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闯王李自成新传-第2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朝庭的邸报上面满是替朝庭吹嘘之词。许多人叫嚣大明百年地边患一举扫除。中兴就在眼前。是啊,蒙古人已经完蛋了,满人已再遭到重创,东北可以彻底放心,朝庭就可以腾出手来,一心一意地扑灭各地地乱匪。
只是唐军就象一座高山横在朝庭的面前。许多人视而不见,大家也明智的不提,只要稍有见视的人就知道目前是唐强明弱,只是唐军很少大规模的主动攻击朝庭。使许多人都有幻想,或许唐军并不想推翻朝庭。只要能扑灭各地的乱匪,大家各安其事倒也无妨。
这是唐军每三天一次地朝会日子,唐军的重臣都坐在一起相商大事,李鸿基也坐在上面听各大臣的发言。
要让李鸿基象明朝皇帝一样,每天天不亮就起来早朝,这点根本做不到,唐军的朝会本来是不固定,只有大事发生才由唐王招集全部官员议事,平时政事都是由尚书省处理,门下省和中书省长官监督,有急事或各省官员无法达成统一意见才直接呈送给唐王,由李鸿基定夺。
后来李鸿基发现这种方法也弊病繁多,许多官员稍有争执,就一定要唐王拿主意,李鸿基本想偷懒,反而一天也不得闲,只好定下三天一次地朝会日子,若非急事,有争执的统统在朝会上解决,这才让李鸿基能省下大量的时间,三天一次的朝会,也能让官员时时和唐王见面,不至于生疏。
唐军目前的官职已快完备,采用的是三省八部制,三省为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八部除了仿明设为吏,兵,工,刑,户,礼部外,另设情报部,宣传部。
尚书省长官为尚书右仆射周凤梧,门下省长官为门下省侍中宋献策,中书省长官为中书令顾君恩,吏部尚书为许鼎臣,户部尚书为李守忠,工部尚书为袁宗第,兵部尚书马维兴,礼部还没有尚书,只有侍郎赵良极,刑部也无尚书,暂由尚书省侍郎洪承畴兼任刑部侍郎。宣传部侍郎王长顺,情报部侍郎贺珍,贺景。
此时大厅内除了情报部侍郎贺珍,工部尚书袁宗第外,三省八部主官全部到场,外加上武卫大将军高一功,金吾大将军李过和其他在长安的五品以上高官。
今年唐军暂无大的战争,又新得到了湖广,四川膏腴之地,陕西,山西两地虽然有多处受到旱灾侵扰,但由于推广了旱地作物,四川和分成湖南,湖北的湖广大熟,加上草原已经结束了筑城,垦荒的巨额投入,整个唐军领地一片欣欣向荣,税收节节增长,户部尚书李过忠刚刚结束了上半年唐军的报告,唐军的财政总支出为一千一百五十六万两,平均每月为一百八十五万两左右,多出的五十六万两为高杰,刘宗敏两人的军费。
众人还没有从唐军巨大的开销中回过味来,李守忠又报出了唐军上半年的收入,其中商业税收为九百万两,比原先预计的八百万两要多出一百万两,多出的一百万两全是六月份上交的,李守忠解释说六月份刚好有几支从奥斯曼帝国的商队返回,才多出这一百万两银子的税收。
接规定商队去奥斯曼帝国的路线都由唐军派兵保护,商队所得的三成要交给唐军作为保镖费用,而这其中的三成只有一半作为税收,其余一半用来建立基金,一部分是用来发放因护送商队而阵亡将士和伤残军人的抚恤金,一部分是用来奖励平安归来的士兵。
只有一成半就高达百万两,那这几支商队进帐岂不是高达五百万两之巨,众人也不由为贸易的巨大利润震惊,开头大力反对唐王开拓商路的洪承畴,宋献策等人都低下了头,他们以前以为这只是唐王的痴心妄想,纯粹是劳民伤财,没想到这远达万里的贸易虽然来去要达一年之久,可是利润也实在是惊人。
