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香港商战风云录(中)-第3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囊括五项大奖。邵氏名利双收,《貂蝉》被影 评家誉为“极具艺术品味的佳片”。邵氏标榜要娱乐,不要艺术,实际上, 娱乐片拍得好,艺术价值必寓于其中。邵氏推崇票房价值第一,并非要扼 杀艺术,他要艺术为票房服务。      邵氏熊掌与鱼兼而得之。在以后的20年间,邵氏年年获得“亚洲影展”、  “金马奖”中的某项或多项大奖。大奖扩大了影片的声誉,使其票房价值 大增。      1959年拍的《江山美人》,又是李翰祥与林黛合作。该片又破票房纪录, 短短一周,突破40万大关。在第六届亚洲影展上,又传佳讯,再夺最佳影 片奖。该片在西方影院上映,致使许多西片公司纷至沓来购买拷贝。 
… 页面 165…

     自此,邵氏在强手如林的香港影坛,处大哥之位而无人可撼动。      邵老板还参与“香港小姐选美”活动,发掘出明星莫愁。邵氏趁港姐 出炉之热,开拍《香港小姐》,又大大轰动,票房银纸高砌。      1963年,邵氏推出黄梅调国语片《梁山伯与祝英台》,邵氏大胆启用新 演员,由女星凌波反串梁山伯,乐蒂饰祝英台。《梁祝》又赚得盘满钵满, 双摘亚洲影展、金马的大奖。      邵逸夫对政治不感兴趣,回避现实。他的灵感多来自别人的影片。他 是影城试映室的常客,平均每天要看两部以上的影片,最多时一天看了9部。 因此有人悦,邵逸夫是世界上看电影最多的人。      如此频繁地看电影,实在是一件苦差事。邵氏乐此不彼。一有灵感了 就叫编导如法炮制。邵氏回避现实,但坚信“饮食男女”是人人感兴趣、 千古不衰的题付,他在审阅脚本时,常会写下类似的话:“此处增加床上 戏。”“弄缠绵些。”在片场监督拍片,常会下这样的指令:“衣服再薄一点。”  “换一件透明丝衫。”      六叔兴趣于此,编导演职人员唯有投其所好。而六叔所好,又是他认 定的观众所好。唯此,即使不轰动,票房收入仍可确保。邵氏虽也热衷角 逐大奖,但绝不会以牺牲票房为代价。      邵氏曾说过拍艺术片是“票房毒药”,一些高雅之士反唇相讥:“邵老 板拍的娱乐片才是票房毒药,他为了赚钱,不惜毒害涉世不深的青少年。”      1977年,邵逸夫被任命为香港艺术节主席。许多人对贩卖“票房毒药” 的邵氏担任如此高雅职位颇有微辞,嘲讽之声不绝于耳,充斥传媒。最有 代表性的,数王敬义的一首讽刺诗 《为香港,为艺术,力名誉——献给香 港艺术节主席》,刊于这年第81期《南北极》杂志上。现摘其一段如下:          我忽然听见          在隆隆的喧声中          小女明星的低语          夹着叹气          她们一直争议的          是脱与不脱的问题          八佰港市的薪金          水银灯下的裸体          以及所谓的处分和纪律          对你,她们          瞪大了人工美的眼睛          而香港就此洗脱了文化沙漠的恶名          但艺术节的锣鼓和管弦          终压不住你旗下女明星的抗议          还有那些床上戏,她们说          你总不该完全不理          艺术节金碧辉煌的节目单上          也应占有一席之地      平心而论,邵氏当年拍的一些“艳情片”,与90年代兴起的三级片比, 
… 页面 166…

