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闯王李自成新传-第3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学生名额:规定府学四十人,州学三十人,县学二十人。后由于要求入学者众多,遂增加名额并将生员分为三类:初设食唐者为唐膳生员,增广者为增广生员,于二者外又增取若干为附学生员。
官学之外是卫学和有司儒学,明代自京师达于州县皆立卫所,外统于都司,内统于五军都督府。主要招收武生和军生,“武官子弟曰武生,军中俊秀曰军生。”
朝庭也给武生和军生癝膳,学生主要有两条出路:一是贡入国子监读书,大体上卫儒学与县学岁贡人数相同,都司儒学和府学岁贡人数相同。二是参加科举考试,对学有成者,准予赴本处乡试。
土司儒学是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立地学校,专门招收土司子弟,传授儒家经典。洪武二十八年,皇帝谕礼部:“其云南、四川边夷土官,皆设儒学,选其子孙弟侄之俊秀者以教。”
其后宣慰,安抚等土官,俱设儒学。政府尤为重视对土司应袭子弟的教育,弘治十六年,皇帝下令要求土官应袭子弟悉令入学,不入学者不准承袭。
明朝还在乡村广泛设立社学,初仅延师以教民间子弟,兼读《御制大诰》本朝律令。明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皇帝下令各府州县建立社学,选择明师,民间幼童十五岁以下者送入读书,讲习冠婚丧祭之礼。
社学的教师称社师,一般是挑选地方上有学行的长者担任。在教学活动方面,明代社学对于教儿童念书、看书、作文、记文,培养儿童学习习惯以及每日活动安排等,都有具体规定。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诏有俊秀向学者,许补儒学生员,“把社学与府、州、县等儒学衔接起来。
在李鸿基看来,明朝地这套办法制度已是非常完备,也不用他再作修改,要修改的只是教学内容和办学规模而已,一个县只有二十个名额实在是太少,就是加上了增广生员和附学生员,一县也不会超过五十名。
名额定得如此之少,是因为生员需要朝庭来负担,当时只要能上官学,不但不用交钱,生员每人还月给米六斗为唐食,所以一些优秀的寒家子弟才能上学,当然后面的增广生员和附学生员没有唐食。
明朝时,府、州、县、卫加上国子监等官学。全国地官学生有近五万人员,虽然每人每月虽然只有区区六斗米作为唐食,但加上近万名教官的俸禄相对于当时朝庭的财政收入也是一笔不小地负担。
朱元璋以八股取士。李鸿基以前不了解还以为学校只教授八股文,其实生员除经史礼仪等书要熟读精通,朔望又须学射于射圃。每日习书五百字。数学须通《九章算术》。地方官学还订有严密的考试制度,分为月考,岁考。
学生平时德行表现,均有稽考簿记录,内容分德行、经艺和治事三项。考查分为三等,凡三项皆长者。列入上等簿;长于德行而短于经艺或高于治事者,列入二等簿;经艺和治事皆长,而德行或有缺陷者,列入三等簿。生徒在学十年学无所成。或犯大过者,还会罚充为吏并追傲学费。
只是内容安排虽好,但科考时却只考八股,到后来学生除了八股文,射圃,数学之类的教学就未免流于形式。
大唐经过数年开科,已彻底废除了八股文地考试,原先地学习内容自然要全部改变,对于经史礼仪等书皇帝并没有下令废除,而是只要求熟读即可,而数学所教授地内容远超过于《九章算术》,又新开了物理、地理、天文等课程。
