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香港商战风云录(中)-第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接着,内地爆发文化大革命。      1967年,香港发生“五月风暴”,导致港人大批移民国外,地产市道一 落千丈,供过于求,而且有价无市。当时,司徒拔道一幢花园独立洋房只 值60万港元。      幸得郭得胜作风一贯稳健,未在危机爆发前过于扩张。又幸得郭氏的 拉链、尼龙生意积攒下不少盈利,调来作为新鸿基的流动资金。1965年至1967 年难关,新鸿基共建了20多幢大厦,略有盈利——与损失惨重的同业比, 这已是相当不错的业绩。      五月风暴,继而酿成大暴动。当时谣言四起,移民潮汹涌澎湃,地盘、 物业更是一钱不值。      走?还是留?三剑客焦虑地聚在一起商量。      “留!”三人心念出奇的一致。现在地盘、物业无人问津,正是趁低吸 纳的大好时机。      于是出现戏剧性场面,别的业主纷纷抛售地盘、物业,三剑客大肆盘 进。到1968年,局势稳定,地产回潮。三剑客不慌不忙逐个出售低价盘进 
… 页面 121…

的物业,又不慌不忙在地盘兴建工业大厦,成为工业楼宇市场的一霸。      从1965年—1972年,新鸿基楼字营业额高达5。65亿港元,平均每年做 了7000万港元的生意,一问实收资本300万港元的小地产公司,有这样的业 绩,令人刮目。                                     劳燕分飞      进入70年代的新鸿基,无疑是间业绩不俗的中型地产公司。三剑客同 舟共济,齐心协力,才有这番业绩。人们看好新鸿基,地产市道转旺,三 剑客必有大的作为。      却传出三剑客分道扬镳的消息。      1970年,冯景禧退出新鸿基的经营,另立一间新鸿基证券有限公司。 数年后,李兆基效仿冯氏,自立一间恒基兆业地产公司。      业界风生水起,议论纷纷:       “人可患难,却不可共享富贵。”“家业大了,盈利多了,即使是亲兄 弟,也分不平。”“什么桃园三结义,现在干得红红火火,却闹分裂。如同 古话: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一山难容二虎,何况三虎哉?三剑客,都不是等闲之辈,他们都是有 王侯雄心之人。他们合股,是势单财薄下的权宜之计,而非终身抱负。三 人合在一起,若产生矛盾,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令业界佩服的是,直至今 日,他们有的离世,有的在世,都未透露任何有关“摩擦”的内幕。      1976年,冯景禧向记者谈三人分手的原因,不管可信不可信,这是三 人集团唯一透露的信息。冯说:“集团已具规模,大家职务开始分工,我是 负责财务及投资方面的业务,而另外两位则负责地产发展我们发现倘 若业务过于集中,大家实难相互兼顾因此决定证券与地产分手,各谋 发展,但精神上仍为一家,休戚与共”      1972年,旧公司更名,注册为新鸿基地产发展有限公司,正式亮出地 产旗号。注册资金由500万港元增加到3亿港元。三大股东仍是郭得胜、冯 景禧、李兆基。      9月,新鸿基地产股票上市,原计划集资1亿港元,股民看好新鸿基地 产股票,结果集资10亿港元。      其后,新鸿基地产股票市值不断攀升,冯景禧、李兆基趁高抛出股票 套现,所得现金,注入各自的公司。三剑客经济上彻底独立,已成现实。      1973年4月股市狂泻,大股灾中,新鸿基地产股票下跌惨重。郭得胜损 失颇大,自不待言,但他却认为这是暂时的现象,反而倾资大量趁低吸纳 新鸿基地产股票。这样,郭得胜牢牢控有新鸿基地产。                                     各得其所      1970年初,冯景禧成立新鸿基证券公司,正值股市大旺之际,证券公 司如雨后春笋冒出,竞争非常激烈。股市无常,证券公司出头快,衰亡也 快。新鸿基证券,一直执同业牛耳,1980年纯利为2。122亿港元,负责买卖 全港总股票交投的1/3。      1970年,冯景禧还组建了新鸿基财务公司,开展汇兑、存放款等多项 
