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闯王李自成新传-第2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周凤梧道:“殿下三思,此时万万不可进入河南之地,否则会对我军造成巨大的拖累。”
顾君恩道:“殿下,河南之地得之无用,李公子的部众据说有数万人,恐怕真正的战力连我军一千人也胜不了,又何必为此影响到我军一统中原之大事。”
李守忠更是先捂紧自己地口袋:“殿下,此次我军全体俸禄增加二成,每月的开支要多出二十多万两银子,户部的盈余刚刚够用,若要救济如此多的灾民,我军地财政又要亏空。”
只有宋献策沉默不语,其中详细他最为了解,李鸿基先是拒绝,但又在朝会上提出来,那肯定是已拿定了主意。
李鸿基见众人反应如此激烈,问道:“如此,难道河南数百万饥民我们眼看着不救不成,如果他们全部饿死,该谁来负责?”
李鸿基此言一出,众人都哑口无言,此时谁开口,说不救这数百万人,以后史笔如钩,记道因某某人之故,致使河南数百万人身死,那岂不遗臭万年。
李鸿基接着道:“何况救人对我军也不全是坏处,你们看看这东北的地图,那里的土地如此广袤,我们拿下后,若是没有人守卫,迟早也要丢,若是移民,大家也知道,要想让汉人背井离乡是多么艰难,这救出来的数百万人刚好可以填充到新得的北方等地。
众人面面相觑,原来唐王作的是如此打算,洪承畴硬着头皮劝道:“殿下,只要我军统一了中原,我汉人上亿,移民东北,不愁无人可用,他们本来就是朝庭之人,又何必要我军来管,何况殿下不可将目光只放在河南一地,中原的战乱多出一年,死的人恐怕不止河南之数,殿下只看到河南数百万人可能要死于饥荒,何怎看不到各处战乱死的人恐怕更多。”
李鸿基点头道:“洪爱卿所说在理,只是若能从河南移民,他们都受到我军大恩,只会对我军感恩戴德,若是等到一统中原,又会有多少百姓自愿到北方苦寒之地,难道要强迁不成,即使强迁可行,百姓也会对我军抱怨,是数百万对我军怨恨的百姓好,还是数百万对我军感恩戴德的百姓好,而这中间差得只是一点粮食而已,诸卿心中都可以算一笔帐,何况若是不救这数百万百姓,日后各位就能心安吗。”
众人都沉默起来,洪承畴只得提一个折中方案,道:“若殿下的目的只是救人,我军可以暂不占领河南之地,只是出兵,将义军和灾民护送出河南,沿途所需粮草也由我军供应。不知殿下意下如何?”
这样一来,沿途起码要有上百万人迁移,肯定会有不少人死在道路上,但比起让义军单独来投,救得人却要多得多,唐军也不会在河南担搁过多的精力,洪承畴此言一起,众人连忙大表赞同。
李鸿基思付了一下,点头应充,洪承畴说得不错,若真是为了河南的饥荒,明明有了统一中原的时机却白白错过,死的人只怕更多。
邢红娘和李仵两人得到唐军的结论,知道若是硬要唐军将粮运到河南救济,未免鸡飞蛋打一场空,也只能接受。
陕西的余粮自给尚且不足,并无多余的粮草接济河南的灾民,粮草只能从湖广调运,一时之间,湖南,四川的两省的粮队挤满了水道陆路,唐军先要把粮食调到湖北,其中一部分押运到陕西,一部分押到河南,最大的一部分留在湖北,等待灾民的到来。
其实在湖北与河南的交界处,白江关,丹江口等地都已有许多灾民涌入,粗粗一估不下十万人,这些人其实离湖北本来很远,他们首先逃到的地方是南阳,洛阳等河南大城,只是当地的官员全是见死不救,甚至因为怕引起灾民们的暴动,拒绝他们入城,不得已才继续西逃,进入唐军境内。
对于这些灾民的救济,唐军同样采取了以工代赈的方法,湖广今年风调雨顺,丰收之后的劳力短缺,价格也大涨,这近十万灾民能够穿州过府来到湖北,当然绝大数是青壮,他们的到来,反而是湖广有廉价的劳力可用,比雇用本地的劳力要划算得多。
