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闯王李自成新传-第14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跋蟆L凭奈淦魃Ь筒卦谡蚰系慕鹬由健�
卢象升却没有选从河南直攻金钟山的路线,金钟山气宇不凡,周围山势外高内低,九条山脉依次排开,进可以攻,退可以守,若从金钟山进攻,官军必陷入苦战,一旦唐军来援,只能前功尽弃,要想拿下商南,必须做到出其不意,这样水路进攻就成了首选。
丹江发源于秦岭,注入汉江,是汉江的主要分支。古时曾称丹江为“粉青江”,因尧帝的长子丹葬于丹江而改名,全部为山区河道,丹江通航历史渊远;早在战国时期已经通航。航道上至陕西龙驹寨,下达湖北老河口,顺汉江又可入航长江,是长江地带通往西安的一条重要水路交通枢纽。
由于双方的走私需要,此时丹江航运日趋繁荣。鼎盛时仅河南的荆紫关码头每日泊船数百艘,帆樯林立十余里,丹江本来后靠商洛险地,前可窥荆、襄一带,东北可下宛、洛,易守难攻,是兵家必争之地,史上比较著名的“秦晋伐鄀”“秦楚丹阳血战”等战役在沿岸发生。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国的早期都城——就在丹江沿岸的龙城。
何况再过数十里就是唐军的兵器生产重地,因此唐军对丹江入口的安全异常重视,在进入商南的第一个镇湘河镇,驻兵一千五百人,而且在湘河镇的丹江两岸用水泥筑好了两座永久型的炮台,每座炮台上大炮都有数十门。
要想从丹江袭击商南,二万人马大摇大摆坐船去当然不行,必须先拿下湘河镇上的炮台,否则,再多官军也挡不住对方架起大炮来轰击。
因此行重大,卢象升将官军暂时驻扎在后湾,自己亲率一千多人化装成粮商,用了五十多条船,从河南的荆紫关一路沿江而上,这条水路卢象升是第一次走,但他的手下却有许多人走过多次,江南的茶叶,丝绸,大米,沿着这条丹江源源不断的进入陕西,而唐军的白酒,牛羊,也沿着这条丹江贩运到江南,卢象升为筹措军饷,有时也不得不命手下干起了走私这一行。
从荆紫关到湘河镇走水路只需二个时辰,卢象升站在船头,望着两岸乱石出神,丹江自古多险滩,谷底狭窄,乱山夹峙,奔流若沸,此时卢象升的心情也是七上八下,现在的大明王朝又何尝不象行于险滩的小舟,稍不留神就要舟覆人亡,此行若顺利还罢,若是不顺,他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唐军并吞巴蜀,或许下一步就轮到湖广。
副将杨正芳看着卢象升望着两岸怔怔出神,劝道:“大人,我们进仓吧,这里是险滩,当心船只不稳。”
杨正芳话一落,舟身大力一晃,卢象升一个蹑跄,差点摔倒,杨正芳连忙将卢象升扶住,前面的舟身刚刚避过河中的一块大石,后面的船只也急忙规避,卢象升本身是个旱鸭子,晃了几晃,胸口已是一阵烦闷,他心知进了船仓,十有八九会呕出来,此时每条船下除了上面一层大米,下面都藏有二三十人,若他吐在仓内,味道冲下去,下面的人怎么受得了,摇了摇头道:“不用,我就站在上面好了。”
此时江上一阵船工的歌声传来,没奈何,走寨河,手把舵,腿哆嗦。四百水路三百滩,龙王争来阎王夺。没奈何,走寨河,纤锯身,石割脚。厘局船霸催命鬼,捐税更比石头多。没奈何,走寨河,眼流泪,口唱歌。水贼绑票抛深潭,要寻尸首鱼腹剥。
卢象升只听得眼泪一酸,这首歌道尽了河面上讨生活的舟工之苦,丹江河上的河工分属两边,在唐军境内的还好些,若是在河南,湖广两省的河工都要受两边的税丁抽税,官军为了筹措军饷,抽得更狠,船工拼死拼活往返于两地,勉强才能混个饱。
尤其是这一段河属于豫鄂陕三省交界,经常有水贼出没,若是般工碰上,轻则货物被抢,重则被抛尸河底喂鱼,这其中还有一些是官兵所为,根本没法管理。
不知不觉间,船只已使过了群山,到了陕西地面,两岸依旧是怪石峻峭,卢象升已是头晕目眩,勉强克住自己,向参将张天利问道:“还有多远。”
张天利恭敬的回道:“巡抚大人,再过半个时辰就可到湘河镇了。”
卢象升唔了一声,道:“叫各船的负责人再检查一下,务必不要露出破绽。”
张天利应了一声:“是。”在船头打出旗语,等到各船一一回复后才返回向卢象升报告:“大人,各船已经重新检查一遍了,没有问题。”
卢象升点了点头,不再言语,过了小半个时辰,前面的江面豁然开朗,江面变宽起来,前面已停了无数的船只,卢象升隐约看见江面两边都有一个高大的建筑。
张天利道:“大人,快看,前面就是湘河镇了,我们到了。”
卢象升问道:“前面那两个是不是就是炮台?”