… 页面 122…

业务。经过10余年发展,冯景禧申请到银行牌照,将财务公司改为银行。      1982年3月29日,香港数家大报头版刊登一条要闻:“新鸿基财务今日 正式成为新鸿基银行。”头版刊有新鸿基银行有限公司主席冯景禧的大幅照 片,照片右侧是冯景禧签名的广告文字:      “自1970年新鸿基财务有限公司成立以来,我们不断成长截止去 年底,新鸿基财务的客户存款总额超过31亿港元,总资产达42亿港元以上。 这些数字,为新鸿基银行奠下稳固的基础。为求更有效率地统筹行政工作, 新鸿基银行中区总行大厦将于本年第三季开幕”      1979年,冯景禧成立新鸿基保险公司。      证券、银行、保险,冯景禧实现了他的金融王国的梦想。此外,冯氏 集团还控有中国企业有限公司、新鸿基亿利商品公司、新景丰发展公司等。      冯景禧积极开展国际间合作,与新鸿基进行合作的国际公司有:美国 的美亚股票公司、亿利商品公司、美林证券公司、万国宝通银行,法国的 百利达集团、通用保险集团。他的集团成为国际金融的枢纽。      股市风云莫测,1973年大股灾,冯景禧在3天内损失4亿港元。      冯景禧毫不气馁,重振雄风,业务又蒸蒸日上。在新鸿基银行成立的 第二年,香港发生港无风暴,挤提风潮四起,华资银行又纷纷陷入绝境。 力求生存,冯景禧向法国百利达求援。他付出50%股权的代价,也让出了 银行首脑的宝座。      冯景禧与郭、李二人分手以来,遭受两次重大挫折。他的决策、经营 都没什么过夫,只能解释为他的时运不佳。      冯景禧是个敢于向命运挑战的人,他决不认输,就像他青年时去台湾 贩鱼苗、香蕉一样。才一年多时间,他就调动资金,重新购回新鸿基25% 的股权,又成为最大股东。为寻求国际大银行的庇护,他与阿拉伯银行达 成协议,让出15%的银行股权,使新鸿基银行成为该行在远东的桥头堡。      冯景禧走出阴影,准备重建蒙受损失的金融帝国。岂料上天不成人之 美,1985年8月5日,冯景禧在加拿大温哥华办公务时,脑溢血猝亡,享年 仅63岁。      冯景禧留下10多亿港元的遗产。三剑客的能力魄力,不分伯仲,郭氏、 李氏家族,都跻身百亿富豪之列。冯氏逊其一筹,大概也只能用时运来解 释。      用“老马识途”来形容郭得胜,再贴切不过。      三剑客分手,郭得胜正好花甲之年,他一人独挑新鸿基地产的大梁。      郭得胜在三人集团时,就采用“人弃我取,人取我弃”的方针。1967 年香港发生暴动,地价大跌,郭氏逆市而上,趁低购入大量地皮。次年地 产复苏,地价飘升,新鸿基拥有的地皮价值翻了近10倍。      1973年、1979年股市地产高峰期,郭得胜趁高抛出股票地皮套现。不 久,股市崩溃,地产遭殃,股票地皮跌至谷底,郭氏又趁低吸纳。      六七十年代,炒楼花炒得满城疯狂,是非不断,不少地产公司见楼花 走俏,脱手之后便“烂尾”,故市民对“炒期楼”持有戒心。郭氏知悉这一 情况,即改弦更张,将新鸿基地产由地产发展(兴建楼字出售)扩展至地 产投资 (兴建楼字出租)以及酒店投资(兴建酒店经营)。      郭得胜决定建一幢收租用的“招牌大厦”。他在官地竞投中,投得湾仔 高士打道8389地段,兴建了一幢50层高的现代化商业大厦——新鸿基中心。 
… 页面 123…

