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闯王李自成新传-第25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鸿基笑道:“若有人真敢如此,那是自找死路,此事就如此定了,陈家卿,你拟一遍公告,让收留皇子的人自行将皇子交出来,好让前废帝父子团聚,我军对此可既往不咎,若有人故意隐藏,那就是和新朝对抗,皇子可无事,藏匿皇子之人心怀不轨,杀无赦!”
陈贞慧连忙应道:“微臣领旨。”
谈完此事,李鸿基带着唐军的文武官员登上了大明门的台阶,此时大明门内的尸体已经抬走,但依然可以见到斑斑血迹,魏藻德在旁边引路,不时道:“皇上慢点,皇上小心台阶。”
李鸿基身后的官员看到魏藻德飘着花白的胡子,跑前跑后,象个小厮模样,不由心生鄙夷,明朝的大学士既然是如此德行,难怪大明会亡。
大明门。承天门,端门都是外城,过了端门。才是紫禁城地正门,属于真正的皇宫大内,紫禁城的正门由东西北三面城台相连。环抱一个方形广场。北面门楼。面阔九间。重檐黄瓦庑殿顶。东西城台上各有庑房十三间,从门楼两侧向南排开,形如雁翅,也称雁翅楼。在东西雁翅楼南北两端各有重檐攒尖顶阙亭一座。宛如三峦环抱,五峰突起,气势雄伟。
李鸿基身后地一众人都是起自小卒行伍。乡里乡民,甚至盗贼浪子,虽然进了西安后眼界大开,但西安的秦王府又如何能跟眼前的堂堂皇宫相比,看到眼前金光灿灿地亭台楼阁,所有人都目瞪口呆。
李鸿基望着煌煌洞开地大门,这便是昔日大明皇帝专门进出之地,过了这座大门,便是象征天下最高权力地金銮殿,除了皇帝,唯有皇后在和皇帝大婚时才可以进出一次,其余臣工只能从侧门进出。
李鸿基脑里却想起后世自己还是学生时参观这里的情景,当时听到导游介绍时自已特意进出了午门数次,心中暗暗窃喜自己也能享受皇帝的待遇,没想到,自已真的成了皇帝,如今这午门就向自己趟开,等待着自己进去。
魏藻德瞄了李鸿基身后的众臣一眼,见众人都被皇城的雄伟震住,连皇帝好象也呆了,心中得意,向李鸿基道:“万岁,前面就是太和殿了,请皇上过金水桥。”
太和门前,有一条形似弓背地人工河道,跨越河上有五座并列的石桥,河底与河帮全用白石砌成,两面河沿设有汉白玉的望柱和栏板,李鸿基收拾自己的心情,抬脚朝中间地石桥走去。
其他人也想跟在李鸿基的身后,魏藻德连忙拦住:“各位,这桥是皇上专用,若你们不想违禁的话,还是走侧桥的好。”
这河上的五座石桥,数中间那座最宽最气派,李过带兵进来时,自己正是带头走的这座大桥,听到魏藻德的话,心中一凛,抬起的脚连忙缩了回去。
随着李鸿基称帝,他身上的威严越重,李过以前在叔叔面前可以言笑无忌,李鸿基称帝后他却不敢胡来。
李鸿基听到魏藻德的话,转身见众人没有一个人敢上来,心中一转,道:“朕是大唐的天子,自然不用守大明的规矩,你们陪朕出生入死打下了天下,就一起过来吧。”
众人面面相觑,谁也不敢先走第一步,他们以前在西安时,尚不觉得有必要遵守多少礼议,可是在这威严的皇宫面前,他们却感到有点战战兢兢,太和殿的底下为高八米多的三层汉白玉石雕基座,大殿连同地基高达三十五米,人在下面充分感到自己的渺小。
还是李过先咬牙踏了上去,反正他以前走过,而且还是带着部下一起走,虽然不知者不为罪,日后被人提起总是不好,还不如趁现在皇帝下令,可以光明正大的走上一遭,以前的事自然就不算违禁。
见李过踏了上去,其他人也纷纷小心翼翼的跟在后面,许多人情不自禁的纷纷抚摸着两旁的栏杆,李鸿基见众人跟来,才拾阶而上,登上了太和殿前宽阔的平台。
这个平台称丹陛,俗称月台。月台上陈设日晷、嘉量各一,铜龟、铜鹤各一对,铜鼎十八座,看到皇帝饶有兴趣的望着这些东西,魏藻德连忙在旁边介绍:“万岁,这龟、鹤表长寿,日晷用来计时,嘉量是用来称重,有这两样东西才表示万岁富有四海。”
