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三国之北汉燕王-第16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悖退闶前搅乙参薹ǜ谋洹
    在击败乌桓大军的同时,李儒负责的暗影成员,把战果迅速传递回了燕京,坐镇燕京的贾诩和荀彧在和其他文武商量过之后,决定派出太史慈带领第二支新兵部队赶赴乌桓山,同时让公孙瓒力谏田豫随军前往,接替戍卫乌桓的工作,并对乌桓子民进行汉化。田豫本是公孙瓒的部下,文武双全,和李严有些相似,无论是治政之能,还是弓马枪法,都是一流的人才。当初在敖烈出征乌桓之前,已经确定了他将来管理原大汉护乌桓校尉部的工作,代领护乌桓校尉之职。
    护乌桓校尉,是个武职,负责监督乌桓境内的人民对内奉公守法,对外不得私通匈奴人。而护乌桓校尉部,其监管地,基本就是乌桓境内,相当于一州刺史的地位,是俸禄千石的大员。把这样重要的工作交给田豫,是敖烈在深思熟虑之后才做出决定的。田豫是公孙瓒的部下,可是公孙瓒却力荐田豫,使其到达和公孙瓒平级的地位,这就已经说明田豫的能力和魅力,让公孙瓒赞赏不已,不愿意看到田豫这样的大才埋没在人间。
    而就敖烈自身来讲,他手上也没有太多的人选可以胜任这个职务。敖烈手下的能人虽多,可是随着对外的扩张,现在敖烈拥有的地盘实在是太大了,已经大到让他在使用人才的时候,出现了捉襟见肘的现象。单就地域来讲,敖烈俨然已经是天下第一大的诸侯了。至于他麾下的诸葛亮等人,虽然完全可以胜任一州刺史的任务,但是敖烈却不想把他们放到偏僻的乌桓校尉部,他们真正施展才华的地方,应该是在大汉的腹地,在中原!尤其是诸葛亮,敖烈真心想给他一个更大的舞台,让他来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根本不可能让他来管理边疆事务。而田豫不同,他久居边塞,精通多个少数民族的语言,而且协调能力极强,极为善于沟通,是处理少数民族汉化的不二人选。
    再说以敖烈对历史的熟悉,他知道田豫在历史上就是治理少数民族的能手,是曹魏帝国中后期常年镇守北疆的领军人物。在他的管理下,少数民族的子民和汉人和平相处,几乎没有爆发过任何的暴动,这在汉代,甚至是在整个古代,都是极为罕见的政绩了。将护乌桓校尉部交给田豫,敖烈是真的很安心。当然,护乌桓校尉部这个名字,敖烈认为也需要改一改了,就像护鲜卑校尉部一样,应该正式被命名为大汉的名字。至于到底该怎么命名,敖烈依旧决定让刘协来处理,他已经上书给了刘协,请刘协再次为新州命名,把护乌桓校尉部,变成大汉的第十五个州。
    于是,在太史慈和田豫的统帅下,又是三万新军踏上了征程,他们将接替先前出发的新兵,跟随在敖烈身边。参与接下来对匈奴人的征伐。随同他们一起赶赴乌桓山的,还有数万的汉民,他们自愿到乌桓的境内去生活,因为他们认为乌桓那边的土地更肥美,种出来的粮食也就更多。是个适合生活的好地方。当太史慈和田豫赶到乌桓山,和敖烈大军回合的时候。时间已经过去半个月了。在这半个月中。敖烈和诸葛亮等人走访了很多乌桓部落,对他们进行安抚和劝慰,极大的消除了乌桓人在内心深处对汉人的戒备,为田豫即将接手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田豫正式走马上任之后,敖烈并没有急于离开乌桓山。前往征讨匈奴,他要看看田豫的实际工作能力如何,是不是像历史上记载的那样出众,同时。敖烈还对刚刚归附的乌桓人有些不放心,他怕万一自己率大军离开之后,乌桓人会出现反复,那样的话,就等于是切断了大军的退路,让大军处于匈奴和乌桓的夹缝之中,处境就会变得十分艰难。通过十几天的观察,田豫没有让敖烈失望,他在燕京律的基础上,又实行了一系列的政策,最大化的打消了乌桓人心中的疑虑,让他们逐渐开始接受汉人的思想和文化,渐渐地融入到汉人的生活中来。
    而那些自愿迁居到乌桓山的汉人们,也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用汉人特有的热情,向当地的乌桓人传授先进的耕种方法,并教会他们使用马钧研制出来的新式耕种工具,让乌桓人看到了丰收的希望,能摆脱落后的游牧生活,可是乌桓人追求了好几代的梦想,现在迁居来的汉人们,无私的向他们敞开胸怀,让他们的心中,都充满了感动。
    经过一个月的休整和整顿之后,刘协的诏书下达到了乌桓山。刘协在诏书中,对敖烈再次开疆扩土的壮举,表示出了无尽的欣喜之意,并对敖烈大加赞赏,同意了他的提议,消除掉护乌桓校尉部,而改称明州。继光州之后,明州正式成为了大汉的第十五个州,合两州的州名,就是光明之意,意指大汉必定会重现光明!