     新鸿基并拥有60个地盘,如全部完成,总楼面积可达1417万平方英尺。      据港刊综合统计,进入80年代,新鸿基地产已是10大上市公司之一。      1972年上市时,注册资本才3亿港元,可18年后的1990年,市值已超过 220亿港元,增长70倍。再从纯利收入看,1974年至1990年的16年问,增长 了41倍,盈利己达24。65亿港元,平均每年复式增长超过26%。这个比例, 比郑裕彤新世界的18%,胡应湘合和与陈曾熙恒隆的24%,李兆基恒基地 产的25%还要高,仅次于李嘉诚长江实业的29%。      正如“老马也有失蹄时”,郭得胜在与合和的合作中,错失了一个大发 展的机遇。合和主席胡应湘,在80年代初就高擎起进军内地的旗帜,并拉 郭氏购入合和的11%股权。郭氏见胡氏光打雷不下雨,又把股权售回给合 和主席胡应湘。      80年代后期,胡氏终于把追求了多年的广深珠高速公路、虎门沙角发 电厂C厂、广州市环城高速公路等大型项目拿到手。合和声誉鹊起,股票飙 升,令郭得胜大跌眼镜。郭得胜的儿于郭炳湘找到胡应湘,要求把转让出 的股份再购回,但此时的股价已非昔日的股价了。      郭得胜“马失前蹄,后蹄夹起”,他在80年代未趁低全面收购帝苑酒店、 新城市广场的股份。郭氏宝刀不老,再显神威。      天有不测风云,1990年10月30日,郭得胜心脏病突发下治,享年79岁。      庞大的事业由他的三个儿子继承,据香港 《信报》1995年1月3日报道,  “排名第三(第一为李嘉诚家族、第二为凯瑟克家族)是郭得胜的三个儿 子郭炳湘、郭炳联、郭炳江,又较1994年升一级,主要是旗下新鸿基地产 市值仍达100Q亿港元以上,继续保留香港最大地产公司的地位,郭氏三兄 弟家财仍由一个基金管理,市值480亿港元,仍是香港最富的家族。”      昔日三剑客,迄今唯李兆基一人仍活跃在香港商界。      李兆基的座右铭是:“先疾后徐,先声夺人,徐图良策。低潮时吸纳, 高潮时吐出。”      李兆基慈眉善目,沉着稳健,但他一旦发威,便有“黑鲨”之势;李 兆基不善辞令,口齿木讷,但他一开尊口,便有万钧之力。      1972年,三剑客分家,李兆基获5000万港元的地盘、物业。这年底, 他与胡宝星组建水泰建业有限公司,胡宝星任董事局主席,李兆基为副。      时值香港股市“热得发昏”的时节,胡、李两人趁热将永泰上市。上 市不久,李兆基趁股民头昏脑热之际,大量抛出永泰股套现。不久,股市 崩溃,李氏又趁低吸纳。一抛一吸,斩获匪浅。      丰兆基不甘永泰的副职,于1975年成立恒基兆业有限公司,李氏自任 主席兼总裁,股本1。5亿港元,地盘20个,还是个未上市的私人公司。      股灾之后,公司上市不似原来那么便捷,需耗费相当的时间、人力、 物力。公司下上市,就无集资之便,难以借钱生钱。李兆基决定走捷径— —借壳上市。他选的这个“壳”,便是他为第二大股东的永泰。      李兆基以一些物业换取永泰1900万新股,成为永泰最大股东。他顺理 成章成为永泰主席,胡宝星改为董事,大权旁落。      1981年6月,李兆基抓住股市牛市和地产旺年的有利时机,趁热将恒基 兆业上市,集资10亿港元。1988年8月,恒基兆业全面收购永泰建业,合组 为恒基兆业发展有限公司。李兆基借壳上市,成为股市收购战中的成功典 范。 
… 页面 124…

