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国:传统与变迁-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



出版前言
费正清是美国也是世界上最有声望的汉学家。他的著作及其主要观点代表着美国主流社会的看法,对几代美国学者和政治家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出版此套《 费正清文集》 对国内读者了解海外在中国问题上的研究成果,冷静看待自己的历史和文化颇有意义。由于费正清是西方的中国问题观察家,看待中国自然也是以西方人的视角,所以,他在书中所表达的观点并不代表我们的认识,甚至有不少观点是我们无法认同的,希望读者在阅读中加以注意。
世界知识出版社
作者前言
费正清 赖肖尔
1978 年以来的10 年中,中国革命又经历了一次转折。毛泽东的继承人邓小平否定了毛氏发动的“文化大革命”( 1966…1976 年),以经济现代化的目标替代了阶级斗争。外贸、外资企业与乡镇企业的发展,对意识形态领域的较少过问及众多其他方面的变化都显示出了中国的勃勃生机。
欲知中国的潜力、前途与局限何在,首先须了解中国的历史。本书在费正清、赖肖尔( E 。 O 。 Reischaue了)及克瑞格(Albert M 。 Craig ) 著《东亚:传统与变迁》 (1978 年版)的基础上,对有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章进行了修改与增补。本书第一章的部分、第二至第六章由赖肖尔撰写,其余九章由费正清撰写。两人在撰写的过程中都曾互相提出过建议、批评和修改意见。
在撰写这部古人类1 / 4 人口的民族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中,我们借鉴了大量东西方学者的劳动成果。有些是他们直接向我们提供了帮助与建议,但更多的是通过其著作给我们以很大帮助。我们对此深表感谢,可惜限于篇幅,恕不想一一列举了。书后亦未引参考书目,因为如果列出的话,势必显得过于简略并且很容易过时。这里我们谨将特别的敬意献给以下诸位:已故的克来克教授(Professor Edward A 。 Kracke ) ,他对本书第五、六两章提供了很多帮助;费慰梅(Wilma Fairbank ) ,她承担了挑选插图的工作;还有克瑞格,他提供了有关台湾的最新情况。
书中的人名与专名采用英语国家史学界通用的威妥玛—贾尔斯拼法。至于普通地名,则按旧中国邮政体系(即南方方言而非普通话音译)。如中国近五六百年来的首都北京,其拉丁拼法为Peking ,威妥玛一贾尔斯拼法为Pei … ching ,而其实际读音则近似Bag … jing 。
第01章 中国概况
关于中国,西方人起码应该知道,首先它是一个人口大国;其次,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迥然不同,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亦与西方生活方式千差万别;第三,他们正经历着一场迅猛的发展与变革。论人口、论国力,古代中国与罗马帝国相坪。今天中国人口达13 亿。占世界总人口的1 / 5 到上/ 4 。近几年来世界迅速“变小”,与这么庞大的一群人打交道显然将会深刻地影响西方人的生活。1941 年以来中国国内与边境上的三次战争已使美国人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
