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唐天子-第1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国老,你说得对:侄子不如儿子亲!”武则天不等群臣见礼,呵呵一笑,冲狄仁杰感慨一句。(未完待续。。)

第二十一章 立子
    “嗡!”
    武则天话刚落音,殿里就炸了。
    群臣个个惊诧不已,一脸的难以置信。
    众所周知,武则天偏向武氏,为此不惜纵容武三思和武承嗣这些侄子,这是武氏作威作福,横行不法的原因所在。
    而李氏却是处于劣势,李显虽是武则天的亲儿子,却是被武则天发配到房州去,一去十几年不能回京,等于是让李显自生自灭了。
    至于李旦这个儿子,武则天同样不把他放在眼里,想要喝斥就喝斥,想要训他就训他。就是武三思和武承嗣对李旦痛下辣手,武则天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而今天,武则天却是当着群臣的面,公然说出“侄子不如儿子亲”的话,这是破天荒的第一遭。
    这话意味着武氏在武则天心目中彻底失去了地位,意味着李氏的地位将会大涨。
    如此巨大的变化,群臣想到了“变天”这两个字,谁能不惊诧?
    狄仁杰也是好一通惊讶,嘴巴张了张,愣是没有说出话来。
    “侄子不如儿子亲”,这是狄仁杰用来反对立武氏为太子的重要依据,而且,狄仁杰不止一次说过这话,而是多次说过。只是,每当说出这话时,武则天不会公然赞赏,只会稍为赞同一下罢了。
    如今天这般公然赞同,还是头一回。
    “这意味着立太子一事陛下已经有了决断。”狄仁杰毕竟是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人,很快就想明白了:“太子之位非李氏莫属!”
    张柬之、宋璟、张说这些才思敏捷之人很快就想到这点,一脸的欣慰。
    立太子这事争论了快十年了。终于有了结果。而且还是他们支持的李氏胜了。他们不能不喜。
    “李氏当太子是必然,这只是成功了一步,还有第二步需要运作。”李隆基微微点头。
    这太子之位非李旦莫属,唯有如此,李隆基才能当上皇帝,开创开元盛世。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得先让武则天立李氏为太子,然而才能确定究竟是立谁。
    “不!”武三思和武承嗣听在耳里。如同雷霆轰鸣似的,摇摇晃晃,几欲晕倒。
    以前,是武氏占了上风,武三思和武承嗣春风得意,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如今,情势颠倒过来了,是李氏占了上风,武氏势屈。他们离太子之位更加遥远了,由不得他们不急。
    “敢问陛下。何出此言?”武三思急了,顾不得别的,大声问道。
    这话正是群臣心里所想,齐声附和。
    上次关于立太子一事发生了大争论,难有定论,武则天很烦。这才过去多少时日,武则天就有了决断,这期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哼!”武则天冷哼一声,如同炸雷似的,冷冷的瞪了武三思和武承嗣一眼。
    二人只觉武则天的目光如同刀子似的,一缩脖子,大气也不敢出。
    “两个狗东西,还有脸问。”武则天怒了,把武承嗣也给恨上了。
    “这究竟怎么回事?”武三思和武承嗣二人对视一眼,只见对方一脸的迷糊。
    他们到了现在,都没有闹明白问题出在哪里。
    从上次议立太子到现在时间并不长,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儿,让武则天对二人观感来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他们还真是想不明白。
    “难道是因为斋戒之事?”蓦然间,二人似有所悟。
    武则天坐下来,缓开金口,道:“立太子之事,一直在争论,这一争论就快十年了。这些年来,朕一直在思量,究竟是立侄子好,还是立儿子好,却是难有定论。近日,朕得一高人指点,心生一计,决心要试探一番。于是,要老七老八和那两个狗东西斋戒,朕想看看他们谁更诚心。”
