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新明史-第3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不会过多地受到其他将领的影响,也不像朱祁钰那样充分地发扬民主精神,只要在做出决定之后,其他的将军就必须要服从他的指挥与命令,而没有擅自做出决定的权力。
很快,陈懋就判断出了莫卧儿军队的目的,并且迅速地做出了部署。当然,陈懋的部署就是为了实现最后的战役目的的,即先进行防御,在阵地中中充分利用第十军与第十一军强大的防御能力与火力,消耗敌人的兵力,然后再在敌人无法进攻,或者是进攻受阻的情况下。用第二军,如果有必要的话,还要投入杨洪的西北骑兵军,对敌人进行迂回包抄,然后用第一军,第十军,第十一军在正面战场上推进,击溃莫卧儿军队,顺带占领艾布格尔城,打开前往德里的通道。
可以说,陈懋的判断是很准确的,而且其部署也是最恰当的。如果与莫卧儿中央军打对攻战地话,把第二军,第一军的骑兵师,以及西北骑兵军都押上去,也有很大的获胜希望,毕竟明军的骑兵战斗力绝对要比莫卧儿帝国的骑兵强悍。不过,这么做的问题就是,陈懋放弃了最大的优势,根本就没有发挥步兵军火力的机会。当然,这还要产生一个皇帝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那就是明军必须要在对攻战中承受巨大的消耗。显然,这么做的代价太巨大了,而且通观整场战争。从明军开始西征以来,就一直在避免与敌人打对攻战。大部分时候,都是先充分发挥步兵军的火力优势,在消耗了敌人的兵力之后,这才进攻。显然,炮兵的大规模使用,让明军在防御作战之中更能够发挥威力,防御与超过了进攻,只有将攻防进行有效的配合,才能用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限度的胜利!
陈懋当时的部署,得到了大部分战史学家的认同。从这一点上,就足以看出,陈懋虽然是骑兵将领出身,不过在指挥步兵部队作战方面,他并不比其他任何人差。而且,作为帝国总参谋长,陈懋的学习能力是很强的,至少在对战场局势的判断方面,陈懋要比一般的将军厉害多了。
同样的,莫卧儿军队的统瞬做出了类似的判断,当然,他们的主要行动是进攻,而且莫卧儿军队的进攻行动也被后来很多人认为,这是冷兵器时代军队进攻作战的巅峰之作,是代表了冷兵器时代军队的最高战斗力。莫卧儿军队统帅的部署很简单,先用艾布格尔城的卫戍部队去冲击明军的防线,然后用中央军在两翼发动进攻,希望一举击溃明军步兵,而这也能够迫使明军骑兵迎战。如果能够击溃明军骑兵,然后就能更迅速地消灭明军步兵。可以说,这是相当经典的步骑协同战术,而这也是冷兵器时代最为有效的进攻战术。
双方的部署最终决定了,这是一场相当艰苦的战役。而且,双方统帅的表现相差无几,都是尽量地利用了自身的优势,避免与敌人最强大的一面硬碰,尽量打击敌人的弱点。在莫卧儿统帅看来,明军最大的弱点就是步兵军在阵地战的时候机动能力不足,特别是火炮的机动能力不足,如果能够避免进入明军火炮的打击范围的话,那么就能有效地控制住战场上的局面。而陈懋的目的就是要用火炮先消耗敌人的兵力!
从这里也看得出来,即使莫卧儿军队没有使用火炮,不过,在这场战役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正是明军的火炮。明军炮兵的表现将直接关系到整场战役的结果!
双方都没有急于展开进攻,而是先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工作。虽然,小股骑兵部队的袭扰几乎就没有中断过,不过这对双方的影响都不是很大。在经过了三日的准备之后,两支庞大的军队终于在艾布格尔城北面二十多里处的一块平原上遭遇了,而这里,就是双方决定生死存亡的战场,手机访问:ωар.ㄧΚ.Сn也是决定莫卧儿帝国命运的战场!
