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三)处世之道-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视频片头语一:
《论语》之所以流传两千多年而不衰,就在于它对于人内心最本性的理解。现代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可以说更近了,也可说更远了,但无论如何,人际关系是每一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那么在现代生活中,我们该如何把握为人处事的分寸?请听于丹《论语》心得《处世之道》
视频片头语二:
现代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可以说更近了,也可说更远了,但无论如何,人际关系是每一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孔老夫子说:过犹不及。在孔子看来,事情做得过头了,和没有做到位是一样的效果,那么,在现代生活里,我们该如何把握为人处事的分寸?当遇到不公正的待遇时,我们该保持什么样的心态?面对自己亲近的人,我们又该掌握什么样的原则?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我们怎样才能保持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请听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讲《论语》心得之《处世之道》。
于丹:
在论语中,其实教给我们很多处世的办法,做人的规矩,这些道理有时候很朴素。
《论语》不是板着面孔的一部书,它教给我们的办法有时候透着一些变通,它告诉我们一种做事的原则和把握原则的分寸。其实我们今天总在说任何任何事情是该做的不该做的,什么事情是好是坏,有很多时候一个事情的判定不简单是好坏之分,只是你是什么时间做这件事,或者把这件事做到什么程度。其实有很多事情应该是有尺度的,孔夫子不是一个提倡一味丧失原则,一味要以一种仁爱之心去宽宥一切的人。
曾经有他的学生问他,有一个说:“或曰:以德抱怨何如?”(论语。宪问篇) 以德抱怨这个词我们不陌生,我们经常 说生活里头有这样的人,说你看别人那么对不起他,他还对别人那么好。我们觉得,这样的人格应该在孔子这里是得到赞赏的。没想到呢,孔子反 问了他一句:“子曰:何以报德?”孔子说一个人他已经用德去报怨了,那他还留下什么去报别人的恩德呢?当别人对你好时,他又该怎么做呢?问完了这一句孔子给出了他自己的答案。叫做“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说一个人如果有他人有负于你,对不起你了,你可用你的正直、耿介去对待这件事。但是你要用你的恩德,用你的慈悲、去真正回愦那些也给你恩德和慈悲的人。其实这个道理我们一听觉得跟我们理解中的孔子的哲学不一样,孔子也是有原则的啊,孔子不是提倡“以德抱怨”的,他给的分寸就是以直抱怨,用你的正直去面对这一切。
其实孔夫子在这里给了我们一种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严,他当然不提倡以怨报怨,冤冤相报何时了,如果永远以一种恶意、以一种仇杀去面对另外的不道 德,那么这个世界的循环将是一种恶性的,将是无止无休的,我们付出的不是自己的代价,还有子孙的幸福,所以“以德抱怨”同样不可取,也就是说,你搭上了太多的恩德,你搭上了太多的慈悲,你用不值得的那种仁厚,去面对已经有负于你的事情,这也是一种人生的浪费。
在两者之间,其实还有第三种态度,就是用你的正直、用你的率直,用你耿介和磊落的人格坦然地面对这一切,即不是德也不是怨。
其实孔夫子的这种态度可以举一反三,推及到我们生活中很多很多的事情,就是人生有限;生也有涯。 把我们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华留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
在今天我们都在说,避免资源的浪费,避免能源的浪费,这个地球 上被浪费的资源已经太多了,但是当我们关注环保的时候,我们其实没有关注一点,就是心灵环境的荒芜;和我们自身生命能量浪费,应该说今天物质是繁荣了,但是心灵的生态未必随之改变,变得欣欣向荣。也不意味着今天那种仇恨,那种报复,种种的,甚至高科技的犯罪是停止了吗?有的时候会越演越烈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怎么样避免心灵资源浪费呢?就是我们面对一件事情,迅速地做出判断,选择自己最有价值的方式。
FLASH :
“老师,如果一个特别仁义的人掉进井里去了,你会跟着跳下去吗?”
“为什么要跟着跳井呢?做什么事情都是要用脑子想想的。”
于丹:
曾经有学生宰我去问他的老师,说:“老师啊,仁者,虽告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你看,给他老师出的难题。
说问你个问题,如果是一个特别仁义的人,现在有人跑来跟他说,有一个仁者在井里,他掉井里了,你跟着去吗?这叫井有仁焉。井里头有一个更贤德的人,你跟着下去吗?
