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血 作者:老茅-第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田雄,马得功两人不敢躲闪,只得硬挨着,不一会儿,两人脸上全是鞭迹,翁之琪、殷洪盛等人对于两人姗姗来迟也是深感不满,无人为两人求情。

  连抽了数十下,黄得功才停了下来,森然的问道:“告诉本帅,为何会如此来迟。”

  田雄如何敢说出自己心中的小算盘,只得连连磕头,马得功迟疑了一下,如果说出来,他无疑能减轻罪责,只是他一向听从田雄惯了,怕田雄以后恨自己,嘴唇慑懦了一下,最终还是将嘴吧闭紧。

  “好,好”黄得功气急反笑:“你们没话说了,来人,田雄、马得功两人不尊军令,故意贻误战机,拖下去,斩!”

  

  懒得分了,两章合一

  第二卷血战中原 第十三章选择

  “大帅,饶命啊,末将跟随大帅多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还望大帅开恩。”听到要斩自己,田雄、马得功两人顿时慌了起来,大声哀求起来。

  “大帅,田大人,马大人这次不遵军令,固然有罪,只是眼下与鞑子刚刚交战便阵斩大将,极为不利,还望大帅手下留情,给两位大人一个戴罪立功的机会。”翁之琪再也不能坐视,连忙求情,并用手捅了一下殷洪盛。

  殷洪盛这次部下损失惨重,对于田雄,马得功两人心中本来暗恨,只是见到翁之琪暗示自己,也不得不为两人求情:“大帅,阵前斩将不吉,还请大帅三思。”

  “请大帅开恩。”其余副将也替两人求起情来。

  黄得功脸色依然铁青,却是和缓了不少:“好吧,念在尔等以往的功劳上,死罪可免,活罪难逃,来人,拖下去,一人打五十军棍。”

  一次斩两名总兵,黄得功还没有这么疯狂,何况这两人跟随黄得功多年,也不可能说斩就斩,刚才说斩两人也是一时气急而已,见到翁之琪等人求情,刚好就坡下台。

  “啪,啪。”的军棍声传来,棍棍入肉,田、马两人紧咬着牙关,一声不吭,为了表示对黄得功的尊重,皇帝并没有在黄得功军中派驻军法官,行刑的人都是黄得功的亲兵,他们对两人毫不留情,五十军棍打完,田、马两人已是皮开肉绽,动弹不得。

  明军徐徐撤退,清军上下都松了一口气,暗道侥幸,若是明军的援军先来半个时辰,他们就危险了,见到明军撤退,若是以往,清军早已追下来,此时却不敢丝毫动弹,直到明军在视线消失,孔有德才派出探马,命令部下原地休息。

  经过一役,孔有德部老实起来,甚至没有离开过山坡一步,就在原地等待与多铎汇合,多铎听到孔有德部被伏击,也是大吃一惊,连忙加快赶路,在第二天一大早就与孔有德相汇。

  多铎本以为孔有德部就算是被明军袭击,只是其本部有五千人,又有大量火枪火炮,即使有损失也不会太大才对,哪知道他们的伤亡不但在三成以上,而且丢掉了四门大炮,若不是及时占据山头,还有可能全军覆没。

  多铎虽然看不起汉人,但对汉军八旗的战斗力还是心中有数,他们的战力虽然不如满八旗,可是比起蒙古八旗来,还要高一些,这样一支强军差点全军覆没,这一捧就犹如冷水浇头,多铎也变得谨慎起来,虽然到了济南城下,却没有马上攻城,只是试探着往城中打炮,城中毫不示弱,也马上开炮还击。

  一时济南城硝烟弥漫,双方的大炮你来我往,清军红衣大炮虽然zhan有射程远的优势,可是城中却zhan有火炮多的优势,缴获清军的四门红衣大炮因为没有合适的炮弹暂时无用,可是其余大小火炮合起来却有七十五门之多,只比红衣大炮差一线的大将军炮也有二十多门,依靠城墙的优势,勉强可以与清军的红衣大炮展开对射,最终还是城中的火炮占据优势,在损失了两炮红衣大炮后,清军的炮击也不得不停止下来。