相比较而言,唐军预估农税的总额会达到七百万两,实际收入有七百五十万两时。也不那么引人注目了,毕竟商业税达到了九百万两之多,而且还在快速增长中。
农业税今年多少,明年也就基本定了下来,有增长也是很缓慢。否则那就是竭枯而渔了。
当李守忠道出今年上半年地盈余可达四百一十四万银时。众人都鼓起了掌声。毕竟这是唐军财政的第一次盈余,而且还盈余如此之多。
在之前,唐军以前的财政都是靠征战所得,加上买卖兵器,甚至是变卖国宝,才能维持运转。还能有不小地储备,但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随着唐军的地盘越来越大,军队越来越多。这些获取财物的方法都不可取,而且获取地机会也越来越小,如今唐军地财政单靠税收就能步入盈余,那才代表唐军地地盘已真正稳固。
见大家都在微笑,李鸿基拍了拍手,等众人的注意力转到了自己的身上,才道:“诸位,先不要管那些盈余了,它们现在正躺在户部的库房里,又不会跑掉,今天还有一件重要的事要让大家知道。”
众人都会心一笑,心中却在纷纷猜测是何要事,李鸿基大声道:“把东西抬上来。”
随着李鸿基喊声,一名身穿唐军四品官服的人走了上来,后面还跟着四个军士,抬着两个沉重地箱子。
有认识前面走过来官员之人心中纷纷大讶,那不是户部以前的郎中陈宇吗,怎么才二个月不见,他又升了一级,只有李守忠心知肚明,陈宇这次的铸币必定让唐王很满意,才提升他一级。升为户部侍郎。
四名军士将箱子轻轻的放了下来,转身出去,众人感到地上为之一震,这两个箱子显然沉重已极,里面到底会是什么呢?
李鸿基示意陈宇打开箱子,众人伸长了脖子,看看里面装得到底是何物,怎么唐王如此重视,首先是一道雪白地银光闪了出来,众人的眼睛晃成白哗哗一片,众人还来不及惊讶,又是一道黄灿灿的光芒,一时之间,大厅里黄白两道光芒闪耀,左边是雪白的银光,右边是金色的黄光。
这正是黄金和白银的颜色,奇怪的是这箱子里的黄金和白银和他们平时见到的一锭锭全然不同,而是一个个都圆圆扁扁的。
当中有些见过从外面传来的金银币的官员心中更是奇怪,唐王把那么多外国的钱币拿出来干什么,难道要发给大家奖励不成,看着那些发出金灿灿光芒的金币和雪白的银币,心中不由怦然心动。
李鸿基示意两旁的亲兵将金币和银币分到每个人的手中,无论是金币还是银币,上面的图案都栩栩如生,简直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让人爱不释手,只是众人看着上面的图案,顿时都有一大堆疑问涌了上来。
金币和银币上的图案一模一样,正面是一条腾飞的龙形,背面则刻着大唐户部银行监制的字样,很显然,这是唐军自己制造的,这个钱币不但样式要比他们以前见到过外面流进来的好,重量也要比他们以前见到的要轻,唐王是什么时候做的这个东西,上面印了大唐户部银行,银行是什么东西。
洪承畴首先问道:“殿下,这可是我们唐军自己所制。”
李鸿基含笑点头:“不错,你认为做得如何?”
洪承畴马上就知道唐王为什么要做这个金币和银币的原因,这个金银币无论是方便性也好,杜绝官员借火耗牟利也好,都要远甚于直接使用银两。只是他担心如此会损害到官员们的利益,让官员们群起反对,那岂不要遭,可这一条理由却不能拿在明面上来讲:“殿下,我觉得很好,只是……。”后面却说不出来。
李鸿基转向其他人:“以后我们就用这个代替银钱使用,大家看看觉得怎样?”