李鸿基的脸上毫无表情,心里却大骂后世故宫的管理员,这些东西他参观的时候可一样也没有。
魏藻德如何会知皇帝想什么,正要滔滔不绝的介绍下去,李鸿基已一下子从午门跨进了太和殿的大门。魏藻德抬脚想跟上,马上想起午门也只有皇帝才能专用,大臣们只能从左右两个掖门进出,魏藻德惊出了一身冷汗,忙向侧门走去。
唐军的文武大将却管不了那么多,迫不及待的随在李鸿基身后跨过了午门,他们都想马上看到传说中的金銮殿。
魏藻德见众人都从午门进出,连几员降将也是如此,他本已跨过了侧门,又从侧门退了回来,第一次从午门进入了太和殿,心中涌起一种跨过禁忌的快感。
整个太和殿的门窗浮雕云龙图案,室内用一种称作金砖的质地坚细的方砖慢地,正中放置皇帝的宝座。宝座两侧有六根蟠龙金柱,每根柱上用沥粉贴金工艺绘出一条巨龙,腾云驾雾,神彩飞动,整座殿堂显得庄严肃穆,富丽堂皇。
李鸿基慢慢走向宝座前的台阶,台阶两旁有四对陈设:宝象、用端、仙鹤和香亭。宝象象征国家的安定和政权的巩固;用端是传说中的祥瑞;仙鹤象征长寿;香亭寓意江山稳固。
站在象征至高无上皇权的龙椅前,望着喜笑颜开的众臣,李鸿基心中一股豪气油然而生,太和殿的大门正开,从这里向外望去,正是午门前的方形广场,李鸿基有一种感觉,站在这里,所有的一切仿佛都象蛆殍,天下就在自己的手中,权力之颠莫过如此!
皇帝的宝座叫髯金雕龙木椅,后面有一个“圈椅式”的椅背,四根支撑靠手的圆柱上蟠着金光灿灿的龙形。底座是一个宽约二米五,进深一米多的“须弥座”。通体鬃上黄金,显得富丽堂皇又气势威严。
李鸿基试着坐在龙椅上,只觉得屁股并不舒服,不知崇祯十年如一日,每天天不亮就起身,坐在这张椅子上又是什么心情,李鸿基不禁哑然失笑。
魏藻德见李鸿基在椅子上坐下,慌忙下拜:“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张超,王馄,李虎等人反应过来,马上全身伏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唐军中的各个将领正在对太和殿的各种摆设啧啧称奇,听到魏藻德等人的喊声,不由一愣,见到皇帝已端坐在龙椅上,也慌忙拜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望着下面跪着的众臣,李鸿基志得意满:“众卿平身!”
李鸿基发出的声音不大,但出口却变得洪亮有力,李鸿基吓了一大跳,敢情坐在这里声音还能扩大。
“李爱卿,你将大明皇帝带来见联。”见众人谢恩起身后,李鸿基突然想在此见一见崇祯的念头。
“臣领旨!”李过马上出列。
今天老茅有点不舒服,脑袋一直昏昏沉沉,坚持到现在才码完了一章,对不住大家了。
第八卷 一统中原 第三十二章 双皇会
更新时间:2009…8…19 23:08:05 本章字数:4370
乾清宫在内庭最前面,是明朝历代皇帝的寝宫,贺小风就将崇祯和他的一干妃嫔,宫女和太监数百人软禁在这里,李过接手后,并没有改变他们囚禁之地。
昨日还是高高在上的帝王、贵妃,今日却是别人的阶下之囚,田妃和袁妃望着皇帝憔悴的面容,不知自己会有什么命运,不由嘤嘤哭泣,外面一队队的唐军近卫军在不停的巡逻,她们就是想死也不成。
崇祯倒是冷静下来,他对自己的生死漠不关心,只是担心几个妃子会失节,未免成为后人的笑柄,只是此时后悔没有早点处置她们也没用,只能等待唐军安排给她们的命运,他已打定主意,一旦自己的妃嫔受辱,他就马上自绝而死。
一阵整齐的脚步直奔乾清宫而来,田妃和袁妃两人马上停止了哭泣,惊恐的望着大门,李过带着十多名近卫军跨门而入,直接来到崇祯身边:“跟我们走一趟。”
崇祯站了起来:“怎么,终于要对朕下手了吗?”
