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国:传统与变迁-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太祖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成功地剪除了节度使们的兵权。他设法降低这些人的职务或干脆赐以高官厚禄让他们赋闲养老,从而将军队直接置于朝廷控制之下。通过这些措施,宋太祖消除了使唐朝灭亡、造成五代十国那种混乱局面的藩镇割据制度。
不过,宋太祖的这些措施很大程度上亦造成后世宋兵面对外侵积弱不振的局面。宋一代的武功远远不及汉、唐两朝。宋朝既未能重新控制北越(安南)地区,亦未能将势力扩展到中亚或塞北一带,甚至连收复辽国在926 年吞并的燕云十六州也遭到了失败,因而不得不向辽进贡30 万两白银、丝帛的岁币。在西北,宋朝亦受到党固族的威胁。党固人在甘肃及河套地区建立起强大的国家,并于1038 年定国号为“夏”,史书中亦称之为“西夏”。在一次对西夏的用兵失利后,宋朝亦于1044年开始向西夏输贡。这样,辽、宋、夏三国在军事与外交上就形成了僵持不下的局面。
政府与文官制度
太祖及其继任者在首都设置了一批行政机关,与唐相比,这些部门更为直接地控制在皇帝手中。例如,唐朝后期出现的两种机构在此时成为重要的机构,而且一直延续到后世:其一为翰林院,原先是为皇帝起草诏浩的机构,在宋朝成为向皇帝提供咨询的主要机关。其二为兵部。唐时三省中有两省的名称沿袭了下来,其下设六部及其他行政机构,其功能同唐门下省同。另外还有两个重要机构,一为御史台,后逐渐发展成为一整套监察百宫的体系,另一个是三司,负责管理诸如国库、赋税、专卖等财政事务。与唐代不同,宋代牢牢控制了帝国赋税的收入。由于这个原因(以及总体的经济发展); 11 世纪早期的政府收人是有唐一代历史最高记录的二倍,开国不久便积累了巨大的收支盈余。
宋时中央集权的程度得到史无前例的加强。国都开封曾是五代的国都,位处大运河与黄河的交汇处,尽管属于中原腹地,但与长江下游产稻区的距离比长安近了六百来里。宋朝在行政区划方面仍袭唐制,但增加了“道”(后改称“路”)的数目,与唐相比,“道”对州、县的权力也增大了,而且为了避免重蹈唐朝藩镇割据的覆辙,“道”的管辖面积、行政功能与相应的军事机构与唐时相比有着明显的区别。
太祖及其继任者致力于将统治权力控制在皇帝手中并扩大朝廷的权威,这使得宋朝中央集权的程度得到空前的加强,在某种程度上也更趋专制了。因此,中国在接下来的1000年中常常被称为是“专制的时代”而有别于宋朝之前的“贵族时代”。不过这一说法不尽符实。尽管所谓“天命”理论中蕴含了造反的根据,中华帝国在理论上基本是专制政权,在实践上当强有力的统治者在位时更是十足的专制。如果说前后有什么变化,那就是统治阶级已从贵族转变成了官吏,专制制度变得更为有效,因此也更为成功地维护了大一统的统治。宋朝的主干力量来自于当时发达的文官制度。这在很大程度上亦得益于日趋完善的科举制度。宦官及百官之外的人员被成功地挡在了政治权力之外。当时规定,高官大员之间不得联姻或同宗任职,并且禁止外戚、妃殡和皇族成员干政,可见当时政府的统治是何等公正廉明。
行政效率的提高,一方面固然是由于政府从下层官员中选拨人才并准许高官委任亲属甚至卖官誊爵,但最主要的原因却是科举制度。从997 年到1124 年,平均每年有200多人通过科举步人仕途,当时1 。 2 万名甚至更多的高级官僚队伍中有一半以上皆来自于科举。此外,获得功名的人实际上也古据了朝中的显要位置。科举分好几种,其中进士一级最受尊崇。进士考试以策论取士,注重推理与创意,在11 世纪晚期其影响远远超过其他考试。当时的考卷以数码代替人名,并且誊抄出来以防因笔迹泄露而发生舞弊现象。
