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之宋武大帝-第1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对于这些腐儒。 李庭芝这个务实的政治家也没有什么好感,很是赞成道:“皇上,这些大儒十天交一篇心得可能太少,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三篇也不在话下。 ”
李隽暗笑李庭芝也不是个省油地灯,整起人来一点不着痕迹,赞成道:“就这样定了。 我们可以成立一个教育部,专门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这教材就由教育部来主编。 你,履善。 陈宜中。 黄永善,沈毕。 周山,章超玄,胡苟,李毕胡,常瑜还有我都来参与编写教材。 ”李隽要想推行的是新式教育,以科技知识为主,他不亲自上阵都不行了。
这些人都是李隽认为思想灵活,不拘泥于教条的人,由他们来编写教材才能让人放心。
“臣遵旨。 ”李庭芝对这事自然是责无旁贷。
李隽想了一下,道:“这教育嘛,就分成两种,一种是基础教育,一种是专业技术教育。 基础教育能够认识、能够写一些字词句就行了,满足得了日常生活需要也就够了,不必苛求太多。 专业技术教育是针对专门的技术而设,比如制造火炮需要造炮专家,我们可以设立一个火炮学院,专门培养造炮专家。
“你也知道,大宋朝现在是需要各个行业的人才,对这事一定要抓紧。 特别是火炮、船舶、钢铁、武器制造、机械设计、医药、农业这几个行业要先办起来,这几个行业与军队息息相关,朝庭能不能在战争中取得胜利,就在于我们是不是拥有更加先进的技术。 每一个行业,就设立一个学院。 黄永善他们都是很好的技术专家,就给他们每人组建一个班子来规划教学内容,以及教材地编写。 ”
李隽所言,实是深谋远虑之举措,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我们都知道中国现在提的口号是“科教兴国”,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有大批的人才,要是没有人才,谈什么科教兴国。 南宋现在对科技的需要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迫切,这点李庭芝是深有体会,很是赞成李隽所言,喜道:“皇上圣明!皇上,臣以为黄永善他们都是很有经验的专家,有他们参与,把他们的知识经验传授给弟子们,要不了多久,大宋朝就会出现一大批专才。 到那时,我们是要炮有炮,要粮有粮,要银子有银子,这仗嘛,自然是越打越好打。 ”
李隽点头赞成道:“那是自然。 不过,我们也得务实,不能脱离实际。 我们一下子有了几万师资力量,但是要想在全国推广教育,仍是太少了,可以说是杯水车薪,这基础教育不可能做到每个人都来上学,都来学习。 嗯,就办成夜校吧。 老百姓可以白天忙活,晚上去上上课,增加一些知识。 ”
“皇上,臣以为可以在农闲时节加大上课量,还可以搞点突击培训。 ”李庭芝接着李隽地话进行发挥。
李隽大加赞同,道:“对对对,就是要这样嘛。 我们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推行教育,绝不能浪费时间。 要给夫子们说清楚,他们教得好不好直接和他们的俸禄有关系,朝庭会进行统一考核,不合格者,就减薪俸。 优秀者,不仅可以多拿到薪俸,还可以升官,赐给他们爵位。 ”要是在平时,李隽肯定是说教师一词,现在心情大好,一口一个夫子,说得好不爽快。
李庭芝充分表现了一个务实政治家的优良素质,道:“皇上,臣以为光凭夫子们可能难以把分散的老百姓集中起来,非得当地官员参与不可,推行教育就是他们的职责之一,教育不好,不能晋升。 还有,不去读夜校的老百姓,成绩不好的老百姓,他们的税收就要重些。 ”
“完全同意!”这四个字李隽是差点唱出来的,道:“也要考虑到特殊情况,比如说身有残疾,生活困难,无法自理,还有年纪太大地,比如五十五岁以上,可以不参加。 ”
李隽思虑周详,虑及细微之处,让李庭芝不得不服,道:“皇上圣明!”