众人虽然觉得使用这个作为银钱方便,只是大家都想到了火耗这一块,那官员的收入岂不是马上要下降一大截,都默不作声起来,只有几名武将同时大赞,支持这个提议,马维兴咧着嘴道:“殿下,我赞同,这个金币可比那金块好看多了,放在身上也好带。”
李过也道:“正是,殿下,我也喜欢这个金币,以后每月给我发个三五十个就可以了。”
李鸿基笑道:“你想得美,你每月的新俸是一百两银子,这个金币每枚重半两,二十枚金币就可以抵上一百两银子。”
李过笑嘻嘻的道:“二十个金币也可以了,省得我每次抱二个大银锭回去,这样拿着多好。”说着,他用手中的金币互相碰撞了几下,发出了清脆的吟声,这声音悦耳异常,让人恨不得把箱中的金币都抱在怀里。
高一功的话更简短:“殿下,我觉得这个金币,银币比那一大锭银子好用多了,只是银行是干什么用的?”
一群文官望着争先恐后表态的武将,心里嘀咕,用金币,银币对你们没有影响,答应的当然痛快。
李鸿基解释道:“这个银行吗,就是专门用来发行金币,银币的,以后我军无论是发放俸禄,军饷,还是收取赋税,都要用到金币,银币,百姓手中没有,那么怎么办,自然是拿着银子到银行换,以后银行还会有许多功能,比如异地存取,发放贷款,吸纳存款等等,只是开头就是方便老百姓换取金银币。”
唐王嘴里的一大堆新名词,让一众官员更是头昏脑涨,众人见唐王已安排的面面俱到,连百姓换取金币,银币的方法都想到了,料想已无更改的可能,心里都有几分沮丧,唐王今天所议,太过突然,大家反对的理由都上不了台面,一时面面相觑起来。
洪承畴小心的问道:“殿下,不知这个金银币的使用从什么时候开始?”
李鸿基道:“这次我军已铸得二十万枚金币,六百万枚银币,官员的新俸会从这个月就使用金,银币,军饷也是如此,赋税的收取会有一年的过渡时间,但凡用金银币交税的百姓,官员一律不得收取火耗,一年后,所有的赋税都转为使用金银币。”
李鸿基看着众人有点沮丧的脸,微微一笑,又道:“不过,鉴于我军的财政有盈余,官员们也确实幸苦,从这月开始,所有官员的俸禄一律加二成。”
    第七卷 博奕 第四十六章 名震天下
     更新时间:2009…8…19 22:48:54 本章字数:4376
    从商丘过来的官兵,总共只有一千五百余人,从参将以下被俘的官兵竟然达到了一千三百多人,战死的不足二百,都是被义军的骑兵第一个冲击所杀,在义军骑兵转头要再次冲击时,所有的官军都降了。
李岩和刑红娘两人从投降的官兵嘴中问清商丘的虚实后,大喜,下令向归德府进军。商丘隶属于归德府,两者之间相距不过二十里,若不是尽知商丘与归德府的虚实,李岩决不会打归德府的主意,这次出兵剿灭义军,不是由归德府出兵,而是由商丘出兵就引起了李岩的怀疑,从张参将的口中得知归德府兵不过二千,李岩如何肯放过这次机会。
如今商丘的兵马更是只有数百老弱,不过,李岩仍然不敢大意,唐安史之乱时,叛将安禄山部下尹子奇率十万大军攻打雕阳(明归德府兄雕阳守军五千余人在张巡的带领下,依靠雕阳坚固的城池,与敌激战数百次,坚持了半年之久。最后,箭尽粮绝,捕雀捉鼠为食,人亦相食,然后才城破。
归德守军不要说坚持半年,就是能坚持十天半个月义军也会受不了,李仙风的大军在后虎视眈眈,只要义军一旦受挫于城下,李仙风再从后面一突击,这缺少训练的一万余名义军非崩溃不可,李岩和刑红娘相商后,定下了诈取之计。
数天后,天色昏暗之时,归德府地北门响起了一片杂乱声。上千的明军在城下乱哄哄的叫门,城上地守将借着昏暗的灯光看清来的全是明军,不敢擅自开门。连忙向归德府地知州桑开第和参将丁启光报告。
桑开第和丁启光两人听到守城士兵地报告,心中大讶,这是哪来地明军。他们怎么没有接到公文说今晚有军队要来归德府。两人不敢怠慢。连忙来到了城墙上。
桑开第首先发问:“下面是那位将军带队,本府怎么没有接到公文说有军队今晚要到达府中。”
张参将带着哭腔,颤抖着喊道:“桑大人,是我,快开门。”任谁身边围着五六人,拿着锋利的匕首指着自己的腰间。说话也不得不颤抖。
桑开第听声音有点耳熟,还是不敢确定,直到张参将旁边的一人拿着一盏灯笼照在他脸上,桑开第才看清了张参将的面容。大吃一惊:“是你,将军不是出兵去剿灭杞县的乱贼吗,为何回来如此之快?”
