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闯王李自成新传-第1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郧八酵U胶螅舜说某夂蛏踔量梢韵嗷ゴ蛘泻酰衷诠倬某夂蛑荒茉对侗芸獾帽惶凭渖薄�
不过,前线上的物质来往却没有断绝,唐军需要来自江南的货物来继持境内的繁华,江南也需要唐军境内的大量牛羊,还有绵花等物,最重要的是前线的官军很快发现向唐军境内走私是一件油水很足的事,就是那些过路商人的孝敬也非掌丰厚,许多士兵都参与到了其中。
陈奇榆发现后,开始也处罚了几次,还有几个倒霉的家伙被砍了脑袋,但陈奇榆很快就发现根本制止不了,不止是士兵和下级军官,他手下的几个大将也参与了其中,朝庭的粮饷经常拖欠,皇帝也不能差饿兵,那些将军也知道兵不好带,若要硬断大家的财路,说不定会被饿急了的士兵砍了自己的脑袋,还不如自己也得一份,这样,你好,我好,大家都好。陈奇榆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总不能把自己手下的大将也全部处罚,若真敢如此,他这个五省总督的脑袋就得立马搬家。
李鸿基正在拿着周家的情报观看,李鸿基只所以会留意周家,只是对舍得出数十万两白银购买三件贴的人感到好奇,一看之下,却惊得他差点跳了起来。
周家的情报很简单,周家家主周右军,出身于广东揭阳,有五子一女,周若军从揭阳县的小小县丞在十年时间官至广东巡抚,周家有一子在军中,撑握了广东一部分的军权,二子组建了一支民团,协助官府镇压了几次广东的农民起义,还有二子一女在打理家族的生意,其中包括海上多达万人的海手,与郑军多次相争,奠定了海上与郑家分庭抗礼的实力。
李鸿基脑里怎么也记不起这个时候会冒出来一个周家,竟然可以和郑家在海上叫板,是自己的记忆有误,还是因为产生的蝴蝶效应才多出来一个周家,不由对李娃道:“把贺景给我叫来。”
贺景不知发生何事,听到唐王招见,忙匆匆赶来,贺景一来,李鸿基马上问道:“这个周家是怎么回事,还没有他们更详细的情报。”
贺景松了一口气,原来只是问周家的事,忙道:“回禀殿下,这个周家和郑家一样,崛起于海上,现在周家已是广东权力最大的势力,。”
李鸿基问道:“就这些,他们一年的收入有多少,军队有多少,用什么武器,这些有吗?”
贺景道:“没有,广东的官军盘查很严,我们的情报人员已在哪里损失了数十名,剩下的也接触不了实际机密,只是知道广东依靠海上贸易大发其财,其富裕程度已可以比得上江南了。”
李鸿基马上道:“立即加大对广东的情报力度,周家的一举一动都要摸清,尤其是周家的民团实力更是重中之重。”
贺景应了一声:“是。”,又疑惑的问道:“殿下,如今我军的主要精力在前线,京师,以及湖广一带,周家充其量只是广东的一个土皇帝,有必要花如此大的力度吗?”
李鸿基道:“以后你会知道的,当然有必要。”李鸿基见突然冒出一股自己无法撑握的力量,当然会心生不安,历史上王朝的更替,胜利的可不都是那些开始风光无限的势力,而往往是那些开始隐藏的很深,但在适当时机站出来一击的诸候,李鸿基可不想自己与大明的争夺,最后让别人做了渔翁。
贺景刚要下去,李鸿基又叫住了他,道:“那个周碧和郑鸿逵还在不在西安?”
