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冰人幽灵-第14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人民战争》系列,描写未来的地道战地雷战,还没发表过一篇。 
       《大艺术》系列,也还没有发表过。它描写外星文明在地球上搞艺术的故事,计划写六篇,分别为音乐艺术篇、冰雪造型艺术篇、雕塑艺术篇、绘画艺术篇、文学艺术篇、行为艺术篇。这是我目前最看好的一个系列,是一串美妙而好玩的科幻小说,意境奇丽,目前已写完两篇,先做做广告,希望大家喜欢! 
       正是由于这个写作计划,可能使我的一些小说反复描写同一题材,比如《微纪元》、《流浪地球》和《全频带阻塞干扰》都与太阳有关,但在故事上绝不会雷同。因为数量还不够,这些系列还都没有形状。计划每个系列能写够十万字左右。 
       最近还完成了两部长篇:《球状闪电》和《超新星纪元》,前者18万字,描写主人公同一位军队中的少校姑娘追踪和研究球状闪电,发现它是一个足球那么大的电子,可以在宏观尺度显示量子效应。他们最后制造了一种叫雷球机关枪的能发射球状闪电的武器,我军在台海战争中用它在台湾海峡击败了美国的航母舰队。小说是传统的技术型科幻,内涵不深,但我觉得很好看很好玩儿。至于《超新星纪元》,所花费的精力可以写10部《球状闪电》,它有25万字,从80年代未开始写,前后三易其稿,历时十余年。小说描写超新星爆发后,地球上只剩下13岁以下的孩子,世界变得怪诞而疯狂。从我自己来说,这部小说无论从文学上还是科幻上都是顶峰之作,以后也没有可能超越。 
       9、可以谈下你自己吗?作为一个SF作者,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我自己很普通,没什么可淡的。作为SF作者,最大的感受是:科幻是一项很迷人很好玩儿的事业。(前提是你别*她吃饭)。 
       10、最后,是否可以对有志于SF创作的SF FAN说一点经验之谈,比如SF作者须知什么的?^_^ 
       深化和丰富你的思想,使其中自然而然地产生出许多想像世界,如果这些世界让你自己都惊叹着迷,有一种带别人进去游览的渴望,那你已经是一位科幻高手了。至于其它的写作本事,有当然好,没有也不要紧。当然要去完善,但别把太多的精力花在那上面。科幻这个女孩的打扮再好,****珠光宝气,但长相平平,读者未必会多看她几眼;如果她天生质丽,就是穿一身要饭的衣服,大家也愿意看。这个女孩儿的脸蛋儿和身段是什么,做为SF 
       FAN,我想大家比我更清楚。
外篇 科学不是西学 何必刻意制
           “玄学为体,科学为用!”上世纪初“科玄论战”在中国学术界爆发时,科学派代表人物,中国地质学奠基人丁文江讲出了这句戏谑之语。他的意思是:(在西方)社会上的人,对于直接有用的科学,或是可以供工业界利用的科目,还肯提供,还肯花钱;真正科学的精神,他依然没有了解;处世立身,还是变相的基督教。《科学人文读本&;#183;大学卷》239页
       由于是一句戏言,“玄学为体、科学为用”这句话并没有在学术界传播开,丁本人也似乎没有再深入地论述它。毕竟地质学而不是社会文化才是他的主业。然而,这句高度精确的概括,击中了本土人文学术界流传已久的一个论点:科学是西学!是与西方文化同质,而与各种非西方文化,当然,主要是中国文化异质的东西。
       即使在当时,象丁文江这样站在中国科学第一线的精英,也早就明了科学不是西学的道理。无奈近一个世纪下来,他们的认识并未成为学术界,主要是人文学术界的通识,反而成为科学界与人文界之间的根本分歧。而对于“文化”这样的论题,显然人文学者比自然科学家更有话语权。于是在中国,通行的观点仍然认为科学属于“西学”,只不过大家要深入探讨一下,它为什么产生于“西学”而不产生于“东学”。
       科学为什么不是西学呢?在一篇短文里,笔者无法展开来,从理论的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就只谈几个表面现象吧:
       一、 
       在西方近代史上,科学是与神学进行了几百年较量才获得统治地位的。在此期间,以布鲁诺、伽利略为代表,西方科学家为此所承受的迫害和抵制,恐怕是所有非西方社会中的科学工作者远远不及的。试想,如果科学就是西方文化本身结出来的果实,那么,布鲁诺不应该被处以火刑,而应该立刻加官进爵了。进化论产生后,也不需要赫胥黎这样的斗士为之殊死抗争,民众将会争相传诵(而不是嘲笑达尔文的祖先是猴子),国王或者主教再来一道谕旨,便可以让它成为学校的基础课目。
       二、 
       二十世纪以来,各国学术界一直存在着种种反科学思潮。其中最为经典、最为系统、最有深度的都出自西方。比如海德格尔学说、文化多元论、生态主义等等。与此相比,非西方世界中即使有反科学观点,不过抬人牙慧而已。如果科学属于西方文化,那么,应该是西方人大力推广科学精神,而非西方学者大力宣传各种反科学观点才对。
       三、 
       美国是当今的科学中心。同时,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邪教——“科学教派”就产生于美国。与此先后存在的,还有大大小小数不清的邪教和伪科学体系。象《众神之车》这样的伪科学“杰作”,“超心理学”这样的伪科学体系,不正是出自西方人之手吗?象“UFO”这样“群众性的歇斯底里”(《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183;二卷》,82页)不正是产生在西方文化的土壤上吗?与这些相比,当今非西方社会中的邪教、伪科学,难道不是小巫见大巫吗?