根本算不得什么。邵氏要女星暴露,也只是小脱而已,并非今日概念的脱 星。1991年,叶玉卿小姐在《情不自禁》中一脱出名,红得发紫。其后, 李丽珍、李莉、翁虹、陈雅伦等小姐,步其“脱”尘,名声大噪。      这些脱星均不是六叔捧红的,邵氏在80年代未基本“息影”。正如冰冻 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些脱星之所以敢“奋不顾身”,六叔是起了铺路石的 作甲,有昔日邵氏女星的小脱,才有今朝新星的大脱。      某位与六叔“过不去”的评论家,说“色情与暴力,是邵氏公司前进 的两只巨轮。”所谓暴力,就是动作片。香港警匪片、武打片盛极一时,其 中以武打片影响最大。香港三级片的范围很宽泛,不少宣扬暴力的武打片 也被列入三级片,现在港产武打片在内地已家喻户晓,人们喜闻乐见,习 以为常。如果今日内地人,看到当年传媒对邵氏动作片的批评,大概会认 为是小题大作。      邵氏是港产动作巨片的开山鼻祖。      1966年,邵氏的武打片《天下第一拳》推向海外市场,立即引起轰动。 过去的武打片,受片场狭小、资金短缺的局限,总给人小家之气,邵逸夫 受好莱坞鸿片巨作的启发,在 《天下第一拳》摄制中突出“场面大、节奏 快”,果然不同凡响。      传媒对 《天下第一拳》大声喝彩。却有个叫“何观”的影评人,在《新 生晚报》的影评专栏上,对邵氏影片“吹毛求疵”。      何观直言不讳批评邵氏的影片,U阴柔为主,缺乏阳刚气,是女明星的 天下,长期如此,很不正常。如美国好莱坞,从不偏重女主角与男主角, 而是根据需要而定。既可男主角带头,如奇勒基宝、马龙白兰度等;也可 以是女主角领衔,如伊丽莎白·泰勒、玛莉莲·梦露等。但绝不会像邵氏 那样,满场脂粉气,只捧女主角,而忽视男主角。      难道他没看我们的 《天下第一拳》?邵逸夫冷静下来,觉得何观的影 评很有见地,故找到邵氏的制片主任邹文怀,要他去打听何观这个人,想 与他面谈。      何观是张彻的笔名,张彻从台湾来港发展,曾导演过一部黑白片《野 火》,反响甚微。他无片可导,便写影评为生,是个寂寂无名的小人物。      小人物却有将才的大气。他见着影坛霸主六叔,不卑不亢,言语仍如 影评一般犀利且中肯。他指出,邵氏如只走“红粉佳丽”路线,将会走进 死胡同。      邵逸夫道:“张先生的高见,我们早两年就有悟察,故推出《天下第一 拳》。由于员工的鼎力,我们第一部武侠片就业绩不俗。美国350间戏院一 齐上映,我们要赶印1000个拷贝,忙都忙不过来。这部片居然是当年全美 七大卖座片之一。据说,这一拳,将美国的武术传播组织打出了5万多个, 简直是奇迹。”      张彻喷了六叔一头雾水:“依我看,此片属粗制滥造之作,一时爆响, 只是西方人好奇。长此以往,要保持住好势头,只有靠高质量。”      邵逸夫见惯了唯唯诺诺的下属,倒欣赏张彻快人快语的性格,尤欣赏 他的内才。邵逸夫要邹文怀拉张彻加盟。费一番周折,张彻归属邵氏旗下。      当然,说归说,做归做。是驴是马,得让它遇逼。邵逸夫还不认为张 彻以后会怎么了不起。      1966年,张彻看中一个剧本《独臂刀》,六叔同意投资;张彻启用名不 
… 页面 167…

见经传,还只是邵氏艺员训练班学员的王羽,六叔又应允。      次年,《独臂刀》公映,一周票房统计,超逾100万,刷新香港电影史 票房纪录!张彻成为香港影坛第一位百万导演(以第一轮票房收入为基数), 王羽则成为第一位百万小生。两位默默无闻的小导演、小演员,一下子荣 登演艺圈大哥的宝座!      从1967—1974年,是张彻在邵氏最风光的岁月,他连连推出卖座片《十 三太保》、《大决斗》、《马永贞》、《少林五祖》等片。张彻得大名,六叔获 大利。      动作片、娱乐片,成为六叔的两棵摇钱树。      某行家说:邵氏能取得惊人的商业成就,是邵逸夫“票房毒药论”的 业果。他还倒过来理解票房毒药。若按照香港三级片的标准,邵氏那些极 度渲染血腥残暴的动作片,也属于票房毒药。                                   