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小寒资料集-第66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一,废井田,开阡陌。在全国范围废除井田制度,实行土地私有制度。废止“田里不粥(鬻)”的原则,准许民间买卖田地。此后秦国政府虽仍拥有一些国有土地,如无主荒田、山林川泽及新占他国土地等,但后来又陆续转向私有。
第二,重农抑商政策。秦国当时“据崤函,拥广雍州之地”,占尽了地利。所以,他必须要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凡努力耕织、生产多的,免除徭役。凡从事工商及因懒惰而贫穷的,全家没入官府,罚为官奴。
第三,统一度量衡。统一斗、桶、权、衡、丈、尺,并颁行了标准度量衡器,全国都要严格执行,如有违犯要重罚。
在社会方面,主要推行小家庭政策,以利于增殖人口、征发徭役和户口税等。具体规定为:凡一户有两个儿子以上到立户年龄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户口税。禁止父子兄弟(成年者)同室居住。
现在谈商鞅的这一系列改革似乎很轻松,也很有漏*点。其改革方案头头是道,让人不得不佩服商鞅的治术,但这一系列改革却是在血与泪中完成的。
“令行而禁止,法出而奸息”是当时秦国社会一现象,没有人不怕死,商鞅在变法中酷用严刑,甚至把脏东西倒在路上都要受刑罚,他后来的死也就不言而明了。
贾谊说,“商鞅遗礼义,弃仁恩,一心于进取”,两年后,秦国的社会风俗便败坏了。本来秦国就是一蛮夷,因为礼仪关系而不被中原各国认可,商鞅的大变革更是雪上加霜。而同时,因为商鞅的变法让六国感觉到了危机。他们再也不像从前那样只是对秦国嗤之以鼻了,他们决定联合起来向秦国进攻。
历史往往是这样,当所有人都把礼仪当回事,并坚持礼仪的时候,一个不坚持礼仪、不把礼仪当回事的人就能把这些人击败。
秦国即是如此,野蛮的国家往往会取得暂时的大胜利,因为它一门心思只在进取上。至于仁恩礼仪,与它毫无关系。
或许也正是屡屡挫败六国的胜利现象,让秦国从秦孝公以后的各个君主都认为仁义纯粹是扯淡。只要有强大的土地、人民和军队做后盾就可以了,那些形而上的东西,就让它尘封吧。
从秦始皇灭六国开始,秦国君主的思维里仍旧存留着这种思想。秦始皇用法家代表人李斯,时时处处听他的意见并采纳之就是明证。
在开创时期,用法家之术当然是明智之举。可当帝国已成,犹不知礼义廉耻为何物,犹不知仁义之厚,还相信“民之畏死,当以死惧之”的荒唐理论,岂不哀哉?
后人评价说,秦孝公“东并河西,北收上郡,国富兵强,长雄诸侯,周室归籍,四方来贺,为战国霸君,秦遂以强,六世而并诸侯,亦皆商君之谋也”。商鞅的确谋了上述之功绩,但他同时也为秦国谋划了“以刑治国,一千年不变”的治国思想。
秦之亡,实亡于商鞅,难道没有道理吗?如果不是他,秦始皇怎么可能容不了欣赏儒家的儿子?如果不是他,扶苏何以会因为有那样一个刻薄寡恩的父亲而自杀?扶苏不死,大秦不灭,还需要证明吗?
