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闯王李自成新传-第19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洪承畴也道:“殿下三思,不可把精力放在满人身上,此时朝庭腹背受敌,正是伐明良机,我军灭明易如反掌,臣愿作先锋,领兵伐明。”
卢象升马上反唇相讥,道:“洪大人莫要忘了满人正对中原虎视眈眈,此时灭明,若是让满人冲入中原,我汉人岂不要死伤惨重。”
洪承畴道:“若满人敢进入中原,那是他们自己找死,到时正方便我军将其一举围歼,至于百姓的死伤,为做大事那也是难免,我军一统中原之后,对各地受到满人侵害的地方减免数年钱粮便是。”
卢象升冷笑道:“在洪大人眼中,这些百姓地性命只值点钱粮,人死了,减免钱粮又有何用。”转向李鸿基道:“殿下,我强明弱,殿下若要伐明,有的是时机,何必趁现在这个时候,若是百姓认为我们和满人一起窜通好的,那殿下的声誉岂不要大受影响。”
洪承畴一直盯着卢象升,等他一说完,马上反驳:“卢大人此言差矣,谁不知我军和满人已仇深似海,现在整个中原各个茶楼酒馆还在盛传着我军大败满人地评书,又有谁会认为我军与满人勾结,眼下我强明弱是不错,可大明三百年的江山并不是一下就能灭亡的,若能用最小的代价灭明,又何乐而不为。”
李鸿基听着两派人马的争执,心中也正在盘算,到底是助明还是伐明,李鸿基对皇太极也是佩服不已,没想到遭受到如此大的挫折,不到三年,又回复过来,若是此时伐明,李鸿基对攻下京师还是有把握,只是满人会不会乘机进入中原,当再次和满人对上时,唐军还会不会赢得象上次一样轻松,若是万一输了,那后果可就不堪设想。
这冥冥之中会不会有天命,天命又是什么,他又为何会来到这明未,正因为李鸿基知道后世的历史才迷茫起来,若是现在伐明必定要和满人对上,唐军若败于满人之手,那和以前的历史可就没有什么不同,只是把明亡的时间提前了而已。
以唐军现在的军力对上满人若说会失败,恐怕唐军中人没有一个人会信,李鸿基自己也不信,可是当年的闯王率军六十万与满人交战,他恐怕也不相信自己会失败吧,大明对义军围剿了十几年,义军越打越强,可为什么一和满人交战,失败一次,义军就再也无翻身之力,这里面又有什么古怪。
见众人还在争吵不休,而宋献策一直没有说话,李鸿基不由向他道:“宋爱卿,你有什么想法,说说看。”
宋献策清了清嗓子。道:“殿下,伐明有伐明地好处,只是若先消灭满人也并无不可。还请殿下栽决。”得,宋献策等于没说。
李鸿基的目光又转向了顾君恩,道:“顾爱卿。那你说说。有什么看法。”
顾君恩在草原用了三年的时间。连筑数十城,将草原牢牢控制在唐军手中,功不可没,如今已受封为中书令,在文臣中与周凤梧,宋献策并列。在武臣中与马维兴,高立功同级,都是正二品地高官,如今草原上只不需要这样一个高官作镇。李鸿基就将他调回了西安。
顾君恩在草原三年,此时年纪虽轻,脸上已有了风霜之色,见问道了自己,回道:“殿下,臣以为此时无论是伐明和助明都有不妥。”
两派正争执不下,两边都有一个正两品的高官赞同,正需要其他人支持才能取得优势,宋献策却油滑的很,两边都不得罪,众人顿时把目光都集中到顾君恩身上,顾君恩一开口,现场顿时嗡嗡声大作,没想到他竟然两边都不赞同。
李鸿基“哦”了一声,却大感兴趣,道:“为什么都不妥。”
顾君恩道:“殿下,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我们何不坐观其变,做那渔翁,又何必急匆匆地加入进去。”
众人顿时默然,唐军每攻下一座城,都是严守军纪,武将们听到满人屠城,才热血沸腾,想要教训满人,文官们却一直认为满人只是癣疥之疾,一统中原才是大事,听到武将要助明,才提出不如伐明,都没有考虑第三种可能,那就是坐观其变,等双方打到一定程度,再出兵不迟。
李鸿基呵呵一笑,道:“顾爱卿此话深得我心,大家还有其他意见没有?”