张天利道:“不错,炮台高十米,从那里可以监视丹江水面达十里以上,这里过往的一切船只都要通过检查,如果敢闯关,只要关上的大炮一发,只能舟毁人亡。”
卢象升指了指前面停下来的船只,问道:“那前面的船只是不是在接受检查。”
张天利回道:“不错,唐军会派下小舟一船一船的查,主要是检查货物的种类和数量,他们以此来征税。”
卢象升看着前面密密麻麻的船只,心里放松了下来,道:“看来今天轮到天黑也检查不到我们的船。”
杨正芳也露出了笑意,道:“那正好,我们的人才不会被发现。”
张天利马上打断了两个上官的想法,道:“大人不知,若是到天黑我们还没有检查过关,唐军会让我们统一泊在码头,到时在码头里,还有人会来查看船只。”
说话间,他们的船已驶近了唐军的炮台,卢象升望着周围被清除的干干净净的炮台,皱起了眉,今晚要想神不知鬼不觉的把唐军的炮台拿下来,确实是一个难题。不过,既然来了,不管多难,必须把唐军的炮台拿下,才能采取下一步的计划。
他们只等了一个时辰,天就黑了,除了他们,前面还有一百多条船没有通关,唐军已有小舟上来,引导他们往码头泊去,他们这船队有五十多条船,很是宠大,但用来运粮食却很正常,这样的船一条可以运粮一百石左右,五十条船,运粮就是五千石,唐军在这条河上一次运粮上万石的船队也见过,只是粗粗看了一下就给他们指定了泊位。
丹江承平已久,唐军的炮台从筑起来就没有真正用过,守城的唐军每天对船只的检查多是为了确认运载的货物种类数量,好核定税收,检查起来自然不那么仔细,官军才能轻易过关。
张天利在丹江上跑过多次,对唐军的这些程序一清二楚,卢象升扮成了大粮商,将一切事务都交给了张天利处理,停好了船,见所有的人都开始上岸,为免惹人起疑,卢象升他们也跟着上了岸,他们每条船上只有两个人属于押船人员,其余人都必须窝在船底,等到了深夜才能让他们上岸行动。
有了唐军的炮台和码头,每天都有许多船家要在湘河镇上休息,这里虽然只是一个镇,却繁华无比,镇上的常住人口已有数万人,比一些县的人口都要来得多,卢象升一行有百余人,他们将岸边的一整座客栈包了下来,吃过饭后,张天利已开始联络在镇上官兵的眼线。
第六卷烽火岁月 第十四章滔天陷井
更新时间:2009…8…16 12:51:44 本章字数:4408
在陕西的安康府,数万唐军驻扎在这里一动不动已有一个月了,安康府下面最靠近城口的就是岚皋县,从岚皋县到对面城口的这段路程,十万民夫正在抢修穿跃大巴山的道路,预计还有一个月就可以完成。
虽然从陕西到四川的物质和人员都暂时停止了输送,可是双方的通信并没有断,李双喜和李过的消息每天都有传过来,李过在达县对秦良玉的数万大军丝毫不落下风,让李鸿基赞赏不已,但让李鸿基迷惑不解的是李双喜在开县却无所事事。
开县的前面就是万县,万县本就是官军重兵云聚之处,何况旁边还有卢象升在虎视眈眈,本来李鸿基让李双喜负责这一路就是考虑到李双喜有数次大战的经验,凭着占优势的骑兵才可对付卢象升和老将张令,没想到打的热火朝天的却是李过一路,开县反而一直风平浪静。
这种反常的行为已引出了李鸿基的警觉,卢象升在打什么主意?大巴山如此大的动静,官军不可能不知道,一旦唐军将两省的交界变成了坦途,唐军的大炮,物质可以通畅的进入四川,这对四川意味着什么,卢象升不可能不清楚,他不抓紧宝贵的时间,趁唐军忙于修路之际,把唐军的先头部队消灭,还在等什么?
