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国:传统与变迁-第3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natiev ) 与清政府签订《 中俄北京条约》 之后,又进一步扩大了俄国在东亚的胜果(而清廷则于1859 年否认了《 中俄媛浑条约》 )。在谈判过程中伊格那提也夫费尽心机,使出了浑身解数。清军击退进犯大沽炮台的英军后,他下榻俄东正教驻京传教团,与清政府谈判了数日而未有结果。1860 年他去了上海,凭其对清廷内幕的了解与西方各国代表打得火热。当英法联军攻古北京后,伊格那提也夫作为调停人亦随之进京,趁机迫使清政府于1860 年11月签订了《 中俄北京条约》 。这个条约除承认《 中俄缓浑条约》 的内容之外,又将乌苏里江以东至海的上地(即海参威一带,俄国称为“符拉迪沃斯托克”) 割让给俄国。这样,早在大清帝国被西方列强通过商贸与传教活动叩开国门之前,俄罗斯人已然开始对中国领土进行了蚕食。
八、清室的中兴
为了扭转内忧外患的局面,中国需要强有力的最高统治者,而太平天国起义则表明“天命”并不在他们那里。到了1860 年,重建和平的惟一出路看来还得依靠清政府本身。这时发生了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复辟”; 一如前代(如东汉、中唐),清朝在农民起义之后又重新建立起了王朝统治。这场复辟恰好发生在当时几场大斗争的关键时期,而首先便是平定太平军及捻军等农民起义。
1860 年,清军江南大营再次被李秀成攻破,迫使清政府任命曾国藩全权负责剿匪事宜。当年8 月,曾氏升任两它上总督,节制浙、苏、皖、赣四省军务。他提拔了李鸿章、左宗棠等一批人才,渐渐对太平军形成合围聚歼之势。另外,英法联军攻古北京后,清廷内部的一批死硬派失势,咸丰皇帝之弟恭亲王出面主政,负责议和善后事宜。显然,清廷只有议和签定城下之盟一法,除此并无他路可走。后来,咸丰帝于1861 年8 月病死于热河,小皇帝同治的生母慈禧太后与恭亲王一道发动了“祺祥政变”,铲除了仇外的强硬派王公大臣。他们一方面继续议和活动,一方面全力支持曾国藩等汉族大臣镇压农民起义,通过以上措施,清政府得以重新控制了政局。正如恭亲王奕诉所云,外夷不过手足之疾,而太平军起义方是心腹大患。至于新皇的年号“同治”; 即为“共同治国”之意。
外国的援助及“太平天国”的覆灭
曾国藩及其学生李鸿章(1823 一1901 年)于湘军之外又建立了淮军,与湘军乃成相互呼应之势。后湘军因接连失利及军费不足等原因而逐渐衰败,但淮军却不断壮大起来。1862 年李鸿章乘坐外国汽轮率淮军进驻上海,受到当地士绅的欢迎。李鸿章此时出任江苏巡抚总领粮运、海关等事务,逐渐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培植起了自己的势力。他向国外购买军火,将淮军扩充至7 万人,成为当时中国最有战斗力的一支队伍。他与曾国藩一同创办了几个兵工厂以建造西式枪炮与轮船,并且在镇压起义与第二次“自强”运动(即洋务运动)中得到最高统治者的赏识而渐渐摧升高位。
制造洋枪洋炮的动力之一来自上海的洋枪队。最初,清政府为阻止太平军进攻七海,委派华尔(Frederick Townsend Word of Salem )召募外国人组建了洋枪队。当太平军于1862 年进攻上海近郊时,英法为保卫上海、宁波等通商口岸而放弃了中立。华尔率领的洋枪队大约由4000名中国人组成,先后在不下百次战斗中获得胜利,因此又被称为“常胜军”。华尔于1862 年死后,英军少将戈登(Charles Ceorge Gordon)被抽调来担任这支队伍的“统领”,并协助清兵攻下了苏州。另外,由法国人统领的“常捷军”也协助清兵夺回了杭州。