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香港商战风云录(中)-第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郑裕彤从此就会双手牢牢捧住这只聚宝盆不放吗?自然不会我们透过 1993年香港传媒对郑氏家族资产的综合统计,便可洞悉出郑氏把拳点砸在 何处。       “郑裕彤,广东顺德人。业务范围:地产、酒店、控股、珠宝、博彩。 新世界发展主席,周大福企业主席股东。持有40%新世界发展、26%万邦 投资、9%善美电脑、10%新加坡新达城市发展,透过新世界待47。5%亚洲 电视股份,另持有信德企业股权。北美方面,耗资27亿港元收购美国华美 达酒店。在浅水湾和旧金山拥有独立花园洋房。估计财产有165亿(港元)。”                                     地产骄子 
… 页面 126…

     郑裕彤投资地产,觉悟甚早。      1952年,他在珠宝行业尚未完全站稳脚跟,就涉足地产,投资跑马地 的蓝塘别墅,面积达4万平方英尺。稍后,他又觅得一块旺地——位于铜锣 湾伯和街、百德新街与剑得佐治街的金三角建一幢香港大厦。      珠宝业的盈利,为他投资地产提供了颇丰的资金,他不断扩大规模。1965 年的银行危机,1967年的香港事件,使他的地产业受挫。宫人纷纷抛售不 动产,而抢购珠主首饰类的浮产,郑氏受益匪浅,他审时度势,结果把盈 利压在市道黯淡的地产上。      郑裕彤说:“投资要看准机会,尽量在最低点购人,最高点放出,总而 言之,所有行业的兴衰都在周而复始地进行着。”      郑氏趁低吸纳,地产回春,价值冲天。郑氏的这番话,与其他成功的 地产商如出一辙。几十年来,涉足地产的商人少说有数干,成功的只有几 百,而能成地产巨子的,屈指可数。平心而论,郑裕彤、郭得胜、李兆基、 李嘉诚、陈曾熙、王德辉、胡应湘等,当时的资本并不比他人雄厚,他们 之所能获巨大的成功。在于他们的远见卓识,励精图治。     减然,世上哪有地产常处低潮,可趁低吸纳的好时机?若真是这样, 就无人敢做地产商。地产常处旺市,地产商才大有作为。因此,趁低吸纳, 绝不是等低吸纳。只要看准地盘和形势,高位吸纳也是有大利可图。     今天的高价,就是明天眼中的低价一一这是充满活力的地区的地产规 律。      1970年,郑裕彤以1。37亿港元的惊人高价,从太古洋行手中购得九龙 尖沙咀“蓝烟囱”旧址。蓝烟囱是太占的一间轮船公司,该地盘仅是一片 破旧不堪的码头和厂房。      郑氏在地盘上建新世界中心:丽晶洒店、新世界酒店、几万平方英尺 大型购物中心、几千个商业单位。郑裕彤在1985年自豪地宣布:新世界酒 店平均出租率达94%,营业额1。47亿港元;丽晶酒店出租率为90%,营业 额3。47忆。另外,商业单位租金年收入逾1亿港元。      撇开这些都不算,光这块地盘,10年后价值已上涨10倍多!      在购入蓝烟囱地盘的同一年,郑裕限邀请友人何善衡、何添、郭得胜、 杨志云等人,合股成立新世界发展有限公司。郑氏任董事局主席。1972年, 股市处开埠以来最好的牛市,郑氏“借牛”上市,集资1。6亿港元。      1976年,新世寻收购启德大厦及友邦行,在地产界威名大振。      继新世界中心后,郑氏兴建了港岛碧瑶湾高级住宅区,区内有大小造 型精美的楼字50幢,占地80万平方英尺,区内配有游泳池、网球场、儿童 乐园等游览憩息设施。      1984年,郑裕彤与香港贸易发展局达成协议,投资18亿港元,在湾仔 兴建香港国际会议展览中心。1986年,英伊丽莎白女皇亲自为中心奠基。3 年后,查尔斯王储与戴安娜王妃夫妇为中心落成揭幕。郑裕彤被传媒誉为  “英皇室的宠儿”。      整个建筑群,除拥有7层的会议展览中心外,还有31层的新世界海景酒 店、25层的君悦酒店、39层的办公室大楼、37层的豪华住宅单位大厦。中 心设施富丽堂皇、典雅华贵,尤正面那块世界最大的玻璃墙,面积达两万 平方英尺,有8层楼之高,令入叹为观止。 