这些天,李鸿基已招聚左光先,洪承畴,田见秀,马世耀等人商议过数次,由于卢象升对唐军的情报人员打击非常严厉,唐军在湖广的情报人员损失巨大,对卢象升部队的调动情况很难搞到手,没有足够的情报支持,卢象升的一切行动只能靠猜测,自然得不到什么结论。
田见秀和马世耀两人都是在唐军出了商洛之后扩军时加入的,田见秀不但作战勇敢,还是举人出身,这在唐军中显得鹤立鸡群,很快便脱颖而出,现在是五品的宁远将军,单独指挥一个万人的野战军。
马世耀是李双喜的手下,虽然文化不如田见秀,可是这些年随着李双喜也立下了不少功劳,凭功绩升为从五品的游骑将军,李双喜先入四川后,他留在安康府,指挥着从榆林府带出来的剩下的一万步军。
没有卢象升的确切消息,李鸿基只得每天督促大巴山道路的进展,只要将路打通,卢象升不管有何计策,在绝对的实力前,李鸿基相信都会被唐军的大炮轰击的粉碎。
这天,贺景匆匆赶到了李鸿基的府里,直接往李鸿基的书房闯去,李娃连忙拦住他:“贺将军,未经通报,不可擅闯殿下的书房。”
贺景急道:“快让开,我有紧急事情求见殿下。”
李娃寸步不让,道:“那你也得等着,我去给你通报。”
贺景只得停下,里面的李鸿基已听到了贺景的声音,对李娃道:“让贺景进来。”
李娃这才让过:“贺将军,请进!”
李鸿基现在的住处是原来安康府的府衙,李鸿基率军来到安康后,安康府衙成了唐王的临时王帐,贺景顾不得敲门,直接推开了李鸿基书房的大门,嚷道:“殿下,有消息了。”
李鸿基一愣:“什么消息,让你这么急?”
贺景看了陈贞慧一眼,不说话,李鸿基明白了贺景的意思,忙道:“没关系,定生是我的参谋,没准你的命令还需要他起草,直说无妨。”
李鸿基知道陈贞慧打的什么主意,不过,无论是在军中,还是在王府,陈贞慧举目无亲,都不可能把消息传出去,等他可以自由活动时,他掌握的消息早已过时,自然可以放心。至于怕他对起草的文件搞鬼,更是绝无可能,陈贞慧每一份起草的文书,都是由李鸿基念出来,陈贞慧照写,写好后李鸿基看过满意了,盖过大印后才有效。
贺景道:“有卢象升的消息了。”
李鸿基一喜,道:“快快拿来。”
贺景拿出了一张纸条,上面密密麻麻的写满了数字,下面已翻译了出来“卢象升屯兵于后湾。”看样子这几个字是贺景的笔迹,由这个情报主管亲自翻译,可见贺景对这条情报的重视。
李鸿基连忙在地图上寻找后湾的位置,见是在靠近三省交界附近,疑惑的道:“这条情报是否属实,卢象升到那里去干什么,难道他想偷袭商洛。”
卢象升按兵不动,李鸿基等人也猜测过他会想反击,可是商洛是唐军的重要基地,防卫森严,而且商洛还有数十万工人,直接从事和兵工厂有关的工作,这些工人可不象农民,他们都是经过半军事化的训练,谁若敢进攻商洛,无论是强攻还是偷袭都是自找麻烦,一旦这些工人武装起来,来多少军队也不够他们塞牙。
贺景道:“殿下,这条情报是打入卢象升内部的人员发出,绝不会有假,为了这条情报,已经损失了六条人命了。”