直接毁了扶苏的就是这三个人:李斯、赵高、胡亥。三个人在短短的时间内就结成了一个流传千古的杀人组织的确让人惊讶不已,因为在始皇帝生前,这三个人对始皇帝毕恭毕敬,几乎不敢多走一步路,生怕被夺了性命去。可当始皇帝一死,他们人性里最肮脏的一面就立刻暴露出来了。
如果单纯地将这三个人的丑行归罪于法家的不施教化,实在是太冤枉法家了。不过必须要承认的一点是,这三个人的确是用了最卑鄙的手段把扶苏送上了黄泉路。
始皇帝的第五次巡游可以看作是死亡旅行,当他的尸体还没有发臭时,李斯、赵高和胡亥已经达成了杀掉扶苏的共识。
在今天看来,身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李斯怎么会和阉人赵高走到一起呢。李斯,楚国上蔡人。生性聪颖,幼年苦读诗书。年少时,曾当过一个小吏。后来与韩非一起跟荀卿学“帝王之术”。当学成时,他放眼天下,发现六国皆无一前途,包括自己的祖国楚国。于是,他去了秦国。先是在吕不韦门下充当了一个舍人,吕不韦见其有奇才,便经常把他留在自己身边。这样,他则有机会见到秦王。他把思想融进了自己的第一篇奏章《论统一书》中,力劝秦王趁六国皆弱之机,对之“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秦始皇大加赞赏,从此视他为心腹,每事与他议决,又拜他为案卿。
公元前231年,秦王忽然下令驱逐外地人口,很文明地下了一道《逐客令》。李斯便向秦王献上《谏逐客书》。他写道:“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得……”总之,大概意思是说,驱逐外地人口并不是好事,这些外地人为秦国作了很多贡献,如果将他们驱逐,秦国就无法成为泰山、无法变成江海。
秦王看后点头称是,立即下令废除《逐客令》,留下所有愿为秦国效力的人,并专门派人把踏上离秦之途的李斯请回,官复原职。此后,秦始皇对李斯更是刮目相看,言听计从。利用李斯的“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大政方针,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仅十年时间秦王就消灭了韩、赵、燕、魏、楚、齐六国,李斯由廷尉晋升为丞相。
在其丞相生涯中,他辅助秦始皇开疆扩土,并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设天下为三十六郡,中央任免各级官吏,运全国于掌握之中。同时,统一法律政令,使举国法令一致;统一度量衡,便于全国公平交易;车同轨,修直道,便于交通往来和战争之急需。可以这样说,秦代的典章制度都是出于李斯之手,后来各个朝代的政教法制也多从这里继承。
写得一手好字的李斯怎么看也看不出能和赵高那样的人为伍,但他的的确确参与了杀扶苏的计划。扶苏死后两年,李斯也被赵高杀死。在临赴刑场时,他对自己的儿子说:“我想再与你一起牵着黄犬出上蔡东门逐狡兔,还能做得到吗?”这和他年少时看着茅厕里的老鼠叹息“做老鼠也要做仓中鼠”的话似乎有异曲同工之妙。
从这两句话里便看出李斯对权力的渴望之情,越是渴望的东西当失去时才会顿然醒悟:我真该牵着狗去追兔子;做老鼠也可,即使在厕所里也可。
赵高后来被子婴杀掉的时候,什么感叹语也没有。这个把秦朝折腾得只剩下一个“大秦帝国”空名的人在当初何以会有违反秦始皇诏书的行为呢?
暂且不管他的身世,这个人的真正的出现似乎就是在他矫诏杀死扶苏拥立胡亥继位后。他想立胡亥,不过是因为跟胡亥太熟的缘故,胡亥很小的时候就跟着他,秦始皇命他授胡亥秦朝律法等事。况且在他眼里,胡亥就是一个笨蛋。拥立这样一个笨蛋皇帝可以左右之,另外,扶苏万一登基,自己的前途堪忧啊。
他也是这样劝李斯的。
“万一扶苏登基,你说丞相的位置会给谁?”
李斯茫然,难道还能出现废丞相之事?
“肯定会给蒙恬,因为他们两个熟啊。”
李斯害怕了,我该如何是好?
“立胡亥吧。”
李斯还是害怕,我跟他也不熟啊。
“我熟啊!”赵高笑靥如花,但他怕李斯误会,又收起笑容,补充道:“小皇帝说了,如果你肯参加这个计划,您还是丞相。”
当然,上面这段话给人恶搞历史的感觉。但当时的情况很可能就是这样,史书往往在记录一些本不该正经的事情时非常正经。
在说服李斯前,赵高早就说服了胡亥。这个未来的秦二世根本就没有主见,或者说自己根本就没有当皇帝的想法。
赵高:皇帝驾崩,遗诏单独赐予长子扶苏,对其他诸子完全没有提及。扶苏奉遗诏到咸阳,马上立为皇帝,贵有天下,公子同为皇子,却无尺寸之地的封赏,您就不觉得有点……
胡亥:父皇的做法是理所当然。您也知道父皇向来是说一不二的,我作为儿子又能怎样。
赵高说:我觉得不是这么回事!皇帝已经去世,天下的权力位势,悬而未定,以臣下之见,其取舍定夺在于公子、在下高以及丞相三人手中,望公子计虑图取。
胡亥:你不懂规矩吗?扶苏是长子,理应由他来继承,我算什么。
赵高(恨铁不成钢):少废话,你必须答应做这个皇帝!