1065 年之后,科举每三年举行一次。科举分三等,首先是各省举行的乡试,中举者(概率一般为上%一10 % )可进京参加会试,考中者(大约是10 % )参加殿试,通过者获得进士出身,即可任职为官。落第者往往一试再试,结果新科进士往往从十几岁的少年到七十儿岁的老翁都有,尽管其平均年龄一般为35 岁左右。官员的升迁依赖如下儿个因素:任职的时间、政绩及考锉、科举时取得的功名以及上司的提携等等。按制度,某些高级官员有举荐下级官员的责任。被举荐者不得是举荐者的亲属,但举荐者必须对被举荐者的行为负责,有时甚至会连坐治罪。
文官制度成功地将大量人才收罗进了政府,同时通过诱人的仕途消除了才俊之士图谋不轨的威胁。1148 年至1256 年间的进士中,有一半以上三代均为布衣,可见科举制度网罗人才之力了。
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这种文官制度的成功,后世再未发生陈桥兵变那样的篡位事件。宋以前常有大将、后妃或重臣夺权篡位的事情发生,但9 印年以后的王朝或为异族所灭,或皇室内部争夺王位,但再无臣下篡权并获得成功的事例发生。
经济问题
虽然宋朝比前代繁荣,但在开国100 年后也遇到了历史循环所带来的政治、经济问题。政府收入在前60 年一直很高,如1021 年甚至高达1 。 5 亿贯,但在此之后便逐渐减少,到了1065 年政府收人只有全盛期的3 / 4 。
人口增长是造成这种衰退的一个原因。在农业国家里,人口增长可以增加赋税,但超过一定限度就会与粮食生产失去平衡,结果要养活的人口越多,赋税的盈余也就越少。土地兼并也是一个原因,虽然北宋中期以后主要按土地面积征收赋税,但最重的负担还是落在最乏经济来源的小农生产者头上。人口增多,意味着农庄缩小和上地的过度耕种,结果小农纷纷破产或者沦为地主的雇农。地主虽然在理论上亦和农民交纳同样的赋税,但他们常常可以通过与官府的关系免交或少交赋税,这样地主手中的财产越积越多,而国库收人却越来越少。J 
但朝廷的开支并未因此而减少。宋朝一如前代,朝廷规模越来越大,越来越奢靡铺张,机构人员越来越臃肿,开支也随之越来越庞大,有些历史学家将这个问题归结为宋向辽、夏输送岁币之故,但这只是一个次要方面。当时岁币虽然高达1500 万两白银,但这还不到政府预算的2 %。其实更多的钱是花在军队上了。宋朝时职业军队代替了唐时的民兵制度,花费既多,也未产生什么成效。宋军弓马装配差劲,士兵多为破落户子弟,与北方蛮族人精马壮的军队不可同日而语。所以,产生财政危机的原因大约只能是过于庞大的军队了― 截至1041 年,宋朝军队的编制已达125 。 9 万人之多,他们消耗了政府将近80%的开支。
王安石变法
由于财政困难,朝廷无法正常支付官员的薪捧,这挫伤了百官的工作热情,导致了官员的循私舞弊并引发了旷日持久的朋党之争。不过,朋党之争的一个深层原因是官员们取代贵族、女主或宦官控制了朝政,他们面临着严峻的经济困难和岌岌可危的军事形势,对此官员们自然形成了不同的意见,但由于缺乏适当的机制来解决这些分岐,因而往往引起党争或皇帝的干预。1069 年,新继位的年轻皇帝神宗(1067 一1085 年在位)委任王安石(1021 一1086 年)为参知政事。王安石其人很有才能,但性格比较固执,是当时改革派的代表人物,与支持既定体制的守旧派人物针锋相对。王安石一上台便施行了一系列整顿财政、加强边防的改革,史称“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一反数百年来的经济管理方法,推行青苗、均输、市易、免役、农田水利诸法。政府在某地买进农产品,又在别地卖出,这样既稳定了物价又可从中得利。王安石规定政府可以贷款给农民,利息为当时很低的20 %一30 % ,这样就打击了与国争利的高利贷者。他还派人重新丈量土地,按土质优劣分级征收赋税。此外他还推行了将徭役折为银钱,按贫富征收赋税,通过官办当铺向业主发放低息贷款等项措施。