唐军的情报人员一般都是单线联系,损失了六名人员,那么这一组的情报人员等于全部损失殆尽,李鸿基看着这张小小的纸条,上面仿佛流动着鲜红的血迹,拍了一下贺景的肩膀道:“你们情报部门辛苦了,他们的牺牲是有价值的,这次牺牲的情报人员都按烈士对待,对他们的家属要好好照顾。”
贺景应道:“是。”
李鸿基走出书房,对李娃道:“把左光先,洪承畴,田见秀,马世耀他们都叫来,我要马上举行军事会议。”
李娃应命后,贺景正要告退,李鸿基叫做了他:“你也留下来参加会议,将手头撑握的情报对他们讲讲。”
贺景忙道;“是。”不过并不觉得意外,他属于唐王的耳目,唐军无论文臣还是武将都对贺氏兄弟都有些忌惮,连以前的好友也疏远了他,贺景也没觉得什么不对,他要对唐王忠诚,本就不该和那些人太接近,尽管所有人都不喜欢见到他,唐王还是会经常让他参加一些重要会议,毕竟情报是军队能否胜利的关键。
李鸿基将双方的力量又衡量了一遍,才确定了卢象升真的是想偷袭商洛,以卢象升的兵力,如果在四川和唐军对持,并不一定能保住四川,若是造成湖广兵力空虚,那更是得不偿失,而商洛是唐军的命脉,若官军能反守为攻,不但湖广无忧,就是唐军得知商洛被袭后,四川恐怕也无法再攻,卢象升只是没想到,他就是能扫平商洛前面的重重关卡,也无力拿下商洛,反而会把自己陷进去。毕竟他从没想过,商洛的那数十万工人有能力反抗,而在以前,匠人也只是软弱的代名词,只要大军一到,他们只有乖乖听命的份。
等到四人到齐,李鸿基对贺景道:“贺爱卿,你把获得的情报给大家念一遍。”
等贺景一念完,四人都对着地图查看起来,洪承畴首先道:“殿下,不好,卢象升是要偷袭我军商洛基地。”
李鸿基没想到洪承畴说得这么肯定,笑着问道:“洪爱卿何出此言,我军在丹江防守严密,卢象升怎么可能偷袭到我军商洛的基地。”
洪承畴道:“殿下不可自持,再严密的防守也有漏洞,臣对卢象升此人有一定了解,他诡计多端,深通兵法,一定有办法避过我军沿途的防卫,悄然拿下,他屯兵的地方正有一条河连通丹江,一旦丹江的门户湘河镇被他拿下,官军的大军马上可以沿河北上,如此商洛危矣。”
其他人听到洪承畴此话,也反应过来,纷纷道:“殿下,必须赶快通知丹江两岸的守军,否则我军危险。”
洪承畴又问贺景道:“贺将军,不知卢象升屯兵于后湾的情报是什么时候获得的。”
贺景道:“回洪大人,今天我才刚刚得到消息,不过,从情报上的日期来看,已过了三天。”
“三天?”洪承畴唉哟了一声,道:“遭糕,恐怕湘河镇已经被卢象升拿下,殿下,我军现在应当马上提兵去救,希望还来得及。”
安康离商洛并不太远,若现在起程,二天时间就可以赶到,以洪承畴对卢象升的了解,恐怕现在卢象升就早得手,洪承畴才会如此失态。
李鸿基安慰他道:“洪爱卿不必如此着急,卢象升未必能拿下湘河镇,就是拿下了湘河镇对我军也无多大损失。”
洪承畴大急,道:“殿下,不可小看卢象升,湘河镇没有拿下最好,万一被卢象升偷袭得手,殿下还须设法善后。”不知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