为了鼓励寒家子弟读书,朝庭下令取消增广生员和附学生员,就学者全部给予唐食,唐食标准由六斗米提高到每月一石,同时在县学的人员上以每年增加四十人的速度扩充,五年之后,县学即要达到二百人以上,是现在的五倍,此一项到五年后,朝庭为止每年要负担生员的禀食就达六百万石,合一百二十万银元。加上聘请的教官,新建校舍,估计朝庭每年地投入要达到三百万银元。
以现在朝庭一亿银元的财政收入来讲,三百万银元投入并不算太多,何况朝庭的财政收入还在稳定增长,只是县学规模扩大如此之快,教官就不免有点捉襟见肘,原先的教官只能用来教授学生地经史礼仪等书,其余数学,物理等课程全要聘请新教员。
好在朝庭在陕西早已进行了教学改革,已有数万人学有所成,如果能把他们调出来,足够弥补教官的缺口,可惜这些人大部分已进入重要部门,基本上没人愿意丢掉现在的工作去当教官。
皇帝也不能强行下令让他手下的官吏、科研人员、工程负责人丢下工作去教书,最后只得采用客座教授的办法,规定受过新式教育的官吏、科研人员、工程负责人采取就近原则,每人到少要抽出一个月时间担任教员,这才勉强解决了教师问题。
教育之后就是军队的建设,尽管李鸿基从开始就注意简减军队,但灭明时,还是避免不了收编大量的明军,军队的规模已经达到了一百万,野战军和近卫军加起来也达到了三十万人。
这和前明数百万军队相比当然不算多,但因唐军官兵的待遇远胜前明官兵,三十万野战军和近卫军,加上七十万地方部队,海军每年四百万银元的军费,朝庭每年的军饷高达五千一百万银元,占了朝庭财政收入的一半。
文官们对此意见自然是极大,周凤梧、宋献策等人极力主张缩编军队,不过,皇帝虽然同意缩编军队,但为安抚不能大打仗的将军,却并没有打算缩减军费的意思,皇帝私下向文官们解释,以朝庭现在年增长达到一成的财政收入,只要不增加军费,五年之后,朝庭军费的开支就会下降到不足三成。
三万近卫军自然不能缩编,缩编的是野战军和地方部队,二十七万野战军裁减为二十万人,以数字编号,重新编成二十个军,分成五个军团。分别为东北军团、漠北军团、西北军团、南方军团和东南军团。
东北军团下辖第一、第二、第三军共三万人,担任着护卫帝国北方和继续向鄂霍次克海方向挺进的重任,军团长由右都督,加封左柱国,并授特进光禄大夫,紫阳侯高立功担任,副军团长则由帝国子爵任继荣、刘希元两人担任。
漠北军团下辖第四、第五、第六、第七军共四万人,担任着护任整个蒙古大草原。并继续向捕鱼儿海方向挺进地重任。军团长由原湖北总督、帝国伯爵刘芳亮担任,同时撤消湖北总督之职,另设巡抚。布政司,副军团长由帝国子爵马继先、刘宗敏两人担任。
西北军团下辖第八、第九、第十、第十一、第十二军共五万人,护卫着整个帝国的西北方。并有向新疆、青海、西藏方向渗透的重任。军团长为怀化大将军。帝国伯爵高一功担任,副军团长则由帝国子爵左光先、赵胜两人担任。
南方军团下辖第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军共六万人,分守云南和广西两省,同时伺机进入缅甸和安南两国,军团长由原湖南总督,帝国伯爵李双喜担任。同时撤消湖南总督之职,另设巡抚,布政司,副军团长一个由原广东总督。帝国伯爵李万成担任,同时撤消广东总督之职,另设巡抚,布政司,另一个由骁卫大将军,帝国伯爵高杰担任。
东南军团下辖第十九、二十军共二万人,驻守应天府、山东一线,和南海舰队共同守卫整个南方海岸,军团长由武卫大将军,帝国伯爵拓养坤担任,副军长团则由帝国男爵张诚、张化两人担任。
不难看出,帝国西北军团和南方军团最为强大,这也预示着朝庭下一个阶段地用兵方向,皇帝虽然没有在五年内大规模用兵的打算,但并不禁止帝国的将军们向各自划分地区域进行试探和小规模地攻击。