田妃和袁妃两人大惊,紧紧的抱着崇祯的大腿,放声大哭:“皇上,你不能丢下臣妾。”
看着这两个曾经最高贵的女人号啕大哭,李过皱了一下眉:“别叫了,他已不再是皇帝,皇帝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们大唐的皇帝陛下。”
两个女人都吃了一惊,抬起头来看着喝斥她们的李过。想起自己已是别人俘虏,若是崇祯走了,唐军更不知会如何对待她们。更是悲从中来,却不敢再哭出声音。
田妃和袁妃嫁给崇祯虽然已过了十年,但她们实际上地年龄才不过二十六七岁。又保养的好。正是最美丽的时候。此时梨花带雨地模样,更显娇娇怯怯,李过看得不由心头一软:“吾皇有令,会好生对待前明宗室和皇帝,让他们尽享富贵,现在只是想见见他而已。尔等又何必如此。
崇祯面无表情:“也罢,朕也想见见这个反贼。”
“大胆!”李过身后的几名唐军士兵见崇祯还敢如此称呼他们的皇帝,心中都急怒交加。
李过抬了一下手,止住了部下地骚动:“成王败寇。尔之太祖,又何尝不是反贼,等下若当着众臣地面再出言不逊,吾皇虽然不会杀你,但下面地人却不一定不会给你苦头吃,你自己好好拈量拈量。”
崇祯不发一言,从抱着他大腿的两个爱妃手中脱身,他在宫中十几年,闭着眼睛也知道在哪个位置,径直朝太和殿而去。
李过一挥手:“跟上。”
崇祯一路走得从容,到了太和殿,看到高据龙椅上的李鸿基时,全身忍不住颤抖,就是这个人,让他丢失了祖宗二百多年的江山,让他成为亡国之君。
崇祯身上此时还穿着明黄色的龙袍,只是头上的金冠却被打掉,满头长发披洒下来,他此时不到三十岁,可是看起来沧老得超过了四十岁,唐军地众大臣看着崇祯狼狈的样子,哄笑起来。
李万成在武将中官职最大,又得跟李鸿基最早的人,在李鸿基面前不象文官那么小心翼翼,见崇祯直直站在那里,走了上去,一拍崇祯的肩膀:“你就是前明皇帝,看你那个熊样,难怪会亡国。”
李万成出身绿林,孔武有力,这一拍,崇祯养尊处优地身体哪里受得了,他的肩膀一沉,差点要摔倒,马世耀、钟华、赵胜,任继荣等一班武将笑得更是欢畅。
魏藻德和张超,李虎等人也陪着干笑,左光先,崔尔达等早先的降将脸上却有点尴尬,李万成还想再拍一下崇祯,李鸿基的声音已传来:“不得对前明皇帝无理!”
李万成悻悻的收回了手,马世耀等人的笑声也收了起来,崇祯强忍着肩膀上传来的疼痛,死死的盯着龙椅上的李鸿基,仿佛要把李鸿基的模样映在心里。李鸿基毫不在意的和崇祯对视。
大臣们拜见皇帝都得低头府地,他登极为帝以来,从来没有一个人敢和他对视,就是皇后和他宠爱的田妃也不行。
崇祯一直以为自己的目光充满威严,此时虽然做了阶下之囚,却不想败给昔日曾是自己手下都司的反贼头目,可是只对视不对一分钟,崇祯的目光就不得不撤离,他从李鸿基目光里没有看到威严,也没敬畏,而是一种充满怜悯的目光。
怜悯,不错是怜悯,这种目光他从来没有见过,却感觉得到,自已是皇帝,大臣,妃嫔们看自己的目光都是惶恐,讨好,此时他虽然失败了,却不需要怜悯,反而分外受不了李鸿基的目光。
李鸿基心中对崇祯确实充满怜悯,这个十七岁登极,初登大宝,便将权倾朝野的魏忠贤拿下的皇帝,他日思夜想要中兴大明,大明却在他的手上愈来愈残破,若没有改变,他只能六年后吊死在煤山,自己虽然让他早了六年尝到了亡国的滋味,但却可保他一生无忧,他的几个儿子也不会死于鞑子之手,死时还得不到承认。
李万成看到崇祯站在大殿上一声不吭,忍不住喝道:“还不跪下拜见皇上。”
李鸿基摆了摆手:“不必,来人,给前明皇帝赐坐。”
李鸿基的几名侍卫搬出了一把椅子,崇祯倒是毫不客气的坐了上去。
“朱由检,你可知为何会失去天下?”