灾民们的要求很低,甚至低到不需要一文工钱,只要有一口吃食就能抢着做工,吃的东西也不挑嘴,只要能下咽即可,唐军境内的商人,矿主,闻风而动,纷纷抢雇,灾民来到湖北后,往往只要数天时间就会被人挑走,剩下的老弱,或者拖家带口之人才会唐军救济,十万灾民,真正需要唐军救济的只有四五万而已。
但真要等百万灾民来到,那就不是那些商人,矿主能够消化得了,何况若是唐军护送而来,大部分灾民都是拖家带口,整家整家的逃亡,并不是那些商人,矿主喜欢雇用的对象,他们要的只是精壮的劳力。
此次对河南的救济完全以湖北为主,李鸿基的命令一下来,整个湖北的官僚叫苦连天,忙得昏天黑地,刘芳亮的总督府全力运作,等待着大规模灾民进来的一天。
第七卷 博奕 第五十五章 佟氏毒计
更新时间:2009…8…19 22:51:59 本章字数:4402
白天的一场血战,让辽阳所有的满人都心有余悸,城都快要破了,是一场及时而来的暴雨挽救了他们,当时一半的城墙已经被唐军和蒙古人占了,天空突然黑了下来,接着就是电闪雷鸣,飘泼的大雨倾盆而下,见此情景,高立功果断的命令撤军。
虽然唐军的火药都有防水处理,但大雨多多少少会对火枪有影响,被雨水阻挡了视线的炮手更是一炮不能发,反正唐军占着极大的优势,没有必要冒险在大雨下继续进攻。
望着退下去的唐军,所有的满人都磕头感谢苍天,这一刻他们真正切切的感受到了长生天的存在,否则,为何会在如此关健的时刻降下大雨。所有的人突然对守住辽阳充满了信心,长生天必定不会让满人灭族的,他们却忘了,下面的蒙古人同样信长生天。
满人的高层却个个如考丧伙,夏天的雨来得快,也去的快,这场雨虽然大,只有不到半个时辰也就停了,唐军见天快黑了,没有再攻城,否则再攻下去,他们没有信心哪怕再挡住半个时辰。
白天的战斗,唐军先用火炮突如其来的打击,将城头埋伏的二千多精兵伤亡了一半,后来唐军到了城下,又用火枪一直压着满人打,以致守城的一方竟然没法靠近城墙,只有等蒙古人上城后,用人命拼命反扑,往往要牺牲五六人,才能换得一条蒙古人地性命。偏偏蒙古人看到唐军在后面参战,大受鼓舞,竟然悍勇无比。一日血战下来,城中男丁折损了一万多人,精兵又折损了一千多。此时城中真正的精兵只剩三千不到。明天唐军只要维持这个攻势。辽阳绝没有再守住的道理,除非能够下整整一天大雨。
岳托,叶臣,篇古,希福,鲍承先。终普智,杜度,多尔衮,多铎这些后金地文武大臣坐成一团。每天都是一脸的忧虑,只是议了半天,面对唐军的绝对优势,却拿不出一个办法,此时,即使孙武复生,辽阳也是无可挽回了。
岳托在满人中一向以足智多谋见长,此时坐上大汗地位子只有十几天,却不得不面临满人有可能举族被灭地现实,他地神情更是沮丧,沙哑着声音象是自言自语,又象向下面的重臣询问:“难道我们满人真要亡了吗。”
岳托的话声音不大,却重重的敲在众人的心上,有几人忍耐不住,呜咽出声,篇古大为恼火:“老子都没哭,你们哭什么丧,我们满人还没有死光,要想哭,去将你们的家人宰了再哭不迟。”
篇古一直冲在最前线,白天死在他刀下地蒙古人至少有二位数,还杀了一名唐军,可惜他却不是刀枪不入之身,不但伤痕累累,若不是他的小儿子替他挡着了数颗唐军射来的子弹,篇古的尸体早已硬了,只是他儿子救了他,自己身上却多了几个窟窿,当场身死。
此时篇古全身包扎地向个木仍尹,身上还到处可见渗出的血迹,样子特别凶恶,篇古一喝,无人敢再出声。
鲍承先看了众人一眼,见所有人都无法可想,抬头朝岳托道:“大汗,我有一言,不知当讲不讲。”
尽管满人的重臣大多看不起大汗身边的汉人,但范文程和宁完我都死后,此时没有了这两个汉人最重要的智囊,众人才又想来了以前二个汉人在时的好处来,此时在殿的除了鲍承先,就只是终普智是汉人,鲍承先虽然不是以计谋见长,而是在内政上极有见地,众人这时无法可想,只能把死马当成活马医,一个个热切的望着鲍承先。
岳托首先道:“鲍大学士,有何想法快快讲来。”