从野战军中缩编出来地人员则并入地方守备军,地方七十万守备军则要缩减一半,事实上总共要裁减出四十二万人的部队,其中有二十二万人转为筑路部队,其余二十万人则进入快速扩张的各个工厂。
陆军大力裁减的同时,海军却在大量的扩军,朝庭计划在五年内,海军由现有的编置提高到十万人,朝庭也鼓励被裁减下来地陆军报考海军,裁军节省下来的军费除了用来提高官兵的薪水外,有很大一部分流入到海军手中。最后海军额定的军费五年后高达一千二百万银元,比现有地四百万银元提高了整整二倍。
现在的军队也会在这次裁军中受益,总共二十万野军战,三十五万地方守备军分享每年三千九百万银元的军费,其中野战军的士兵军饷从现在的每月五块银圆提高到七块,地方守备军的军饷由原先的三块提高到四块。而皇帝近卫军的军饷则另外单独列算。
以下免费,关于轨枕现在轨枕按材料性质分为木枕、混凝土枕和钢枕三种。
①木枕,又称枕木。世界各国铁路用木枕铺设的轨道约占轨道总长的70%。木枕的优点是弹性好,易于铺设,与钢轨的联结比较简单,绝缘性能好;缺点是使用寿命短(如易腐朽、易机械磨损及劈裂)。
制作木枕的木材必须坚韧而有弹性,常用山毛捧、橡木、松木等木材制作。木枕经防腐处理后称为油枕,可延长其使用寿命。
木枕尺寸因木材种类、产量以及所承受荷载不同而不同。中国铁路木枕大多数是用松木制作,干线上的木枕长2。5米、横截面为矩形,截面的底宽为22厘米、高为16厘米。
②混凝土枕,又称砼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混凝土枕开始大量采用,它的优点是稳定性好,使用寿命长,养护维修费省;缺点是重量大、弹性及绝缘性能差,在轨底部分须设缓冲绝缘垫层等。
混凝土枕的主要类型有整体式预应力钢弦混凝土枕、整体式预应力高强度钢筋混凝土枕和钢杆式混凝土枕等。中国自1958年以来,主要推广使用前两种类型。
③钢枕。优点是抗腐菌侵蚀,抗白蚁和虫蛀;缺点是易受化学性腐蚀,不绝缘,维修费用高。钢枕仅在联邦德国和瑞士的一些铁路上,以及地处热带的一些铁路上应用,中国尚未应用。(好象磁悬浮列车是用钢枕。)
    第九卷 帝国 第十八章 北方来人
     更新时间:2009…8…19 23:50:17 本章字数:4307
    这次军队改动如此之大,尤其是身为军中唯一侯爵的高立功,他的东北军团实力减少最大,而且一直是他部下的高杰与刘宗敏两人还被调开,另外换了任继荣、刘希元两人担任副军团长,不免让人私下嘀咕,是否皇帝是高家有了防备。
但接下来高一功出任西北军团长,却又让所有人打消了疑问,西北军团比以前的实力还有所增加,帝国的野战军团等于有四成握在高家两兄弟手中,看来皇帝对于自己的妻兄还是信任有加,调换高杰与刘宗敏两人只不过正常换防而已。
军队之后,就是官吏的整改,朝庭决定在蒙古大草原上设立漠北省,在北京之外的整个辽东设东北省,加上又将湖广拆分成湖南、湖北,行政区比大明多了三省,而且在县以下又增加了乡一级,使之大唐的官吏比之大明不可避免的增加了许多。
崇祯时全国的官吏统计只有二万多人,而到了新唐二年,大唐的官吏已经有五万多人,几乎是翻了一倍,而且这个数字还在增加,预计补齐所有的职位,大唐的官吏人数将会达到十万人。
官员的增加相对于读书人来讲当然是好事,周凤梧等人虽然担心大唐会重现宋朝的冗官冗员情况,但明朝官员太少也是一个事实,近二亿的人口才有二万多官吏,使之基层的权力几乎大半掌握在当地的豪门手中。