崇祯一愣,他想说是天灾,他登极以来,到处是久旱不雨,颗粒无收,弄得饥民四起,终成大患,可是好象又不是,唐军所占正是灾情最严重的几个省份,却在唐军的治理下蒸蒸日上。
是满人,他们年年对关内侵略。让朝庭劳师费饷,不得不一次次加税,使天下更乱。可是满人却在最强盛时让唐军击败,最后连老巢也被端掉。
是大臣误他,自己明明只加一厘。到了他们手里却能榨出一分。多少次为了筹措军费。自己节衣缩食,可是前线传来地消息除了失败还是失败,只是大臣如此,自己就真没有责任吗。
他在遗诏中尽可以指责全是大臣误国,在这个大殿上,他却没有勇气将责任统统推掉。李鸿基见崇祯半天不说话:“也罢,朕要你自己说也是难为你了,朕现加封你为思德侯,你的嫔妃。子女都可迁入侯府,每年给银元二万枚作为生活费用,虽然比不上你在皇宫的生活,但养上你侯府数百人却绰绰有余。”
大明亲王地俸禄是八千石,二万枚银元足可以购买十万石粮食,唐军现在最高的封爵也才是子爵,崇祯一下子封为侯爵,可以说是极尽优厚了。一些降官看崇祯的眼神都充满羡慕,作为一个废帝,能得到如此待遇,千古难得。
许多人心里却还有疑虑,新皇如此做只不过是故作姿态罢了,过不了几年,说不定崇祯就会默默死去,不过,这话只能在心里想想而已。
崇祯在意地却不是这些,他最担心自己地嫔妃会被新皇霸占,见李鸿基亲口许诺他地嫔妃子女可以住在一起,方放下了心,不过,他可不会向李鸿基道谢。
“如今天下一统是大势所趋,为免生灵涂炭,思德侯,你可愿意以前明皇帝的名义,敦促关宁铁骑和南方数省向我朝投诚?”
众人都紧紧的盯着崇祯,若不愿意,唐军当然也可以用崇祯的印信,以他的名义让各省和关宁铁骑投降,反正圣旨绝大部分不是皇帝自己所写,只是终究没有皇帝的亲笔来得好。
崇祯思付了半响,点头应充,李鸿基见崇祯倒没有不识时务,微微一笑:“来人,给思德侯准备笔墨。”
几名太监捧着崇祯平时喜爱地毛笔,还是常用的圣旨走了出来,崇祯抬眼一看,正是他平时最信重的曹化淳,王之心等人,崇祯哼了几声。
化淳面有愧色,皇帝命令他带着操练的数万太监作为锦衣卫地后援,一旦锦衣卫不支,他们数万人立马顶上去。
只是唐军近卫军手中的火枪已将他们吓破了胆,看到平时武艺高强的锦衣卫在唐军的火枪下死伤惨重时,一帮太监如何敢抵挡,李过一攻破端门,曹化淳立刻带领太监投降,崇祯寄以希望的号称十万内廷太监根本没有作一下抵挡。
只是崇祯此时看清了这些平时在他面前奴颜婢膝的太监嘴脸也无可奈何,他接过笔和圣旨,思付了一下,写下了两幅圣旨,一幅是写给祖大寿,吴三桂两人,一幅是写给明军还没有投降的各省。
曹化淳小心翼翼的奉着写好的两幅圣旨向龙座走去,李娃一把从曹化淳手上抢过,呈给了李鸿基。
李鸿基打开一看,崇祯的字体可比他漂亮多了,先看给祖大寿,吴三桂两人的那一幅,上面大意道唐取明是天意,天意不可违,为免生灵涂炭,他已下令大明全体向唐军投诚,若两位将军还念他是大明天子,万不可迟疑。
另一幅圣旨意思也差不多,只是对象改为各省的官员,李鸿基看得满意,对宋献策道:“宋爱卿,思德侯刚封,朕也不能给他新建一座府第,你可选一处上好的宅院,改成思德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