贺景忙道:“周碧已经走了,那个郑鸿逵还在。”
李鸿基想了想,道:“那就算了,你下去吧。”李鸿基本想把周碧和郑鸿逵都请来,试探一下他们对朝庭和唐军的看法,既然有一人不在,那就算了,反证从现在的情况来看,这两家还是死对头,有他们相互牵制,自己暂时可以放心。
对于手下的请战,李鸿基暂时将之压了下来,只是派出赵良极对朝庭作出抗议,要求崇祯把剌杀唐王的主谋刘应选交出来给唐军处理,否则就要出兵攻打朝庭。
李鸿基此时不是不想打,只是现在草原刚刚经历了场火拼,实力正是最虚弱的时候,唐军正好向草原进军,若马上和朝庭开战,唐军的精力肯定要放在战争上,势必影响对草原的控制,若等蒙古人再聚起来,唐军要想再控制草原那就没那么容易了。
可以预见,赵良极的出使不会有任何结果,赵良极到了京城,根本没有人理他,若不是摄于唐军强大的军力,还有文官们坚持的两国交兵,不斩来使,崇祯恨不得把赵良极抓起来咔嚓了事。
崇祯此时正在策划一件他认为的大事,事实上那些进入唐军境内的大儒基本上收到了锦衣卫的警告,不管和氏璧是真是假,通通要说成是假的,没想到,结果是暂时未定,这让崇祯更是心慌,他自己认为唐军得到了和氏璧一定是真的,否则那些大儒们收到警告后,不会得到这个结论,那岂不是代表天命真的在唐军哪里。
他决定来一场欺骗,欺骗他自己,也是欺骗天下的臣民,这天,崇祯正在早朝,突然有当值的军官来报:“皇上,大喜,大喜。”
崇祯皱了一下眉道:“放肆,大殿之上,何人敢喧哗。”
那名军官语无论次,道:“皇上。门外有人敬献和氏璧。”
此语一出,大殿之上一下子嗡的一声作响,许多人交头接耳,和氏璧不是在唐军手里吗,难道有谁能从唐军手里夺过来,想到这里,许多大臣都兴奋不已。
崇祯连忙道:“快传。”
值殿军官匆匆下去,不久就带来了一个老农模样的人,手里捧着一个盒子,盒子古色古香,一看就是年代久远之物,老农一进来,就跪了下来:“小人参见皇上,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崇祯连忙道:“老人家快请起。”
那老农磕了一个头,道:“谢万岁。”才魏颤颤的站了起来。
崇祯道:“你说你要向联敬献和氏璧,此物从何而来,你可打开看过。”
老农道:“此仍圣物,小民如何敢打开?”
刘应选从旁边站了出来,道:“放肆,你这刁民,盒子都没有打开,你如何知道这是和氏璧,分明是想欺骗万岁,罪当处死,来人啊,把这个骗子拖下去。”
老农连忙跪下道:“冤枉,小人是受了神人指点,才知这是何氏璧,要敬献给皇上。”
崇祯连忙道:“老人家,你别害怕,你得到此物的经过可否说出来。”
老农站了起来,说道他家有祖传的几亩农田,周围的都是薄田,唯有他家的农田每年不管是风调雨顺,还是天旱地涝,都能打下十几石粮食,大家都说他家的田里肯定埋有宝贝,昨天他睡下后,突然梦到一个金光闪闪的神人对他说道,他家的田里埋有和氏璧,如今天下大乱,是有妖物作孽,唯出和氏璧出世,才能镇住妖物,让他把和氏璧取出来,献给皇上,才能天下天平,他醒后就连夜来到梦中神人告诉他的地方,连挖三尺,终于找到了这个盒子,他不敢怠慢,今天就来献给皇上。
太监从老农手中接过盒子,一打开,只见光芒四射,里面有一个方圆四寸的玺印,太监正要交给崇祯,崇祯对周廷儒道:“周爱卿,你学识渊博,你来看看,这是否是真印。”
周廷儒接过一看,这玉上该着五龙交纽,旁缺一角,以黄金镶补,下有篆文:“受命于天,并既寿永昌。”仿佛和传说中的和氏璧一模一样,只是看这玉质虽然温润,但却不能说是上品,不太可能是和氏璧,偷偷朝崇祯看了一眼,见皇帝紧盯着自己,他也是玲珑七巧之人,忙跪下道:“恭喜皇上,贺喜皇上,此仍天佑吾皇,确实是传国玉玺。”
崇祯又道:“温爱卿,吴爱卿,你们也来看看。”
温体仁和吴宗达两人围上来,看了几眼,连忙也跪下,道:“天佑吾皇,此确仍传国玉玺。”
三位大学士都已认为是真,那么肯定是真了,百官都跪了下来:“恭喜皇上,贺喜皇上,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崇祯哈哈大笑:“好,好,此仍天意,我大明中兴有望,赏献宝之人五百两,封献宝公,并大赫天下,庆祝大明得到传国玉玺。”
所有大臣都跪了下来:“皇上英明,万岁,万岁,万万岁!”