那么这怎么办呢?老师问他:
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论语。雍也篇)这话说得好。孔夫子说,那干嘛要这么做呢?为什么仁者在井里你也要跟着毫无原则地就跳到井里去?这是一个君子所为吗?君子也许不能避免很多的伤害,他可以被人欺骗了,但是他自己的心不能迷惘。也就是说,人不能被自己欺骗了。不能被自己一时智力上的糊涂,一种冲动之下做出来人生没有效率的傻事。这是孔夫子所不耻的。他并没有拘泥地说仁者在井里你就一定要跟着下去。他很不解说为什么要这么做。
所以其实我们可以看到,孔夫子告诉我们;人的行为一定要有分寸;要有原则,要把握尺度。 这在今天是非常难得的一件事。
画外音:
我们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困惑,父母对孩子关爱得无微不至,为什么孩子会反感?亲密无间的好朋友,为什么会彼此伤害?费尽心机和领导、同事套近乎,为什么总是好心不得好报?
于丹:
什么样是好呢?孔坏分子老在强调“过犹不及”这四个字,这四个字可以说有机地渗透在他举的很多例子中。
你说你去做工作;面对你的领导;那我们每一个下属面对领导肯定应该是忠诚的,也应该是有热爱的,大家私交好,公职好,把事情做好。这没有错。
另外 我们每个人都有朋友,大家对朋友都应该是将心比心的,甚至有人说是可以两肋插刀的,那么,这些个关系里面,不管是对领导 ;还是对待我们的朋友,有我们的分寸吗?
孔夫子曾经跟他的学生探讨过。最后由他的学生子游说出了这样一句话。
子由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论语。里仁篇)
什么意思?就是过于密集。他说你跟你的领导关系要是过于密集,离你自己招致羞辱就不远了,你与你朋友的过从要是过密的话,离你们俩疏远也就不远了。
其实这是什么呢?《论语》里面无所不在有哲学。这其实就是哲学的关系。
我不知道大家知道不知道有一个哲学寓言,叫“豪猪的哲学”。说有一群豪猪;就是野猪啊,身上长刺的那种野猪,大家挤在一起过冬,它们老有一个困惑,就是不知道大家在一起以什么样的距离最好,离得稍微远一点,冬天就冷,互相借不着热气,大家就往一起凑凑。结果一旦凑近了,彼此的刺都扎着对方了。就又开始远离。但是再远的话大家又觉得寒冷,又想借助别人的温暖,就再凑,凑着凑着又受伤了,然后再拉远,多少次磨合以后豪猪们终于找到了一种最最恰如其分的距离,那就是在彼此不伤害的前提下,保持着群体的温暖。
其实我们今天这个社会,我们 看一看,原来 的大杂院现在都改成了单元楼,已经没有了这院里头一家包饺子十家全挨排儿去送,没有这样的事了。没有大家过年,大人一桌,小孩一桌在一起的情形了,经常是一个单元里边住了三四年人都认不全,不知道你的邻居是谁。
其实今天的社会,随着整个物质的发达,人际之间的障碍越来越多了。这种障碍多了以后会怎么样呢?我们所依赖的几个朋友身上的负担更重了。因为你觉得周围人际普遍冷漠,所以对你的好朋友,你就会觉得他应该对我多好一点,我对他多好啊,我应该跟他要过从再密一点,他们家有什么私事,两口子打架了为什么不告诉我?我可以跟他们去调停啊。其实我们今天有很多人,都有这种想法,有这种想法的人应该听听子由的这句话,“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太密集就是疏远的开始。这就是豪猪的剌必然要伤及他人。
子贡曾经问过他老师, 说“什么叫好朋友啊?”老师告诉他说:“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无自辱焉。”这就是好朋友。你看到他有不对的事,你好好地去告诉他,把忠告告诉他,“不可则止”,他不听你的那就算了,别再说了,再说下去,属于自取其辱。所以,好朋友也有度,不要什么样的事大包大揽,说包在我的身上,我给你一个幸福的未来,没有任何人可以对他人这样许诺。
画外音:
《论语》告诫我们,无论对朋友还是对领导都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掌握好亲疏的分寸,那么对待自己最亲近的家人是不是就可以亲密无间了呢?父母和子女之间,丈夫与妻子之间也需要保持适当的距离吗?
