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闯王李自成新传-第3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药厂扩建所需的人力,更是数倍于此,有多少失地的农民都可以找到工作,何况铁路一通,能产生多少个职位,宋爱卿可否算清?”
宋献策摇了摇头,心中一片茫然,自己身为侍中,执掌着相当于前朝内阁的大权,自以为精研治国之术,没想到今天皇帝提出来地问题一个也没有弄懂。
其他人更是听得云里雾里,李鸿基当然不奢望他们一次就能听懂,只是他们能够不反对就行了:“所以各位爱卿完全不用担心什么此物一出,天下大乱。有了此物天下只能越来越稳定。”
高立功却根本没有宋献策那么多的顾忌,整个北方可耕之地不下亿亩,缺少的就是人,如果靠人去开垦,数百年也开垦不出来,有了机器,北方只要百万人,耕种的田地就能超过全国,对皇帝的话大为赞同:“万岁所说在理,北方可是极需人口。”他又补充一句,“当然机器更需要。”
高立功的话让众人都笑了起来,一扫大家刚才的忧虑,而高杰、李万成等人更是想到了其他方面,有了粮食,有了充足的人口,当然可以大量征兵,到时嫌地方小,打出去就是,反正天下除了中原,还有那么多的地方。
李鸿基等大家笑完,才道:“当然,侍中大人和宋院长所说也不无道理,此物没出来之前该保密还是要保密,今天所说之事,大家不可胡乱泄密,以免惹起不必要的麻烦。”
众人都是一凛:“臣等遵旨。”
参观完宋应星那里,皇帝又带着一行人到其他各个研究所参观,勉励了众人一番,在上午就结束了对商洛的参观,到了下午三时左右,皇帝和一众大臣就要乘火车返回西安。
李鸿基在离开商洛之前,下达了对商洛研究人员的封赏,孙元化作为商洛科学院的院长,唐军中的每一样研究几乎都付出了他的心力,这次又研发出了火车,功不可没,皇帝下令封为宜君侯,封地四万五千顷,年俸九千银元。和马维兴并列,仅在周凤梧之下。
若是没有参观完商洛。没有乘坐过火车,皇帝直接对孙元化如此封赏,肯定会有许多人不服。此时众人听到孙元化封侯,更多地只是流露出羡慕之色。却无一人反对。
孙元化一直呆在实验室里,他还让王夫之安排人员对非实验室的人员一律挡驾。传旨的侍卫都差点进不去。好在王夫之安排地人员不敢真得阻挡钦差。
圣旨才发到孙元化手中,孙元化接到皇帝的封赏显得颇为扭捏,推迟了几下才接受下来。
孙元化之后就是宋应星,宋应星封为延川侯,封地四万顷,年俸九千银元。方以智被封为韩城伯,封地三万顷,年俸八千银元,孙幼蘩封为诚意伯。封地三万顷,年俸八千银元。
以下商洛科学院中还有封赏为子爵、男爵的共有十余人,孙和鼎和孙和京两人也分别封了爵位,一下子孙家成为大唐爵位最多之人,如果连袁宗第也算上,共有一侯、二伯、三男爵。
方以智才知道皇帝对他所说地让他风风光光回家是何意,原来竟然是封他为伯爵,要是大明还在,他用尽一生精力也未必能够封为伯爵,能衣锦还乡是每个人地平生所愿,刹那间,方以智对皇帝地关心也有几分感动。
封赏完毕,李鸿基就带着一行人上了火车,众人是第二次坐火车,没有了第一次的兴奋和好奇,上了火车就坐了下来,彼此谈笑着这两日在商洛的见闻,火车在天黑前刚好平稳的回到了西安。
第二天,皇帝就打发周凤梧、顾君恩、洪承畴等没有跟随皇帝一起到商洛的重臣乘火车到商洛考察。等周凤梧他们回来后,李鸿基将周凤梧、顾君恩、宋献策三人召集起来,含笑的问着他们三人:“诸位爱卿都到商洛看过,不过各位有何感想。”