1864 年7 月,曾国藩之弟曾国荃最终在不依靠外援的情况下,经过激战攻下了南京。“天京”顿成火海屠场:当西方列强与清朝开战时,太平天国本来可以联合“洋兄弟”共同反清,但他们未曾这么做而坐失良机。这场轰轰烈烈的起义,尽管提出了美好的理想,终因领导不力导致内部倾轧、贪污腐败而终归覆灭。最终平定这场起义主要还是依靠曾国藩创建的军队,因为清政府对于洋枪队也是心怀戒备的,正如1862 年清廷一道圣旨中所云:〃 目下之计一,须假洋人之手训我军队,以图自强  ”本着“自强”精神,西方对中国的帮助主要体现在中国官员利用外资制造洋枪洋炮及训练新军上。烙守孔孟之道的汉族士大夫终于发现学习西方的重要性,而正是这些汉族士大夫拯救了大清朝。通过洋枪洋炮及西式新军,清政府也成功地扑灭了捻军起义( 1853 一1 868 年)、云南回民起义(1855 一18730 年)及西北回民起义(上862 一1873 年)。
中国的门户开放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西方列强成为在华既得利益的拥有者。19 世纪60 年代初期他们准备进一步扩一大成果,又在华北、满洲、台湾、汉口等地增设了11个通商口岸。中国沿海及内陆航道上都可见到外国公司的货轮,这在以前简直是不可想象的。鸦片进口成为合法,但需交纳一定数额的关税;多种洋货只需交纳2 ; 5 %的转口税(这个数字只及进口税的一半)即可大量涌入内地,这对中国的“国货”构成了很大的威胁。外贸事务由上海的外事监督局负责,这使得清朝海关有名无实,成为由西方人把持的一个机构。外国人凭其护照可在内地通行无阻,于是传教士得以深人民间传教,并且天主教及新教传教组织很快就在中国内地拥有了大量的土地和财产。
英国等西方列强的在华势力是造成这一切现象的原因。各国驻华公使有坚船利炮为后盾,主要的职责就是确保条约得到执行以及巩固本国政府的在华权益。结果,西方对中国遂构成了更大的威胁。新的“蛮夷”如今确实是纵横于国门之内了。不过,即在此时中国统治者面对这种威胁仍未做出应有的爱国主义反应。朝贡制度废除了,但代之而起的条约体系只是面向现代国际关系格局迈出的一小步。令人感到惊奇的是,这与传统的中国政治格局不无相似之处:享受治外法权的西方国家并未取代、而是加入到了满清的统治阶级阵营。中国传统的国家与社会秩序以往曾成功地同化了异族统治者,如今依然屹然不动,完好无损。西方国家之间的相互竞争似乎倒为大清朝提供了操纵牵制“诸夷”的机会〔 :1864 年之后,清政府就依靠这种方法得以苟延残喘,而中国也得以怀着戒备的心情在接受西方帮助的同时艰难地向现代化迈进。
第11章 中国对西方的回应
一、洋务运动
1868 年至1912 年的日本明治维新取得了成功,同时代的中国却是每况愈下。两国都曾经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但日本奇迹般地在几十年内学习而且赶上了西方的先进制度与技术,并最终于1905 年击败了世界强国之一的俄国。中国未曾像日本那样在短时间内腾飞,这其实比日本的成功更容易让人理解。日本具有西方民族所祟尚的民族主义思想,故能激发本国人民的爱国热情,这就是中日不同命运的关键之所在。
正如在西方一样,这一高涨的民族主义思想对编写历史和理解历史也有着很大的影响。日本史学家怀着一种力求客观的自豪感记录了本国明治维新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而同时期的中国历史对于许多中国史学家来说却不堪回首,肯于直面史实者少而又少。无疑,中日两国的盛衰差异使我们在某种程度上偏向胜利的一方。晚清史不够发达的另一个原因是中国自1912 年以后革命连绵不断,人们无暇顾及当年的那段历史。简言之,日本史学与日本社会一同实现了现代化,而中国的史学却和这个国家的许多事物一样,长期以来仍然羁留在传统之中。出于诸如此类的原因,我们下文所谈的“中国对西方的回应”只不过是一种试验性的摸索。