一散朝,有人向皇上献和氏璧的消息就不胫而走,有人欢天喜地,觉得是天佑大明,有人半信半疑,更有人压根不信,不过,大赫下之,许多犯人重获自由,倒是谢起这和氏璧来,只是有人向三位大学士求教和氏璧真假时每人却都避口不谈。
第六卷烽火岁月 第一章兵发太原
更新时间:2009…8…16 12:51:35 本章字数:4334
朝庭获得和氏璧的消息传到了唐军耳中时,唐军上下正沉浸在唐王喜得贵子中,田玉珠和邢秀娘在前后一天的时间里各产下一子,邢秀娘虽然不乐意,但相差一天也毫无办法,只得让田玉珠之子为长子。李鸿基给他取名为李杰,邢秀娘所生之子取名为李智。
唐军当然没有人相信朝庭的和氏璧是真的,消息传来,许多人都气愤难耐,就象正是兴高彩烈,张开大嘴正要笑时,一只苍蝇不偏不倚的飞入了口中,让人恶心不已,将领们纷纷再次请战,李鸿基不愿再次冷了将士的心,命令李万成部可以伺机向太原前线的官军进攻。
接到命令的李万成大喜过望,将宁远将军黑虎星,怀化郎将拓养坤,定远将军白广恩,游骑将军刘希元。炮兵指挥骁骑上校孙和斗,还有刚刚出使朝庭归来的赵良极等人招聚起来议事。
曹文诏死后,崇祯怕唐军再次攻下太原,又给陈奇榆增添了不少兵马,此时太原还有五万大军,李万成手中只有四万人马,还要防守山西前线近千里的地方,直接进攻太原兵力并不充足,唐王也没让他们大战一场,此时选择一下合适的进攻路线就很有必要。
李万成将卷起来的地图摊开,道:“各位,唐王命我军教训一下朝庭,在我们面前有三路可以进攻,一路是直攻太原,一路是夺回武乡,再攻辽州府,一路是从汾州出发,沿黄河北上,直下万山,娄烦,再一路北上,大家看看该选那条?”
拓养坤喟口奇大,道:“将军,不如来个三路齐攻,未将愿率一军直攻太原。”拓养坤从加入闯军以来,从未单独领过军,昔日的好友已有数名军职在他之上,若不能单独领军,他永远也别想追上那些人。
李万成不由道:“胡闹,三路进攻看似汹涌,却将我们的力量分散,唐王一再告戒对敌不可麻痹大意,一定要用优势兵力歼灭敌人,怎可自削力量。”
拓养坤见李万成不同意,知道自己得不到领军机会,垂头丧气的坐了下去,心中却颇为不服气,拓养坤和李万成同时投入闯军,李万成得到多次独自领兵的机会,一直压在他头上不动,拓养坤对李万成颇为不服,在他看到,官军数次掺败于唐军手上,早就不堪一击,他多次请战都被李万成拒绝,拓养坤以为李万成是怕他立功之后,会追上他,才故意压制自己。
赵良极在旁道:“将军,我看还是直攻太原为好。”
李万成道:“太原城中有数万人马,我们急切难于攻下,为什么要攻太原?”
赵良极道:“唐王要我们教训朝庭,声势肯定要闹大,但现在我军的各种物质调运都优先考虑草原,现在调到前线的物质仅够我们消耗,又不能大打,所有无论是从武乡出兵,还是从汾州出发,声势都不够大,而且从两地攻击,距离都太远,消耗的物质要大大高于中路对太原的进攻,不合算。”
黑虎星道:“可是太原的兵马远多于其它地方,我们哪有那么充足的兵力和物质攻下太原,如果没有攻下,那不是虎头蛇尾吗?”