众人不由面面相觑,唐王既然说了深得他心,众人还争什么,何况既然两派谁也不能说服谁,坐观其变也不错,周凤梧首先开口道:“臣以为顾大人所说是正理,臣赞同。”
洪承畴也道:“臣无异议。”
李鸿基道:“好,既如此,就这么定了,不过,目前辽东军力太弱,朝庭不敌,传我命令,命高立功退出宣府,后撤三百里,让那里地明军可以前往辽东与满人相拼。”
李鸿基一发话,此事已成定局,不管愿不愿意,众臣都齐呼道:“殿下英明!”
等退出了唐王府,周凤梧找到宋献策,道:“康年兄,此时正是伐明良机,你刚才为何不表态。”
宋献策摇了摇头,道:“伐明良机吗,未必,未必。”宋献策精通术数,最善察言观色,他早就看出李鸿基心中摇摆不定,才会如此回答。
宋献策先献图谶,又编出歌谣,说唐王才是真命天子,唐军上下都坚信不疑,把宋献策当成了大明开国地刘伯温,能掐会算,见宋献策摇头,周凤梧一惊,道:“莫非此时天意尚未到灭明之机。”
宋献策哈哈一笑:“天机不可泄,不可说,不可说。”
望着宋献策远去的背影,周凤梧一脸苦笑,也无可奈何,此时唐军上下都有一种骄横的心理,无论是满人还是朝庭都不可虑,恨不得马上出兵,将朝庭和满人通通灭了,唐军早日一统天下,又何必要等什么鹬蚌相争,只是此话可不敢当着唐王的面说出来,否则必定要挨一顿训,道骄兵必败。
高立功接到唐王的命令,马上让出了宣府,带兵退入了草原,官军一路跟进,收复了宣府,依托长城,重新构筑了完整的防线。
尤世威和祖大寿接到吴三桂地来信,得知满人数万大军进攻辽中,都大惊失色,辽中是他们的根,那里有他们的家人,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若是把辽中丢了,他们地军心非乱不可,再强大的军队,军心一乱,也会烟消云散。
虽然他们恨不得插翅飞往辽中救援,但对面的唐军威胁着京师,他们动也不能动,只得把满人进攻辽中的消息隐瞒下来,防止军心动摇,此时唐军已退去,两人松了一口气,马上请旨,返回辽中救援。
此时宁远城已被满人攻下,宁远虽然城高墙厚,吴三桂又作了充分的准备,但在满人大炮日夜不停的轰击下,宁远坚守了二十天,已经是摇摇欲坠,吴三桂见识不妙,带着仅剩的一千多兵马,冲出了宁远城,等他回到山海关时,身边仅剩下二百余人。
其实此时的满人也难过万分,军中的存粮已断了二天,全靠杀马充饥,若宁远还能守上三五天,满人就不得不退走,到时宁远已被坚壁清野,锦州又被他们自己烧成了灰,这支缺衣少粮的部队一旦败退,能回去多少人谁也不知道。
可惜吴三桂虽然算准了满人会缺粮,却太爱惜自己的性命了,他不敢赌下去,见宁远不可守,当机立断,带兵冲出了城池,一番大战下来,吴三桂只有二百余人侥幸冲了出去,吴三桂一走,宁远马上就陷落了,皇太极也顾不得带兵追杀吴三桂,放了他仅剩的二百余人逃走,带兵入城。
宁远城的物质堆积如山,攻下宁远城,满人一下子解决了后顾之忧,城中集中了二十多万平民,为了抗拒满人,他们的家园被毁,没想到还是落入了满人手里,满人在宁远城下也是伤亡巨大,不过,这次吸取了锦州的教剑,皇太极并没有下令屠城,将二十余万汉人全部打为奴隶。
虽然免去了死亡的威胁,城中数万妇女的清白却不能幸免,满人作战了二十多天,又不能屠城,双眼都血红,当夜数万妇女就惨遭蹂鹏,满人在城中整整狂欢了三天,城中十岁以上的女孩没有一个能逃过,许多女孩甚至被满人奸污致死。
三天后,心满意足的满人从宁远出发,城中的二十多万人全部驱赶着一路向前,他们要充当满人进攻山海关的炮灰。