我们认为,决定中国如何回应西方的因素并非外来,而是产生于中国社会的内部。由于中国社会中存在着惰性力量,故西化进程只停留在表面,当外界压力增大时中国便暂时做出应对,危险过去后则依然故我。概而言之,中国之所以不能像日本那样实现现代化是因为:中国社会十分庞大,其组织亦极其稳固,因而无法迅速转化为西方的组织模式。照此说来,若不彻底摧毁旧的社会结构,就无法建立起现代化的中国。日本的现代化进程远远走在了中国的前面,究其原因,即日本地方虽小,反应却快,并且具备快速接受西方制度与观念的种种素质。
中国现代化的滞后发展可以从社会及制度两个方面找到原因。有些人认为,中西传统社会并无明显差别,而西方“帝国主义”侵略才是造成中国现代化滞后发展的主要原因。这一极端看法将一切西方的影响都视为洪水猛兽般的“帝国主义”侵略,但未能说明为何同是“帝国主义侵略”,在中国和日本却产生了截然不同的结果。我们认为,起初西方对中日两国都只产生轻微的影响,也未构成多么大的威胁,但日本在西方的刺激下,迅速做出了成功的回应。至于中国,除去幅员及惰性等因素以外,其滞后也是受到文化中心主义等儒家国家一社会观念束缚的结果。当“帝国主义”于19 世纪末在华势力大张之时,中国已是积重难返无法做出成功的回应了。即使这样,中国早期做出的现代化努力仍然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国和日本拉开差距是后来的事,19 世纪60 年代的局外人恐怕还是看好中国的二1860 年清朝的政治结构发生了两大变化:首先,英法联军攻陷北京迫使“天子”不得不承认天朝与外邦是平等的国与国关系,这给了中国“大一统”观念以致命的一击;其次,清政府为扑灭太平军起义而不得不重用曾国藩等汉族士大夫,这造成了地方军事力量的崛起并削弱了满洲人的统治。这些变化其实正是后来日本改革的先声:使中华帝国或日本成为国际家庭中的平等一员,并将汉族百姓或大和百姓视为帝国军事力量的基础。不过日本很快就实现了这些目标,但中国却一直等到很晚的时候才做到这一点。与明治维新相比,中国在19 世纪60 年代进行的改革只是漫漫征途中步履维艰的第一步。
自强运动及合作政策(洋务运动)
太平军于1860 年至1862 年进攻_上海与宁波时被英法联军击败,这使得当时的清政府意识到西方军事技术的强大,于是准备仿效西方的军事技术和制度来解决国内外的问题。曾国藩曾引用孟子的话说:“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恭亲王奕诉建议通过镇压国内起义以获取西方的军火武器。中国自古以来的策略,“以夷制夷”,显然已过时了。相反,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时人的共识。在此基础上,中国于1861 年后在外交、财政、教育及军事等领域内发起了“洋务运动”,而这些改革又进一步扫清了朝贡制度的残余。
英、法、美、俄等国的驻华公使对此纷纷表示欢迎,他们不仅相互合作,利益均沽,并且与中国政府也采取了合作的政策。像阿利国(Butherford Alcock ,曾于1865 年至1869 年担任英国内阁部长)等外交家建构起中外条约体系后,又致力于在中国本身利益和西方在华特权之间寻找平衡,并适当地节制在华英商的非份要求。阿利国承认,中国的现代化是“一场史无前例的革命”。但社会转型只能是循序渐进。19 世纪60 年代时西方奉行“合作政策”的目的,正是为了帮助中国逐步走向现代化。
 
