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唐天子-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就是接下来要发生的大事变。
    “在这复杂的变局中,我们一家几经磨难,几次差点被灭,可以说是九死一生,好不容易才熬过来。”李隆基的眉头拧在一起了。
    武三思和韦皇后很想弄死李旦,让李旦很是危急,前任为什么要发动宫变?就是因为武三思和韦皇后要对李旦一家下手了,前任不得不奋起一搏,竟然成功了。
    “我来到唐朝,就得改变这一切,决不能让这些危险降临我们家。”李隆基眼中精光暴射,神态威猛,气势不凡。
    接下来发生的几件大事,件件凶险无比,一个不好就会家破人亡。
    李旦、李成器、寿昌公主他们真心对李隆基好,让李隆基特别温暖,决不能让他们蹈险。
    “父王的皇嗣之位一定要保住,决不能让出!”李隆基眉头一挑,如同利剑。
    “帝位也是我的,我要拿回来!”李隆基雄心勃勃。
    “这一切,我不能寄望于别人的施舍,更不能寄望于上天的垂怜,而是要由我来创造。”李隆基的腰杆挺得笔直,想道:“要保住父王的皇嗣之位,要拿回我的皇位,我需要三样东西:名望!权力!势力!”
    名望的重要性不需要说的,要是没有名气,谁知道你是张三李四王麻子。即使李隆基贵为皇嗣之子,武则天之孙,也是如此。
    武则天的孙子有十几二十个,要是没有名气,谁知道李隆基是哪根葱?
    权力的重要性更不用说了,有了权力,就能做很多事,可以安插人手,可以培植势力。
    势力,这是根本,唯有自己有一帮子忠诚可靠,而又富有才华的人手,这帝位才稳当。
    “名望、权力、势力,这三样中,名望不过是起步,权力不过是手段,势力才是根本。”李隆基接着想道:“要想成名倒是不太难,只要给我机会,我就能成名。最难的是培植势力。我最好是建立军功,只要我立下军功,就能拥有权力,就能培植势力。”
    唐朝是以武立国的王朝,唐朝的战争特别多,灭掉的国家也特别多,因而,唐朝对军功特别重视,不少宰相都是由军功起家,最后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
    由此可见,军功对于唐人的重要性了。
    若是李隆基能立下军功的话,那就太好了,他要权力有权力,要培植势力也是事半功倍。
    “最好,我能掌控一支大军,那就万无一失了。”李隆基眼睛特别明亮。
    军队的重要性更不需要说的,伟大领袖说过“枪杆子里出政权”。只要掌控一支大军,那就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谁要是敢说三道四,就拉出军队干一仗再说。到那时,谁敢不忌惮李隆基?就是武则天也得哄着他。
    “一年!我只有不到一年的时间!”李隆基感到任重而道远。
    李旦这皇嗣是虚的,要名望没有名望,要地位没有地位,要权力没权力,更别说势力了。说到底,他就一只待宰的羔羊,随时可能被掀下来。李隆基要想在一年内改变这一切,保住李旦的皇嗣之位,可以说很难,不比登天容易。
    “我们家为武氏眼中钉,处处打压我们,我要想立下军功,这需要等待机会。”李隆基眼珠转动,思索道:“机会,我等得起。在等待机会的时间里,我可以先成名。”

第十二章 低调不成就高调
    第十二章低调不成就高调
    李隆基坐在一棵大树下,高力士侍候在侧。五岁的李隆悌象个皮猴子似的,在李隆基身上爬上爬下,三哥长,三哥短的叫得好不亲热。
    李隆悌特别粘李隆基,一有机会,就会缠着李隆基。
    “楚王,吃药了。”高力士把青蒿汁递给李隆基。
    青蒿,这种连牛都不吃的杂草,经过李隆基一通说道,竟然成了“神药”,武则天亲口下旨,要李隆基接着用青蒿治病。
    现在李隆基不用再象第一次那般,直接吃,有了高力士,他把青蒿榨出汁,再加入武则天赏赐的天竺糖,这就好喝多了。
    李隆基接过,一口喝干。
    “楚王,糖。”高力士左手接药盏,右手递过一块天竺糖。
    天竺糖制作很精细,不是白糖,与市面上出售的黄糖有些相似,只不过比起黄糖更加精致,纯净透明,而且,非常甜。
    李隆基接在手里,看见李隆悌在舔嘴唇,笑着道:“六弟,你吃。”
    “不。”李隆悌摇头,道:“这是三哥吃药压苦的,我不能吃。”
    虽是在摇头,却是极度渴望,眼里一片火热。
    哪个小孩子不喜欢糖呢?