张参将道:“别提了,乱匪有几万人,我们一千多人如何是对手,他们现在正在往归德而来,我得知情况后,知道本府空虚,马上拔马回来协助大人守城,还请大人快开城门。”
桑开第心里鄙夷,什么回来协助守城,分明是害怕那帮流贼才逃回来,不过,桑开第听到流贼有数万人,也是吓了一大跳,难怪这个张参将吓得连商丘也不敢回,要躲到归德府中来,不过,府中正好兵力短缺,万一流寇真来攻城,多上一千多人守城也好,下令道:“开门,放张参将他们进来。
城下地义军听得一阵欢喜,只等着大门一开,就要冲杀进去,却听一个声音拦住道:“桑大人,岂慢,当心有诈。”却是城内的主将丁启光开口。
桑开第一愣,下面确实是张参将,而且都是明军的衣服,人数也差不多,没什么不对,有什么诈:“丁将军多虑了,张参将是当今的皇亲国戚,何来有诈。”
丁启光想想也是,流贼没有这么快就能消灭一千多官军,何况两人同为参将,张参将地后山又够硬,没有必要得罪他,自嘲道:“大人所说正是,那就让张参将带兵进城吧。”
张参将在下面已等得不耐烦:“桑大人,快开门,你莫非想让我等在城外过夜不成。”
朝庭一直是尊文抑武,张参将虽然和桑开第平级,若不是他仗着是皇亲国戚,绝不敢如此对桑开第说话。
桑开第忙道:“来了,来了,开门。”
随着桑开第开门的声音一出,大门缓缓的打开了,义军涌着张参将进到了城内,桑开第和丁启光也走下了城墙来迎接张参将,三人一对面,李岩喝了一声:“拿下。”
张参将身边的义军一涌而上,将桑开第和丁启光捆绑起来,桑开第大叫:“张参将,你想造反吗,快放开我。”
丁启光叹了一口气:“桑大人,不用叫了,我们上当了,现在张参将恐怕也作不了主。”
李岩从后面闪了出来:“丁将军直是聪明,你说对了。”
桑开第也明白了过来:“你就是杞县的李信,李信,你好好的举人老爷不做,要做流寇,难道你就不怕给你祖上抹黑吗?”
李岩道:“我何尝想做流寇,若不是无缘无故被下狱,现在的李信还在为杞县的灾民奔波。”
桑开第以为李岩有悔意,大喜道:“李公子蒙受了冤曲,只要你重归于朝庭,我和丁将军,张将军都愿保你,还望李公子不要一错再错。”
丁启光连忙也道:“正是,正是,李公子千万不要自毁前程。”
张参将却知道李岩已经铁了心,一句话也不敢说。
李岩挥了挥手,让亲兵将他们二人一起押了下去,张参将在旁边点头哈腰:“李公子,我这次替李公子拿下归德府,可以放了我吧。”
李岩笑着道:“你放心,我答应放你,绝不食言,只是还要暂等几日。”
听到可以放自己回去,张参将松了一口气,不敢再多话,此是官军已发现了他们的文武长官一同被擒,城门口的守将大惊:“快关门,快关门口他们是贼军。”
可惜已经发现地晚了,义军已进来了数百人之多,城门口的官军不到百人。他们在义军的喝斥下,战战魏魏地放下了武器,哪还有人敢上前去关城门。
北门的守将是一名千户。此时城墙上还有数百名官兵。他见城门关不上。连忙喝令城上的官兵用床弩对义军发射,呼啸着地床弩将涌在门口要进城地义军射倒了一大片,李仵刚刚迈进城门,突然觉得脑后生风,身后传来一片哀鸣声。
李仵回头一看,只觉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