当双方三十多万大军对垒的时候,这块战场的宽度达到了十五里,纵深二十多里,几乎一直蔓延到了艾布格尔城外。也大概只有这里才有这么理想的战场吧。而且,对双方将领来说,最后决定胜负的都将是骑兵部队,所以都比较满意这一战场的地理条件。
除了留下三万多老残病弱的兵卒守卫艾布格尔之外,莫卧儿军队在这里集结了大概十五万兵力。陈懋也没有分兵去进攻艾布格尔,当时,他也没有多余的部队了。除了留守后方营地的西北步兵军之外。
陈懋将第一军,第二军,第十军,第十一军,以及杨洪的西北骑兵军都带了过来,这其中,西北骑兵军是预备队。当然,为了获得战役的胜利,保持一支预备队是必须的!
战斗是在双方对峙后的第二天展开的。明军趁夜建好了一条野战防线,第十军负责防线的右翼,第十一军负责防线的左翼,而第一军的两个步兵师则部署在防线后方,充当预备队。第二军部署在了防线的北面,也就是左翼的侧后方,而第一军的骑兵师则部署在了防线的右翼侧后方。因为战场南面的宽度有限,所以这边的危险性更小一些。
对面,莫卧儿军队将七万多艾布格尔城的卫戍部队。以及从萨特杰河撤下来的军队部署在了战线的中央。而八万中央军有六万放在了北面,两万放在了南面。按照莫卧儿军队统帅的计划,重点从明军的左翼突破。如果左翼突破受到了阻挡的话,则用两万骑兵冲击明军相对薄弱的右翼,只要能够取得一个方向上的突破,再加上正面进攻的压力,就能击溃明军的步兵防线。到时候,骑兵高速挺进,直接打掉明军设置在防线后方的炮兵阵地,那明军就完蛋了!
战斗一开始,莫卧儿军队就在正面强攻。而在经历了这么多场战斗之后,莫卧儿军队也深知明军炮兵的厉害,所以采取的是重点突击。
虽然步兵的速度比不上骑兵,不过只要集中兵力突击明军两段防线的结合部,那还是有很大希望的。而在第十军与第十一军防线的结合部,大概有两百到三百步的距离是没有多少防御兵力的,这也是整条防线上最脆弱的地方。这同时也是陈懋部署这条防线时留下的唯一漏洞。不过,莫卧儿军队的统帅并不清楚,这是陈懋故意留下来的破绽。
就在莫卧儿步兵的进攻有所进展的时候,第十军与第十一军同时向两侧退开,将这个缺口扩大到了八百步以上。莫卧儿军队的统瞬很是震惊,因为在他看来,明军根本没有理由在受到第一次进攻的时候就被击溃口这让他产生了疑问,而当一万多步兵突入到了明军阵地内,而两翼的明军步兵开始反冲击,部署在防线后方的第一军的步兵师也开始反击的时候,莫卧儿军队的统帅反应了过来,这是明军设置的圈套。而最终,他用一万多步兵的性命来证实了这一点!
莫卧儿军队的第一轮进攻被打退了之后,战斗立即转变为了骑兵之间的对决。陈懋的部署相当的谨慎,因为当时明军火炮的射程已经达到了三千五百步左右,而炮兵阵地距离两翼的防线大概有五百部左右。所以,陈懋规定了两翼的骑兵只能在三千步之内行动,不能脱离炮兵的掩护。陈懋这么做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迫使敌人进入炮兵的打击范围之内,直接用炮兵做遮断式炮击,支援骑兵作战。
莫卧儿军队的统帅没有上当,在他发现明军左翼的骑兵根本就不进行大范围突击时,立即从六万骑兵中分出了三万,开始向明军后方迂回,准备打击明军阵地的后方防线。也就在这个时候,陈懋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让作为战役预备队的西北骑兵军参战,并且把第一军的两个步兵师都派了上去,用来切断那三万莫卧儿帝国骑兵的退路。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战役进入了第一个高潮。
在第二军的掩护下,第一军的两个步兵师迅速地穿插到了莫卧儿两股骑兵的中间,并且建立起了两条防线,一条防线用来对付东面的莫卧儿骑兵,另外一条防线则用来阻拦西面的莫卧儿骑兵。接着,西北骑兵军的三万多骑兵向迂回的莫卧儿骑兵发动了进攻。当然,在此之前,双方的统帅都忽略了一点,那就是明军西北军团的战斗力!