中西方之间的和谐相处需要以相互谅解为基础。但谅解又必须以理解对方的风俗、思想及自我表现方式为基础。要做到这一点,远观式的了解是不够的。中西间的文化差异太大了;自上一世纪以来日渐频繁的接触当然有助于弥合这一差距,但某些其他因素反而扩大了这一分歧:首先是中国人高涨的民族意识与爱国精神,其次为中西物质生活水平之间的差距,再者就是中西对于战争的不同体验。部分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偶然性原因,西方人口与自然资源之间形成一种远远优于中国的平衡,而这一经济上的差距就铸成了(有时甚至还扩大)两种文化间的差异。尤其是美国,从未像中国那样在本土经历过战争,美国人的生活变迁属于循序渐进式而非革命性的突变,因此无论是其文化传统或其当代生活,均与中国人大相径庭。
了解中国并不仅仅是为了发展和平。对于艺术、文学、哲学和宗教领域的人文学者来说,中国的传统社会是西方文化的一面镜子,它展现出另外一套价值和信仰体系、不同的审美传统及不同的文学表现形式。对于社会学家来说,中国在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及历史学方面的文献记载,就某些时代或某些领域而言,远比西方丰富、详实。
通过中国历史可以最好地了解中国,这是因为:与其他民族相比,中国人更爱从历史角度观察自身,他们强烈地感受到传统的存在,通过历史我们就能按中国人了解自身的方式来了解中国人。其次,通过研究中国人审美、认识和制度的衍变,最可以看出他们在这些方面取得的独特成就。这与中国的现状不能混为一谈。只有在中国历史长河的背景下,我们才会发现其运动的方向并对目前在中国发生的一切有所了解。
当代中国变革转型的根本原因,主要源自西方的新兴力量与本土传统习惯及思维方式之间的冲突互动。本书因之亦分为两大部分:3000多年来中国传统文明在相对隔绝的状况下的衍变,及自近代以来作为对现代西方社会的回应,这一文明所经历的变故与转型。
一、东亚的土地、民族与语言
中国是所谓东亚文明的母源与主体。当欧洲人首次由西向东远航到震旦(Cathay )、日本和印度时,他们很自然地将这些地区通称为“远东”。同样,如果美国人西跨太平洋到达这些地区,也会把这些地区称为“远西”。不过对当地人而言,这些地区既不“东”、又不“西”,更谈不上“远”。一个较好的术语是“东亚”,因为它排除了陈旧的欧洲中心主义思想。
中国在东亚拥有辽阔的幅员,又长期在这一地区发挥着主导作用,因此研究中国必将涉及整个东亚地区。在本章以下的篇幅中,我们将首先探讨中国的东亚背景,进而再对中国的地理、传统经济与社会作进一步的研究。
“东亚”有三种含义:在地理上指亚洲被高山大漠一分为二的东部地区;在人种学上指蒙古人种(爱斯基摩人与美洲印第安人除外)的栖居区;在文化上则指深受中国古代文明影响的地区。最后一个含义所指最狭,除中国之外只有日本、朝鲜和越南,并未把以下另外两大地区包括在内:其一为中亚地区,特别是蒙古、新疆和西藏,该地游牧民族的历史通过商业、战争和占领已与中国的历史融为一体;其二为东南亚地区,该地文化似乎更多地受到印度的影响,不过近几个世纪以来,该地区与东亚在经济、文化和军事战略上的联系亦日渐紧密。
自然环境
东亚文明和人类的其他几大文明相互隔绝而自成格局。高山大漠把东亚和其他地区隔离开来,因而东亚发展出一种大体上保留至今的独特文化范式。如世界各国的现代文字均脱胎于西亚的字母文字,唯有东亚的文字― 汉字完全是另外一套体系。
西方文明是在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希腊等几个相互密切联系的地区发展起来的。它扩展到欧洲大部、北非、西亚后才一分为二,即基督教文明与伊斯兰文明。印度河流域(现巴基斯坦境内)是古代文明的第二大中心,亚历山大大帝在公元前327 年入侵这一地区亦证明西方和印度在古代就有密切的联系。