“这专业技术教育就从现在地熟练工人和技术人员,科技人员中抽调一批优秀者出来,进行统一培训后去教授。 学员就从工人中、聪惠的孩童中选出一批人就是,先给他们教授一些基础知识,再接受专业培训。 他们中地优秀者,可留下来一边从事教育,一边从事研究。 ”李隽信心十足地道:“朕敢断言,要不了多久,大宋朝必然迎来民智开启的新时代!”
朕之一字李隽是很少出口,现在心中一高兴,居然脱口而出了。
教育这事好是好,可是需要大笔大笔的银子,李庭芝现在最怕的就是和银子和关的事了,皱着眉头道:“皇上,可这银子到哪去找?”
“这事简单!”李隽想也没有想,道:“我早就想好了,履善还在挖金矿,可以拨出一笔银子出来。 所有的官员、吏员都要捐出他们俸禄的一成支助教育。 这还是不够,我去给皇后说,要她带头把宫里的金银首饰全捐出来,这又是一大笔银子。 最后,宫里的生活从朕开始,每顿饭就实行三菜一汤,一荤两素一汤,若有违者,驱逐出宫。 ”
听了李隽这话,李庭芝眼里涌现出了泪花,向李隽拜倒,哽咽着道:“皇上仁德!皇上是大宋朝,是华夏历史上的第一仁君!功德无量!仅此一件就会为后人千秋万代颂扬!”
第二卷 巴蜀篇 第二十五章 废除科举
第二卷 巴蜀篇 第二十五章 废除科举
(新年到了,祝朋友们新年快乐!来年大发!喜事不带!好事无尽!钞票大大的有,数到手抽筋!)
战争时期属特别时期,大权在握,好多事情可以从权处理,再者战争能够转移人们的注意力,人们都去关注战争的输赢去了,只要打赢了,无论你做过什么,他们都会认可,都认为你是对的。
有一条关于改革的历史规律,那就是任何一位改革家要想推行改革,必须要和守旧势力进行一场殊死搏斗。 人们都有一种习惯,那就是习惯于旧有的生活方式,很难一下子接受新的生活,无论你的改革主张是多么正确,可以说主张越正确,遇到的阻力越大,这是造成好多改革家总是为他同时人所不齿的原因,而历史却恰恰相反,认可他们的行为。
对于那些既得利益者来说,他们更是不能容忍改革,那会损害他们的利益,这点在历史上表现得特别明显。
商鞅变法就连秦国的太子,后来的秦惠文王也来反对。 当秦惠文王看到商鞅改革带来的巨大好处时,他又积极维护起来,并没有因为商鞅割了他老师的鼻子而废除“商君之法”。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李隽才决定趁这段时间对南宋进行全方位的改革,李隽相信等到战争不再吸引人的时候,人们把注意力转移到内政上来时,那时他们方才发现一切都已经改变了,他们已经适应了改革。 他们过上了更加幸福的生活,就不会有对改革地抵触,只有对改革的认可。
现在,李隽不得不对改革阻力重新审视了,因为他遇到了空前的压力。 到现在为止,李隽对南宋的改革是全方位的,进展也还顺利。 阻力虽有却没有这么巨大。 唯有他对教育的改革却遇到了出乎想象的阻力,这阻力不是来自于其他。 而是来自于儒生们地反对。
儒家自从汉武帝独尊之后,一家独大,儒生们更是自以为是,以为读了点“圣贤之言”就了不起了,就以为自己无所不能了,以为自己就才堪经国了,历来是不把其他学派、学说放在眼里。 对于别的声音往往扣上一顶异端邪说。 邪辟之言之类地大帽子,行打压之实。
李隽推行全民教育,触动了儒家的神经中枢,照这样下去,儒家不再统治人们的思想,不能再束缚人们的头脑,他们的好处也就没有了。 李隽开办新学的圣旨一下,在儒生中引起了轩然大*。 不少“名儒”立即给李隽上书,疾言“新学之害,害无穷也!此邪辟之说,虚妄之言,不能经国,不利民。 不聚财,当禁而止之。 ”