当三万莫卧儿中央军遭到西北骑兵军的蹂躏,准备撤退的时候,第一军的步兵师已经建立好了防线。这下,莫卧儿军队的统帅没有办法了。他不得不让所有军队全面压上去,迫使明军分散兵力,另外那三万被第二军纠缠着的莫卧儿骑兵也开始了救援行动。
这就是双方第一日战斗的高潮。虽然后来那三万迂回的莫卧儿骑兵有近两万人从北面突围,绕了一个大圈,最后摆脱了明军的追击。不过,在这一天的战斗中,莫卧儿军队吃了大亏,同时尝到了明军在野战中的厉害。当年,明军也正是通过类似的战术,在蒙古大草原上击败了强悍的瓦剌骑兵。显然,论野战能力,步骑炮相互配合的明军绝对是最为强悍的,没有任何一支军队能够在条件差不多的情况下战胜明军!
第二日,双方的战斗就没有那么激烈了,摆在莫卧儿军队统帅面前的一个问题是,明军的野战能力超过了他的预料,要想通过野战击败做好了充分准备的明军是不可能的。那么,他面临着一个选择,要么与明军纠缠下去,要么就退入艾布格尔城。当然,他选择了第一项,因为艾布格尔城根本就无法挡住明军的进攻。
接下来,双方在数日之内都没有大规模的战斗,仿佛都在等待着对方犯错误一样。不过,双方做了同样一件事情,就是派出了大量的骑兵部队,去袭击对方的后勤保障线。这是野战中最常用的一个办法,如果在无法迅速地击败对方的情况下,要打垮对方,最好的办法就是打击对方的后勤补给线。只要战事拖下去,对方补给跟不上,那么就能够获得胜利。而袭击后勤补给线的当然是骑兵,也只有骑兵能够担负起这一任务。
这场大规模战役在数日之内都成了骑兵之间的游击战,双方派出的大量小股骑兵虽然不足以形成大规模的决战,不过骑兵之间的小规模战斗就从来没有停止过。不过,这次轮到陈懋发慌了。如果这么拖下去,恐怕等到南线军团以及东线军团打到德里去的时候,他还在这里与敌人纠缠呢。而且,这种小规模的战斗,基本上无法发挥明军的火力优势,部队的伤亡都很大,根本就不是陈懋所希望看到的战斗。
到这一步,陈懋唯一的办法就是逼对手决战,可是他有什么办法逼莫卧儿军队与他进行决战呢?
新明史…第十一卷 横扫西洋 第
想来想去,陈懋最终想到了一个迫使莫卧儿军队决战的办法,那就是攻占艾布格尔城!当时,莫卧儿军队的作战物资大部分都囤积在艾布格尔城,所以莫卧儿军队的补给线路并不长,沿途也有军队守护,很难以打击他们的运输线路。www。03wx。com整理提供相反,明军的大部分作战物资是集中在萨特杰河东岸的,运输线路有几十里,很容易遭到袭击。就算西北骑兵军很积极,多次击退了袭击的莫卧儿骑兵,不过就这么拖下去的话,那么局面会对明军越来越不利。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攻占艾布格尔城,迫使莫卧儿军队主动与明军决战!
要攻占艾布格尔城并不容易,莫卧儿的主力军团就在距离此城不到二十里的地方,如果明军出动大军攻打艾布格尔的话,那么莫卧儿军队能够在一个时辰之内杀到,而且这还会动摇明军的战线。到时候,恐怕明军就要先陷入混乱之中了。而城内的三万余莫卧儿军队也不是吃素的,要想迅速地消灭这三万敌人,并不那么容易。
这次,陈懋将各军将领都叫了过来,发挥了军事民主性,让这些年轻将领来想办法。当然,陈豫等人也提出了各自的想法,甚至有将军认为,攻占艾布格尔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只要能够达到同样的目的,那么就不一定需要采取这一手段。当然,讨论来讨论去,大部分将军都认为,要想在尽量控制伤亡,并且确保后勤补给线安全的情况下战胜敌人,唯一的办法还是攻占艾布格尔。那么,怎么才能够达到奇袭的目的,且在敌人做出反应之前控制这座城市,最后迫使敌人决战呢?