    “三哥也不知晓好不好吃,你帮三哥尝尝,好不好?”李隆基和颜悦色的道。
    对于这个幼弟,李隆基打从心里喜欢,一是因为李隆悌粉妆玉琢,跟个瓷娃娃似的,很讨人喜。二是因为李隆悌特别粘他,嘴儿甜,三哥长三哥短的叫得很亲热。
    “那好吧。我帮三哥尝尝。”李隆悌虽然聪慧,毕竟年幼,不知这是李隆基给他找的借口,高高兴兴的接过糖,塞进嘴里:“好甜。好好吃哦。”
    “好吃的话,你尽管吃,三哥这儿还有。”李隆基笑着,又递上一块。
    “三哥,你真好。”李隆悌的眼睛眯到一起了,伸出胖乎乎的小手来接。
    李隆基却是手一缩,道:“这块是我的。”
    “三哥,你骗人。”李隆悌有些不满了。
    看着他那气呼呼的样子,小脸涨得通红,李隆基大觉有趣,不由得乐了。
    “三弟,你真是好兴致,逗六弟。”就在这时,李成器的声音响起。
    李隆基寻声望去,只见李成器快步而来,眉宇间有着淡淡的忧虑。
    “大哥,三哥骗人。”李隆悌告状了。
    “六弟呀,你也真是的,三弟的糖是用来压苦的,你争着吃,你还好意思说三弟的不是。”李成器右手在李隆悌的鼻子上轻刮一下,充满溺爱。
    李隆悌涨红一张小脸,不说话了。
    “大哥,何事忧虑?”李隆基问道。
    “父王找你。你见到父王就知晓了。”李成器没有正面回答。
    “那好吧,我这就去见父王。”李隆基站起来。
    “三弟,等会见到父王,你要顺着父王,莫要让父王烦恼。”李成器的眉头拧得更紧了,脸上还有怒色。
    “大哥,究竟甚事?”李隆基眼中精光一闪。
    看得出来,李旦遇到棘手事了。李旦对李隆基极好,李隆基自然是要为他分忧了。
    “都是老问题了。”李成器没有明说,带着李隆基去见李旦。
    李旦在中堂里,眉头拧得正紧,一脸的气愤之色,时而握拳,时而又松开。
    寿昌公主、李成义他们这些兄弟姐妹都在,个个气恼不已。
    “见过父王。”李隆基上前见礼。
    李旦点点头,脸色稍霁,道:“三郎,你坐下,我有事儿要说。”
    李隆基应一声,坐了下来。
    “明日就是朔日大朝会,你们要给陛下请安问好,你们切莫惹事生非。”李旦的眉头拧得紧紧的,成一个川字。
    朔日,就是每月的初一。望日,就是每月的十五。每到朔望之日,在京的官员,都得上朝,参加大朝会。皇子皇孙,都得给武则天请安问好。
    “姓武的一心要对付我们,你们切记,不要授之以把柄,就轻车简从吧。”李旦脸上的怒气更盛了。
    “嗯。”经李旦这么一说,前任的记忆浮现,李隆基想到了一个人:武懿宗。
    武懿宗,是武则天的侄子,官居“金吾将军”。
    金吾将军并不是什么高官,却是主管纠察风纪。此人专门和李旦过不去,每到朔望之日,他就要刁难李旦一家,没事要找事,鸡蛋里要挑出骨头。
    这让李旦他们气愤不已,却又无可奈何。
    是以,每到朔望之日,就是李旦一家吃亏受气的日子了,李旦他们能不气愤吗?