李隽一天不知道要收到多少类似的上书,堆在他地案头上足足有三尺之厚。 李隽估算了一下,要是他每本都读的话,没有十天半月的功夫根本就不可能做到,李隽现在是个国事缠身的大忙人,忙得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哪里还有心思去理睬他们。
收到第一道上书时,李隽还有兴趣浏览了一下。 到后来,上书越来越多。 李隽理都懒得理。 把上书往案头一放,道:“看他们有多少。 等他们不说了用尺来量量,看有多厚。 ”以李隽想来,只要过一段时间,“时间会医治一切伤痛”这一真理就会发生作用,他们就不会再闹了。 历来算于遗策的李隽这次却失算了,儒生们闹得是越来越厉害了,原先只是上书疾言一通,也还罢了,可以当作愤激之言。 现在倒好,居然叩阙,三百多儒生跪在皇宫外的广场上,要求面圣陈意,请求李隽废除新学,还儒家正统之位。
历朝历代对书生是没有办法,这些人是打不得,关不得,更杀不得。 要是一个不好,给历史让上一笔,就会留下污点。 秦始皇“焚书坑儒”就是最好的例子,留下千载骂名,是以历代君王对儒生们是小心翼翼,能不得罪最好不要惹。
李隽深知其中地厉害,拍拍额头,嘀咕一句道:“真是吃了饭没事做,尽添乱。 ”重重一下拍在儒书们的上书上,一抹冷笑出现在嘴角,道:“我就去会会你们,要是给你们就把新学给废了,我就不叫李隽。 ”大步走出御书房。
XXXXXXXXXXXXXXXXXXX
广场上直挺挺地跪了三百多儒生,跪在最前面的儒生叫贺书仁,个头不小,足有七尺,要是用儒这自吹的笔调来描写他的长相的话,应该是“身长七尺,昂藏一丈夫,头戴儒冠,身着儒服,儒雅不凡”。
贺仁书手里托着一封联名上书,这联名上书号称万人书,用现在地话来说就是至少是一万儒生签过名的,可以想象得到上书李隽要求废除新学他们是何等的热心。
这些书生也真够厉害的,跪了三天三夜居然没有倒下,更难得的是他们还滴水未进,李隽派人送来的饭菜动都没有动,用现在的话来说,他们是以绝食的办法来向李隽施压。 其实,不是他们不想吃,而是吃多了的话,要上茅厕,就不一定再跪得下来。
都知道吃多了,喝多了,拉撒问题也就频率高了,会给他们的行动带来负面影响。 那些自称绝食地人并不是绝欲,而是不得不为。
段干木带着几个侍卫走了过来,对儒生们道:“皇上有旨,着儒生们到集英殿相见。 ”话一说完,转身说走,理都不理他们。
李隽终于露面了,对于贺书仁他们来说,算得上是天大地喜事,忙站了起来,跟着段干木去了。 不少儒生跪的时间太长了,腿脚麻木。 站立不稳,摔倒不少,闹了不少笑话。
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李隽对文天祥这些大臣是礼节周全,很是和气,对这些儒生却没有什么好感,坐在椅子上看着贺书仁他们。 脸上没有一点表情,好象跪得脸有菜色地贺书仁他们根本就不存在似的。
贺书仁他们向李隽行礼。 跪下道:“草民参见皇上,万万岁,万万岁。 ”按照他们的想法,李隽应该是要他们平身,赐座,好言安抚一通,再给点吃给点喝。 儒生料事十算九不中。 这次也不例外,根本就不知道李隽的打算,还一个劲往好的方面想,可能是得了妄想症的缘故。
李隽根本就没有要他们平身的意思,过了好半天才道:“把头抬起来。 ”