三人互相交换了一下眼色,周凤梧首先发言道:“回皇上,臣等大开眼界,许多事物都是闻所未闻。不过……”
李鸿基见周凤梧吞吞吐吐,奇道:“不过什么?有卿有话请讲。”
周凤梧道:“臣也说不上,只是感觉日后真如皇上所说地发展,民心将会大变,先贤所说的民各安其命将不再出现,反而是人人陷入追求金钱财富之中不可自拨。”
李鸿基默然,社会的发展肯定会打破百姓纯朴的思想,象以前地鸡犬相闻,老死不往来的情况不会再有。
宋献策也道:“商洛的各种研究,想的都是如何用机器代替人力,若是一一实现,臣怕以后百姓再也不用做事即可坐亨其成,人若得闲,则容易胡思乱想,人心思变,朝庭再难予教化。”
子曰有教无类,又道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但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教育从来就是贵族的专利,所谓上品无寒门,而隋首开科举之后,寒门子弟才有挤身于朝堂之列的机会,却远没有达到有教无类。
而下一句更是被窜改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明显和孔子的思想相驳,却被后世的朝庭奉为金科玉律,天子牧民,即然是放牧,自然不用告之羊群太多东西。
而一旦火车通向全国,机器大量应用,土地再也不是百姓的束缚,朝庭要想轻易控制百姓的思想就成为不现实之事。
正是有上面的考虑,眼前的三个重臣非但没有李鸿基所预料的信心百倍,反而是显得忧心仲仲,李鸿基却清楚,以后的发展是不可逆转,自己如果要阻止那就只能落在别人后面,落后就要挨打,那反过来说是不是先进就可以打别人。
李鸿基自嘲着笑了起来,三人都愣了一下,顾君恩开口道:“皇上为何发笑?”
李鸿基道:“三位爱卿可知道人有五种需求?”
三人同时摇头,李鸿基将后世马斯洛提出了箸名的五种需求理论提出来:“第一种首先是生存需求,活着就是生存,人活著,需要呼吸、吃饭、生育、看、听以及感觉,第二种就是安全需求,百姓希望自己不受威胁不被伤害,只要朝庭能满足这两种需求,一个王朝就能延续下去,这两种需求称为基本需求。”
周凤梧、宋献策、顾君恩听是缓缓点头,这两种需求简单易懂,换而言之就是要百姓有饭吃,有衣穿,没有兵荒马乱,吏治能够清明,作威作福之人能够受到朝庭律法的惩罚。
能满足这些要求当然是一个朝庭能够长治久安的保证,这两种要求恐怕只要在盛世才可得到,没想到只是最基本的需求,而后面还有三种之多。
三人都急盼着皇帝往下说,李鸿基不负所望:“第三种就是社交需求,人人都要有交往,要有自己的圈子,夫妻、朋友、同僚都是社交需求的体现。”
这种需求也好理解,周凤梧追问道:“万岁,那第四种呢。”
“第四种就是尊重需求,被他人尊重,人往高处走,水往低走流,没有人不希望自己被人尊重。”
“第五种就是自我实现需求,做自己想要做的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为千古美谈,就是体现了第四和第五种需求。”
听完皇帝所讲的人的五种需求,三人心头若有所悟,周凤梧问道:“皇上圣明,自古人心皆然,只是皇上所说的五种需求和商洛的各种机器研发和何关朕?”