… 页面 127…

     国际会展中心,与交易广场、汇丰大厦、中银大厦、奔达中心,并列 为80年代香港最杰出的五大代表性建筑。会展中心,也是亚大地区同类建 筑的艺术精品。      这些豪华气派的建筑,为郑裕彤带来巨大声誉。从70年代起,人们谈 起郑氏,多说新世界郑裕彤,而少提周大福郑裕彤。地产骄子的风头,显 然比珠宝大王更劲。                                     不赌之赌      郑裕彤在商界有个绰号——鲨胆彤。郑氏好大喜功,却不鲁莽,几乎 未曾闪失过。      赌王何鸿燊也以胆大著称,何氏与郑氏是老友。何氏赚华人赌客的钱, 自然尚嫌不足过瘾,便把眼光盯住阿拉伯人的腰包。阿拉伯盛产石油,富 得流油。不过许多阿拉伯国家教派禁忌甚多,禁止国外的时髦娱乐玩意。 理想国度当数伊朗,国上巴列维进行“白色革命”,大力倡导西方生活方式。      于是赌王就把鲨胆彤邀上,前往伊朗,终于从巴列维政府取得30年经 营赛马的专利权。何鸿秉与郑裕彤合资5000万美金,建成一座现代化赛马 场。      赛马场开张大吉,岂止倾倒伊朗国民,赛马风靡整个阿拉伯世界。各 国的阿拉伯豪客都赶到德黑兰赌马,赌资之巨,令人咂舌。何、郑二公, 喜得眉开眼笑。已列维国王也常来观赛,兴致由来,打算嘉奖何、郑二公。      何氏、郑氏得到国王陛下授勋的喜讯,在港特制了礼服,飞赴德黑兰。 不巧,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授勋搁浅,国工忙于平定动乱,不料却愈来 愈难于控制局势。1971年1月,巴列维国王流亡国外,宗教领袖霍梅尼回国 接管政权。      政变发生后,赛马场还热闹过3个月。但好景不长,一天,新政权派人 冲击赛马场,砸烂电算机,赛马寿终正寝,何、郑二公的5000万美金如肉 包干打狗,一去不回。      为弥补老友的损失,80年代,何鸿燊逼走叶汉之时,“说服”叶汉将他 名下的股权转让给郑裕彤,叶汉套现3亿港元。郑裕彤从此成为澳门娱乐公 司的大股东之一。另三位大股东,仍是何鸿燊、霍英东、叶德利。      赌业盈利极高,郑氏不间赌业经营,每年坐享其利。      郑氏大尝甜头,1987年,第三次与赌王合作,投资6亿澳元 (折30亿港 元),到澳大利亚悉尼开赌。整套工程包括可容20D张赌台、1500部角子老 虎机的亚大地区最大赌场,以及一幢600套房间的五星级酒店,若三期工程 全部完成,耗资逾40亿港元。      90年代,越南全方向开放,鼓励外商赴越开赌。何氏又拉郑氏联盟, 捷足先登,第一期投资2亿港元,在海防市建筑赌场与酒店。海防原是法国 殖民军官度假胜地,越南政府决定把它重建为远东旅游海滨城,国内资金 匾乏,只得借助外国阔佬的财力。      郑裕彤自己从不赌博,却频频插手赌业。有人开玩笑道,鲨胆彤如此 嗜赌,赌王阿,该把赌王桂冠扯一角下来给郑氏遮头。      郑裕彤曾对他的行为如是解释道 (《东周刊》1993年9月29日版):“这 个世界根本就是 ‘大有大赌,小有小赌’,做生意便是赌博的一种,甚至每 
… 页面 128…