  在清军围困济南时,另一个战场也开始了,顾君恩带回去的粮草让大顺军上下都为之一振,二万石粮食虽然不多,但用来发动一场小战役足够了,更重要的是,与弘光朝形成默契后,大顺军暂时摆脱了两面作战的尴尬,在弘光朝廷明确发出与清军才是不共戴天的敌人后,大顺军统治的一些地区叛乱也平静下来。

  这倒不是这些地方就认可了大顺军的统治,清军是吴三桂借来为先帝报仇的说法以前颇迷惑了不少人,许多地区驱逐大顺军后直接与吴三桂或者清军接洽投城,他们幻想清军退下去,他们就能成为大明的功臣,只是弘光朝的表态将这层华丽的外衣击碎,在弘光朝的大军离他们还远的情况下,他们不知何去何从,一时只有沉浸下来。

  在这种有利的情况下,李自成当然不会坐等清军的进攻,他亲率大批精兵猛将源源北上,主力取道同州,白水准备与吴三桂、阿济格部大战。

  另一路大顺军在山西垣曲向北推进;第三路大军则出现在河南,大顺军旌旗飘扬,连绵十余里,渡过黄河后向铜瓦厢进攻。

  不得不说,此时的大顺军兵力依然雄厚,远远超过了吴三桂与阿济格的联军,而后续的舒克萨哈部还没有到达河南,大顺军正是抓住了这条难得的机遇,以三路进军的方式向清军展示自己的力量。

  吴三桂与阿济格顾此失彼,他们的主力当然要对付李自成亲率的大军,河南,山西两路就暂时顾不上了,清军也刚刚拿下河南不久,本来就根基不稳而且兵力稀疏,清军的兵力许多都是由残余明军和地方乡绅地主的自组团丁转化而成,根本没有多少战力,急得刚刚委任为清军河南巡抚的罗绣锦频频向清廷发出求救的信件。

  只是远水不解近渴,十月中旬,大顺军发动怀庆战役,连克济源、孟县、清军怀庆总兵金玉和领兵在柏香镇与大顺军交战,双方血战一天,结果清军全军覆没,总兵金玉和、副将常鼎、参将陈国才等人连同所部二万多兵马无一逃脱,全部身死。

  这一役,几乎将河南清军机动兵力一扫而空,吓得卫辉总兵祖可法连夜率军逃到泌阳固守待援,郑州、洛阳等大城也直接暴露在大顺军的攻击之下,消息传到京城,清庭顿时大哗,而多铎在济南城毫无进展的消息也传到了清廷,此时许多满清贵族趁机老调重弹,提出将北京抢光,撤回关外。

  多尔衮左右为难,撤回关外是绝不可能,只是无论是大顺还是南明,现在看来都不是想像中的弱,他犯了分兵的大忌,两路进攻,可能两路都不能取胜,如果要主攻一方,那应该先主攻哪一方。

  第二卷血战中原 第十四章岔道

  历史上,在怀庆之战后,多尔衮毫不犹豫的下令正要进军江南的多铎转向,对李自成形成夹攻,之所以如此,是南明不但文括武嬉,毫无进取之心,而且还对清廷存有幻想,送来大批财物指望借清兵之手剿灭流寇,更不敢越黄河一步,将整个山东和南直隶的一部分地盘都放弃。

  此时多尔衮的选择却是艰难的多,明朝非但没有如历史上那样向清廷提出借兵剿寇的请求,更是直接指出与满清不共戴天,最主要的是明朝不但占领了南直隶全部地区,兵锋还越过黄河,进入了河南,甚至占领了整个山东,山东离京城比李自成要近多了,这是多尔衮难予容忍的。

  “来人,传洪承畴、宁完我、范文程、冯铨等人来摄政王府共商大事。”多尔衮所点的几人全是投靠满清的汉人,在战略决策上,多尔衮更愿意相信这些投降的汉人大臣,而不是老想抢一把就回满洲的满人贵勋。

  “奴才遵令。”数名戈什哈连忙领命退出。

  听到摄政王相招,洪承畴等人不敢怠慢,很快来到摄政王府。

  “奴才(下官)参见摄政王。”