    “果然是斋戒。”武三思和武承嗣恍然,脸色苍白,没有一丝儿血色。
    斋戒一事,二人做了什么,他们最是清楚,他们是整日里吃好喝好,养得白胖胖的,这诚心一瞧便知,不需多说了。
    对于此事,他们就算浑身是嘴也莫想辩解。
    群臣在武三思、武承嗣身上瞧瞧,再把李旦李显瞧瞧,一脸的恍然大悟,微微点头。
    武三思和武承嗣白白胖胖,李旦和李显饿得皮包骨了,谁心诚谁心不诚,就是瞎子也看得出来,怪不得武则天有如此感慨。
    “陛下这还是好的,要是我一定把这两个狗东西宰了。”群臣在心里如是想。
    作为被武则天寄予厚望的侄子,竟然如此没有诚心,群臣为武则天不值。
    “那两个狗东西买通看守之人,整日里好吃好喝,比起在自己的府里还要逍遥自在。”武则天脸色阴冷,目光如同利剑似的,在武三思和武承嗣身上刮来刮去。
    要是目光可以杀人的话,武三思和武承嗣都成了鸡零狗碎。
    “陛下,臣知错,知错。”武三思和武承嗣只觉天旋地转,忙跪在地上叩头请罪。
    要是可以重来一次的话,他们宁愿挨饿也不敢再做如此欺瞒之事。
    “老七老八,至诚至孝,饿了这么多天,都皮包骨了,仍是赤诚一片。”武则天打量李显和李旦,目光柔和,一脸的慈爱。
    “恭喜陛下!贺喜陛下!有此贤子!”群臣齐声道贺。
    “嗯。”武则天异常受用,重重点头。
    今日,武则天方知侄子不如儿子亲的道理,她是感受特别深,对于群臣的道贺要不受用都不成。
    “幸好国老时常提醒朕,朕没有在立太子一事上草率,要不然的话,朕后悔何及!”武则天又是一句感慨。
    要不是狄仁杰力阻。武则天早就立武三思为太子了。要是到了某一天发现。武三思竟然没有诚心。只是想得到江山社稷,武则天还不给活活气死?
    “武三思”武则天眼中精光一闪,大声喝道。
    “臣在。”武三思一个激灵,颤抖着道。
    “听封。”武则天眉头一挑。
    “甚?甚?甚?陛下还要封赏武三思?”
    “我有没有听错?我耳朵出毛病了?”
    群臣听在耳里,惊诧不已,个个一脸的迷糊。
    “陛下,不可呀。”
    “陛下,武三思狼子野心。心怀不轨,没有诚心,对陛下不孝,陛下万万不可封赏他。”
    “是呀,陛下。如此不仁不义之辈,理应重重处置,不可封赏。”
    群臣忙谏阻,声若雷霆。
    “封赏我?”武三思也懵了,一脸我没听清的样儿。
    “我听错了?”武三思冲武承嗣问道。
    “好象似乎可能没有错。”武承嗣愣好半天这才回过味来,紧接着就是大喜。道:“陛下还是没有忘记我们,一定是要立你为太子。”
    说着说着。武承嗣就是羡慕忌妒恨,恨不得与武三思换换。
    依他想来,武则天必然是封武三思为太子,要不然的话,为何要在武氏失势之际封赏武三思呢?武三思当上太子,就没有他武承嗣什么事儿了,由不得他不气愤。
    “甚么?封我为太子?”武三思愣愣的,紧接着就是欢天喜地,红光满面,噗嗵一声跪在地上,冲武则天叩头,道:“谢陛下隆恩!臣一定紧守陛下江山,一定要让江山流传万古。”
    “哎!陛下糊涂了。”群臣也认为武则天是要立武三思为太子,一脸的不甘。
    “噗哧!”唯有狄仁杰、张柬之、宋璟、张说这些才智不凡的大臣把武三思这副春风得样儿看在眼里,大为不屑,失笑出声。
    “武三思呀武三思,你真是一头蠢猪。”李隆基看在眼里,狠狠摇头,一脸的讥嘲。
    “武三思,你没有诚心,没有孝心,可朕不能没有仁心。念在你是朕的亲侄儿的份上,朕封你为梁王。”武则天淡淡的道。
    “我是太子了!是太子了!”武三思欢喜难言,在心里大吼。
    “甚?梁王?不是太子?”过了好半天,武三思这才回过味来,当场就懵了。
    武三思满心以为武则天会立他为太子,却是没有想到只是封他为梁王,他大为失落。
    “我明白了。”有大臣反应过来,大为欢喜,道:“陛下这是念在亲戚的份上,给他一个王位,让他们享受荣华富贵。这辈子,他就到此为止了。”
    “怎么了?不满意?”武则天脸一沉。
    当然不满意了,要立为太子才叫满意,区区一个梁王,绝对不满意。
    可是,武三思不敢说出来,一脸的苦涩,道:“谢陛下厚恩!谢陛下厚恩!”
