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闯王李自成新传-第23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北京四门每天一大早,就要往门外运送上百具尸体,这些人都是在夜晚饥寒交迫,被冻死的流民,贺小风就是在此时再次踏进了北京城的大门。
贺小风并没有参加唐皇的登极典礼,他作为唐军在京师的情报头子,本不能轻易离开,只是宋应星太重要,才由他亲自护送到西安,本来到了西安他的任务完成就要返回京师,可是和刘秀秀的惊鸿一瞥让他改变了主意,才留下了几天,他却宁愿没有留下来,否则心里也不会如此伤痛,自己看上的女子却成为皇帝的女人。
他那天听到宋应星说起刘秀秀拜见唐王的事后,最后的一丝希望也破灭,扔下东西就走了,让宋应星觉得莫明其妙。不过,回到了京师,贺小风很快忘记了伤痛,把精力全投入到情报中。
崇祯这个年过得特别烦闷,从大年初一守岁到现在已过完了元霄,他没有在任何一个妃子处过夜,脑里不停的盘旋着李鸿基登极的情景,他恨恨的骂道:“这个逆贼,竟然也敢僭位为帝。”
周皇后请敬事房的小太监来请他吃点元霄,崇祯只是一挥手,让小太监退下,田妃命人给他端来了一碗莲子汤,他一口也没喝。袁妃来向他请安时,他更是大声喝斥,将袁妃吓得连忙退去。
“杨嗣昌,杨嗣昌。”崇祯叫了起来,杨嗣昌去年请练七十万精兵,这七百多万饷银已经花了下去。精兵到底练得怎样,他心里没有一个准数,如果七十万精兵练成,那么就可以消灭唐贼了,如今东虏灭了,唐贼是朝庭最大的威胁。只要唐贼一灭,其余张献忠,白妙九之辈不足畏。
徐高听到崇祯的喊声,连忙走了过来:“皇上,现在是深夜的,杨大人在府中呢。”
崇祯才醒悟过来:“小高子,现在是什么时辰了。”
“启禀万岁,已经是子夜时分了。”徐高柔声地回答。
“子时了。人都死绝了吗,为什么没有焰火,没有爆竹。”
徐高顿时不知如何回答:“奴才,奴才……他只能朴通一下跪了下来。
轰的一下,院中传来了一声巨响,将徐高和崇祯都吓了一跳,崇祯颤声问道:“什么声音?”
徐高忙道:“万岁,兴许是有什么东西掉到地下了,奴才出去看看。”徐高顺势爬了起来。向门外走去。
不一会儿,徐高就返回:“启禀万岁。是露台上一棵老槐树的侧枝掉了下来。”
崇祯松了一口气:“可能是风吹的吧。”突然又醒悟过来:“小高子。你刚才听到风声吗。”
“没有,如果有风。飞檐上的风铃肯定会响起。”徐高说得很肯定。
崇祯心中“格登”一下,这颗老槐树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差不多和大明地国运一样长,树枝无风自断,莫非是凶信。
王承恩正从门外赶来,刚好看到崇祯脸上流下了二行泪水,他赶忙示意徐高退下,自己扶着崇祯躺下:“万岁,再过二个时辰就要早朝了,万岁爷要好好休息一下才有精力处理朝政。”
崇祯望着自己身边信任的太监,点了点头,在一旁的卧榻上躺了下来,很快就睡去,只是不到天交五更,崇祯的眼睛就睁开,唤来太监给自己梳洗,这个晚上,他又只睡了一个半时辰。
从登极以来,他没有误过一次早朝,每天就是天不亮就来到金銮殿,有时他不免羡慕王兄和祖父为帝时,日夜享乐却平安无事的日子,但马上告诫自己,他要使大明重新中兴,绝不能做享乐之事,因这个念头,即使他沉醉于田贵妃那温暧的怀抱中时,到了时间也马上起身,赶来早朝。
王承恩在前面用宫灯引导着皇帝从边门跨进了大殿,一班文武大臣个个睡眼蒙胧,在大殿上打着呵欠,见皇帝来到,忙挺直了身体,等崇祯坐上那蟠龙附凤地龙榻宝座时,王承恩喊出了一声:“上朝。”
满朝的文武百官一起下拜:“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外面的天还没亮,到处是雾蒙蒙的一片,文武百官的喊声在整个大殿下回荡,崇祯打量着下面的文武百官,一个个伏下了头颅,他满意的点了点头,百官仍对自己敬畏,也不枉自己每天霄衣肝食,又想到李自成在西安恐怕也在接受他手下百官的朝贺,心中又是一阵不舒服涌上来。
“今天是正月十六,朕期望国家社稷有个好地开端,如今北边的鞑子没有了,而西边的李贼,南边的张贼却越发猖狂,一个个僭位称带,完全不把朝庭放在眼中,你们需在今天拿出一个定计,以期在今年将两贼一同剿灭,如此,大明社稷才有希望,你们才有希望。”
昨晚元霄佳节,大家都过得很晚,现在又如此早朝,许多人都还没有睡醒,皇帝的话全是老一套,大家都是左耳进,右耳出,若李贼,张贼容易剿,还要等到现在?说什么一年剿灭,全是笑话。
崇祯等了半天,也没有人接话,他等得不耐烦,直接叫人:“周爱聊,你可有定见?”