吴三桂逃到了山海关,惊魂未定,拼命向朝庭求援,大明上下也乱成了一团,崇祯二年满人攻到京师城下的情况仿佛再现,可是现在却无兵可援,京城三大营虽然有数十万人,却只是摆设,根本不可战。
唐军退兵的消息让朝庭松了一口气,山海关距离京师不过三百里,若是山海关被攻破,满人的铁骑一天一夜就可到达京城,对尤世威和祖大寿请求,崇祯马上就准了,四万关宁铁骑,重新踏上了返回关外的路程。
    第七卷 博奕 第十五章 满人隐忧
     更新时间:2009…8…19 22:38:47 本章字数:4211
一波波的人群朝山海关的城墙冲去,他们每人都神情麻木,手中的兵器五花八门,多是木棍,菜刀等物,全身没有一点防护之处,关上的明军却手忙脚乱,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他们填平了护城河,又扛着云梯来到城墙下。
这些人正是满人从宁远城中掠来的汉人,有许多人尚是城中士兵的亲属,叫他们如何忍心下手。只能看着他们一步步向前涌来,山海关的城池只有八里,只能算是一座小城,可是整个城池与长城相连,以城为关,城高十四米,厚达七米,倚山连海,倒不怕他们会破坏城墙。
可在这些人当中还夹杂了许多满人,他们箭法精准,躲在人群中射击,明军一不小心就会中箭,他们前后左右都是百姓,明军却拿他们无可奈何,最后明军只能在城头高高竖起盾牌防守。
等到爬城时,满人也是先让几名百姓爬在前头,满人跟在后面,这时明军再也不可能退让了,否则等满人一上来,自己也要成为别人的奴隶,随着将领的一声声催促,明军含泪拉开了手中的弓箭,城墙上的火器也开始了发射。
一排排地百姓倒下。他们当中只有极少数的满人,就是这极少数的满人,让他们明知前面是死亡。也不得不走下去。其实他们若是有勇气反抗,他们手里有木棍,有菜刀。若和身边地满人拼命。未偿不是没有机会。只是自从明军丢下他们后,他们的勇气早已消失,只知麻木的前进,前进,直到死亡。
无论进攻顺不顺利,死地都是汉人。又能消耗城中地防守物质,满人何乐而不为,可是围在那辆华丽营帐边地满人悍将却个个忧心仲仲,从出军以来。皇太极的身体越来越差,前些天更是连咳了数天血啖,让他的侍卫长杨古利吓了个半死。
随军的满人萨满每天都大跳神舞,祈祷他们的大汗身体安康,几个郎中也整天不离左右,皇太极的身体总算有点好转,可每个人都知道,恐怕他们地大汗再也熬不过今年,就要被长生天召唤而去。
皇太极死后,由谁继承大汗之位,每人心中都难以决断,皇太极有八个儿子,长子豪格,骁勇善战,后金天聪元年“四入在锦州败明军。三年,又败明军于北京广渠门外六年进封和硕贝勒,现年二十八岁,正是年轻力壮的时候,按理让他接大汗之位,大家都没有二话。
可这个豪格骁勇善战是没错,却脾气爆燥,有勇无谋,满人的重臣都让他得罪了一个遍,没有人看好他能千菩大汗之位。
皇太极的次子洛格,三子洛博会却早殇,四子叶布舒只有十岁,如此年龄,又怎能当好满人地这个家,至于五子硕塞,六子高塞,七子常舒,八子年龄更小,若是叶布舒不能考虑,其他人就更不行,而后世的清世祖福临,此时还有他娘肚子里。
本来满人兄位弟承也没什么,大家都看好十四贝勒多尔衮,多尔衮年富力强,聪明睿智,正是接替大汗之位的不二人选,可惜他的野心暴露得太早了一点,在归化大败后,皇太极生死不明时就想抢夺大汗之位,让皇太极深为不满,后来派他到蒙古一场,却让蒙古各部自相残杀,使得蒙古人力量大弱,满人损失了一个强有力的盟友,皇太极已将多尔衮一贬再贬,由原先的和硕贝勒贬为一般的贝子,若他不是皇太极的亲兄弟,贝子也不会给他留。