    “武承嗣听封。”武则天瞪着武承嗣道。
    受封是大好事,无数人想要而不可得的美事儿,然而,武承嗣却是心惊肉跳,一脸的沮丧,跪在地上。
    他也明白过来了,他的人生就止步于此了,不会可被立为太子了。
    “封武承嗣为魏王。”武则天冷冷的道,一点也没有热情,好象这是施舍似的。
    没错,这就是施舍!
    以武三思和武承嗣二人的弄虚作假,武则天对他们是失望透顶,完全可以把他们削职为民,却是念在旧情的份上,封他们为王,这是实打实的施舍。
    “谢陛下。”武承嗣有气无力的谢恩。
    武则天收回目光,站起身,大声道:“立太子一事,是该决断的时候了。朕意已决:太子当立子!”
    “陛下英明!”武氏不得民心,而李氏很得人心,群臣一直在为立李氏而努力,今日终于成功,群臣大为欢喜,齐声颂扬。(未完待续。。)

第二十二章 立谁?
    立太子这事儿争论了十年,终于有了结果,不仅群臣开心,就是武则天也是长舒一口气,这个难题总算是解决了。
    然而,武则天开心得早了点,难题马上又来了。
    “敢问陛下,是立庐陵王还是皇嗣为太子?”有大臣心急,立时问道。
    “这”武则天嘴巴张得老大,把李旦和李显瞧瞧,半天说不出话来。
    李旦和李显都当过皇帝,要是立太子的话,两人都有资格,武则天一时难以决断。
    “陛下,臣以为长幼有序,太子当立庐陵王。”狄仁杰上前一步,大声上奏。
    “长幼有序?”武则天点点头,道:“有理。”
    李显是唐高宗第七子,是武则天的第三子,若是按长幼有序的话,的确是该立李显。
    “国老此言差矣。”一个大臣上前一步,大声反驳狄仁杰。
    群臣一瞧,这个反驳之人并不是朝中重臣,而是一个地方大吏,群臣大为陌生,又是好奇,问道:“此人是谁?他好大的胆子,竟敢反驳国老。”
    狄仁杰才智非凡,而又功勋昭著,在朝中的威望很高,他的话很少有人敢反驳,这个大朝反驳,还真是让人想不到,群臣惊奇不已。
    “他是姚崇。一个很能干的地方官员。”有大臣认得姚崇。
    “姚崇?”李隆基听在耳里,大为惊奇,睁大眼睛把姚崇好一通打量。
    只见姚崇身长八尺,很是高大威武。而又不乏儒雅之气。看上去既象文士又象武将。而且。其人还有一身正气。
    “好一个姚崇,不说才能,只是这长相就让人肃然起敬。”李隆基在心里暗赞。
    姚崇是李隆基朝的头号大臣,也是“开元盛世”最有名的大臣,与房玄龄、杜如晦齐名。后人认为整个唐朝虽然人才济济,若论宰相的话,只有房玄龄、杜如晦、姚崇和宋璟四人最为了得。
    由此可见,姚崇是如何的了得。
    李隆基再把张说瞧瞧。眉头皱了皱,暗自寻思:“这两货会不会再命中犯冲?”