    重现光明的曙光,是敖烈带来的,因此,刘协照例把明州的管理权,全权交到了敖烈的手上,明州境内的一应大小事务,均由敖烈一人裁决,只需按时上缴赋税即可。刘协的这道天子诏书,让敖烈名正言顺的成为了天下第一诸侯,总揽北方四州的军政与一身,就地盘和兵员素质而言,无人能与敖烈匹敌!幽并地区和北疆的广阔,根本就不是中原狭小的州府可以比拟的,而且又以盛产悍卒闻名于世,别的不说,单说骑兵,鲜卑和乌桓这两个民族的骑兵加起来,就足以笑傲天下了,在经过高顺、徐荣等练兵大家的训练,假以时日,敖烈的麾下必将会出现一直可以纵横天下的铁骑。敖烈此刻唯一欠缺的,就是经济上的不足了,北方虽然比中原以南的地方广阔,民风也彪悍,但是在经济上,却是远远落后于中原以南的地方的,对此,敖烈暂时也没有办法打破这个瓶颈,毕竟条件摆在那里,不是敖烈一个人就能改变的。
    和以前一样,刘协并没有给敖烈加官进爵,只是这次和上次不同,上次刘协是有心试探敖烈,这次,刘协本来是要给敖烈封王的,但却在皇甫嵩、钟繇、朱儁等文武大臣的劝阻下,改变了主意。原因很简单,树大招风啊,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皇甫嵩等人可不想看到敖烈因为名分上的升赏,而导致其他诸侯的眼红和嫉妒,再来一次沙县设伏那样的事情。现在敖烈可以说是大汉仅存的最后一丝火种了,任何正真忠于大汉的人,都不想看到敖烈遭受其他诸侯的攻伐。
    所以,刘协在下达诏书的同时,也给敖烈写了一封私信,把没有给敖烈封王的原委解释清楚,免得兄弟二人之间,产生什么不必要的误会。敖烈认真的看完了刘协的私信之后,没有任何的不满之意,反而是喜笑颜开的说了一句:“小协子,长大了”
    三天之后,敖烈任命田豫为第一任明州牧,以乌桓山为治所,率领两万军士镇守明州。而敖烈自己,则是带领其余的五万五千名将士,继续北上,准备征讨匈奴。(未完待续。。)



第二百五十五章 挺进大漠
    狼居胥山,是匈奴的发源地之一,同时,这里也是早年间战功彪炳的霍去病成名之地。早在元狩四年,和敖烈一样被封为冠军侯、骠骑大将军的霍去病,率领汉军长驱直入,兵进狼居胥山,在这里击溃了匈奴的主力大军,一战斩杀匈奴人七万余名,于是“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用大量的泥土在狼居胥山上堆砌了一座高坛,祭天曰封,祭地曰禅,用以庆祝胜利。
    在汉代及之前,匈奴人屡屡发动南侵,掠夺大汉的钱粮,残害大汉的子民,引起了汉人的深恶痛绝。直到霍去病率军讨伐匈奴,接连击败了聚居在祁连山和焉支山以及狼居胥山的匈奴大军,使匈奴人丧失了大部分的青壮年,才让一贯嚣张跋扈的匈奴人,不得不收起气焰,再也不敢南下侵略大汉,并发出“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的感慨。
    霍去病打败匈奴,使大汉的边疆得到了长久的安宁,当时大汉的子民奔走相庆,把霍去病捧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度,因此,在汉代,人们把击败异族、开疆扩土,视为最大、最值得尊敬的功勋,这也是敖烈现今拥有较高声望的原因之一,即便是他的对手,也不能否认他开疆扩土的丰功伟绩,为大汉增加两个土地广阔的大州,可不是谁都能做到的。在霍去病之后,冠军侯就成了英雄的代名词,四百年的时间过去了,继霍去病之后,算上敖烈,也仅仅只有三个人有幸被封为冠军侯,更为巧合的是。敖烈的官职,甚至都和当年纵横大漠的霍去病相同,两人都是骠骑大将军!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似乎在不知不觉之间,时光似乎倒流回了四百年前,同样精锐的汉军,同样出现在了大漠,同样以击败匈奴为目的,不同的。是当年属于霍去病的领袖位置上,换成了同样年轻的敖烈!