次买一幅地的决定,本身已有赌博的成份。”                                     金盆不弃      如果说,地产业是郑氏的一座金矿的话,那么珠主行便是他的一只金 盆。珠宝行为郑氏掘得第一桶金,为他在地产大展拳脚奠定基础,故郑氏 对珠宝独有情钟。      郑裕彤说:“在我一生的事业中,最感兴趣的有两方面,一是珠宝,一 是地产。”      从盈利的角度,珠宝不敌地产。但珠宝收益稳固,不似地产大起大落。 进入80年代,香港珠宝业形成四分天下的格局,竞争日趋激烈,尽管如此, 郑氏仍捧牢珠宝而不弃。      香港眼下有金铺(珠主行的统称)3000多家,最大的有周大福、周生 生、谢瑞鳞、景福等4家。周大福创始人为郑裕彤岳父周至元,周生生创始 人为周至元的亲戚周方普,“二周争锋”,第二十章曾涉及,故从略。下面 谈谈谢瑞鳞、景福两家。      谢瑞磷为香港珠宝业后起之秀。在60年代初,谢瑞鳞还是个打金作坊 的小伙计,他勤勉好学,满师后不久,独立开设打金工场,承接香港及境 外珠主商的订单。1967年,地产烂市,谢氏低价觅得九龙红■的一个铺位, 开设第一间门市。      80年代未,谢瑞麟的年营业额达20亿港元,在港九拥有多间分行。铺 位装饰模仿周大福,铺面大,极堂皇。谢瑞鳞正值富年,他与其他珠宝大 亨不同,他既精制作,又善销售,大有后来者居上之势。      景福金行创办于50年代,创始人为美丽华酒店集团的杨志云。景福有 家族其他事业为后盾,实力较雄厚,六七十年代,与周大福、周生生成三 足鼎立之势。      80年代,杨志云逝世,景福开始走下坡路,正如“百足之虫,死而不 僵”,景福仍是港九珠宝行的一支劲旅。      早年,郑裕彤曾独领“钻石皇后”之风骚,现在各大金铺都经营钻石 生意,与周大福平分秋色。金铺竞争之激烈,还可表现在广告上,任何一 种传媒,都可见到“珠光宝气”。据统计,香港珠主业每年花在广告上的费 用,高达3000万港元。      金铺多于米铺,多得顾客都无暇注目。偏偏劫匪老盯住金铺下放,使 众金铺雪上加霜。80年代,金铺劫案每年最多80宗,最少20宗;1991年高 达100宗,1992年开年不吉,1月,周大福中环金行被劫珠宝1100万港元; 不久,该行佐敦道分行被劫首饰500万港元;4月,周大福再次遭灾,铜锣 湾分行被盗400万港元珠宝。周大福的中环、佐敦道两行保险期刚过,又未 续保,1600万港元之巨的损失得不到丝毫赔偿。      浩大的损失,反映出周大福管理之疏漏。郑裕彤从70年代起,不再直 接主理周大福,90年代,更是处半退隐状态,在董事局会上,郑裕彤狠狠 批评了周大福的首脑。以后,周大福严加防犯,虽不能担保劫匪下上门, 但至少不会发生投保脱节的重大疏漏,一旦出事,就可以“嫁祸”于保险 公司了。      这一年同一时期,谢瑞鳞有5问金行遭盗劫,周生生、景福各有1间被 
… 页面 129…

劫。被劫珠宝较少,且都投了保,故损失甚微。      传言,这些劫匪在内地就是杀人越货、为警方所追缉的犯罪团伙。故 各金铺草木皆兵,听到内地口音的劫匪便避退三舍。      事实上,任何内地旅客迈进香港金铺,都会受到上帝般的接待,不论 购金还是睬金,均受到热情周到的服务。香港的金铺不宰客,成色及重量 与所标的完全相符。内地旅客虽少有买钻石的豪客,由于人数多,购金者 众,渐成为香港金铺最大的金客,金铺老板及职员,绝不敢怠慢。      内地的金价,比香港金价要贵20%至30%,且首饰做工粗糙,故赴港 旅客,十有八九购金。      1994年第5期香港《资本》杂志一篇文章称:“据估计,1992年本港黄 金人口总量达340多吨,其中一半是以首饰形式进入中国市场,而当中则有 60吨是由中国旅客从香港购入后带回国内 (内地)预计1994年人口香 港的200吨至300吨黄金中,将被带回中国的黄金亦达90吨左右,使香港黄 金的销售额,一半是来自中国大陆的旅客。”      谢瑞麟在接受美国《华尔街日报》访问时指出,该公司在港的销售量, 一半是来自内地的旅客。      周大福、周生生、景福等金行的状况亦如此。      目前,内地仍不允许境外金商以独资或合营的方式进入内地市场。