作为古代东亚文明摇篮的中国北方地区几乎完全与世隔绝:东边是一望无际的太平洋;西边是1 万多英尺高的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以及从这世界屋脊延伸出的崇山峻岭;北部是大片的中亚大漠荒原,气候寒冷恶劣,在驯化马和骆驼之前人迹难至;而南部是更加不利于交通的山地丛林。在这种地理和气候条件下,古人的活动受到很大的限制。甚至在今天,从西伯利亚到马来西亚也只有两条铁路及若干公路可通。
气候对东亚的文化也很有影响。欧洲和西亚的气候主要受大西洋控制,降雨大多发生在春秋两季。北欧日照较短而地中海和西亚地区降水较少。因此,欧洲和西亚并不讲究深耕细作,一般每年只耕种一次。和印度一样,东亚的气候主要受亚洲大陆影响。冬季,中亚上空的干冷阴沉气流南下,在亚洲南部与东部边缘地区形成干冷天气;夏季正好相反,中亚上空的气流受热上升后,潮湿的海洋性气流取而代之,在大陆边缘地区形成大量降水,受这些季风的影响,东亚和印度的大部分地区在生长季节中有充沛的降水。充沛的降水,再加上低纬度地区惯有的高温日晒,这就使得深耕细作和作物一年两熟成为可能。
这种特殊的气候使东亚的农业生产方式与西方有很大的不同。东亚的许多畜牧农作物,像水稻、大豆、鸡、水牛和猪,似乎都来自暖湿的东南亚地区。在西方,牧养牛羊成为经济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而重视精耕细作的东亚地区较少使用畜力,他们更多是依赖人力。小麦是西方的主要谷类作物,而在东亚及印度大部分地区却是水稻。水稻十分适应水田种植及该地区潮湿的夏季气候,亩产量也远远超出小麦,因而能养活更多的人口 。这样,从农业上我们就看出,东亚、印度与西亚、欧洲的人口与土地的比例大不相同。甚至到现代社会后,工业化进程大大增加了欧洲的人口,当时处于前工业时代的东亚和印度的人口密度仍是遥遥领先。
民族
亚洲在地理上一分为二,东部的大部分地区是蒙古人种分布的区域,而以西(包括印度大部分地区)为伊斯兰文明地区及白种人(高加索人种)西方文明的家园。黑种人则不规则地分布于南部非洲、亚洲南部边缘及美拉尼西亚群岛等地。
人类各种族的起源仍是一个未解之谜。1927 年在北京附近发现的“北京人”是今天东亚人的祖先之一。他们生活在公元前40 万年以前,能制造工具,会用火,并以狩猎为生。“北京人”具有某些蒙古人种的生理特征。最近又发现了蒙古人种更早的祖先“蓝田人”,他们距今约有60万年。
东亚文明产生之初,蒙古人种已经广泛分布于该地区。他们四肢较短,这有利于保持体温,他们眼睑狭窄、下垂,这使他们避免了积雪折射的损害;有人认为这是适应其栖居地东北亚寒冷气候的结果。他们的肤色和白种人一样随地区不同而有深浅的变化,如北方肤色为淡黄,南方如印尼则为深棕色,这无疑也是环境的产物。另外,蒙古人种毛发平直,呈黑色,面部较为扁平,眼睛为黑色。
蒙古人种并不仅见于东亚地区。有些北上西迁,有些进入北美(如较晚的爱斯基摩人),而像美洲印第安人则被认为是假道阿拉斯加从西伯利亚迁徙而来。考古发现推测,东亚北部与中部的蒙古人种先民不断南迁并向外扩展入海,像大约700年前泰人从中国西南迁至今天的泰国,就是上述大迁移的一部分。
不过蒙古人种也并非这些地区的唯一栖居者,东亚边缘边区还有不少其他的种族存在。如现居日本最北端的阿依努人(虾夷族),便具有许多高加索人种的体貌特征。例如他们毛发旺盛,这使他们与蒙古人种构成鲜明的区别。
汉语
东亚和欧洲一样,按语言分为若干民族。人们通常错误地认为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语言,但事实上,讲汉语、日语的民族和讲德语、匈牙利语的民族一样都不止一个。