温体仁被遂走,周廷儒顺理成当成了首辅,听到崇祯叫他,心中暗暗叫苦,以前总是羡慕首辅的风光。那知自己接手才知大明已到了千疮百孔,这个首辅并不好当,他心中何曾有剿贼的定计:“臣正在细细思量,等有了好的定见,再呈给皇上。”
“等尔有了好的定见,大明都要亡国了。”想起周延儒送礼给田妃之事。一时怒从心头起:“来人,周延儒尸位素餐,身为首辅,不知为国定计,着其革去首辅之职,令回乡返省。”
众人大惊。没想到周延儒一言不合就要丢官,齐刷刷跪了下来:“请万岁开恩。”
这些人倒不是都支持周延儒,只是周延儒身为首辅,若皇帝因一句话就要罢免,开了这个头,那岂不人人都可如此。
周延儒跌坐在地上,惊出全身冷汗,也马上反应过来。在地上将头磕得咚咚直响,不一会儿,额头上就红了一大片,痛哭流涕地道:“请万岁爷开恩!请万岁爷开恩!”
崇祯见到周延儒这个模样,心中也是一软,罢了,这个首辅本来就不是用他之才,只要能顺自己意就行:“朕姑念你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这首辅之职就不用免了。罚俸三个月以儆效尤,退下吧。”
周延儒感激涕零:“多谢万岁爷开恩!”罚俸三个月算什么。就是三年也不怕。只要能当官,就不怕没钱捞。
这么一来。众人更是不敢说话,眼着皇帝的脸色越来越差,杨嗣昌硬着头皮站了出来:“启禀万岁,臣有本奏。”
“讲!”
“臣以为,朝庭要同时对付两贼,力有未逮,不如先稳定一贼,剿一贼。”
崇祯色变:“你难道要朕向贼人讲和吗。”
崇祯一心要想忠兴大明,期望在史书能重重留下一笔,绝不愿留下污点,无论是对东虏还是流寇,从来不肯低头。
杨丽昌自然清楚这一点:“万岁,并非讲和,只是和一贼互不侵犯而矣,等灭了一贼,自然可以对付另一贼。”
“那卿说先灭哪一贼。”
众人都知道李自成势大,而张献忠只有一省之地,还败在广东和福建联军之下,以为杨丽昌一定会提出先灭张献忠,再灭李自成。
杨丽昌地话却让众人大吃一惊:“臣以为,现当灭李贼,后灭张贼。”
众人都莫名其妙地望着杨嗣昌,若是他说先灭张贼,说不定还有人会自高奋勇前去领兵,若是要灭唐军,众人顿时打起了退堂鼓,唐军是什么人,先打败了鼎盛时的满蒙联军,又将蒙古各族地草场占据,如今满人也被他们灭了,朝庭能征善战地大将折在唐军手里更是不计其数,曹文诏死了,陈奇榆被贬,洪承畴降了,卢象升降了,连秦良玉也降了,众人自问比不上这些人,只能咸口不言。
崇祯却大感兴趣,也不枉自己信任杨嗣昌一场,危难之时还是他能替自己担当:“杨爱卿为何不先灭张贼?”