目 前唯一准许的只是合作承包制——也只有周大福一家,传闻是郑裕彤在老 家顺德大撒慈善银纸,而作为改革的试点。       《资本》杂志的文章称:“本港金商周大福便是在8年前 (1987年)与 顺德伦教镇政府合作设立金饰工场,通过人行(人民银行)发出黄金首饰 厂牌照,在当地实行来料加工承包制即是说,港商提供原料、管理人 才、设计人才与资金等,而中方提供地方与人力,进行金饰制造。”      周大福虽未打入内地销售市场,总算放进了一个盈利的金蛋。谢瑞麟、 周生生均要迟半拍。谢氏与黑龙江的同业携手合作,却始终拿不到牌照, 持牌人仍是中方。周生生在福建马尾开设陈展室,只能宣传该行首饰,却 不能售金。1995年,周大福又先行一步,在广州最繁华的商业街——北京 路开设珠宝金饰陈展室。      香港的金商,莫下垂涎内地的巨大市场,企盼内地早日开放金市。就 目前来说,难度甚大:一、内地金价与国际金价悬殊较大;二、人民银行 不会轻易放弃黄金买卖的主导地位:三、内地金饰的制作零售行业承受不 了境外金商的冲击。      香港的金商有足够的耐心等待。郑裕彤曾表示,希望今后在内地,周 大福成为同业的第一大金行。      郑氏家族的庞大事业,由郑裕彤与他的儿子郑家纯、郑家诚分头打理, 郑家纯绰号“纯官”——是亚洲电视的女艺员“册封”的。有关郑氏家族 入主亚视,本书第五十一章将会言及。(详情请参阅广州出版社出版、祝春 亭著《鲨胆大亨——郑裕彤传》) 
… 页面 130…

                    第四十五章胡氏合和 东山再起虎生威      的士大王胡忠,在事业的巅峰时突然拍卖掉所有的士及车牌,转行地 产。胡忠的儿子胡应湘组建合和实业公司,并在1972年股市高潮中“骑牛 上市”。合和股票炙手可热,升值10多倍!于是“假合和”在股市大行其道, 把合和拖进了深渊。合和原是华资地产五虎将中的帅虎,如今岂肯退缩? 胡氏稳住阵脚,待机而动,终于东山再起,重现虎成。                              香潜地产业与香港经济      香港房地产业在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该业占香港固定财产的2/3。以物业交 易与物业收租所创的生产值,在地产高峰期的1980年占本地生产总值的22。 7%,低 潮的1983年占19。5%。      官地收入是港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1971年至1989年的18年间,港府卖地收入 共266亿港元,占同期财政收入的10%。1980年至1981年比例竟高达35%。除卖地, 港府还直接或间接向土地、物业征收多种税项,另外,港府还有物业及投资收入。故 有人说,港府之所以能实行低税制,是有土地这座“金矿”为资金后盾。      地产与建筑业并肩发展,1975至1982年间,地产市场兴旺,建式业持续8年繁荣 发展,建筑总开支从40亿港元增加到248亿港元,增长5倍以上。      房地产业与金融资本互相溶合和互为依赖。在金融业贷款业务中。地产、建筑业 所占比重很高。1981至 1989年,地产发展、建筑业贷款以及楼字按揭贷款的总额, 占“在香港使用之放款额”30%至35%,地产兴旺,金融业景气。反之,地产市道下 滑,就会出现大量呆帐,甚至触发银行危机。      房地产业与股市关系非常密切。1989年,在股票上市的298家公司中,地产建筑 业103家,即34。56%。该年地产建筑股总市值为1874亿港元,占股市总值6077亿港元 的308%,在各类股票中比重最大。在不属房地产的上市公司中,亦有不少兼营地产。 因此,每当地产市道高涨,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