。

  后来慕容家族建立王国,为增加文化分量,解释说,之所以要以慕容为姓是慕二仪之德,继三光之容。不管如何,慕容是叫定了,而且透露给我们一个信息,步摇冠和慕容之称是慕容部从野蛮走向文明,从游牧走向定居的开始,也就是汉化的开始。

  公元285年,慕容廆继承慕容部首领,西晋王朝封为鲜卑都督。八王之乱爆发后,匈奴人进入中原,晋廷南渡,匈奴和羯人争霸北方。慕容鲜卑趁机在东北扩张势力,人口猛增十倍,国力逐渐强大。公元333年,慕容皝自称燕王,建立前燕王国。一代开国君主出手不凡,打败羯族后赵的远征,灭掉宇文部和段部,击败朝鲜半岛的高句丽,一统辽东。

  慕容垂是慕容皝第五个儿子。起初不叫慕容垂,而叫慕容霸。慕容皝儿子众多,其中四个儿子比较出色,分别是次子慕容俊、四子慕容恪、五子慕容霸和小儿子慕容德。

  儿子多了,难免偏向。慕容皝对慕容霸甚是宠爱,经常对弟弟们说:“此儿阔达好奇,终能破人家,或能成人家。”取名慕容霸,字道业,认为他最终能够成就慕容家的霸业。甚至想立其为世子,因不是嫡出,未能如愿。燕军攻打高句丽和宇文部,慕容霸为先锋,时年仅十三岁,勇冠三军,成为慕容家族一颗新星。慕容皝对慕容垂的宠爱引起后来成为燕国皇帝的慕容俊的忌妒。

  慕容皝去世,慕容俊即燕王位。慕容霸与慕容恪一道入关,擒杀冉闵,攻占邺城。慕容鲜卑入主中原。慕容霸喜欢打猎,曾因游猎坠马折齿。慕容俊称帝后,出于妒忌,给他改名慕容垂,封为吴王。慕容垂恶运从此接连不断,改名字只是个开始。不久,前燕宫廷发生一起巫蛊案。

  巫蛊是一种巫术。古代的人认为用意念诅咒或祈福可以灵验,常用木头或玉石刻成人物形状进行施法。巫蛊案的主犯是吴王慕容垂夫人段氏。她诅咒的对象是谁呢?燕帝慕容俊。为什么要巫蛊皇帝呢?因为她的丈夫是慕容俊的五弟。如果皇帝死了,她丈夫有可能登上帝位。发现案情的是慕容俊皇后可足浑氏。案子看起来似乎很清楚,作案动机、客观行为、违法事实俱在,可是主犯却没有招供。

  “我有一千种方法让你开口!” 这句狠话在段氏身上没有用。鲜卑女人性格刚强,何况段氏是鲜卑三大姓氏之一。东部鲜卑最尊崇的姓氏有三:慕容、宇文、段氏。

  女人天生忌妒,因为她们要讨好男人,不允许有其他女人接触自己喜欢的男人,也难以容忍别的女人比自己高贵,可足浑氏也一样。可足浑皇后将段氏下狱,严刑拷打,动用大刑逼供。段氏骨气硬,一句软话不说,可足浑后发狠,指示廷尉往死里整,段氏被折磨得不成样子。
一代枭雄慕容垂(2)
  慕容垂心痛,实在看不下去,暗中派人对段氏说:“人生会当一死,何堪楚毒如此,你就招了吧。” 段氏的回答令人感动:“我难道怕死吗?我要承认巫蛊皇上,上辱祖宗,下必连累吴王你,我决不会那样做!”结果段氏在大狱里被活活折磨而死,这件案子终因证据不足,未能定案。

  巫蛊案是慕容兄弟二人争斗激化的结果,可足浑后想借此案牵扯慕容垂,除掉眼中钉。段氏宁死不屈,出乎意料之外。慕容垂思念段氏,娶段氏的侄女段元妃为继室。可足浑后依旧不依不饶,和慕容俊商量,罢黜段元妃,让妹妹长安君嫁给慕容垂,明为妻子暗为监视。

  慕容俊死后,慕容暐继位。中原是所有人垂涎的地方,东晋大司马桓温率步骑五万自姑孰出师伐燕。桓温是中国历史著名将领,以一句“男子不能流芳百世,亦当遗臭万年”的豪言壮语名留青史,灭成汉、伐前秦威震天下。

  东晋军队水陆并进,浩浩荡荡,势如破竹,屡败燕军,兵至枋头,直逼燕都邺城。面对东晋名将的凌厉攻势,慕容暐准备退却,怎么来的怎么回去,慕容鲜卑做好回到东北的打算。举国惊扰、徘徊不定之际,慕容垂于朝堂之上傲然请战:“臣率军迎敌,若打不赢,再走不晚!” 

  慕容垂生平未打过败仗,桓温生平也未打过败仗。两位不败将军的对决终会决出一名失败者。慕容垂分兵断晋军粮道,用伏击战术击败桓温,斩首三万级,取得襄邑大捷。这是桓温一生打过的唯一一次败仗。桓温深耻丧败。吴王慕容垂顿时名动天下。

  宫廷是诞生阴谋的温床。太后可足浑氏感受到慕容垂功高震主的气焰,将战功抹杀,拉拢太傅慕容评,准备加害慕容垂。亲信们劝慕容垂先发制人,慕容垂保持着枭雄惯有的沉着和冷静:“骨肉相残,首乱于国,我有死而已,怎么忍心做这种事!”