“万岁,张贼已不足虑,张献忠此人以前都是流贼,如今好不容易有块地盘,他又僭位为帝,恐怕早就乐不思蜀了,只要朝庭不攻他,他决不敢攻朝庭,李贼势大,到处流传“十八子主神器”的谬语,可见李贼有统一天下的雄心……。”
说到这里,杨嗣昌悄悄的瞄了一眼皇帝,见皇审的脸色正常,才敢继续说下去“而李贼果然称帝,称帝之后,恐怕朝庭不出兵,李贼也会提兵来攻,所以必须先灭李贼。”说完,杨嗣昌长舒了一口气。
崇祯听得点头不已,转向众臣:“各位爱卿以为如何?”
众人齐道:“杨大人之策仍是妙论,我等佩服。”
“那卿等以为何人可以为帅,统领大军剿灭李贼。”
谁也不愿意推举,更不愿意差事落在自己身上,又哑口无言起来,周延儒刚才被崇祯斥为尸位素餐,深知如果再次问到自己,自己答不出,那皇帝一怒,就真要把自己赶走了,他站了出来:“万岁,臣以为有一人可以为帅。”
崇祯见周延儒出头,倒是感到意外:“周爱卿请讲。”
“皇上,朝庭尚有百万兵,以前屡败于李贼之手,实仍是缺少一个威信极高之人统领,官军或避战,或各自为战,臣以为,此次朝庭对李贼的征剿必得一个知兵地大将,以阁臣之尊,带尚方宝剑督促各将,那时朝庭百万大军一齐压过去,必将李贼压成齑粉。”
崇祯惊异的看着站着的周延儒,此举正合他心意,能统领这百万大军,又能让他放心,资格也够的人只有杨嗣昌,他与杨嗣昌君臣相得,并不舍得放杨嗣昌离开朝庭,只是值此朝庭危难之极,他不放也得放了。
“王承恩拟旨,兵部尚书杨嗣昌忠于王事,可堪大用,着升为东阁大学士兼任兵部尚书,赐尚方宝剑,代天巡狞,各地官员如有抗令不遵者,可先斩后奏。”
此令一下,杨嗣昌的权力顿时灸手可热,以东阁大学士兼任兵部尚书已是前所未有的殊荣,代天巡狞更是将他推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有些人看着杨嗣昌的眼光充满羡慕,人臣能做到这个地步已是极限。
周延儒心中却在冷笑,对国事他虽然提不出什么有用地见解,可是整人却是拿手好戏,正是捧得越高,摔得越重,唐军有那么好剿吗,一旦受挫,百官就会群起而攻,圣眷正隆又怎样,此一去就是离国万里,三人成虎,攻的人多了,不由皇帝不信,何况圣眷又不是一成变的。
虽然他这个首辅多是杨嗣昌的功劳,若不是温体仁没有看清形势,攻击杨嗣昌的加赋,首辅之职绝不会这么快落到他头上,只是此一时彼一时,杨嗣昌的得宠照样让他这个首辅忌妒,不搬掉杨嗣昌,他这个首辅只是摆设而矣。
杨嗣昌连忙磕头谢恩,他从提出先攻唐军就有预感,这个差事会落到他头上,对唐军,他并无半分把握,只是皇帝将他亲自简拨出来,正是要为皇帝分忧,他只能硬着头皮上了。
崇祯定下了大事,马上宣布退朝,将杨嗣昌宣到后殿,温言问道:“阁臣此番代朕亲征,意欲何时起程。”
杨嗣昌慷慨激昂道:“古人云,君言不宿于家,臣前受命,夕起程,只是军资甲仗等物,还望圣上督促各司及时发配。”
崇祯大喜:“朕有此阁臣,复有何忧。”于是传旨,对杨嗣昌厚加赏赐,并吩咐户部,专门拨出了二百万两银子给杨嗣昌此次征剿之用。这一下子就将国库掏空一半了。
    第八卷 一统中原 第八章 杀鸡骇猴
     更新时间:2009…8…19 23:00:19 本章字数:4341
随着参加典礼的唐军官员纷纷返回驻地,整个唐地象一台机器,全力运转了起来,无数的军队在向西安集聚,川蜀大地上到处是运粮的骡马,整个长江也是浩浩荡荡的运粮船队。
从商洛到西安的路上,更是排着长长的马车,这些马车上,运载的全是刚生产出来的崭新火枪,大炮,子弹,弓箭,军刀。
唐军的这番动作根本没有瞒人,也没有打算瞒人,集中如此多的军队粮草根本不可能瞒过朝庭的锦衣卫,干脆大大方方,让朝庭自己风声鹤呖。