  自称奴才的是宁完我和范文程两人,称下官的是洪承畴和冯铨两人,宁完我,范文程投靠的早,又是破落秀才出身,不用在意脸面,反而为能自称奴才沾沾自喜,冯铨是在满清进入北京才投靠,虽然赋闲在家,却曾任大学士,对于奴才的称呼还有一点不适应,洪承畴自视甚高,他身上至今还穿着大明的衣冠,自然不会自降身份称奴才。

  对于各人的称呼,多尔衮也不在意,此时他还没有下令剃发易服,投降的官员太多,清廷一时准备不了那么多衣服,许多人的官服都是用原来的衣服稍改一下就接着穿,洪承畴倒也不算特例。

  “诸位劝本王早日一统中原,本王知道诸位的一番苦心,本王也照做了,只是眼下我两路大军皆受挫,必须作出调整先攻一路,诸位以为该如何调整?”

  怀庆大败,多铎受阻这两条消息这些人自然早已得知,听到多尔衮要调整策略也毫不意外,怀庆大败损失了两万多人,虽然这两万人除了一千多八旗兵马外,全是新投的杂兵,损失还不如孔有德大,只是这却是一个不好的兆头,眼下大清借着击败李自成的东风入关,以前和大明交战又是屡战屡胜,正是如日中天之时,若是多败上几次,即使是没有伤筋动骨,对于清军的声誉也会产生严重的影响。

  只是这个问题谁也不好回答,清军消灭了李自成最精锐的部队,又将李自成从北京赶了出去,让李自成从有望定鼎天下重新变成了一个地方势力,可以说双方仇深似海,而南明对于大清的善意也毫不领情,不但称大清为蛮夷,南明皇帝还亲自发出驱除鞑子的号召,让本来有志于投降大清的士绅重新变得观望起来。

  两边对大清的这种态度,显然不是满人想打谁就打谁,你不打他,他不一定不打你,若是说错了追究起来,谁也吃罪不起,一时之间冷了场,谁也不想先说。

  多尔衮知道这些人的顾虑,笑道:“各位不必担心,不管对错,本王都不会怪罪。”

  宁完我清了清嗓子:“禀摄政王,奴才以为,当先灭李自成,伪明不足惧。”

  “哦,怎么讲?”多尔衮大感兴趣,宁完我的方略正和多尔衮以前的想法相同,只是一时不能决定。

  见到摄政王感兴趣,宁完我精神一振:“回摄政王,伪明自从建朝以来,内乱不止,先有史可法被马士英驱逐出朝,又有高弘图、刘宗周等东林党辞官,文官如此,武将也不逊多让,刘良佐,刘泽清被杀,其部纷纷叛乱,左良玉更是高举清君侧的大旗,从武昌率数十万大军南下,若不是伪明还有运气,左良玉死的太早,此刻伪明已经换了皇帝,如今这些叛乱虽然已经平定,可是伪明的兵力也大大削弱,从一百余万到如今的五十余万,故奴才以为,伪明对我朝暂无威胁,反观李自成,虽然一路败退,可是兵力依然有数十万众,而且流寇最善裹胁民众,若是让李自成喘过气了,再次裹胁百万大军易非难事。”

  宁完我的话听得多尔衮连连点头,范文程、冯铨等人也若有所思,只有洪承畴嘴角露出一丝轻蔑的笑意,恰好被多尔衮捕捉道:“洪大人不知有什么意见?”

  “回摄政王,下官的意见恰好与宁大人相反。”

  “哦,那洪大人也说说自己的意见。”

  “禀摄政王,下官以为应当先伐伪明而后剿流寇,有以下几点理由,第一,地理远近来讲,流寇远在陕西,而伪明的军队已占山东,离京城不过数百里,自然应当舍远求近,先伐伪明。”

  “嗯。”多尔衮点了点头,他就是考虑到明军就在山东,才难予抉择。

  “第二,从财力来讲,江南赋税充足,陕西连年大旱,早已残破;如果先伐明,大清可以取得江南财赋之地,若是先伐流寇,大清不但无法从中收取赋税自用,还有背上一个包袱,此为智者所不取。”