    这并不是敖烈第一次踏上匈奴人的土地了,在此之前,他还在出任右北平太守的时候,就曾经追击一支匈奴部队。来过这里,但是这次前来的目的。和以往任何一次都不同。这次,敖烈是要把匈奴人彻底打垮、收服,让他们接受汉化,融入汉人的体系,唤醒汉人血脉中沉睡的斗志,重新焕发出雄狮般的精神面貌!至于那些不肯接受汉化。或者思维意识中视汉人为死敌的匈奴人,敖烈也已经想好了他们的归宿,就让他们带着自己所谓的自尊,到阎王爷那里去继续以匈奴人自居。
    骑在神骏的照夜雪龙驹上。敖烈的心中颇有感慨,他不免想到了当年意气风发的霍去病。无论是今生前世,霍去病始终都是敖烈最为敬仰的英雄之一,现在,敖烈要沿袭着霍去病的脚步,完成他没有完成的壮举。
    一匹快马奔来,一名暗影成员来到了敖烈大军之前,接连打出了一连串手势,用手语告诉敖烈,他是暗影第一千零二十八号,有重要军情向敖烈汇报。在得到敖烈的许可之后,这名暗影成员快步走到敖烈身前,递上了一粒蜡丸,然后迅速转身重新跨上战马,向着来时的路狂奔而去,自始至终,他都没有说过一句话。
    对于暗影成员的神秘,敖烈身边的将士们早已是见怪不怪了,虽然他们不了解暗影的番号,也不知道暗影究竟有多少的成员存在,甚至不清楚暗影成员的职责所在,但是他们已经逐渐接受了暗影的存在,他们知道,在敖烈手中,掌握着一直十分神秘的部队,这支部队每每会在关键时刻,送来关键的情报,甚至一些敌军将领莫名其妙的死亡,也和这支神秘的部队脱不了干系。用神龙见首不见尾来形容这支神秘部队,最为贴切不过了。
    敖烈面带微笑的注视着一千零二十八号暗影成员的远去,心中感到十分欣慰。自从暗影组建至今,仅仅只有两年的时间。但是在这短短的两年之内,暗影成员所获得的成效,却是惊人的。他们总是能把第一手的情报,通过各种出人意料的途径,亲自传递到敖烈的手上,让敖烈对敌我之间的形式,有着分明的认识。而且,在这两年之内,被暗影成员刺杀的对手,已经有十二人了。千万不要小看十二人这个数据,能被敖烈当做对手的人,自然不会是无名之辈,其中,就包括两名乌桓人的部落首领。
    在行动中,暗影成员也会有失败的时候,但是他们从来不会让自己被敌人生擒活捉,每当无法逃脱的时候,他们都会咬破暗藏在牙齿中的微型蜡丸,蜡丸内,是见血封侯的乌头草剧毒。因此,竖立在燕京大都督府中的忠烈碑上,不时会出现一些既没有部队番号,也没有军职的名字,这些名字,只有敖烈和直接掌管暗影的李儒,才知道名字的主人究竟是谁。
    捏开蜡丸,敖烈取出里面的纸条,上面简单直接的记载着八个字:于夫罗欲杀呼厨泉!敖烈知道,于夫罗是现任的匈奴单于,而呼厨泉则是于夫罗的胞弟,同时也是匈奴的左贤王,自从十多年前,敖烈一举击杀了匈奴左贤王之后,呼厨泉就坐上了左贤王的位置,一直到了今天依然没有改变。正是因为呼厨泉久居左贤王的位子,在他的领导下,他的部落在经过这十几年的励精图治之后,人口激增,战斗力强悍,直接对于夫罗的单于位置产生了威胁,于夫罗早就有心杀掉呼厨泉以除后患,但却一直也没能下定决心。现在敖烈率军北征,倒是给了于夫罗一个好机会,他在例行峰会上,把抵抗汉军的任务,清楚明白的交给了呼厨泉,名义上是对呼厨泉的看重,实则,他是想借刀杀人,借用敖烈杀死呼厨泉。