1861 年3 月,清政府为办理“洋务”(外交事务)而设立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由奕折担任总理大臣。这个机构实际上只是附属于军机处的一个涉外机构,直到1901 年成立“外务部”才成为一个独立的部门。对外政策仍需由皇帝木人裁定,而且总理衙门也只负责北京城中的中外交涉事务。至于沿海省份的中外事务,则分别由“南洋通商大臣”和“北洋通商大臣”负责处理,两职一般由两江总督与直隶总督担任,并直接对皇帝负责。太平大国起义促进了地方势力的发展,而上述下放权力的措施正好适应了这一现实。
海关制度的建立
清朝外交事务新秩序之能够建立,英国人在中间起了很大的作用。英人李泰国于1855 年担任上海江海关税务司,他熟谙汉语,曾于1858 年参予起草《 中英大津条约》 ,后于1861 年上月被恭亲王兼总理大臣奕诉任命为中国海关总税务司。不久他受清政府委派赴英购买军舰,后组成舰队开回中国并企图控制这只舰队。当这只舰队于1863 年来到中国时,奕诉与曾国藩都表示拒绝这一安排,付与偿金后将舰队退还给了英国政府。李泰国认为自己是清廷的客卿,不归清政府管辖,如他曾经说过,“一名绅士听命于亚洲的蛮子并为之效劳,这个念头真是太荒谬了。”
 
赫德(Robert Hart)于1 863 年继李泰国之后担任中国海关特总税务司,制定了由外国人管理海关事务的新制度。赫德为北爱尔兰人,于1854 年来华。他曾对担任海关特派员的外国同事说过,“接受中国政府的薪晌,就得为中国政府效劳”,这个人同时便是中国官员的“同僚”,而且“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中国人民的同胞”: 他和一手下的外国同事控制了海关事务大大小小各个方面,但在名义上仍接受各商埠中方海关长官(多由道台兼任)的领导,海关收入最终也交予后者。赫德本人负责管理外方人员,到了1875 年,其中有252 名英国人及156 名来自其余欧美16 个国家的人员。凭其高明的手腕、耐心与预见力,赫德为大清王朝创建了一支现代行政机构,如他聘用外国人来管理外商的在华活动,为清土朝迈向现代化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在赫德的建议下,清政府利用海关的收人,在北京创办了“同文馆”,以便为清朝的外交人员培养翻译人才。正如总理衙门的一道奏呈所云,与外夷交涉,须先知其性情。李鸿章亦说过,办夷务须先规其野心,防其非分之想,识其优劣长短。同时上海、广州及福州也开办了“广方言馆”,但学员多为中年旗人,因而成绩并不理想。
随着船坞及兵工厂的建立,时人对西方科学知识的渴求亦与日俱增。曾国藩与李鸿章于1865 年在上海创办了“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1868 年中国人独力制造出了中国的第一艘轮船,但是轮船马达仍需国外制造。当时翻译西方科技文章亦风行一时。另外在法国的帮助下,清政府于1866 年还在福州创立了“福州船政局”。几乎所有这些西化举措都是由总理衙门负责办理的。中国在19 世纪60 年代奉行的政策兼有新旧两种时代特色。西方侵略者在商贸、外交方面获得利益,中国政府则从他们那里学习军事技术以抵御外侮、镇压国内起义,但同时也致力于振兴旧式的儒家管理方式。相形之下,维护传统与国家的大一统才是他们的主要目的,办洋务不过是权宜之计罢了。
二、儒家统治制度的中兴
上文谈到,中国的国家与社会在政治、经济、社会及意识形态等方面均已达到高度的稳定及自足,即使在衰败阶段外界的影响亦莫奈他何。统治过程中,对秩序的需求、士大夫地主阶级的既得利益以及保守的儒家意识形态均水乳交融在一起而相辅相成。其结果,身处内忧外患之中的中国,在19 世纪60 年代做出的回应是重申或重建儒家制度而非使之现代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