嘉禾之争      60年代中与70年代初,是邵氏的鼎盛期。港产的20部卖座影片,至少 一半是邵氏出品的。邵氏影城摄影棚发展到15座,外景也11个;员工1700 多人,且不计签约的编寻及演员。步行穿越影城,快步行走也得40分钟。      有人说邵氏能执香港影坛之牛耳,是因为财力雄厚。此话不尽确切。 在50年代,财大气粗的邵氏南洋电影公司,就在群雄的“封手”下,“苟延 残喘”。      如今邵氏的成功,是邵逸夫仿效好莱坞,成功地走了商业电影的路线。      与党派有关连的电影公司所执行的路线,都是宽泛意义上的“政治电 影”。他们在香港的商业氛围下,都未能成大气候。尤其是文革时期,左派 电影工作者高擎为政治服务、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大旗,所拍的进步电 影,不为“深受金钱至上毒害”的港人所心动。这种状况,在商品经济欠 发达的内地亦如此,人们并不欢迎政治说教意味太重,而无娱乐性的影片。      真正使邵氏感到威胁的,是自由派电影公司电懋。陆运涛走的也是商 业电影路线,在60年代初,邵氏与电懋旗鼓相当,竞争激烈。按照当时的 状态,两者或你死我活;或两败俱伤,让第三者趁隙突几而起。      大概是天意安排邵逸夫做香港影坛霸主。1964年6月20日,电懋老板陆 运涛及夫人,在台湾遇到空难。同机罹难的,还有远东银行老板邱德根的 夫人裘锦秋。      邵逸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道:“1964年6月,我和陆老板一起去台湾参 加金马奖。台湾方面安排了两个活动,一是去花莲看风景,二是去金门参 观,陆老板去了花莲,我去金门。要是我和陆老板同坐一架飞机,哪里还 有命?”邵氏接下说了一席赞扬陆先生的不朽业绩、高尚品德,以及深为 痛惜的话。      邵氏是否真心,就不得而知。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陆氏的死,为邵 氏消除了“心头之患”。从此,电懋群龙无首,每况愈下。邵氏称霸香港影 业,无人与其争锋。      谁知太平日子没过几年,后院起火,他的得力干将邹文怀,弃他而去, 另立山头,与邵老板分庭抗礼。圈中人笑道:“这叫作一鸡死,一鸡鸣,吵 得六叔不安宁。” 
… 页面 168…

     邹文怀的出走,与方逸华的受宠大有关系。       《影视巨富——邵逸夫传》中有一段这样的文字:      “60年代的邵氏影城有所谓的 ‘众香团’、‘女儿国’之称。      “经邵逸夫亲手捧红的女星一串串、一批批。      “邵逸夫整日偎红倚翠,群芳相伴。      “由于他绅士般的风度,出众的仪表,不知迷倒了多少女人的芳心。 邵逸夫当然艳福无边,温柔无限。      “传闻中的风流韵事,数不胜数。关于他的花边新闻,如滚滚春潮般 荡漾在香港的八卦刊物上。      “而影圈中人则言之凿凿,煞有其事。      “但邵逸夫对香港影视界的大才子黄沾这样说:‘我风流而不下流。’      “此话出自邵逸夫之口,相信可圈可点了。”      众女之中,最受宠的当属方逸华,方逸华并非那种万般风情的女子, 她是女强人。      方逸华祖籍广东,1931年生于上海,母亲方文霞是30年代上海“舞国 红星”。方逸华随母姓,无人知道她父亲是谁。40年代末,方逸华随母来新 加坡发展,1952年认识邵逸夫,那时的方小姐是歌舞厅的歌星。邵老板是1957 年赴香港重创事业的,在狮城期间,邵方两人,如胶似漆。      邵老板来港,不久,方小姐也来港做英国 (香港)百代唱片公司签约 歌手。1965年,方小姐还为邵氏公司出品的《小云雀》一片作客串演出。      邵氏公司第二号人物是制片主任、宣传部长邹文怀,员工凭他签的单, 就可去财务报帐。