    想明白了这些,敖烈的嘴角噙起了一丝笑意,于夫罗想得倒挺美,可是敖烈是甘心被他人当刀使的蠢货么?更何况还有诸葛亮和徐庶跟随着敖烈身边,于夫罗的这点小伎俩,简直就是不堪入目。不过这倒是个挑起匈奴内部矛盾的好机会,敖烈大军远征,又经历了和乌桓人的大战,军中的士气目前并不在最佳状态,索性将计就计,来个坐山观虎斗,先让匈奴人在窝里内斗一番再说。匈奴人好勇斗狠成性,属于一点就着的类型,想要挑起他们的矛盾并不难,前提是,需要好好的谋划一番。
    当即,敖烈举火烧毁了手中的纸条,然后下令大军就地扎营,暂时安歇下来。敖烈麾下的精锐部队,在得到命令之后,没有表现出任何的波动,立刻行动起来,为安营扎寨做准备。而那些新兵,则是长长的出了一口气,露出如释重负的表情。为了加快部下新兵的成熟速度,敖烈把参与过对战乌桓的军士都留给了田豫,这次带来的三万五千名新兵,其中有三万人都是太史慈当初从燕京带来的,他们甚至还没有正式上过战场。虽然在高顺、徐荣等练兵大家的严格训练下,他们也能做到令行禁止,没有任何一个人发出抱怨的声音,但是长途行军带来身体上的疲劳,还是让他们有些难以为继了。
    敖烈把这些新兵的神色尽收眼底,忍不住发出一声无奈的叹息。如果有办法不让这些新兵上战场,敖烈一定不会他们带过来,可是现在局势纷乱,大汉的每一寸土地上,随时都有可能会爆发一场战争,敖烈也不可能每一战,都派出四支精锐部队去解决啊,四支精兵加起来也只有八万,远远不足以支撑起一场大战,更何况,在这八万精兵的每一个人身上,敖烈都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可不忍心把这八万精兵拿出去当炮灰使用。最终,担负起中坚力量的,还得是那些普通的军士,就像是一座高楼大厦,它的顶端再怎么华丽,基座再怎么坚实,可是若没有中间部位的支撑,这座大厦迟早是要崩坏的。现在,四支精兵就好比大厦的顶端,幽并光明四州内强悍的兵员就好比是基座,而这些训练成军的正规部队,就是中坚力量。可是眼前这些新兵的表现,还是多少让敖烈有些担心。
    观察入微的诸葛亮看到敖烈脸上一闪而过的担忧,立刻明白了他的心思,笑着来到敖烈面前,低声说道:“主公,你的要求是不是有些过高了?和其他州郡的将士相比,他们已经相当出色了。”
    敖烈再次叹息了一声,悠悠说道:“孔明,幽并光明四州,在人口的数量上本来就不及中原和南方稠密,每战损一名将士,都是我们的损失,我们经不起这样的消耗啊,所以,我们只能在军士素质上严格要求,力争让他们在战场上少一些损伤。更何况,我们把他们从故乡带出来,就有责任把他们带回去,我们必需要对战士负责、对他们的家属负责啊。”
    听到敖烈的话,诸葛亮和徐庶对视了一眼,异口同声的感慨道:“主公真乃仁慈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