    姚崇号称唐朝最有才干的宰相之一,却是与张说是死对头。两人到死都在相互算计,遂有“生张说不如死姚崇”的典故。
    两人之间的仇恨说到底,就那么一点儿小事,还在两人不得势的时候,张说参过姚崇一本,自此以后,两人就是势成水火,相互敌视。
    张说一生参过的人还会少吗?记张说的仇也没有多少。姚崇一辈子被人弹劾还会少吗?姚崇又不记别人的仇。却记住了张说,两人就因此事而结了一辈子的仇。
    李隆基曾经亲自把两人叫到一起。给两人排解,要两人放下这段恩怨,却是没用。两人当着李隆基的面答应不记仇了,背着李隆基还是爱怎么斗就怎么斗。
    “姚大人,你此言过也。”狄仁杰也是一愣,敢如此直言狄仁杰不对的人并不多,立时反问道:“自古以来,长幼有序,汉高因之不废惠帝,姚大人不会不知道吧?”
    “国老,你此言更加不对。”姚崇却是声调有些高,反驳更加得力了,道:“汉高早欲废惠帝,因留侯之计而不得不放弃。惠帝即位,吕氏当道,诸吕乱政,赖周勃陈平方才重安刘氏,文帝即位,大汉得安。国老,姚某说得可对?”
    汉高祖刘邦对汉惠帝刘盈很不满意,认为他是个软娃娃,撑不起汉家江山。事实也证明,刘邦是对的。刘邦想要废掉刘盈,立刘如意为太子。却是因为张良一计,吕太后请出“商山四皓”为刘盈助威,刘邦最后不得不放弃废刘盈的想法。
    刘盈太软弱,他就一傀儡皇帝,大权落在吕太后手里,吕太后大封吕氏,诸吕作乱,差点篡了汉家江山。直到吕太后死了,周勃陈平两人发动政变,这才把吕氏势力铲除,立汉文帝,汉朝这才安宁。
    “这”姚崇说的是事实,狄仁杰无法反驳。
    能说得狄仁杰无法反驳的人并不多,群臣大为诧异,把姚崇好一阵打量。
    “姚崇不愧是大唐名相,这口才非常好。”李隆基大为赞赏。
    “姚大人,你这话不对。前朝不立长而立幼,是以败亡。”张柬之忙来帮腔。
    “张大人,你此言差矣。”宋璟立时接过话头,反驳道:“杨勇虽是长子,却是无才无德,奢华无度,文帝不得不立杨广。杨广才智非凡,弱冠平南陈,一天下,率军北征,大破突厥,威名天下传。即位以后,杨广收西域,设郡县;开大运河、北击突厥、东击高丽,前朝之强,千古罕有。就是太宗皇上,对杨广也是赞赏颇多。”
    隋炀帝在后人心目中是一个奢华无度的暴君,然而,平心而论,隋炀帝对中国历史做出的贡献很大,就是唐太宗也是佩服。
    隋炀帝还在弱冠之时,就率领几十万大军平定南陈,统一国家。那时候,他率领下的隋军号令严明,秋毫无犯,百姓称颂。而且,他平定南陈后,把南陈的图书收集起来,派人整理,这为南北朝大乱之后汉文化的恢复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为了收拢南陈读书人的心,他与南陈读书人谈诗论赋,这些读书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因此而归心,这对江南之地的稳定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隋炀帝继位之初,多有建树,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收回西域,这是隋文帝想做而没有做到的事情。而且,隋炀帝还在西域设立郡县,这是中国历史上的创举,自此以后,郡县制在西域推行开来。
    至于建大运河、北击突厥、东征高丽,都是利国利民的大事,尽管隋炀帝因为东征高丽而失败。却是不能抹煞他的历史功绩。
    “敢问张大人。若是杨勇继位。前朝能有如此多的功绩么?”宋璟大声质问。
    “这”张柬之哑口无言。
    杨勇在才情上远远不如杨广,这是公认的,若杨勇继位,很有可能没有那么多的建树。
    “那以宋大人之见,该当立谁?”有大臣问道。
    “以宋某之见,当立皇嗣。”宋璟大声道:“皇嗣谦恭孝友,从无失德,而陛下赐皇嗣仪比太子。居东宫,不是太子实为太子,何须再议太子一事?”
    李旦自从被废以后,十几年来就居于东宫,仪比太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