这种现象导至许多下级官员无论是收取赋税还是派遣摇役。没有当地豪强地支持简直不能进行,不得已还要委托他们来经手:wàp.①⑹k.cn,可想而知。官府的赋税经他们一道手会舌去多少,崇祯年间的农民起义有一大部分是由于壕强地逼迫而不是官府的逼迫。
有这样一层顾虑官员的增加也就是顺理成章之事,何况谁敢强烈反对。如果传了出来。恐怕就会成为读书人地公敌。
唐军一方面增加了官员。另一方面官员地待遇又大幅度地增加,朝庭对官员俸禄的支出也是大幅度上升。
新唐二年,大唐五万官吏预计的俸禄支出将会达到惊人的二千三百万银圆,平均每人的俸禄有四百六十银圆,合银二百三十两,是前明一个县令新俸的五倍。足够瞻养一个十几人地中等人家。不过,既然薪俸如此之高,那象前明的什么冰敬,炭敬、节敬、火耗就统统取消了。
大唐的新俸能有如此之高。那是因为比起前明来并没有数十万宗室需要供养,只是除掉养军,养官,大唐看似天文数字的一亿银圆赋税已去掉了七千四百万,除掉用来修铁路地一千万,教育支出的三百万,实际上只还有一千三百万可以支配。
这些钱有一千万银圆要供给皇室用度,大唐以前并无内库与国库之分,以前皇帝用度都是向户部直接支取,可以说皇帝无内库,也可以说皇帝把国库当成了内库。
这种现象其实很不好,如果皇帝节俭,那当然是好事,朝庭可以把多余的财力投入了各项有利于国家发展的地方去。
但万一换了一个奢侈的皇帝,那国库就要遭殃了,而且皇帝的权利如果没有限制的话,十有八九会是奢侈而不是节敛,李鸿基想想还是把内库和国库分开为好,所以他直接作出规定,国库收入的一成作为皇室可以支配的收入,如果国库收入增长,那么皇室的收入也会增加,反之,如果国库收入减少,皇室的收入一样减少。
这一成的收入皇帝首先要供养三万近卫军,还需要供养情报部门,剩下的才是皇室自由用度,近卫军的待遇比野战军还有好上几分,普通士兵的军饷每月达到了十块银圆,预计三万近卫军每年的经费将要花掉五百万银圆,而情报部门皇帝从不让别人插手,除了贺珍,贺景两人,谁也不知道皇帝每年会花费多少钱。
文官们对皇帝坚持要自己的名义发给近卫军军费有点难予理解,在他们看来,整个帝国都是皇帝所有,又何必给近卫军的军费单独列算,在李鸿基看来,此举却是再明白不过,近卫军只是作为保护皇帝的私军,既然如此,自然是要由皇帝来发给军费。
至于情报部,李鸿基为了不使自己成为前明皇帝一样,成为一个聋子、瞎子,只是高高在上的一个摆设,更是必须要单独批给经费,只有经费独立了,情报部才能真正独立于官员的系统之外,使之不会与官员勾结欺上瞒下。
情报部们以前的主要责任是获取情报,而贺珍的手下以前还兼任了走私,策反等重任,因此情报部门也有不小的武力,唐军统一全国后,除了对周边国家的监视外,贺珍以前建立的情报网就成了针对内部了,这和贺景的职责构成了重叠,为了避免自己内部的争斗,李鸿基将他全部划成了贺景的手下。
这样一来,贺景的手下也有不小的武力,李鸿基新赋予了他们对于官员贪污,乱权等犯罪行为监督,纠正的权力,不过为了防止情报部们权力过大,李鸿基还是另作了措施,如果有朝庭五品以上官员犯罪,情报部没有单独办案的权力,必须在刑部官员的监督下进行。
皇帝虽然有一千万银圆的支配权,但除掉近卫军和情报部的经费,可以说最多只会剩下二百来万的经费,这个数目看似相对于前明皇帝来讲太少,但前明皇帝要养后妃,宫女,太监近十万人,而大唐皇帝的整个后宫加上侍卫人员才一千多人,可以说基本上还是很宽余。
不过,大臣们对这点也无话可说,皇帝只占国库收入的一成。而以前大明皇帝地内库收入至少要占三四成,甚至万历时内库的收入比国库还高,大明皇帝用钱养太监、宫女。而大唐皇帝则用钱养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