赵良极道:“谁说要攻下太原,大家请看,这是汾河,汾河直达太原,我们可以派一路人马从水路出发,多带大炮,每日只对太原轰击,而另一路大军则攻晋中,只要拿下晋中,那太谷也会落入我军手中,这里是整个山西的精华之地,不是比拿下太原更划算。”
山西是多山地区,但也有几个平原,其中从太原到临汾是最大的平原,由于有汾河水的浇灌,这里也是山西人口最为密聚的地区,如今这片平原四分之三掌握在唐军手中,只有太谷,晋中,太原还在朝庭手里。
李万成道:“不错,咱们整天只盯着太原,倒是忘了还有两个富庶之地未取,若能拿下这两个地方,我看只剩那孤凌凌的太原,他陈奇榆拿什么去养活数万大军。”
众人也都兴奋起来,虽然唐王不让大打,但能拿下一府一县也不错,何况这两地都是膏腴之下,拿下后,此长彼消,陈奇榆的日了恐怕要更难过。
李万成拿出了令箭:“命令。”
众人都站了起来,李万成道:“命令怀化郎将拓养坤,炮兵指挥骁骑上校孙和斗,率一万大军,多带火炮,从水路直抵太原,每日炮击太原城,不出直接攻城。”
拓养坤正在生闷气,听到自己可以独率一军,心中一喜,马上和孙和斗一起站了起来:“遵令。”坐下后,拓养坤心里却想,将在外,军令有所不授,等我到了太原城下,攻不攻城就不是你说了算。
李万成又拿出另一支令箭道:“命令宁远将军黑虎星带一万人马紧守祁县,交城前线,不论多少官军来攻,都不得出战。”
黑虎星听到自己要守城,顿时耸拉着脑袋,有气无力的道:“遵令。”这唐军一进攻,官军自顾不暇,哪会来攻祁县,看来又没仗可打。
“命令定远将军白广恩,游骑将军刘希元,随军参谋赵良极随本将共二万大军向晋中出发,务必拿下晋中。”
三人都是一喜,齐声道:“遵令。”
李万成狠狠的一拳砸在桌子上:“各将回营,三天后向晋中进发。”
众人应道:“是。”转身向后,鱼贯而出了李万成的府衙,各去准备,整个前线顿时忙碌起来。
同时,唐军派出大量的斥候,出城数十里,将官军的探子远远驱开,同将前线双方走私的道路全部封闭,以防官军的探子探到唐军的具体军事秘密。
一时之间,两边的走私商人都暗暗叫苦,进退两难,从朝庭派人剌杀唐王已来,已过了近二个月,虽然双方剑拔弩张,但一直对商人客客气气,谁也不为难,那些商人叁加完唐军的鉴宝会后,反而加大了运量,以为短时间双方不会交战。
唯有一些精明的商人在听到朝庭宣布得到和氏璧后,心知要遭,朝庭力量不够,却一而再,再而三的挑衅唐军,唐军肯定不能容忍,及时减少了进货,才得已避免损失。
陈奇榆一接到唐军将边境封锁,并驱赶官军的斥候时,就知道大战马上要来临,但前线太长,他也不知唐军会先攻击何处,只得传令各地加强防备,一发现情况,马上向他报告,他好随时增援。
拓养坤的一万人首先出发,因是走水路,方便运输,拓养坤不但带了三十门迫击炮,还带了十门重炮,一万大军,沿着汾河,浩浩荡荡,直指太原。
汾河发源于宁武县东寨镇管涔山脉楼山下的水母洞,出宁武后,流经六个地市,三十多个县市、在河津市汇入黄河,全长七百多公里。流域面积近四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却养育了山西四成多的百姓,汾河不但是山西最大的河流,也是黄河的第二大支流。汾者,大也,汾河因此而得名。
汾河最早成为运河的记载是在公元前647年,当时晋国发生饥荒,向已结成秦晋之好的秦国求援,秦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