鲍承先看着众人都盯着自己,又缩手缩脚:“大汗,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此时我军与唐军实力相差悬殊,硬拼肯定不行,不如……不如……”
篇古首先不耐烦:“不如什么,快说。”
篇古一开口,鲍承先更是不敢讲,岳托瞪了篇古一眼,篇古却毫无顾忌,这个大汗还是他和叶臣两人所立,他有议事之权,并不真正把岳托放在眼里。
岳托只好温言向鲍承先道:“鲍学士有话尽管道来,无论何事,我不怪罪就是。”
鲍承先才道:“不如我们降了吧。”
鲍承先说完此话,全身大汗淋漓,仿佛用尽了全身的力气,满人是什么心态,鲍承先心里一清二楚,若是在唐军攻东京之前就到了如此地步,满人还可能有投降的想法,经过东京和城下这些天的遭遇,投降的满人被唐军当成了炮灰,投降已被满人当成了禁忌,谁还敢提。
“放屁,都是你们这些吃里扒外的汉人坏事,我们满人才会落得如此地步,我先砍了你。”
果然,鲍承先的话一说完,篇古就要拨刀砍了鲍承先,许多死了子侄的满人也对鲍承先怒目而视。
叶臣忙将篇古的刀按了回去:“在大汗面前动什么刀子,你坐下,此事自有大汗作主。”
在大汗面前动刀,这条罪名可大可小,当初莽古尔泰就是因为在皇太极面前拨刀,被皇太极以此为借口,废了他议政贝勒的位子,篇古听到叶臣相劝,只得悻悻的坐了下来。
岳托却没有心思去收篇古之权,如果满人都没了,他这个大汗又有何用,摆了摆手:“投降也是亡族,我们满人绝不放下兵刀让唐军能随便砍,此事再也休提。”
鲍承先见岳托并没有对他怪罪,不死心的道:“大汗,我军只是暂时屈于唐军之下而已,古时尚有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今日我后金何不效仿此举。”
岳托摇了摇头:“今日之唐军不是夫差。我后金更不是越国,我族若投降,最好地结果是举族为奴。最坏的结果可能一个不留,又何必再降。”
鲍承先还想再说,岳托摇了摇头。鲍承先看到篇古对自己怒视。不敢再劝。却打定主意,只要唐军进城,他就第一个投降,反正自己是汉人,再降唐军说不定还能捞一个官当。
杜度提议道:“大汗,为保留我族血脉。不如明天冲出城去,进入黑山山脉,或能逃出一部分人。”
黑山山脉在辽阳的南部,主脉虽然离辽阳有数十里。但余脉却已推到了辽阳附近,唐军在那边地包围圈也比较薄弱,若要逃进山中,还是有几分可行,只是满人却从来没有想过这一条。
山中太艰苦,他们好不容易从山中出来,又如何肯重进山中,再说满人已发展到了数十万人,山中又能容纳多少,进去的人一多,只有唐军将外面一封死,里面的人只能饿死,进去地人少了,恐怕族群地繁衍都成问题。
此时与其全族死在一起,却不少为一个解决地办法,岳托正要点头,终普智马上拦住道:“大汗,不可。”
见众人的目光都看着他,终普智继续道:“若大汗存了此心,士兵们有了活路,明天不用唐军来攻,辽阳立马要破,到时唐军一追击,恐怕没等进山,已是全军覆灭了。”
岳托一惊,吓出了一身冷汗,杜度反问道:“那终大人有何策可用。”
终普智道:“我城中尚有近十万汉人,不如明天驱汉人为前锋,我族人随后,若唐军有所不忍,我们马上可以冲破唐军的包围,到时无论再往哪里逃,总有人能逃出去。”
努尔哈赤曾言:“无建州便无终半朝,无终半朝亦无我建州。”那是赞扬终普智老子,后金额驸终养性的话,终普智这条计策又狠又辣,比起他老子来也不稍多让。
只是辽阳的汉人已归附后金十多年,已算是女真的自己人,还有许多放了旗,这次守城地青壮也有许多是汉人,他们并没有对攻城的蒙古人或唐军留情,拿自己人的性命去赌唐军手下会留情,未免太想当然。
鲍承先马上反对:“大汗,不可,城中之人都已归附我后金多年,唐军怎会留情,再说他们无论风俗习惯都与我后金融为一体,唐军又如何分辨满人与汉人,如此一来,不是要逼各族内乱吗?”