宋应星一家正月二十日起程前往商洛,为了避让运军械的马车,宋应星一行走得缓慢无比,这些马车上面只是用一快麻布遮盖,风一吹来,将麻布掀开,就露出了垒成小山一样的枪枝,大炮更是只在下面装上了两个轮子直接让马拉着,黝黑的炮口露出一丝丝杀机。
宋应星看得暗暗惊心,看来唐军就要对朝庭动手,他为自己欣幸时,却不得不为留在朝庭的许多亲朋好友担心,从北京到西安,宋应星一路行下来,两相一比较,就知道朝庭与唐军的差距巨大,不过,他纵然担心,也无济于事,只能保佑这场大战尽快结束,到时他们受伤害的可能性就越小。
出了西安,第一站就是蓝田县,本来从西安到商洛只需要一天时间就够,可是为避让车队,到了蓝田已花了二个多时辰,护送宋应星一家的唐军就安排在蓝田住了下来,第二天继续赶路,尽管花了两天时间,还是等到第二天天黑时分,宋应星一家才到了商洛。
孙元化得知宋应星来到。亲自下来迎接,两人分别十年未见,重新在唐军中相聚,不由感慨万分,两人相见最后一面还是在崇祯元年。当时宋应星第六次参加科举,前面已经有五次名落孙山,而孙元化已是朝庭的五品高官,身份的差距并没有妨碍两人的友情,宋应星对徐光启执弟子礼,和孙元化就完全是兄弟相称了。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一送到商洛,孙元化就将其中的《五金篇》全部研究过,他从中得到许多启发,单是练锌一篇就让唐军在冶练技术上进了一大步。锌是一种蓝白色金属,在常温下地空气中,表面会生成一层薄而致密的碱式碳酸锌膜,可阻止金属进一步氧化,因此在各种金属表面镀锌是防止生绣的最好办法。
锌还易溶于酸,也易从溶液中置换金、银、铜等金属,在采金银矿中用途巨大,中国是最早发现锌和锌用途的国家,首次记载是在嘉靖年间。而西方,直到宋应星《天工开物》出版一百年后,才首次得到了锌这种物质,仅此一项,就可知中国的治练技术在明朝末期远甚于西方,李鸿基受后世宣传地影响,认为各种科技西方在明朝末时已超过了中国,花大力气让葡萄牙人翻译西方的各种科技图书,却没有在国内寻找,真是舍近求远。
锌在唐军中的用途广泛。为了使枪炮,铁轨不生绣,唐军中花在练锌上的精力甚至达到了练钢的一半,这也是李鸿基得到祟应星的《天工开物》会如此欣喜,命令情报部不惜代价把宋应星请来的原因,要知道《天工开物》上记载的许多技术在一百年后还是最先进的。
可惜这样一本书却在无耻吹嘘自己为十全老人地乾隆时代彻底毁去,乾隆在修四库全书时发现宋应星哥哥宋应升的诗集里有反清思想时。将这本纯技术的全也列为禁书,直到民国时期有人在法国的图书馆里找到这本书明朝的印本时。才重新引入中国,被后人认识。
唐军以前练锌都是要先用碳和锌矿。铜矿共热,取得锌和铜的合金一黄铜,然后才从黄铜中取得锌,锌在九百二十三度就会沸腾,变成蒸汽状态,随烟散失,碳和锌矿共热时,温度往往很快高达一千度以上,这也是西方迟迟不能得到锌的原因,这种方法练锌,不但烦锁,而且效率极差,可这是唐军以前唯一能练出锌的方法。
而宋应星提到的练锌方法却方便易行,将炉甘石(即菱锌矿石)装满在陶罐内密封,堆成锥形,罐与罐之间地空隙用木碳填充,木碳充分燃烧后,待罐冷却下来,将罐打破,就可以得到提取出来的金属锌锭。
如此简单的方法在得到宋应星书之前,唐军中却没有一个人提出来,当然,得到了书中的提示,唐军的研究人员思路大开,将练锌的大炉全部密封,又不需要在当中加入铜矿,速度效率一下子提升了数十倍。
宋应星第六次科考落第后,绝了仕途之念,回到家乡江西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