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唐天子-第16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也正是因为看到此点,李隆基这才在形势大好的情况下,下令停止前进,回到长安,要处理国内问题。
    “自武氏当道以来,多以亲近得官,犯法而不究,致使律法不存,若陛下要大治天下,就得重树律法之威权,不论亲疏,一体同法,这是第三件。”姚崇看了一眼武则天道。
    群臣看看武则天,再看看姚崇,心想这人也真是够直的,竟然当着武则天的面说此事,也不怕武则天的老脸没处搁。
    “姚崇说得对,这的确是一个大问题,理应重立律法之威权,不论亲疏贵贱,一体同法。”武则天却是点点头,大为赞成这话。
    这问题是她一手种下的,她当然清楚如何处置。
    武则天对他的侄子们非常清楚,他们没有过人的才华,更没有立下大功,真要论起来的话,他们就没有资格取高位。然而,武则天的根基不稳固,她需要这些侄子为他摇旗呐喊,她不得不给高位。
    而她的这些侄子们,仗着她的势,胡作非为,没少干坏事。她心里其实很明白这点,只是从她的利益出发,她还得包庇,有时还得纵容。
    如今,武氏已诛,这遗留问题是该解决的时候了。
    “圣后英明。”武则天的气度让人心折,群臣颂扬一声。
    “圣后临朝,多用宦竖为喉舌,宦竖得以干政,还请陛下约束宦竖,不使他们干政,这是第四件事。”姚崇又道。
    女人主政,宦官弄权也就随之而生,这是中国的历史规律。
    比如东汉时期,东汉的皇帝多为壮年早夭,继承人年幼,大权落到皇后、皇太后手里。她们主政,毕竟不太方便,因为她们居于深宫之中,就需要宦官当喉舌,传达她们的旨意。
    久而久之,宦官就弄权了,结党营私,最后弄得天下大乱,“十常侍”之名也就这样留传下来了。
    即使以武则天之明,也是逃过这一规律。
    “甚好!”李隆基大为赞成这一说法。(未完待续。。)

第六十章 开元基调
    宦官乱政在历史上留下了很多问题,历朝历代都在预防。一开始还能防得住,到了后来,就无法防得住了,宦官会弄得天怒人怨,天下大乱,东汉、唐朝、明朝最是厉害。
    李隆基一朝有杨思勖和高力士这两个太监最为得宠,后人因此而指责李隆基重用宦官。其实,这种指责没有道理。
    宦官弄权,是指有野心却没有相匹配的才华的那些宦官,他们除了作威作福外,没有别的本事。
    而杨思勖虽是宦官出身,却是有着过人的军事才华,一手谋划了不少军国大事,他本人更是率军上战场,立下赫赫军功。
    李隆基对杨思勖是堂而皇之的重用,而不是象宦官弄权的那些皇帝那般使用,这点是不同的。
    至于高力士,此人有才华,更懂得进退,终其一生,都没有干政,有人赞他是“千古第一贤宦。”
    有关中伤李白之事,史书无载,多为后人的说法。若真是有的话,平心而论,还是李白的不是。宦官也需要人权的,也需要尊重,有事无事,李白要高力士给脱靴,高力士能爽吗?任何一个人遇到这种事儿,都会不爽的。
    姚崇提起此事,可以当作“预防针”使用。
    “第五件事就是律法败坏,威权不存,阿谀之辈横行,以此而取高位,愿陛下杜绝此事。”姚崇又道。
    武则天要当皇帝,大封她的侄子,而她的侄子又胡作非为。还得不到惩处。这律法形同虚设。于是乎。溜须拍马之风盛行,以此而取高位者不在少数。
    这些人,大多为武氏的爪牙,虽然武氏被李隆基诛杀了,但他们的爪牙还未除尽。
    “很好。”李隆基重重点头,大为赞成这话。
    群臣也是重重点头,非常欣赏。
    “第六件事就是自圣后主政以来,外戚用事。班序杂乱,臣请陛下少用近戚。”姚崇道。
    群臣把姚崇瞧瞧,再把武则天看看,心想这个姚崇是和武则天铆上了吧?所提之事,总是少不了武则天。
    “姚崇就是姚崇!”武则天却是极为欣赏,打量着姚崇,道:“此确为一大弊端。”
    “圣后英明。”姚崇一连提出好几个与武则天有关的弊端,武则天不仅不恼,反而还欣赏姚崇,这份胸襟令人心折。群臣心悦诚服的颂扬一句。
    “祖母心胸宽广。”李隆基也是感慨。
    武氏当道,仗着武则天的势。胡作非为,作威作福,他们见官高一等,这班序还能有用么?班序没用了,也就意味着威权不存了,也就意味着朝廷的威风不存了,接下来就是更多的坏事烂事,也就成了一大弊端。
    若是班序还有用,威权还在,管你是不是武氏的人,犯了事,先抓起来审问再说。如此一来,谁敢犯事?