军事方面,王安石推行了六朝时的保甲法,规定每一保甲须负责一些民兵的训练与装备,并将官马分派民户牧养,每户各出一人充任骑兵。
王安石还增加官学的数量以与私人的“书院”竞争。当时书院是教育的主要机构。此外他还强调科考要注重选拨具有处理实际事物能力的行政干才。类似王莽,他也援引经书来为自己的改革寻找理论基础。在历史上,王安石也同王莽一样被视为“社会主义者”而毁誉参半,但他并不象王莽那么关注社会平等的问题。他的某些改革,如分级征收土地税、降息贷款和免役诸法,在经济、政治上都走在了时代的前面。其他一些措施,如政府控制物价和保甲制度不过是袭用前代的做法,他的变法自然引起了大地主、大商人和高利贷者这些既得利益者的坚决反对。由于大部分官僚也都是地主阶级出身,他们同样反对王安石的变法。当时大多数的学者型政治家,如司马光、欧阳修、苏东坡等人都站在反对者的一边,而王安石也一直受到正统派史学家的严厉指责。
不过,官员和学者们的反对并不是由于阶级利益的原因,而是更为深刻地反映了当时这个官僚化国家的统治惰性。这种制度的僵化也是后世各朝的通病。同时变法也在既定体制内部产生了混乱和失衡。因此,尽管王安石的变法并未触动当时的根本制度,不过是对已往做法的反拨,但还是引发了尖锐的朋党斗争,并且在后来几十年中愈演愈烈。1085 年神宗去世,守旧派上台后立刻废除了新法。新旧两派力量的对比发生了转变,在党争中新法带来的经济、军事利益于是付诸东流,而党争双方后来也均为一场更大的政治灾难所吞没。
南宋
徽宗(1100…1125 年在位)天性雅好艺术,本人亦是一名出色的画家。他在位期间文化繁荣,但纸醉金迷的生活也进一步淘空了国库。在其统治后期,农民起义接连不断,帝国统治已是外强中千。不过最致命的打击来自外部。这时辽国以东的女真部落在满洲东北已经逐渐强大起来,后于1114 年起兵叛辽并于次年建立了金国。宋朝急于收回200 年前被辽占领的燕云十六州,于是很不明智地与金结盟合攻辽国。不过宋军方面连吃败仗,而女真人则愈战愈勇并于1125 年灭掉了辽国。宋朝因所得无多而向金国表示不满,于是女真人于脆在1126 年攻陷了开封,将宋朝部队赶过了长江。河湖密布的南方不利于金兵的骑射作战方式,金国这才撤离南方,但他们仍然控制了中原的绝大部分地区。徽宗之子高宗(1127 一1162 年在位)在南方重新建立了宋朝,于1138 年定都临安(今杭州)。自此,宋朝的疆域局限于淮河以南的半壁江山,故史称“南宋”( 1127 一1279 ) ,以与先前的北宋相区别。
南宋部队一度在名将岳飞的率领下力图收复失地,因而岳飞被后世爱国者视为民族英雄。然而以秦桧为代表的主和派最终占了上风并于1141 年与金国媾和。和议规定宋向金主称臣,岁贡50 万两白银与丝帛。金国本想一举灭掉南宋,但遭到了失败,于是在1165 年岁贡减至4O 万两,宋国不再向金称臣,但在1028 年宋北伐失败后,岁贡又增到60 万,同时还交纳了300 万两白银的战争赔款。
尽管南宋在地理上偏安一隅,朝中主和派与主战派亦争论不休,但总的来说比北宋时期更为繁荣。它占据了中国经济的中心地带,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南宋大大缩减了兵费开支,同时扩大了官僚队伍,临安亦远比开封繁华富庶,甚至在它沦陷后,马可? 波罗仍然认为它“无疑是世界上最为华丽高贵的城市”。