其余二人也目光炯炯的看着皇帝,李鸿基点头:“当然有关联,你们说说,有哪一个王朝能够一直满足百姓的前两个需求而灭亡的。”
中国历代改朝换代除了宋,那一代不是伴随着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宋不亡于农民起义,却亡于外族入侵,自然也没有满足人们的安全需求,三人想了想,都是摇头。
宋献策道:“臣明白了,有了火车,有了大炮,我朝可以打造出强大,快速的军队,有了各种农机,可以使百姓轻易吃上饱饭,满足百姓的前二个基本需求。”
李鸿基点头:“这还不够,人的欲望是向前的,满足了前面二个需求,朕还需要满足百姓后面的三个需求,使百姓能够安居乐业,人人都能做自己想做之事,朕不期望大唐能够千秋万代,只希望大唐尽可能长时间的延续下来,当然后面的三个需求一时难予做到,可能也永远做不到,但我们要知道努力的方向,才不会茫然无措。”
说到激动处,李鸿基不由站了起来:“这将是一个全新的世代,三位爱卿可愿助朕一臂之力。”
“愿为万岁效死。”周凤梧三人对视了一眼,伏地而跪,这已远远超过圣人描给的大同世界,若真能如此,他们也必能清史留名。
第九卷 帝国 第十四章 故纵
更新时间:2009…8…19 23:49:03 本章字数:4333
在李鸿基对大唐最重要的三个重臣解释人的需求是什么的时候,张献忠也正在想自己这一生到底需求的是什么,当初若是在江西时,自己不称帝,倘可以左右逢源,一旦称帝,不但大明急于消灭他,就是唐军对他的态度也急转直下,以前能够轻易得到的武器再也买不到。
这些在自己称帝前就知道了,但自己明知如此还是做了皇帝,难道做皇帝就是自己的毕生追求吗,如果现在向唐军投降,未尝不能荣华富贵的过完下半生,但要自己向李自成低头却绝不可能。
眼前的情景却不容张献忠乐观了,从江西杀入广西以来,先是和大明在广西的残余势力作战,广西、云南、贵州三省虽然和弘光朝断了联系,但在丁楚魁、吕大器、陈子壮等人的拥立下,桂王朱由榔号称监国,全盘指挥三省的明军对张献忠进行围剿。
大昌军到底是客军,初入广西时,由于不熟悉地形,颇吃了不少暗亏,等到已经可以和明军分庭抗礼时,唐军在湖南总督李双喜和大明前山海关总后吴三桂的率领下,挥师近十万又杀进了广西。
这下无论是张献忠的大昌军还是朱由榔的明军,都吃不住劲,双方颇有默契的停止了争斗,共同对付唐军,可惜就是如此也不可能抵住唐军猛攻,大昌军和明军一败再败,而唐军势如猛虎,根本不肯给他们喘息地机会。
明军见势不妙。丢下了大昌军独立逃向了云南,大昌军不熟悉地理,被明军甩开。只得在广西独抗唐军的进攻,两军短暂的合作就算结束。
云南有周若军,虽然力量比广西大大不如。但明军已无多大战力。发现明军逃往云南后。李双喜也不着急,命令吴三桂独领一军追击下去,他地主力则继续对张献忠猛攻,一月之内,两军大小数十战,将大昌军打得哭爹喊娘。丢盔弃甲,如今张献忠身边的大昌军由十几万人减少到不到一万五千人。
现在张献忠就率着这一次残军驻扎在南宁城外六十里地的武鸣小县,张献忠和唐军作战数次,发现不敌后。果断弃守大城,重新做起以前流寇地生涯,并让义子李定国,孙可望分领一路人马迷惑唐军,唐军占领了城池,反而处处要分兵防守。
开始这种策略很有效果,唐军地兵力分薄后,张献忠又杀了几个回马枪,攻下了数座被唐军战领地城池,但唐军援兵源源不断的从湖南、福建两省调入,对大昌军进行四面围困,在绝对的实力面前,大昌军很快就处处碰壁,几次落入唐军的陷井,差一点被唐军分别围剿。
张献忠无奈,只是重将三路大军合在一起,可是大军一旦汇合,被唐军咬死了位置,只要接战,唐军很快会从四面合围而来,如果不打破唐军的封锁,不出十天,大昌军就会全面陷入绝境。
最后张献忠最终选择了向南突围,只要绕过南宁城,就可以出广西,直接躲到安南,在他们心中,只要躲到安南就安全了,中原王朝对那些属国向来的是很少动刀兵,想来大唐也是如此。