    “第七件事就是圣后之际亵大臣,亏君臣之防,愿陛下以礼待大臣,如太宗故事。”姚崇把矛头又对准了武则天。
    武则天要当皇帝,就需要除掉那些挡她道路的大臣,除了重用周兴、来俊臣这些酷吏外,她还要重处那些大臣和他们的家人。有时候,所用的刑罚令人发指,为的是让人害怕,不敢再与她作对。
    要不如此的话,也就不会有“请君入瓮”这个成语了。
    请君入瓮是一个很残酷的酷刑。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就有必要以礼待大臣。即使他们犯了法,按律处置就是了,不必再另加惩罚。
    “说得好。”李隆基也是赞成这说法。
    只要是按律处置,不另加惩罚,同样能起到警戒的作用。
    “第八件事就是忠臣被诛,诤臣沮折,言路不开,臣请陛下效太宗故事,能听逆耳之言,纳群臣之谏。”姚崇又道。
    武则天掌管国政之后,阻塞了言路。倒不是她没有胸怀,不能纳谏,而是她不得如此做。
    在当时,忠于李氏的大臣多的是,若她效唐太宗故事,让群臣畅所欲言,可以肯定,绝大多数大臣会上奏,要她不要登基当女皇。与其如此,不如阻塞言路,她就可以独断专行,一心为登基做准备。
    为这事,杀了不少人,其中最冤的要数一代名将程务挺了。
    程务挺具有非凡的军事才干,是武则天最倚重的大将之一,他在北方那些年,打得后突厥不敢犯边。他被武则天杀害之后,后突厥杀牛宰羊庆贺不说,还为他立庙祭祀,
    他因何被诛杀?
    事儿也不大,只是因为他为裴炎说了几句话而已。
    裴炎主张武则天不应当女皇,她应该还政于李旦,这触怒了武则天,把他下狱。程务挺与裴炎的交情好,就上书为裴炎求情。武则天不由分说,把程务挺也给杀了。
    为好友求情这种事儿,哪朝哪代没有?
    程务挺竟然被诛杀,就是因为武则天要阻塞言路,要让人闭嘴。
    连程务挺这样她倚重的大将都敢杀,谁还敢触这霉头?