胡亥:好,好。
由此可知,整个矫杀扶苏事件完全是赵高一人筹划,李斯与胡亥是客串而已。后来的事情也证明了这一点,他玩弄胡亥杀胡亥,玩弄李斯杀李斯。
李斯完全是个权力迷,他不想轻易地丢了手中的权力;胡亥从小就跟随赵高,一言一行都看赵高眼色。而赵高自己的目的再明显不过:挟天子以成己私。
李斯和胡亥当时肯定疑虑过万一事情不成,蒙恬率大军杀回咸阳来,该如何收场。而赵高却是信心十足,他在秦始皇身边多年,对于扶苏的性格和秦始皇的性格了如指掌。以秦始皇的名义来杀扶苏,扶苏就是待宰的羔羊,这一点毫无悬念可言。
三个人的地位也是成功的基础,赵高,宫内最大级别;李斯,朝堂之上独一人;胡亥,皇帝的儿子。
法家思想最突出的就是“以力兼人者也”。就是说用武力来得到天下。这其实并不为过,自古就有“打天下用申韩”的思想。但是,法家最大一个弊端就是守天下时却认为,“以良民治,必乱至削,以奸民治,必治至强”。把天下的人都当作“奸民”来治,完全符合了法家的“人性本恶”论。“民勇则赏之以其所欲”是好事,但“民怯则杀之以其所恶”就有些太残忍了。想用这种方法达到“怯民勇,勇民死,国无敌者,必王”的目的或许在某一时间内起作用,但长此以往多是弊有余而利不足。
秦始皇之所以能吞灭六国,是和国家强盛分不开的。但同时也和他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在历史上,历史往往因为一个人的性格、思维方式而改变方向。秦始皇无论是对六国还是对手下臣民都是以“严酷”闻名的。
后人多对当初刺杀秦始皇的刺客荆轲报以同情,原因就在这里,秦始皇的残忍所为的确该杀。他想要把这种性格让全天下人知道而因此不敢反对自己,他就必须要让身边的人也明白自己的奢杀性格,扶苏恰好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
扶苏的“仁懦”不知师从何人,当初,帝国未成时,秦国上下都在杀人放火;帝国初成时,又大兴各种各样浩大的工程。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一个帝国未来太子的扶苏怎么可能有时间去学习儒家的那一套仁义礼智信呢?
在秦朝“法家”铺天盖地的气氛中,怎么会有人敢对崇尚法家的老头子秦始皇的儿子进行儒家教育?我们持着这种怀疑不妨来读一下明朝万历年间首辅张居正谈到的扶苏,暂将其原文引下:
惜乎!扶苏仁懦,胡亥稚蒙,奸宄内发,六国余孽尚存,因天下之怨而以秦为招,再传而蹙,此始皇之不幸也。假令扶苏不死继立,必取始皇之法纷更之,以求复三代之旧,至于国势微弱,强宗复起,亦必乱亡。后世儒者,苟见扶苏之谏焚书坑儒,遂以为贤,而不知乱秦者扶苏也。高皇帝以神武定天下,其治主于威强,前代繁文苛礼,乱政弊习,刬削殆尽,其所芟除夷灭,秦法不严于此矣。又浑沌之再辟也。懿文仁柔,建文误用齐、黄诸人,踵衰宋之陋习,日取高皇帝约束纷更之,亦秦之扶苏也。
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张居正认为扶苏就是受儒家教育多年的一个准太子,还指出,如果扶苏上台,他一定会将秦朝的治国之思想改变,从而使秦朝加速灭亡。如果分析一下当时张居正所面临的情况就不难得知,因为他想改革,所以借了这个“仁懦”的扶苏来阐释想要变法,必须要向“申韩”取经,而不是什么仁义道德。
儒与法的斗争到秦朝时已经不算是斗争了,只能看作是法家这个卤莽少年在欺负着儒家这个小孩。秦始皇可以随便杀书生,把所有他认为该烧的书都烧掉。而作为长子的扶苏只能看着,大不了说上几句话。