南宁是广西地省府,城高墙厚,城中的驻军有一万多人,他们要绕过南宁城,一旦消息走漏,南宁的守军只要拖住他们一天时间,这支大昌最后的军队绝对死无葬身之地。
只是大昌军却别无选择,不绕过南宁,他们就不可能进入安南,如果换其他地方,需要多走数百里,被发现地机率更大,他们只能冒险一试。
武鸣县地处广西中南部,县境四周为低山丘陵,唯有东北部的大明山海拔高达一千七百多米,居民主要以僮家人为主,人口只不过三万多人,象这样的地方,大明一直没有派官员治理,而是以僮家的头领自治,这数月来,广西风云变幻,大明、大昌、大唐走马观灯的统治着广西。
如今除了这支大昌军还在广西躲西藏外,广西已经全境归于唐军治下,不过这个地方唐军并没有派守军,大昌军一到,僮家头领颇为知趣,马上就向张献忠投降,张献忠不费一兵一卒就拿下了这个小县。
这很好理解,大明也好,大唐也好,大昌也罢,反正谁势大,他们就靠谁,只要不损害土司的利益就行。
大昌军经过数月的逃窜,已是极为疲惫,好久没有吃过一顿饱饭,拿下武鸣后,张献忠就宣布全军休整三天,将武鸣百姓家的粮食都搜集起来,供大军应用,总算搜集到了十余日所用的军粮。
能不能绕过南宁,关系到大昌军的生死存亡,张献忠不敢怠慢,在武鸣住下之后,就派出斥候四处查探可以绕过南宁的路线,如今已确认有二条小路可以绕过南宁。张献忠决定再过一夜就马上出发。
他的身边现在只剩下孙可望、李定国、刘国能、徐以显等廖廖几人了,其余刘文秀、艾能奇两人战死,张文江、李世荣、谢凤洲、汪龄、潘独螯等人不知是掉队还是隐匿逃离,张文江、李世荣等人也就罢了,他们本来就是前明之臣,大局不妙之下逃走,也是无可厚非。
而汪龄、潘独螯两人却一直得到张献忠的信任,他们的逃离,让张献忠怀疑起自己的眼光来,对身边之人不再是信任有加。
此时南宁城内的巡抚衙门内,李双喜、马世耀、谷英、左光先等高级将领都围坐在一起,每个人都紧皱着眉头,和大昌军作战数月来,张献忠总是滑不溜手,好几次差点将他困住,最后又被他施展壁虎断尾的招数逃脱了,虽然大昌军越剿越少,但正是如此。却越难抓住,这几天除了抓住零星落单地大昌军外,整个张献忠的大军干脆连影都不见。
李双喜眼前放着一幅广西的全图。不住地在图上搜寻,考虑大昌军到底会藏在何处,谷英在旁边怀疑道:“总督大人。大昌军不会是散伙了吧。”
不等李双喜回答。马世耀抢先道:“不可能。剩下的大昌军都是追随张献忠作战多年的精锐,一个个悍不畏死,哪能说散就散。”
谷英想起十几天前和大昌军交战地情景,马上丢掉了刚才地念头,十几天前,大昌军被唐军四面包围在一座小山上。唐军布下层层埋伏,大昌军靠血肉之躯硬闯唐军设下地地雷,火炮,火枪组成的火力网。最终打开一条通路逃了出来,不过,这一次也使大昌军元气大丧,张献忠原先三万多的精锐部下只剩下一半,义子艾能奇也死在这次战役里,他手下的文臣多人投降。
大昌军悍不畏死的情景也深深映在唐军各个将领脑中,他们更是急于将大昌军除去,否则旷日持久的交战下去,整个广西就要完全靡烂,这是皇帝不允许地,他们自己也不能接受。
只是找不到大昌军的主力,唐军再着急也没用,正当众人一筹莫展的时候,门外传来一声:“报,斥候传来紧急情况。”
李双喜忙道:“快传。”
常小加迈进了巡抚衙门的大门,他已升为从九品地陪戎武慰,算是迈入了朝庭品级军官的行列,一进来他就向李双喜跪下禀道:“总督大人,斥候探报,大昌军就在六十里外的武鸣县。”
“武鸣县。”李双喜急忙查看地图,“好家伙,躲到我们眼皮底下了,难怪找不到。”
谷英、马世耀、左光先也急忙围到地图前,看到武鸣县所在的位置,左光先恨恨的骂道:“那些该死的僮族人,大昌军躲到他们的地方,竟然不向我们报告。”
谷英迟疑的道:“估计是被大昌军封锁了消息吧。”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