汉语(或汉藏语系)是东亚最大的的一支语系,与分布在欧洲、伊斯兰一印度文明区域的印欧语系可以等量齐观。汉藏语系各语种主要分布在东亚中部,包括中国的中原地区和西藏、泰国、老挝、缅甸大部,可能还有越南。除了西藏人以外,他们自新石器时代以来便定居该地,均以耕种为生,这与游牧为生的古印欧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汉语是汉藏语系中最大的一支。讲汉语者有文字记载以来便生活在中国北部,后通过迁移逐渐扩散开来,并在文化和语言上同化了当地的部落集团。他们逐渐古据了整个中原地区,后来又控制了满洲、内蒙古大部、新疆部分地区、台湾大部及东南亚一些地区,尤其是马来西亚(今天中国人口该国人口的40 %强)和新加坡(该国人口绝大部分是中国人)。
在扩张中汉语分化为彼此不易了解的几大方言,其差别一如西班牙语与意大利语、瑞典语与德语之间的差别。其中“官话”(mandarin )作为母语,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它的变体广泛分布于华北、华中大部及西南地区。自上海至越南的沿海地区的语言,通常被误称为“汉语方言”,但实际上与“官话”大有不同,这些方言包括吴语、闽语(又分为福州话与厦门话)、客家语与粤语。台湾与东南亚华人区主要便用这些语言,其中粤语更是美国华人区的通用语言。
阿尔泰语及其他语族
汉藏语言区以北的蒙古语既非汉语,也不属于印欧语系,而是得名于境内阿尔泰山的阿尔泰语。讲阿尔泰语的各民族与古代印欧人一样是养马牧羊的游牧民族。他们四处迁徙,有的民族甚至完全脱离了东亚。土耳其语、蒙古语和通古斯语一般被认为是阿尔泰语族的三种主要语言。操土耳其语者现居土耳其及中亚的大部分地区,尽管他们大多已具有白种人的血统,蒙古人居于蒙古大部及中亚、西亚若干地区。讲通古斯语的民族如满族,一度是满洲及西伯利亚地区的主要居民。山于朝鲜语与日本语在结构上与阿尔泰语极为相似,朝鲜人与日本人有可能是东进农业地区之阿尔泰人的流民。
南亚语系是东亚第三大语言,它包括马来西亚语、印尼语、菲律宾语及台湾土著语言。至于柬埔寨语,则很有可能属于另外一个语系。
在古代,印欧语使用于东亚西北部的一些农牧地区。公元9 世纪时的新疆人为白色人种,讲伊朗语或现已绝迹的某种印欧语言,由于讲上耳其语的民族不断向西迁移,最终这种语言就消失了。这样,东亚的印欧语言特征在1000年前就绝迹了,直至近几个世纪前,随着俄罗斯在西伯利亚的殖民才又重新引入东亚。
二、中国的地理环境
与西方和印度相比,中国在地理上很不统一的,因为它缺乏地中海或广阔的平原所提供的便利交通。中国的华北平原远远小于印度北部的平原,更不用说北欧大平原和北美的中西部大平原了。
相互交错的两大系列山脉(从中国西南向东北延伸到山西、满洲西部的山系;与之平行,从广东经长江流域到山东半岛、中朝边境的沿海山系。)把中国分割为好几块。与之相交的有三条平行山系,彼此相距差不多远,自西祖东而入太平洋。南端的山系正好是广东境内的珠江流域与长江流域的分水岭;北端是东西走向的山脉将华北与蒙古高原分割开来;两者之间的秦岭是藏北昆仑山脉向东的延伸,为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之间的分水岭,并同淮河一道成为中国南北方的分界线。山系交错形成若干独特的地理环境,为经济和政治的统一造成不少困难,并且对军事战略也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河流
中国的江河为人烟稠密的山村提供了水源。黄河全长2700 英里,进入离入海口约500 英里处的华北平原后,它流经一大片冲积平原,这时河流坡度很小,每英里不过1 英尺的落差。夏季山洪泛滥,携来大量黄色的淤泥,黄河即由此而得名。由于黄河水道不定,中国统治机构自上古时起,就不得不通过筑堤来固定河道。结果,这条灾难之河往往在离地10 至40 英尺高的河堤中穿行,河堤只要有一处决口,就会造成方圆几百英里内几英寸到几英尺不等的积水,对几百万农民的生存形成威胁。水灾过后多年才能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