儒家的学说从古至今都像是一个穿着厚重的盔甲站在那里的柔弱妇女,人们来往中向她看去,果然非同凡响。可是一旦有个混蛋上前把她推倒,她就很难站起来。而法家则像一个赤条条地拿着斧头的汉子,看着就已经让人胆战心惊,更何况是他开始抡斧子了呢!但也正如老子所言,砍人的人迟早被人砍。
法家的思想看上去永远都是那么充满活力,因为它是“禁于已然之后”的,所以,效果显著,不像儒家“禁于将然之前”那样藏头露尾,不被人注意。
秦始皇无疑就是那个赤条条的汉子,拿着斧头砍完了六国又开始砍那个早就被他推倒的柔弱妇人。事实上,扶苏师从何人学儒家思想已经不重要,他在当时的秦朝因为性格仁慈就俨然一个儒家的代言人了。
当初,假诏到他面前时,他几乎没有加以考虑就挥剑自裁。因为,他太了解父亲了。父亲对他的主张从来都是大肆反对的,所以父亲让自己死在他看来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他也没有听蒙恬的建议去找父亲问一问,为何要赐自己死。用他的话来讲,父亲让儿子死难道儿子不死吗?
其实,这句话的背后应该就是,在那个到处都是杀伐的时代,在那个强者生存的时代,他的柔弱已经显得格格不入了。他在上郡的两年因为眼所见,耳所闻,已经对当时的世界失去了信心。而这种信心的失去正是他父亲的“刚猛治国”造成的。
有一个传说是关于扶苏名字的,据说其母郑妃是郑国人,喜欢吟唱当地流行的情歌《山有扶苏》,始皇便将两人之子取名“扶苏”,“扶苏”是古人对树木枝叶茂盛的形容。可惜后来,秦始皇亲手砍了这棵树。
胡亥继位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搞死自己所有的兄弟姐妹,当然也有没有被他弄死的,但终究也没有什么好下场。朝廷大权都掌握在赵高手里,于是有了“指鹿为马”这一成语,有了李斯去遛狗的想法。
倘若扶苏不死,而顺利地登上皇帝位,秦朝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呢?史料没有记载任何关于扶苏理政的才能,可在当时的大秦帝国,宽厚仁义就是最大的治国方法。而扶苏,骨子里就有这种方法!
项羽烧秦俑坑遭质疑
项羽烧秦俑坑遭质疑楚霸王“犯罪”缺证据
新华网西安8月2日电(记者李勇冯国)“从考古学的立场出发,所谓项羽焚烧秦俑坑只是一种猜测,目前的考古学证据不足以支持这个观点,秦俑坑焚烧之因至今仍是迷雾团团,让楚霸王背黑锅实在有点冤。”在此间举行的秦俑学第六届学术讨论会上,秦兵马俑博物馆考古队队长刘占成以洋洋万言的论文,要还项羽一个清白。
刘占成研究员说,由于20多年来参加兵马俑考古发掘和研究的缘故,他一直对几乎8月,三星与您漏*点奥运星迹争霸漏*点竞技海纳百川候车亭媒体无限下载mP3你作K王众口一词的“项羽焚烧秦俑坑”之说存疑于心,尽管此说并不是空穴来风。《史记》、《水经注》等一些文献中记载有“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私收其财物”,项羽在秦陵“以三十万人,三十日运物不能穷”。不少学者由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推断他掘秦俑坑、烧秦俑坑,刘占成认为是不科学的。“因为这些记载并无确凿的直接证据,不能作为最终结论,而且历史的记载是否等同于历史,永远需要我们去探索。”据刘占成介绍,20世纪6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对秦始皇陵进行了大规模的地面勘察和考古钻探,在陵区留下了几十万个探孔。通过调查勘探,发现秦始皇陵墓上的封土土层没有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