这样一来,就是代善的儿子也有机会继承汗位了,代善是当初的共政的四大贝勒唯一主动请辞之人,而且最后英勇战死,其他二大贝勒阿敏,莽古尔泰都是被废,他们的后人自然也失去了继承大汗的资格。
可惜代善最英勇善谋的儿子萨哈廉也在归化一役中死去,而今地位最高的就是镶红旗旗主岳托,至于代善最宠爱的儿子瓦克达纯是个废物,代善其余儿子也入不了众人的眼。
皇太极身后的问题如此复杂,可是皇太极本人却好象毫无所察,从来没有透露过他去后由谁也接掌大汗之位,众人心忧大汗的病情,也无人敢发问,满人在大胜之余,每人心里都蒙着一层阴影,只能保佑他们的大汗长命百岁。
这已是满人对山海关进攻的第十天了,关下的尸体堆积如山,可惜死的满人却没有多少,如今满人兵精粮广,有的是时间,不把城中的守城物质耗光,他们是不会投入重兵攻城,明军开始对射杀攻城的百姓还有点不忍,到后面也已经麻木了,这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战争,稍有仁兹,死得可就是自己。
攻城的百姓死伤已有数万人,城中的守城物质已消耗过半,吴三桂却一点也不担心,他终于接过消息,还有三天时间,祖大寿和尤世威的四万铁骑就会来援,到时就可以堂堂正正的和满人对阵了。
丢掉了宁远城,让数十万百姓落入满人手中,吴三桂心中也不无愧意,他此时虽然已不是当初那个率五十骑就敢冲入上万名满人军中救父的少年,可是他也对满人并无惧意,若他的兵力能够达到和满人一比一,吴三桂自信可以率军和满人一战。
可惜从袁崇焕死后,辽东的军力就再也没有增加过,相反,为了扑灭各地的流寇,皇帝一而再的从辽东调兵,使辽东本来十几万地强兵只剩下六万余人。每次面对满人的进攻,只能被动的防守,可就是这样。满人也没有攻破辽东地防线。
只是这次辽东的军力实在太少了,只有区区二万人,面对数万满人的进攻。只能是丢城弃地。可是现在辽东只剩下一座山海关。一旦四万关宁铁骑回来,明军反而有集中力量与满人对面一决地可能,吴三桂一想到这,对数十万百姓地愧疚顿时抛开,若是能在此堂堂正正地击败满人,这数十万百姓又算什么,大明有的是人。
城外的满人还在进攻,城上的明军却已应付自如,对付这样夹杂少数满人的百姓进攻太简单了,一旦硬起心肠。就如砍瓜切菜般容易,吴三桂带着亲兵走上了城墙,每个看到吴三桂的明军心中都充满敬意,纷纷行礼,这个才二十五岁地统帅已是战功赫赫,如今虽然丢了辽中的大片土地,士兵对吴三桂的敬意却丝毫未减。
吴三桂清秀的脸上有一道淡淡地疤痕,从眉毛一直延伸到鼻梁。这道疤痕是他率五十骑救父时留下的,当时吴三桂一马当先,砍翻了一员满将,正要割下他的脑袋时,没想到那名满将还没有死,突然暴起,砍中了吴三桂的面部,吴三桂虽然受伤,还是一刀砍下了那名满将的脑袋,提在手中就往前冲,当时吴三桂满脸鲜血,手里还提着一个满人将军的头颅,把其他满人都吓了一跳,纷纷让路。
吴三桂来到城头,向下面一看,下面仍然是密密麻麻的人群,中间夹杂着稀稀疏疏的满人,在明军毫无顾忌的打击下,城下的百姓已经是迟疑不前,毕竟前进也是死,谁又愿意真正帮助敌人攻打自己的城池。
城下的满人大为不满,连连用刀砍向人群,逼迫他们继续前行,吴三桂看得大怒,喝了一声:“弓来。”
亲兵给吴三桂递上了一张他专用的大弓,吴三桂从小力大,他所用的弓达到了五石,一般人连一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