  真正的枭雄从来不会在道义上授人以柄,当然也不会束手就擒,慕容垂选择了逃亡。慕容垂伪装打猎,带着子侄亲信们微服出邺城,逃往故都龙城(今辽宁朝阳)。到邯郸时出了意外,幼子慕容麟因向来不受慕容垂宠爱,跑回邺城向慕容评告状。慕容评派出精骑追赶,幸亏长子慕容令有万夫不当之勇,亲自殿后,追兵不敢逼迫。慕容垂父子只得改道西行,投奔前秦国。

  慕容垂前来投奔,乐坏天王苻坚。前秦早就想灭掉燕国,迟迟不动手,就怕这尊护法金刚。慕容垂走了,前燕必亡。

  慕容垂念念不忘复国大业,怂恿苻坚南下伐晋。淝水之战,慕容垂用三万军队牵制桓冲十万荆州大军,未损失一兵一卒。前秦主力兵败淝水,慕容垂把军队完整交还给苻坚,带着手下亲信回到邺城,斩吏烧亭,聚众起兵,收复河北、辽宁原前燕的国土,复兴燕国,史称后燕。
燕魏合兵(1)  
魏国使者安同来到后燕皇宫,见到威震天下的不败名将、燕帝慕容垂。巍峨雄伟的太极殿,金碧辉煌的须弥宝座,威严的仪仗、金甲武士,十二旒白云珠的通天冠,绣日月星辰的绛纱龙袍 一切的一切表明如今的慕容鲜卑人,早非操着东胡语说话、捕鱼牧马的东北野蛮民族,已是中原的主人。

  慕容垂身躯笔直,雪白的须发、历经沧桑的面庞似乎向世人诉说着慕容鲜卑无尽的荣耀、灾难与不幸。那只结实有力的手紧紧握着腰间的宝刀,刀是慕容鲜卑人的象征,也是勇敢不屈的象征。慕容垂手下有一支精兵,百战百胜的精兵。安同知道,后燕国正与东晋争夺山东,与丁零人争夺河南。慕容垂爱兵如命,怎么肯牺牲将士的生命去帮助别人。

  后燕不出兵,拓跋珪只有死,魏国存亡系在安同一人身上。安同是西域人,东汉末年,祖先世高作为安息国王子留学洛阳。八王之乱,一家避乱辽东,以安为姓。父亲安屈曾在前燕国做官,前燕国亡后,家道中落。后来,安同做起运输业,组织了一支商队,贩运马匹于草原、中原之间,获利颇丰。安同素有大志,不甘心于商旅,遇到拓跋珪,一见如故,认为拓跋珪有王霸之才,毅然舍弃商队,追随左右。

  安同有后燕国的背景,是以拓跋珪委以重任。面对困难退缩,不是商人的性格。安同正准备用三寸不烂之舌纵横捭阖,不料慕容垂已然同意。慕容垂的爽快大大出乎安同意料,这么快搞定名动天下的枭雄,安同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为什么出兵?为了他的孙外甥拓跋珪?亲情在慕容垂心目中不值一提。当年父王慕容皝将女儿嫁给什翼犍是为了取得拓跋代国的帮助入主中原。如今拓跋王国弱得不能再弱,燕国已得河北之地,同盟还有用吗?

  慕容垂出兵救援魏国,是因为慕容永支持独孤匈奴。对于正与东晋、丁零人打仗的慕容垂来说,最大的敌人不是东晋,也不是丁零,而是西燕皇帝慕容永。

  西燕的建立者是慕容冲,慕容冲是前燕皇帝慕容暐的亲弟弟。慕容暐死在关中,慕容冲才是燕国的正统皇帝。慕容冲称帝阿房,慕容垂只能称燕王。慕容冲反对关中的鲜卑人东归故土,一心想在关中立国,就是畏惧他这个枭雄叔父。慕容冲死了,慕容垂才得以正式称燕国皇帝。而今慕容永以慕容冲的继承人自居,当起大燕国皇帝,这不是与他慕容垂对着干吗?

  两人之间的敌意,毫不掩饰。当年从淮淝战役退下来的慕容垂起兵复国时,宗族家眷多在长安,经历关中战乱之后,随鲜卑大军东归。慕容永做西燕皇帝不久,便残忍诛杀了一路跟随东归的慕容垂宗族。

  一山不容二虎,一国不容二君,大燕国只能有一个皇帝。不是慕容永死,就是慕容垂亡。凡是慕容永支持的,慕容垂都坚决反对。作为后燕国的皇帝,慕容垂绝对不愿意看到一个亲西燕的草原政权来威胁西北边疆,何况以重装骑兵为主力的燕国军队需要大批塞上优良的军马,所以他毫不犹豫地命令儿子赵王慕容麟率步骑五千救援魏国。

  慕容麟就是曾经出卖过他的幼子。连老爹都出卖,足见此人无情狡诈。事后,慕容垂的确冷落过这个儿子,但慕容麟在复国战争中表现出来的军事才能令慕容垂刮目相看。

  后燕军在慕容麟的指挥下越过太行山出塞,安同先行一步回国送信,发现牛川已被拓跋窟咄和刘显的联军占领。联军大肆搜捕过往行人,想来叛徒长孙贺已经通风报信,绝不能让魏燕两家取得联系。安同隐藏在商人载运的货囊中,趁着夜色跳进一处枯井逃得性命,过不得关口,只得返回燕军驻地。

  援军的消息魏国无从知道,拓跋窟咄和刘显的联军逼近南部。贺兰部的贺染干落井下石,趁机劫掠魏国北部部落的牛马羊和财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