     李兆基扩充地盘别出心裁,官地拍卖场上难见他的踪影。他是长年累 月雇用“巧舌”游说;日楼业主出售旧楼,各个击破,然后将整幢旧楼拆 卸清出地盘。      李兆基与李嘉诚是长年老友鬼鬼 (好友),可他们在商场上决不含糊, 1993年,李嘉诚着手收购美丽华酒店,李兆基“横刀夺爱”,硬是把快成李 嘉诚囊中之物的美丽华揽进自己怀抱。      1995年人夏,香港马鞍山烽人骤起,李兆基建成新港城第四期最后一 座楼字,李嘉诚在对面拥有海柏花园楼盘。恒基、长实两军对垒,展开售 楼大战。香港一家周刊称:“交情一向不错的香港首富李兆基及李嘉诚,今 次为了促销手上马鞍山楼盘,各不相让。恒基率先减价出售新港城,又搞 大抽奖,送黄金,李兆基更表示信心十足。但长实随即还招,你平我更平  (便宜),一路吼(盯)住新港城动静来减价。”      李兆基频频挑战李嘉诚,可见恒基实力不浅。      据1995年1月1日香港《快报》,以家族所控公司市值排列1994年十大财 阀金榜,第一名、李嘉诚家族,公司市值2252亿港元;第三名、郭炳湘(郭 得胜长子)家族,1129亿港元;第四名、李兆基家族,580亿港元。      又据1995年1月3日香港《信报》,以家族所占股份的中值计,郭得胜家 族为480亿港元,李兆基家族为400亿港元,李嘉诚家族为242亿港元。      另据同期美国 《Forbes》的世界富豪排行榜,李兆基以65亿美元排第 七,李嘉诚以59亿美元排第10位。      郭得胜、李兆基都是低调之人,名气远逊于李嘉诚,而实力,绝不比 李嘉诚逊色! 
… 页面 125…

                     第四十四章珠宝大王 新世界再创世界      郑裕彤赢得珠宝大王的名衔,他并不就此满足,他涉足地产,成立新 世界发展有限公司。新世界的得意之作有:丽晶酒店、新世界酒店、碧瑶 湾高级住宅区、香港会议展览中心等。他还和赌王何鸿桑联手、赴伊朗开 设博彩业,后又涉足澳门赌业。他曾任亚视的主席,又大举进军北美星洲。 地产珠宝业,仍不释手。                                   香港黄盖市场      香港与伦敦、纽约、苏黎世并列为世界四大黄金市场。      早在战前,香港就是东南亚地区的黄金集散地。二战爆发后,黄金进出口一度受 到港英当局的管制,1969年4月开始放宽。直到1971年,港英当局取消管制,历史悠 久的金银贸易大为活跃,外国金商大批云集香港,使香港迅速进入国际黄金市场行列。 1982年入口金条达122多吨,1991年更高过300。9吨。香港黄金买卖主要集中在三个市 场进行。                                一、香港金银贸易场      位于港岛孖沙街的香港金银贸易场成立于1910年,会员商号保持193名,为目前 世界四大金市之一。该场买卖的黄金以纯度99。9%为准,故又称99金市,其交易黄金 重量以两为单位,报价单位为港元。这里有现货交易,也有期货交易。由于金价波动 过大,投机成分日浓,属买空卖空者多。1991年和1992年的成交量大约在24000万两 左右。                                 二、香港期金市场      1980年,港府批准成立香港期全交易市场,地点就在香港商品交易所同一大厅内。 期金纯度不低于95。5%,每手为100盎司,粤语公开叫价,美元为报价单位。初定为 英国认可仓库交收,后改在本地永亨银行交收。与99金市一样,多属买空卖空性质。                                 三、本地伦敦金市      开始于1974年,参与市场交易的多是外国知名金商,少数为本地银行和华人大金 商。与99金市与期金市场不同,元需集中在特定场地进行,该金市交易活动采取类似 外汇对敲方式,主要通过电话、电报、电传进行。      此外,香港还有银行及1500多家金铺通过各种方式参与零散黄金买卖业务。      本书第二十章对郑裕彤的前半生作了简单介绍。郑裕彤最初是周大福 金铺的学徒,后娶老板周至元的女儿为妻,当上乘龙快婿,郑氏进而靠自 身的拼搏,成为誉满香江的珠宝大王。      郑裕彤从此就会双手牢牢捧住这只聚宝盆不放吗?自然不会我们透过 1993年香港传媒对郑氏家族资产的综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