    “该死!”李成器他们咬牙切齿,气愤不平。
    “尤其是你,三郎,爱和姓武的顶撞,你切莫招惹他。”李旦冲李隆基道。
    前任受不了武懿宗的刁难,没少与武懿宗争吵,武懿宗往往以此事进馋言,令李旦吃过不少亏。
    “父王,我以为我们不仅不能轻车简从,反而应该大张旗鼓。”李隆基语出惊人。
    “大张旗鼓?”李成器、寿昌公主他们的眼珠子差点掉在地上了。
    “三郎,休得胡言。”李旦脸色一沉,轻斥一句。
    为了不被武氏针对,李旦一向低调,连皇嗣的仪卫都没使用。就算是这样,武懿宗仍然要针对李旦,百般刁难。要是大张旗鼓,那还得了?
    “父王,我问你,就算我们不惹事,轻车简从,姓武的就会放过我们么?”李隆基问道。
    “不会。”李旦愣了愣,道。
    “肯定不会。”李成器更加笃定。
    李旦这个皇嗣,就是武承嗣、武三思这些武氏子弟的眼中钉,肉中刺,无不欲除之而后快,就算李旦再低调,他也要对付李旦一家。没事要找事,鸡蛋里也要挑出骨头。
    “我们轻车简从,他要对付我们;大张旗鼓,他也不过是对付我们,我们为何不大张旗鼓呢?”李隆基反问一句。
    “这”李旦的嘴巴张得老大,半天说不出话来。
    “这”李成器、寿昌公主他们也是惊愕不已。
    武懿宗存心要对付李旦一家,忍让没用,低调没用,既然如此,何不高调呢?
    低调不成就高调!
    就是这么简单。
    “这似乎,好象”李旦的眼中精光闪烁,明灭不定。
    “这么明显的事情,还用得着犹豫?”李隆基有些无语。
    “来人”猛然间,李旦昂起了头颅。

第十三章 武三思
    第十三章武三思
    东宫中,一片忙碌景象,太监、宫女、杂役奔走不停,却是个个脸上挂着喜悦。
    不为别的,只因为李旦下旨,要他们准备太子仪卫,这次朔日大朝会,李旦决定要大张旗鼓而去。
    这消息传开,太监、宫女、杂役,以及护卫,个个欢喜难言,大有扬眉吐气之感。
    自从七年前被武则天废掉后,李旦一直小心谨慎,很是低调,很少用到太子仪卫,这令太监、宫女、杂役以及护卫对他大为失望。今天,李旦终于壮起胆儿,要大张旗鼓去参加朔日大朝会,他们打从心里赞同。
    谁愿意跟着一个软蛋的主子呢?谁不想主子英武了得呢?
    李旦身着太子冠服,颇有威仪,在李成器、李成义、寿昌公主和李隆基这些子女的陪同下,大步而来,气势不凡。
    李旦放眼一扫,只见太子仪卫数百人,煌煌气象,大为不凡,不由得挺起了胸膛。
    “外办!”左庶子是个四十来岁的中年人,模样周正,扯起嗓子喊礼。
    护卫翻身上马,昂头挺胸,目视前方,气势不凡,如同千军万马。
    驾车的仆役快步登上车辕,左手执缰,右手执鞭,只等李旦登车,就要出发。
    “请皇嗣升车!”中允上前一步,来到李旦面前,冲李旦见礼。
    李旦甩甩袖子,昂起头颅,精神抖擞,快步来到车驾前。一个太监忙趴在地上,四肢着地,李旦踩在他的背上,登上了车驾。
    站在车驾上,李旦眼睛明亮,意气风发,扫视一阵,这才进入车厢。
    “请发!”中允接着喊道。
    “驾!”驾车的仆役一声喝斥,手腕一振,马鞭抽在拉车的骏马身上,骏马撒蹄便奔,车声辚辚,车驾启动。
    太子太傅乘轺车训导,太子少傅乘轺车训从。
    紧跟而出的是率更令、太子詹事、太子太保、太子太师,这些东宫属官。
    然后就是清游队、龙旗、率更丞、左右翊府郎将加起来数百人护卫,真个是前呼后拥,煌煌气象。
    李旦之后,就是李旦的几个妃子的车驾,比起李旦的太子仪卫自是差得太远了,却也是气象不凡。
    妃子之后,就是李成器的亲王车驾了。亲王车驾有清道、青衣、执戟之属,加起来也有百多两百人。
    李成器的车驾后面,是寿昌公主的车驾,比起李成器这个亲王要逊色不少,也有好几十号人手。
    然后就是李成义、李隆基、李隆范他们的车驾。
    李隆基他们是武则天的亲孙子,早早就封了亲王,车从不少。六兄弟的车驾一出,再加上几个妃子和李旦的车驾,不下千人之众,就象一条长龙,占了小半条街,动静不小,惊动了不少人,引人驻足围观,指指点点,议论纷纷。
    “这是谁的车驾?如此壮盛!”