南宋150 年间同样经历了由盛到衰的循环。南宋政权始终积弱难振,但凭其坚实的财政基础与强大的官僚机器,并未因内部的压力而立呈败相。和北宋一样,南宋多年后亡于强大的异族入侵者(蒙古人)之手。
四、商业革命
中国的军事力量在8 世纪的高峰过后就不断衰退下去,直到13 世纪最终为蒙古人所灭,但该时期内制度和文化也有了重大的发展。这一发展的背后是中国经济尤其是商业的飞跃,我们不妨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这一飞速发展使中国的经济水平比诸前代有了极大的提高,当时产生的经济和社会制度在很多方面一直完整地袭用到了19 世纪。
当时经济发展的原因之一似可归结为人口的增长。正如我们所看到的,中国的人口数字不仅仅是简单的人员统计,它还可以说明当时国家的发展状况。事实上,南方的人口从8 世纪到11 世纪增长了一倍半,而北宋时全国人口恐怕已经超过了上亿人。
技术的进步
宋朝时农业生产力有了惊人的发展。例如,中国在n 世纪早期从南越引进了一种能快速成熟的双季稻种,这就大大提高了南方地区的农业产量。另外,宋时修建了大量水利工程,这大大有利于提高水稻种植面积。在山坡上种茶的技术也得到了推广,而棉花在12 世纪左右亦成为常见的作物,从而扩充了国内纺织原料的种类。
 
农业之外各领域内的技术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像纺织、漆器制作及烧瓷技术都愈趋完善。算盘于宋代晚期出现并成为后世东亚商人的主要计算工具。火药爆炸技术亦得到发展,到11 世纪早期先后出现了手铣等投弹武器,大大弥补了中国骑兵作战能力的不足。印刷术是当时最大的一项技术成就,虽说它并未直接促进经济的发展。这项伟大发明的初衷是为了刊印、传播一些重要的善本书籍。这项发明可能是受了拓写碑刻的启发,即将一张弄湿的薄纸紧紧蒙在石面上,然后用油烟打拓,这样就出现了一张黑底白文的原始印刷品。不过真正的印刷技术大约是从大型公章发展而来的。中国在7 世纪时已经出现了雕版印刷技术,通常两版合为一副,所以这样印出的中国古书每张的两面通常总是连在一起。
中国在868 年曾印刷了一整部佛经,10世纪中期时四川和南方的一些割据国家亦印刷了全部的儒家经典和佛经三藏。宋朝时印刷术广为流行,各类书籍都大量印行问世。
由于汉字字数众多,中国人通常雕刻整版印刷书籍。当这一技术在巧世纪经中亚、中东传入西方后,由于字母文字的特点,欧洲人改进了这一技术,采用活字印刷。但中国人早在1030 年就开始采用木版、陶版和铜版活字印刷技术了,另外朝鲜人在巧世纪上半叶亦广泛使用了这一技术。
贸易的发展
8 至13 世纪经济大发展最主要的原因应归功于贸易的发展。贸易的发展大大促进了地域的分工,因此也刺激了生产的全面发展。唐初人们尚轻视商业并试图限制其发展,但到了晚唐和宋朝时这种束缚就被打破了。原先的官市之外也出现了集市,而且到了宋朝,通衙大道上的店铺鳞次栉比。中国首次出现了聚集了大量人口的商业大都市,与以前不同的是这些都市是商业中心而非政治中心。
以前地区间的交易是由政府通过税收、专卖及其他手段来操纵的,私人业主主要从事的是古董珍玩行业。但到了晚唐和宋朝时,私有经济大步发展并逐渐超过了官办商业的规模。批发商或编客云集某一产地,将当地盛产的农产品或手工制品转卖给行销商。后者包括大专卖商及游商小贩,通常以各地的网络状客栈为中转处行销各地。大行销商则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