于丹:
我曾经看到心理学上有一种界定,说现代人的交往中有一种叫做“非爱行为”,什么叫“非爱行为”呢?就是以爱的名义对最亲近的人进行的这种非爱性掠夺。
这行为往往发生在夫妻之间,恋人之间,母子之间,父女之间,也就是世界上最亲近的人。夫妻和恋人之间经常会有人说,你看看,我就为了爱你,我放弃了什么什么,我就为了这个家,我今天怎么怎么样,所以你必需要对我如何如何。父母对孩子经常说,你看看,我自从生了你以后,我工作也不好了,我人也变丑了,我一切都牺牲了,就是为了你,你为什么不好好地念书呢。所有的这些,其实通通称为“非爱行为”,因为它是以一种爱的名义所进行的一种强制性的控制。让他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
我曾经看到有一本写父母的书,一个英国的心理学的女博士写的一本书。她在开头说了非常好的一段话,她说:“这个世界上的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的目的。所有的爱大家都想最后到一起。这世界上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她说“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越早让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你就越成功。”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明白距离和独立是一种人格的尊重,这种尊重在最亲近的人中间也该保有。
无认父母对孩子还是多年的夫妻,一旦没有了这种尊重,越过了这个尺度,就会到论语中说的,到了“数”这个阶段,一切过于密集,密集得彼此已经都不独立了,这就潜藏着隐患。这就离疏远甚至离崩溃都不远了。
其实《论语》里面所教给我们的这种仁爱之心是什么呢?是从一开始就去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尊重每一个人,稍微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这一点非常像禅宗里面所说的一个境界,禅宗说这个人间最好的境界是什么?叫做花未全开月未圆,就是这样七个字。也就是说花一旦全开马上就要凋谢了。月一旦全圆,马上就要缺损了。而未全开未全圆,就是你内心有所期待,朋友之道,亲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留一点分寸,海阔天空。
画外音:
于丹教授认为,无论是对朋友还是对亲人都应该把握一个分寸,适度为最好。那么对待工作是不是应该越热情越好呢?无论是份内的工作还是份外工作,我们是不是都应该做得越多越好呢?对待工作,也有分寸需要把握吗?
于丹: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我们把这句话还原,放在我们这个体系中去看,你就会懂得,也就是说,一个人不要越俎代庖,你在什么位置上,做好本分,不要越过你的职位,去做不该你做的事,不在其位,就不要谋其政,这就是一个前提,先告诉你在其位;谋其政,把你自己应该做的那个岗,先做好了,先不要操心别人的事,所以其实我们这个社会,很多时候不缺少锦上添花,但我们缺少雪中送炭。有很多人为别人操心。那都是锦上添花的事情,但你的本职对你的这个岗来讲,对你这个链条来讲,这个环节永远是雪中送炭,所以有很多话,你站在积极的立场上去解读,就能得出积极的价值,你就会知道什么是位,什么是政,怎么做才好。
而在其位要怎么谋其政呢?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比。”(论语。里仁篇)
这是一个多么坦荡、磊落的态度,君子临天下,做任何一件事,没有薄厚亲疏自已心里定的那些个标准,只有一个标准在前,就是一个字,“义”。
什么叫做义之于比?就用义做为比照,做为法则。无适也;无莫也,没有薄,没有厚,没有远没有近,没有亲没有疏,这些东西都不重要。就是按照你的标准去做事。
画外音:
处世之道的首要问题是要把握好一个度,否则将“过犹不及”。但是于丹教授认为,为人处世更重要的一点就在于把握我们自己言谈举止之中的度。 我们每天都要说话,我们每天都要做事,论语中对于言行的适度,又有些什么样的劝导呢?
于丹:
我们以前曾经多次说过,孔夫子一向不鼓励那些巧言令色的人,特别能说,夸夸其谈,孔夫子说:“鲜以仁。”这种人有仁义心肠的少,找不着真正的仁者。他鼓励的是什么呢?他一定要积极地去做事,做事要敏锐,要做到,要有效,但是说话要小心。一定要慎于言,不要去说自已做不到的事。在这里面,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孔夫子为什么提出慎言。慎于言,说话也要小心,这也是一个分寸。用老百姓的话来说,叫祸从口出,没那么严重的话,也起码有人说叫言多必失。 说话多了的话,总有不得当处,这一点,在你为人处事中,就要小心。
FLASH:
“老师,我要去做官了,您说,我得注意什么?”
“你呀,带着耳朵闭上嘴,少说话,少抱怨,做事多用脑子少后悔,你这官也就做稳当了。”
于丹:
他有个学生,孔子的学生子张。子张学干禄,什么是干禄呢,就是做官,到社会上,担当点社会上的职务,去请教老师,说我得怎么样啊?
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论语。述而篇)
我们慢慢来看很有意思。多见阙殆,说你多听。你先少说多听,带着耳朵去,先别带着嘴,你多听了,听多了,你心中的疑问就少了。你听听别人的经验,这就是我们说,一个人身体力行那叫直接经验,但听别人走的弯路,他经因的坎坷,那是间接经验,说你多听点间接经验。你心里头疑问就越来越少了。你就算是听完了以后,也要慎言其余,你明白了这些,其它 的还是少说,尽量少说,则寡尤。
怨天尤人,尤也是一种抱怨指责。他说如果你多听,自己少说话,这就会让你少了很多抱怨,再有一条,叫多见阙殆。光是想,思而不学则怠,人不就迷惑了吗?你见得多了,这种迷惑就少了,迷惑多是因为眼界不够大,你还见识太少,如果是井底之蛙,就看见圆圆的一小片天,那你怎么能知道什么叫海阔而天空呢?所认你就出去看看,多看,看得越多心中的迷惑越少,然后你做事要慎行其余,仍然要小心,这个小心在论语中被概括,叫做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