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骁骑-第75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毕竟,刘表才是荆州之主,根正苗红的正统皇帝,即使蔡瑁手握军权、权倾朝野,可他却不敢违逆刘表的决定,更不敢公然违抗命令。刘表坐镇荆州十余年,手下拥有一大批文臣武将,又有荆州各大世家的依附支持,威望之高、根基之深厚,绝不是蔡瑁能够比拟的。因此,只要刘表不死,南汉政权就不会出现动荡,他就是荆州的唯一主宰,一声令下,数十万大军便可随之而动;如果形势需要的话,还可以调动江东军参战,实力之强大不逊于北魏曹操。
    早朝之上,庞统一言不发,脑海中快速转动,纷繁复杂的朝堂形势和天下走势全部浮现在心头。他所做的就是抽丝剥茧地梳理其中的脉络,去芜存菁的抓住主线,从而积极思索对策,逐项解决目前最棘手的问题。当下,最让他忧心的有两件事,其一是他手袖里的科举告示,其二是如何履行与魏国签订的盟约。
    散朝之后,庞统没有跟随百官离开皇宫,而是尾随刘表身后走进偏殿。无独有偶,蔡瑁、张允、刘磐、黄祖和蒯氏兄弟也随后跟来,显然他们已经意识到西晋皇帝李利颁布的科举诏令意味着什么,因此他们在朝堂上绝口不提,但心里却无法淡定,亟需第一时间和刘表商议对策,以应对即将到来的科举风暴。
    偏殿里君臣落座。正如庞统所料,刘表早已获悉了宫门口的皇榜之事,并且知道这份诏令不止宫门口一处,城中各条街巷上都有同样的诏令。
    此外,刘表还透露,他已得到密报,科举诏令并不局限于襄阳城,在其它城池乃至整个荆州境内都有同样的皇榜出现,甚至有渔民在长江里也打捞到装着皇榜的密封竹筒。由此可见,江东境内同样可以见到相同的皇榜。
    说到这里,刘表由衷感叹道:“真是大手笔啊!平心而论,此举堪称开天辟地之举,气吞山河,胆识惊人,后生可畏啊!”
    
    
   