终普智将鲍承先的话一一反驳:“唐军以蒙古人为前锋,对我后金大势屠掠,只是独留汉人不杀,唐军怎会不容情,要唐军分辨是否是汉人也容易,明天就让所有地汉人喊话,他们自然会清楚,至于各族内乱吗,没这么严重,明天可对汉人说,我们愿放他们出城,让他们向唐军投降,汉人怕死,自然会照做,又怎会内乱。”
鲍承先哑口无言,不过,马上又让他找到了一条反驳的理由:“若汉人真降,又如何会引起唐军的混乱?”
终普智道:“这有何难,我后金的精兵藏于其内,唐军招降时,趁势鼓动,传出谣言,说唐军要屠尽投降之人,再突然攻击唐军,唐军受到攻击,自然会反击,到时不乱也不行。”
岳托紧锁的眉毛总算稍为舒展:“此计大妙,就依终大人之言,各位看如何。”
众人拿不出更好的办法,纷纷赞同,明天弃城的决定就此定了下来,众人回去后,纷纷将府中的事情安排,准备明天的突围。
多尔衮却被岳托留了下来,他此时心急要见到布木布泰,告诉她今夜众人的决定,好护着她逃走,此时见岳托留下他后却久久不说话,忍不住问道:“大汗,若有事尽管吩咐。”
岳托道:“十四叔足智多谋,若是八叔不如此防备十四叔,能让十四叔即位,我满人或许不会落到今天的地步。”
阿巴泰才能虽然不如多尔衮,但多尔衮自付到了如此地步,他也不一定会做得更好,岳托更不可能把大汗之位传给他,对岳托的奉承并不在意,只是道:“多尔衮无德无能,当不起大汗此言,若是大汗无其他事吩咐,我就要回去了。”
岳托道:“十四叔莫急,有一件事事非十四叔办不可,才要将十四叔留下来。”
多尔衮大讶,到了此时尚有何事非要自己办,只听岳托继续道:“我满人本来只是大明辽东卫属下的一个附庸,历经天命,天聪两代大汗,才崛起于这白山黑水之间,不但可以和大明分庭抗礼,并屡败大明,可惜汉人偏又崛起了一个唐军,归化一役,我后金由盛转衰,但天聪汗的功绩不可抹杀,十四叔以为如何?”
尽管皇太极对多尔衮屡次打压,但他也不能佩服皇太极的雄材伟略,多尔衮点头道:“此次征明,若是八哥没有殁去,我军无论如何也不会败于明军之手,八哥实在我后金了不起的大汗。”
岳托道:“天聪汗如此英雄,明天眼看辽阳就要城破,我不能眼看他的妻妾,女儿会遭到汉人的凌辱,十四叔可明白我的意思。”
多尔衮道:“大汗放心,我必定会全力保护八哥的妻妾,女儿,明天我自己的妻子一个不带。”
岳托盯着多尔衮:“十四叔是真不明白还是在和我装糊涂。”
多尔衮如何不明白岳托的意思,他自身都难保,即使真拼尽全力,又如何能将皇太极的妻女全部护得周全,只有将人杀了,才真的不会落到唐军手中,他对府中的妻妾毫不留恋,打算回去后就将她们全部赐死,只是想起布木布泰腹中已有他的孩子,他又如何下得了手。
只�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