  “第三,流寇虽然有数十万大军,但以陕西之地,早已无法养军,过一日流寇就弱一分,故我军暂时不用急着与流寇交锋。反观伪明,宁大人刚才说伪明内乱不休,倒也不错,只是却忽略了一点,无论是刘良佐,刘泽清还是左良玉,三人都是割据一方的军镇,向来跋扈,伪明将他们一一铲除,表面实力虽然受损,却去掉了内忧,眼下内,朝中马士英独掌大权,无东林党人制肘,外军镇已经清除,下官听说伪明皇帝亲自下令招募了五万新军,以江南的财力,若是等这五万新军训练完成,伪明的实力马上会大大加强,故我大清不能坐等失去良机。”

  “第四,我大清虽然对伪明不承认,只是大部分中原百姓当中,伪明是大明正朔,一日不将伪明剿灭,中原的人心就会一日不服。而李自成虽然占据了北京,只是时日太短,又因为追赃助饷,大失人心,他们依然是流寇,即使暂时容着他们,也不会得到百姓士绅支持。”

  “第五若大清先伐流寇,伪明必定会妄动,若是先伐伪明,若大清能暂时对流寇让步,臣有把握将流寇引向伪明,到时造成两家同伐伪明的局面。”洪承畴每说一条就顿了一下,竟然一下说出五条理由。

  听到前面四条,多尔衮已经大为心动,听到第五条时,多尔衮差点兴奋的从位置上跳起来:“洪大人所说当真有把握?”

  “摄政王放心,流寇目光短浅,见小利舍大义,又善欺弱怕硬,眼下对我军发起反击,实仍我军逼迫太甚之故,若我军让出河南,不需我军挑拨,说不定流寇就会和伪明主动交战,以河南残破之地,即使伪明愿意相让,依然不足供养流寇数十万大军,为了粮食,流寇只有南下湖广一途。”

  洪承畴在松锦之战前,一直与农民军交手,自然深知农民军的根底,他的话可信度极高。多尔衮听得大喜,先前的愁容一扫而空:“洪学士真仍孔明之才。”

  满清上下喜听三国,常常喜欢拿自己或朝中人物与三国人物比较,甚至痴迷到现实与三国混淆的地步,据野史记载,康熙时,皇帝怜悯一名侍卫跟在自己身边多年,有意对其封赏,将他封到荆州将军,左右都来道贺,那名侍卫却愁眉苦脸,人问之,侍卫却道:“吾此番死矣,荆州仍关玛珐(爷爷)死地,吾去荆州,岂不被东吴所灭?”

  由此也可知,满人对三国演义痴迷到何种地步,据说许多满人兵法都是学自三国,多尔衮也不例外,直接拿洪承畴与诸葛亮相比。

  “不敢,不敢,摄政王谬赞了。”洪承畴连忙谦让,宁完我虽然不服气,但他只是一个破落秀才出身,若是放在大明,根本是一名毫不起眼的角色,虽然经过这么多年的锻炼长进不少,只是比起洪承畴来格局还是太小,也找不到理由反驳,只能默然不语。

  在洪承畴的劝说下,历史转了一个弯,原本在怀庆之战后,多尔衮马上下令多铎转道河南对李自成夹攻,可是此时多铎非但没有转向,舒克萨哈、阿济格、吴三桂等人也向山东方向扑来,清军更是派出使者与李自成联系,想以河南换取两军的和平相处,最好让李自成也加入到攻击南明当中来。

  这一切,南明朝廷暂时还无法知晓,清军南下的消息虽然传出,只是有山东作为屏障,朝中上下无人惊慌,反正清军离得还远,山东传来斩首一千多具后,整个南方反而一片欢腾,虽然从战损比来说,明军并没有取得胜利,可是朝中上下依然把他当成一次大胜看待,大明军队对阵鞑子,只要斩首一百具就算了不得的大胜了,更不要说斩首一千多具。

  王福虽然可惜没有全歼孔有德,对于黄得功敢于主动出击还是非常欣赏,把这次伏击战当成大捷来办也末尝不可,至少可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