       四、 
       西方人的科学素质远远高于中国人,这也是科学属于西学的一个论据。真的是这样吗?以当今世界科学中心美国为例,1991年美国的总统科学顾问在一份提交国会的报告里说,美国公众的科学素养之低,低到有半数被询问的人,不知道地球绕太阳一周需要一年时间。同期间另外一份报告指出,以最宽松的标准来衡量,美国成年人里至多只有7%算是有科学素养,13%对科学的过程有最低限度的认识。40%不同意「占星术一点也不科学」这种说法。李国伟《谁说我是反科学?——科学旗帜下的另类活动》
       当然,即使这样,美国人的平均科学素质也比中国人的平均科学素质高几个百分点。中国2001年的公众科学素养调查也表明每100个成人中只有一个半男人和接近一个女人有基本科学素养。刘华杰《殿里供的并非都是佛》69页。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但这无非是“百分之七笑百分之一点几”的问题,根本不能得出结论,说科学就是西方文化的有机组成。
       五、 
       当今时代,在中国这样的非西方社会里,西方的生活方式已经无处不在。人们吃麦当劳、喝星巴克、过圣诞节、听“三高音乐会”。然而,无论人们多么喜欢消费西方的物质商品或者文化商品,他们从未把它当成与中国文化同质的东西。相反,正是因为它们是异质的,是“洋”的,所以才喜欢。然而,随便那个中国学生,学习了牛顿三大定律、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麦克斯韦方式以后,他应该不会把它们当成洋玩意,因为它们属于舶来品才接受它。在他眼里,这些是与自己的内心结构同质的,与茶、武侠、中秋节、诗词曲赋这些东方文化元素并无内在矛盾的东西。
       六、 
       认为科学成长于西方文化的学者,通常都把其根源追溯到古希腊,认为科学正是在欧几里德、亚里士多德等人的理性主义传统上成长起来的。他们忘记了,现在的西方文化不是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而是基督教文化。难道不正是西方人,把这个理性主义传统埋没了一千年吗?前一个西方和后一个西方,哪个更代表西方呢?
       七、 
       这些学者也没有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近代科学主要由西方传教士带到中国。传教是目标,传播科学是手段。然而几百年下来,中国人接受了科学,把它当成自己的东西,基督教在中国却仍然是异质的文化。
       在今天,将科学视为“西学”的人有两类。一类是“西人”中的某些人。他们以此为傲,试图证明“西方文化”的优越性。另一类是非西方社会中的一些人,试图凭此建立挡箭牌,蔽帚自珍。其实,在与科学的亲缘上,西方人既不比我们远,也不比我们近。科学不是“西学”,而是“现代学”,是与全人类普遍拥有的某些精神本质相联系的现代精神。如果把它视为一种文化,那么它是与任何传统文化都冲突的现代文化。所有类型的中世纪文化在遇到科学的挑战时,也都采取过前述“玄学为体、科学为用”的手法。至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只不过是这个普遍规律的中国变种而已。
       至于科学当初确实曾经诞生于西方,然后又传遍世界的这个事实。笔者认为它只是个偶然现象。科学阳光毕竟不可能在地球的每个角落里同时升起,总要让“一部分人先科学起来”才行。
外篇 威廉·吉布森的未来世界
           这里没有阳光——威廉&;#183;吉布森的未来世界 
       /huwd
       夜城不缴税,也没有公共设施。那儿的弧光灯早就坏了,穹顶天棚也被几十年的炊烟熏得黑乎乎的。即使在正午,夜城也差不多伸手不见五指。
       ——节选《约翰尼的记忆》
       2005年,中国的科幻迷们终于看到了威廉&;#183;吉布森先生的作品。这位成名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加拿大科幻作家成功登陆中国大陆,却略显来迟。读者们早已在太多的科幻电影中接触过类似的风格,以至于很难产生原本应有的震撼。
       近年的科幻影视作品中,未来的世界不外是五种主题——或资源耗尽、或文明衰落、或物欲横流、或惊天浩劫、或高度……暗淡的未来充斥着荧屏,似乎暗示着西方文明对自身发展的悲观态度。如果这种情况仅仅发生在地球的另一面,那么对部分中国人来说应该是令人愉快的。但是从这些电影在中国取得的空前影响来看,问题显然并非西方独有。