看来平身赐座这些事没有希望了,贺书仁心里咯噔一下,依言抬起头来,不安地看着李隽。 李隽缓缓开口道:“你们疾言上书。 痛陈新学之害,陈述儒学主张,也不是没有道理。 儒学在华夏历史上具有极其重要地地位,为华夏的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不少历史名臣都是儒家出身。 朝庭现在处在战争时期,与蒙古人这仗打得是很艰苦。 这种劳民伤财之事,谁也不愿意看到,朕决定接纳你们地主张,与蒙古人休战讲和。 ”
休战讲和一说是儒生们上书中提到过的事,他们认为只要废除新学,大兴儒学,仁义大施,纲纪得张,蛮夷不战而退,就可以休战讲和。 李隽提到这事。 他们真以为李隽采纳他们的建议了。 无不是大喜,山呼万岁。
李隽不动声色。 接着道:“要讲和嘛,总得要一个人去大都走一遭。 你们都是饱读诗书的鸿儒,博学多才,淹贯古今,朕想过了,就从你们当中挑选一批人去大都走上一遭,成功了裂土封王,失败了就不要回来了。 ”
裂土封王,可是重赏中的重赏,儒生们因跪地时间过长而失去了光彩的眼睛一下子又亮起来了,跃跃欲试。 可是,李隽接下来的话一下子把他们地积极性打消了,李隽说的是:“朕的要求是蒙古人退回长城以北去,把华夏的土地全部归还给朝庭,向朝庭称臣。 朕的要求不过份吧?你们谁去?”
李隽一点不过份,长城本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现在处在蒙古人的控制中,气煞多少志士,拿回长征,是多少仁人志士的心愿,李隽这话是百分百在理,谁也无法反驳。
只要神经不是有问题,都想得到李隽提地要求是不可能实现的,谁也不敢接这差事。 李隽看着贺书仁,道:“贺先生可有意去大都走一遭?先说清楚,朝庭没时间等,给你两个月时间,你能不能完成?”
这是撞枪口的倒霉事情,贺书仁就是再有十个胆子也是不敢接,忙找借口道:“皇上,为朝庭出力,是草民的本份。 只是,臣突患恶疾,难以行走,时有狂言,恐难如皇上之意。 ”他的心思也够细密,怕李隽说派人送他去就是了,才另加了一个时有狂言来打消李隽的意图。
李隽眼光从一众儒生脸上扫过,看着谁谁就是一副胆颤心惊之状,好象李隽明亮地眼睛是阎王的化身似的,让人惊恐。
“就这点胆色,还敢来疾言上书,连点书生意气都没有。 ”李隽在心里很是瞧不起他们,站起身来,道:“对了,朕现在要告诉你们,朝庭现在全力进行战争,没有时间,也没有银子来举行科考,科考之事就暂时中止。 至于什么时间恢复,看情况吧。 ”话一说完,也不等贺书仁他们有所反应,大步而去。
贺书仁他们原本以为他们会挣回儒家的地位,万未想到居然连科考也没有了,一个个呆若木鸡,傻愣愣地跪着。 直到段干木带着一帮如狼似虎的侍卫过来,把他们象赶猪一样轰了出去。
这一停止就再也没有恢复过,科考制度给封存在历史中了,新学大兴之后,百业兴旺,人们再也不记得科考一事了。
李隽早有废除科考之意,新学办起来,考试制度只能有一种,要是有两种考试制度的话,对新学极为不利。 只是没有抓住机会。 科考制度要是明令废除地话,阻力会非常之大,大得超乎想象,别的不说恐怕连文天祥这一关都过不去。
朝中的官员百分之九十九是从科考出身的,要是明废,影响实在是太大,李隽也不敢轻易冒险。 明废不行。 就来个暗废总行了,李隽只说不举行。 没说废除,实是务实地高明手段。
XXXXXXXXXXXXXXXXXXXXX
文天祥,李庭芝,陈宜中,黄永善,沈毕他们在座,敬聆李隽地高见。
李隽看着他们道:“朝庭推行奖励科学。 技倡技术的新政策,这科学技术自然是会创新,朝庭还要成立一个专门地机构来处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