    “朕即位,要开创武功超越汉武,文治超越贞观的盛世,自是需要广开言路,博采众长。姚崇,你这一提议非常好。”李隆基对此言大为赞赏。
    一个人再牛,也就不可能把国家治理好,得纳谏,得博采众长。
    “第九件事就是高宗皇上崇道,圣后崇佛,佛道盛行,佛寺道观极尽奢华,耗费数百万,臣请陛下禁绝此事。”姚崇道。
    李唐王朝为了自我标榜,自称是老子的后人,因而推崇道教,道教盛极一时。
    武则天为了代唐,就推崇佛教,大修佛寺,佛教盛极一时,以此与道教抗衡。
    就这样,佛寺道观极为奢华,耗资巨大,是该禁绝了。
    佛道两教,在中国历史上极为有名,极盛之时令人震惊。当然,也有皇帝禁绝,比如梁武帝和周世宗柴荣。因为,他们在位之时,佛教太盛,已经到了无法忍受的地步,不得不毁佛寺,禁止佛教。
    “朕以为,无论是道教还是佛教,若要信仰自无不可。然,却不可坏国之根本,如眼下这般,佛寺道观奢华,富丽堂皇,有损国本,是该禁绝的时候了。”李隆基欣然采纳。
    人嘛,总得有个信仰,这没有错。但是,若是信仰已经危害到国本的话,那就不行了,需要禁止。
    “第十件事就是汉以外戚乱天下,臣陛下禁绝此事。”姚崇瞄了武则天一眼,这话意有所指。
    汉朝的外戚很厉害,比如王莽篡汉,到了东汉就更甚了,可以说,两汉王朝就是亡在外戚之手的。
    而唐朝,同样有此害,那就是武则天登基当女皇。武则天得势后,武氏横行,祸乱天下,这也是外戚,此事不得不防。
    群臣紧抿着嘴唇,生怕发出一点声响,把姚崇看看,再把武则天瞅瞅,有些为姚崇担心。
    武则天虽然不是皇帝了,但她还是李隆基的祖母,若她一怒,定要让李隆基治姚崇的罪,那么,姚崇不死也要脱层皮。
    “姚崇,你所言固然有理,然,你是知道的,我武氏只剩我一人了。”武则天瞪了姚崇一眼,一脸的伤感。
    武氏,除了武则天这个亲祖母不能动以外,其余的人都被李隆基杀光了,如今的武氏只有武则天一人了,何来外戚乱国之说?
    “圣后误也。臣是提醒陛下,要防止此等事重现。”姚崇忙分辩一句。
    “哼。”武则天瞪了姚崇一眼,冷哼一声,就没有了下文。
    群臣暗松一口气,武则天这心胸还真是不错。姚崇如此指责她,她竟只是不爽而已,并没有牵怒于姚崇。
    “姚崇所言极是有理,应当警醒。”李隆基重重点头,对姚崇更加欣赏。
    “姚崇,你有宰相器具。”武则天赞赏的打量一眼姚崇,瞄了瞄李隆基,意有所指。
    “不错。”群臣齐齐点头,大为赞同这话。
    姚崇才华非凡,让人心折。今日再听了他的十事,对他的钦佩之情更甚数分,众人心想姚崇具有宰相之才。
    “姚崇这十事,当为朕开元施政的基石。”李隆基不惜溢美之词,大赞特赞,道:“以后的施政,当以此为核心。”
    在历史上,“姚崇十事”就是开元盛世的基调,整个开元盛世就是围绕着这十事而来的。
    一提起唐朝的宰相,人们就会想到房玄龄、杜如晦两人,很少有人想到姚崇。其实,姚崇才是开元盛世的真正推手,和魏征推动“贞观之治”一样。
    可以这样说,若是没有姚崇,没有姚崇十事,就不可能有开元盛世。
    “陛下英明。”姚崇所言,句句属实,正是唐朝眼下的弊端所在,以后的施政围绕这十事进行,那是应该的,群臣全部赞同。
    就是与姚崇不对付的张说,也是重重点头。
    “你们还有甚事要说?”李隆基问道。
    群臣你望望我,我望望你,没有人说话。
    姚崇十事已经说得够好了,没人能说得更好。
    李显眼中光芒闪烁,嘴巴张了张,又闭上了,有些犹豫难决。
    “七伯,你可有话要说?”李隆基看在眼里问道。
    群臣的目光齐刷刷落在李显身上,人人有些惊奇,李显这个软蛋还能有甚高明主张?
    “陛下,能不能给宗室遇害子弟恢复名誉爵位,再厚葬?”李显想了想,一咬牙道。
    他一双眼睛瞪得老大,死死盯着李隆基。(未完待续。。)

第六十一章 张说论兵
    武则天要代唐,首先就要对付李唐宗室,她对李唐宗室大开杀戒,杀了不少宗室子弟。
    武三思和武承嗣更狠,二人更是有把李唐宗室斩尽杀绝的主张,在他们的经营下,李唐宗室死伤惨重,到如今,能活下来的没有多少人了。
    就是李旦和李显两人,之所以能活下来,不因为别的,只是因为他们是武则天的亲儿子。要不然的话,他们能否活下来,谁也说不清。
    就是这样,他们两人也是历尽千辛万苦,倍受折磨,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尤其是李旦,更是武三思和武承嗣的眼中钉,肉中刺,多次遇险,可以说是九死一生。
    对于恢复李唐宗室的名誉爵位,再厚葬一事,有很多人想做,却是不敢提。
    李旦一脸的恍然,却是嘴巴张了张,又闭上了,看着武则天。
    这事儿,不是他没有想过,他很想做,只是他不敢做。因为武则天虽然退位了,积威还在,李旦对这个母亲还是害怕。
    刷!