提出关键性意见的是谢正卿,而这个意见就是,以退为进。在与莫卧儿军队屡战了近十日之后,明军储备在前线的物资已经不多了,特别是在后勤补给线不太安全的情况下,粮草储备大为减少。如果在这个时候明军撤退的话,那么莫卧儿军队的统帅必然有所疏忽,而谢正卿的意思就是利用这个机会,攻占艾布格尔,然后趁敌人进攻的机会,与敌人展开决战。当然,要达到这一目地,那么就得做得像样一点,在撤退的时候必须是稳步撤退。还要留舷后的部队,这样,莫卧儿军队的统帅才会上当。
陈懋最后采纳的也是谢正卿的这个建议,当然,等陈懋拟定出作战计划的时候,就已经比这一计划完善了很多。西北骑兵军负责撤退线路的安全工作,第十军与第十一军的战线则缓慢向萨特杰河收缩,第一军负责掩护战线的左翼,并且阻击敌人的迂回部队。第二军则负责断后。当然,任务最重的仍然是第二军。在完成了阻击敌人的任务之后,第二军必须要返回明军的右翼,并且向南面快速迂回,趁莫卧儿军队追击的时候,攻打艾布格尔。而为了迫使艾布格尔的守军放松警惕,或者是让莫卧儿军队调遣这里的守军来追击明军,明军的撤退线路故意向南面偏离了一点,并且第十军与第十一军必须要边打边撤,而不能直接向萨特杰河的营地退却!
直到各军的将领完全明白了自己的意图之后,陈懋这才让明军展开了行动。当然,这是一个巨大的圈套,可以说,当时明军采取的一切行动,都是在为莫卧儿军队设置这个圈套,不过,这场战役的进展并没有陈懋预料得那么顺利。
在明军撤军的第一天,莫卧儿军队并没有进行追击,甚至没有太多的反应。这让陈懋有点急了。毕竟撤退是假,攻占艾布格尔,迫使敌人决战是真,如果敌人不追击的话,那就无法攻占艾布格尔,也就没有办法破使敌人决战,最后甚至只能主动进攻,用巨大的伤亡去换取最后的胜利!
第二天,也就在陈懋犹豫着是不是应该继续向萨特杰河退却的时候,陈豫那边终于送来了消息,莫卧儿军队在平静了一日之后,终于开始追击了。这一下,陈懋就放心多了。因为晚追击一日,明军与莫卧儿军队之间的距离已经接近三十里了,而莫卧儿军队要想在明军到达萨特杰河东岸之前追上明军的话,那么他们就必须要加快速度前进,而不能有半点的耽搁。当然,这还要取决于莫卧儿军队统帅所希望达到的战役目的。
前面已经说过了,莫卧儿军队的战役目的有两个,大的目标是击溃明军,小的目标是将明军打到萨特杰河的西岸去。而正是这两个目标的差别,让莫卧儿军队的行动产生了变化。如果要实现小的目标的话,那么莫卧儿军队完全可以缓步推进,最后甚至不需要与明军作战,就能迫使明军退到萨特杰河的西岸去。如果要实现大的目标的话,就必须要抢在明军渡河之前进攻,这样才能击溃明军!
显然,最初莫卧儿军队的统帅只想实现小的目标。不过,也就是在这一天里,阿巴克直接下达了一条命令,必须要全歼这股明军。至于阿巴克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干预前线统帅的指挥,并且下达这个命令,其实也不难理解,因为当时明军已经在南面,东面两个方向上威胁到了德里的安全。而莫卧儿中央军已经�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