六叔器重邹文怀,觉得他非池中之物,有“策反”野心。 原因是邹文怀等一群意气相投的骨干,嫌影城食堂伙食不好,午餐就到负 责冲印及器材的总工程师赵耀俊家去吃,员工称其为“午膳俱乐部”。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即便邹氏等人不去赵家午膳,作为影城君王的 六叔,疑心稍重,也不会放心让邹氏代他长期行使大权。于是到1969年, 六叔拉方逸华正式加盟邵氏,让她处一人之下,千人之上。邹文怀签的财 务报单,需经方逸华重签,方可拿到钱。邹文怀作出的制片计划,处处受 方逸华的制约。      邹文怀窝了一肚子的人,在赵家午膳时,向同僚宣泄。午膳俱乐部的 人本无策反之心,现在形势逼迫,真的就谈论起另立门户的大事。      受内地文革的影响,员工把邹文怀一伙称“造反派”,把方逸华一派称  “保皇党”。两派明争暗斗,分外热闹。员工中,有做骑墙派的,有做逍遥 派的,还有做告密党的。      1970年初夏,捕捉到邹氏“谋反”讯息的邵逸夫,拿邹文怀开刀,炒 了邹氏的鱿鱼,6月,邹文怀离开邵氏,带走数个“死党”——何冠昌、梁 风、赵耀俊等,另创嘉禾公司。原先追随邹氏密谋的导演、演员人数不少, 实际投奔嘉禾的寥寥无几,武星王羽便是其一。      王羽为嘉禾拍了《独臂刀大战盲侠》一片。马上引发官司,邵氏状告 嘉禾,控其抄袭了邵氏《独臂刀》一片(主角为王羽饰)。邵逸夫特地从英 国请来大律师代理,圈中人道:“六叔这下非把邹文怀置于死地不可。”      双方对簿公堂,唇枪舌剑,厮杀得比《独臂刀》的打斗场面还紧张热 烈。邵氏与嘉禾第一场纷争,结果却是邵氏败诉而落幕。      圈中人又道:“嘉禾只是一时取胜,嘉禾人寡财薄,怎敌老牌帝国邵氏 
… 页面 169…

公司?六叔吹一口气,也会把嘉禾吹散架。”邵逸夫也以稳操胜券的口气对 手下说:“凭嘉禾七八个人,几支破枪,成不了器。”      他们都低估了邹文怀。      邹文怀40年代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追随邵逸夫多年。他熟悉邵氏 的制片原则与操作方式,也看到其中的不足。邵逸夫是仿效好莱坞鼎盛期 的模式,而到60年代,在电视的冲击下,好莱坞各大公司均陷入危机,不 得不采取制片人的方式。进入70年代,香港也开始出现电影危机,独领风 骚的好岁月行将结束。邵逸夫仍陶醉在辉煌的往昔中,邹文怀却未雨绸缪 ——率先推行制片人制度。      有人说,邹文怀采取制片人制度,是财力不足逼出的。这也算其中因 素之一。      所谓制片人制度,就是谁投资,谁将享受该片的权益。邹文怀的方式 很灵活,可全资,也可合资,嘉禾出厂标并主持摄制。掌握影片生杀大权 的,不再是制片公司老板,而是金钱。影片的权益划分,按双方出资出力 的多寡而决定。制片人制度现在早已盛行于港台,内地的相当一部分影视 剧的产生,也得益于制片人制度。      制片人制度,解决了制片公司经费匮乏的矛盾,也减少了风险。      嘉禾人少心齐,惨淡经营,最初搞的几部影片,大都业绩平平。      真正使嘉禾起死回生的,是李小龙的加盟。      李小龙是从港赴美的留学生,从小喜好武术,在美国西雅图、洛杉矶 开武馆,独创快捷凶猛的截拳道,并掀起西方的功夫热,有东方功夫大师 之称。      李小龙另一大爱好是拍电影,想做好莱坞动作片的大明星。但他仅主 演过一部电视剧《青蜂侠》,在电影中做了一些跑龙套的无名角色,怀才不 遇,郁郁不得志。      由友人的牵线,邵氏与李小龙都有合作的意向。李小龙开出自己的条 件,每部片酬1万美元。邵逸夫算盘一向极精,认为李小龙漫天要价,只肯 出2500美元。并吩咐手下的人,叫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