    群臣的目光齐刷刷落在李显身上,虽然不乏赞赏,更多的是担忧。
    李唐宗室虽然死了那么多,都是武则天一手造成的,要给他们恢复名誉爵位,还要厚葬,这是与武则天为敌呀。
    果然,武则天目光炯炯,盯着李显,神色颇为不善。
    李显一缩脖子,大气也不敢出。
    他和李显一个样,对武则天这个母亲,还是害怕的。一见武则天着恼了。他不能不惧。
    “七伯。你所言是一件大事。不能不做。”李隆基适时开口,道:“朕恢复李唐,自然是要给那些冤死的宗室子弟恢复名誉爵位,还要给他们厚葬。”
    其实,这些李唐王朝宗室子弟与李隆基没有多少关系,因为他是现代人。但是,政治上需要,这样做能让李隆基更好的凝聚人心。
    试想一下。李隆基恢复了李唐王朝,却是连遇害的李唐宗室子弟的名誉爵位都不敢恢复,这也太说不过去了。
    “你”武则天盯着李隆基,摇了摇头,无言一叹,闭上嘴巴,不再说话了。
    群臣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紧接着,群臣又是想笑。
    李隆基能把武则天拉下皇位,区区武则天的不满算得了甚?要是李隆基顾虑武则天满与不满,还能诛杀武氏、太平公主?还能把武则天赶下皇位?
    “谢陛下。”李显和李旦大喜。
    对于此事。两兄弟早就想做,只是不敢做而已。如今。李隆基做成了,他们自然是满心欢喜。要知道,那些被害的李唐宗室子弟中,有些是他们的兄长,是唐高宗的儿子,与他们非常亲近。
    接下来,又商议了一阵国策。
    “内政方面,已经商议得差不多了。余下的问题,要留待大朝会上,与群臣共议。”李隆基对内政方面很是满意,话锋一转,道:“下面我们就来商议,如何灭大食。”
    “灭大食?”群臣精神一振。
    尤其是泥涅师,更是精神抖擞。他这个亡国太子,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回归故国,如今终于盼到了,盼到唐朝要对阿拉伯帝国动手了,他归国可期,不能不兴奋。
    武则天眼中精光闪闪,精神一振。
    灭掉阿拉伯帝国,那是何等的令人振奋,即使武则天精神不济了,仍是兴奋。
    “张说,你再给他们好好说我们与大食一战的经过。”李隆基冲张说道。
    张说指挥了那一战,由他来说非常好。
    早就听说那一战很精采,众人的耳朵竖起来了,凝神静听。
    “那一战是这样的”张说微一沉吟,开始讲解经过。
    他思路清晰,才思敏捷,一通讲解是条分缕析,异常清楚。
    “虽然已经听你们说过这一战,此时听来,仍是让人心神激荡。”武则天颇为感慨。
    “是呀。”群臣齐齐点头,大为赞成这话。
    “与大食一战,我们虽胜,却是异常艰苦。”李隆基眼中精光闪闪,道:“因为大食是大唐的劲敌!如何灭掉大食,你们畅所欲言。”
    “陛下,以臣之见,这铺排军略,还是让某个自以为策论不凡的人来说。”姚崇提议,眼睛却是瞄着张说。
    他的意思很明显了,张说号称策论天下第一,拥有深远的目光,不凡的才智,更是跟随李隆基征战三年,对阿拉伯帝国的了解比别人深,由张说来铺排军略是最好的办法。
    然而,他与张说不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