       威廉&;#183;吉布森的未来世界同样阴暗而狂乱,在这里有黑社会、有妓女、有毒品、有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近乎社会弃儿般的主角们。挣扎谋生的人们有如虚幻的影象,出没于脏乱酒吧和小巷之间,为了或多或少的利益相互猜忌、仇恨与背叛。为了强化那个黑暗可怖的世界,吉布森干脆在某些作品里将舞台设置在永无天日的洞窟之中。黯然无光的大背景下,他的主角们在社会的夹缝中生活着。在吉布森成名的“蔓声三部曲”里,《约翰尼的记忆》的主角以勒索为业,《整垮珂萝米》的主角是通过互联网络进行盗窃的黑客,只有《新玫瑰旅馆》的主角有一个说得过去的职业——商业间谍,而这个职业同样不能见光。吉布森笔下的主角与配角巧妙的利用各种手段通过侵害他人谋求收益,而这样做时毫无愧疚,因为他们知道自己侵害的对象是何等卑劣,他们还知道的是,自己也在无时无刻不被人算计。对主角和主角身边的同伴来说,生存的目的就是为了享乐,所拥有的一切甚至记忆、身体都无一不是可交易品,只要付钱,什么都可以出卖,也什么都能够卖出。
       与许多西方电影一样,政府在吉布森的作品中显得无足轻重,国家仿佛仅仅是地理名词,文化生活在很早以前就被漠视,娱乐手段是色情交易与吸食毒品……公开或不公开的各种庞大组织支配着整个社会,无处不在的地下势力操纵着全球的经济体系。北京、澳门、仙台、悉尼、基辅、纽约、东京、新加坡……相隔万里的城市在吉布森的文字中猛然跳出后,就此一沉到底再也不会出现。这个未来世界将地球上所有的一切前所未有的紧密联系在一起,人们的需要由世界各地来提供,人们的行动到世界各地去完成。人与人的距离可以说无限的接近,主角在美洲生活,财产在欧洲保存,交易在亚洲完成。人与人的距离又可以说无限的遥远,连自己的合作伙伴也不能够信任,不满的情绪弥漫着,假如出现合适的机会就将毫不犹豫的把对方抛弃。
       如此愁云惨淡的未来并非吉布森首创,自科幻出现以来这种背景既屡见不鲜。1895年威尔斯的《时间机器》中,主人公到达未来世界后发现人类异化成两个不同的种类,其中一种几乎可以看作是另一种饲养的动物……我们很难说出这样的未来与吉布森冷漠嘈杂的世界哪个更加糟糕,因为他们都是一样的悲观和不安,然而后者的粗暴风格更容易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如果说《1984》、《美丽新世界》等反乌托邦作品体现出作者对人类发展的忧虑与畏惧,那么吉布森的未来世界则真实折射了当今社会空前巨大的压力和纸醉金迷的麻木。在打着“颓废”印记的场景与人物之间,一切含情默默的面纱都不复存在,情感、文化、科技、人际关系无不屈服于金钱的魅惑。人们索取着、交易着、隐瞒着、仇恨着,只为了能够获得更多的财富换取更多的享受来****自己日益空虚的心灵。正如科幻评论家布鲁斯&;#183;斯特林所说:“社会巨变犹如一座冰山,吉布森最清晰不过的将这座冰山隐藏在水下的部分展示在我们眼前。这座不祥的冰山威严的漂过二十世纪末期的海面,海面之下的部分更是宽大而又黑暗。”
       西方科幻界似乎从不讳言他们对当代与未来的忧虑,悲观的未来景象流露出他们对当今社会的深刻披露。在吉布森的科幻小说里,忧郁的思绪伴随疯狂的节拍跳跃着,通过迅速切换的叙述手法,张扬的表现着作者眼中的浑浊世界。一个又一个鲜活真实的人物闪烁在未来社会的阴暗角落,一次又一次的进行着他们的冒险或者赌博,在那个属于他们的黑暗世界中痛苦又快乐的生存着,生活着。 
       后记:
       当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接触科幻时,完全不能想象有这样的作品存在。那时在中国能够看到的科幻作品,除了乐观向上凡尔纳,便是“育教于乐”青少年读物,虽然《1984》等在很早之前就被翻译成中文,却难能一见。进入九十年代以后,中国的科幻创作也同样充斥着对未来的乐观情绪,科幻作家通常作品中描述一个又一个美妙的未来世界,那里科技发达、物质丰富……
       这应该与当时科幻科普不分家的情况有关,既然是科普,那么当然要歌颂科学带来的伟大进步和重要作用。如果科学本身及与科学相关的一切不是“好”的,那为什么要“普及”它呢?在这个大前提下,中国的科幻作品失去了“警惕文学”的深刻内涵,被裁剪或扭曲为某种浅显的存在。于是这种充满乐观主义信念的科幻作品被摆到青少年读物的书架上,又因为作品本身的“不严肃性”很快被当作儿童读物的一种。人们谈起科幻小说时,很少说到它的人文内涵与披露现实的锋刃(事实上也很少存在),而是称赞它的“科普价值”、“预言能力”,以及某种科学、教学方面“促进作用”。当然不是说完全没有这方面的效果,但这些在科幻文学的功能中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