    “你没看见么?这是皇嗣的车驾。”
    “皇嗣?不可能吧?皇嗣一向轻车简从,怎会如此大张旗鼓?”
    “这是不是说陛下又要立子为太子了?”
    “很有可能。要不然的话,皇嗣怎会如此大张旗鼓呢?”
    议论声越扯越远,竟然扯到立太子一事上去了。
    武则天一直在立子和立侄为太子间犹豫不决,这事天下人皆知,李旦的车驾如此壮盛,由不得他们不往这方面想。
    “皇嗣就应该要有这般气象,这才叫大气!”
    “没错!皇嗣以前那般轻车简从,只能示敌以弱,武氏还不是要对付他?”
    紧接着,人们又是赞叹不已,大有扬眉吐气之感。
    “三郎说得对,我早就该大张旗鼓。”李旦坐在车厢里,听着百姓的议论声,大为赞成李隆基的做法。
    李旦他们要去的不是上阳宫,是万象神宫,这是举行朔日大朝会的所在地。
    万象神宫是武则天命薛怀义于乾元殿旧址上所修的明堂,用来举行大朝会、接见外国使节的地方。万象神宫高两百九十四尺,方三百尺,是一个多边方形的圆顶建筑,饰以黄金,富丽堂皇,而又气象万千,大气不凡。
    此时的万象神宫前,已经聚集了不少大臣。
    朔日大朝会,是每月最为重要的两次朝会之一,另一次朝会就是望日大朝会,这是每个月的盛事,在京的官员自然是要早早就赶来。
    这些官员聚在一起,三五成群的聊着。
    “那是谁的车驾?如此壮盛。”突然之间,有人惊呼。
    群臣寻声望去,只见一队如同长龙似的车驾,在喧天的鼓乐声中,缓缓而来。
    “皇嗣的车驾?”
    “不可能吧?我眼花了?”
    “皇嗣甚时间用过如此仪卫?”
    “皇嗣一向轻车简从,哪会用如此壮盛的仪卫。”
    群臣明明看见皇嗣的旗号,就是不相信这是真的,还以为自己眼花了。
    李旦被武则天废掉后,封为皇嗣,要他仪比太子,只是他胆小,忌惮武氏,就很少使用。除非万不得已,他才会使用太子仪卫。
    象朔望这样的大朝会,李旦就从未使用过,要群臣相信这是真的,还真有些难度。
    “没错,这就是皇嗣的车驾!错不了!”
    “没错,是皇嗣的车驾。”
    过了好一阵,群臣这才相信自己没有眼花,这是李旦的车驾。
    “皇嗣一反常态,大张旗鼓而来,难道说陛下要立皇嗣为太子了?”
    “真要如此的话,就是天下之福。”
    紧接着,群臣就想入非非了,朝立太子一事上去想了。
    要是问群臣,他们最想让谁当太子,是武氏还是李氏,绝大多数官员会赞成李氏,反对武氏。
    一是因为李唐王朝深入人心,人心思李,期盼李氏当皇帝。
    二是因为武氏仗势欺人,胡作非为,为百官瞧不起。
    一句话,武氏不得人心,李氏得人心。
    正是因为如此,每当提起立太子之事,象狄仁杰这些重臣,就会异口同声的反对立武氏为太子,极力主张立李氏为太子。
    此时,不少大臣看见李旦的壮盛车驾,脸上泛着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