第229章 虎口拔牙
    
    由此引申开来,不难想象,在北魏境内一定也有科举诏令,而且遍及曹操治下的三州之地。
    毕竟,西晋诏令都能投放到长江之上,魏国境内岂能幸免?
    说到这里,刘表由衷感叹道:“真是大手笔啊!西晋刚刚立国,李文昌再度抛出具有颠覆性的举措,一举改变出仕制度,企图颠覆我刘氏基业之根本,此乃釜底抽薪之计。平心而论,此举堪称开天辟地之举,气吞山河,胆识惊人,后生可畏啊!”刘表轻易不夸人,尤其是登基称帝之后更是很少夸赞别人,像现在这样对敌人赞不绝口的情形绝对是破天荒的头一回。
    显而易见,此次西晋全面推行科举取士的举措深深触动了刘表的心弦,令他大感震惊之余不免心生感慨,遂有感而发,唏嘘感叹不已。
    只是这种感慨未必是好事。刘表已经临近七十岁高龄了,一生经历过无数次大风大浪,心智早已锤炼的无比坚实且沉稳,遇事不惊,处事从容,没有什么事情能让他大发感慨,没有什么人能让他感到敬畏。是以他此刻的唏嘘感叹颇为耐人寻味,透露出高深莫测的深意,令人心中恻然,不禁遐想。
    感慨越多,就意味着对他的触动越大,触动越大就一定会做出反应,就会采取相应的行动加以遏制。或者说,坚决抵制。因为打击敌人就等于壮大自己,只有让敌人不痛快,自己才能痛快。
    偏殿中在座的众人都不是庸者,而且他们之中的大多数人都已跟随刘表多年,唯一资历尚浅的就是军师庞统庞士元。此刻,就连庞统都能清晰感觉到刘表的感叹声中带着丝丝寒意。半睁半闭的深邃眸子中透着凛冽的杀气,其他人自然也能深刻领悟刘表话语中透露的深意。
    稍稍思量之下,他们就不难想到刘表由衷感叹之后的潜台词应该是:“后生可畏。当早除之;西晋不灭,我心难安;李利不死。汉室必亡!”
    一念至此,庞统心中大定,说是暗自窃喜亦不为过。原本他还在思考如何说服刘表出兵攻打西晋,一举夺回南阳,打通与魏国的结盟通道,进而互通有无,守望相助。现在他彻底放心了,从刘表刚才那番话中就不难听出。刘表已然深深体会到了西晋李利的巨大威胁,从而大发感叹,感触良多。这就够了。
    只要刘表有强烈的危机感,便胜却他庞统的千言万语,就不用他苦口婆心地百般劝说,甚至根本不用他开口请缨,刘表就会选择主动出击。这是因为刘表深谙时事,对天下局势了然于心,虽年事已高,却是人老成精。熟谙兵法韬略,焉能不知先发制人而后发受制于人的道理。所以,此次刘表是真的动了杀机。省去庞统不少事,无须多费唇舌,只要听从吩咐即可。
    暗自思索之余,庞统掏出藏于手袖里的皇榜,双手呈给刘表,遂躬身退回原位,缄默其口。
    这时他留意到蔡瑁的脸色很难看,一双阴冷发寒的眸子犹如毒蛇一般盯着他,仿佛时刻准备扑上来一口咬死他似的。庞统见状后不以为然地淡淡一笑。他知道蔡瑁为何如此仇视自己,急于将他除之而后快。这是因为一旦刘表决定对西晋用兵。蔡瑁手中掌握的数十万大军就要交出来,即使不交出全部兵权。至少也需要交出半数以上的兵马。荆州军权一直是蔡瑁的禁脔,是他最大的倚仗,如同命根子一样,根本不容别人插手,只要谁敢打兵权的主意就是他蔡瑁的生死大敌,势必除之而后快。
    按理说,蔡瑁贵为南汉大将军,领军出征是他份内之事,奈何他是水军出身,擅长水战而不善陆战。平日里提领大军没有问题,然而一旦遇到战事,问题就来了。若是水战还好说,他完全可以自己领兵出战,不用假手于人,可是陆战就不同了。他先后领兵征战过几次,每次都是大败而归,彻头彻尾的门外汉,根本不善于陆战。久而久之,每次遇到陆地作战,他就不得不把兵权交出来,由其他将领领军,而他则作为后军统帅,为大军提供粮草,俨然就是个“粮草运输大队长”,端是好说不好听,颜面无光。
    与此同时,一旦战事爆发,军中将领难免出现调动,这样以来就会打乱原有的军队建制,使得蔡瑁对军队失去控制。最让他担忧的是,他手下很多亲信将领平时吆五喝六的挺威风,可是真要让他们上战场厮杀立刻就会变成软脚虾,一个个胆怯畏战,从而眼睁睁地交出兵权,将帐下兵马拱手交给其他将领指挥。这样一来,蔡瑁帐下的亲信将领就会被排挤在外,苦心经营多年的军队交给别人指挥,时间一长,军队就彻底变成别人的了,日后他再想收回兵权绝非易事。
    毕竟,兵权这东西可不是小孩儿过家家,想做么玩儿就怎么玩,兵权得之不易,一旦失去了就很难再收回来。毫不夸张地说,兵权具有一种特殊魔力,就像男人的胆魄,威力无边,只要拥有它,什么事都敢做,无所畏惧。因此,无论兵权到了谁手里,谁都不会轻易放弃,而一旦放弃就意味着彻底和它绝缘了。或许用覆水难收来形容它会更确切一些。
    就在蔡瑁恶狠狠地盯着庞统的时候,刘表拿着皇榜端详半晌,而后沉声道:“子柔对此怎么看?此间没有外人,你直说无妨,无须顾忌。”
    蒯良开口道:“微臣此前从未听说过科举取士制度,不知其利弊如何,是以不敢妄言揣度。然则从诏令上看,所谓科举即开科取士,主要以文试和武举为主,并辅以诸子百家。如此以来,三教九流之徒皆可出仕,势必造成良莠不齐的局面,此乃取乱之道,绝非明智之举。
    何况,西晋占据半壁江山,大汉半数以上的州郡都被他占据了,其境内的士族和世家不比我荆州少,李文昌如此行径,势必损害了这些人的切身利益,他们焉能听之任之,岂能不反抗?是以微臣以为此道不可取也。
    而今李文昌采用这等低劣之法取士,自以为得计,实际上却是病急乱投医,哗众取宠耳,充其量就是为了收买人心,不足为惧!”显然,蒯良对于科举取士之法甚为不屑,嗤之以鼻,根本没放在眼里。不过他却从中看出了科举的潜在威胁,这就是他所说的哗众取宠,收买人心。
    乱世争霸,人口才是根本,不管是收买人心也好还是人心所向也罢,只要拥有充足的人口或赢得百姓的拥护,早晚必成霸业。在这一点上,蒯良清醒认识到科举取士的巨大威胁,而他之所以排斥科举,是因为他出身世家,骨子里拥有高人一等的优越感。
    可是西晋推行不问出身、只凭本事的科举制度,无疑是沉重打击了世间所有世家大族和士族独享的出仕途径,彻底颠覆了世家大族的荣耀,直接损害了士族和世家的根本利益。对此,他们自然要坚决抵制,无论如何都不会妥协;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殊死较量,其惨烈程度不亚于沙场搏杀,双方不死不休,直到把对方彻底打倒为止。
    刘表闻言后,不置可否的捋着胡须沉思起来,既而抬眼看向蒯越,问道:“异度意下如何?”
    蒯越似乎早知刘表有此一问,于是不假思索道:“家兄所言不无道理。然,微臣之见却与家兄略有出入。世人皆知,李文昌自起兵以来一直打压世家和士族,但凡被他攻占的州郡,其境内世家和士族均遭重创,许多百年望族都被连根拔起,其中遭遇灭门之灾的家族不在少数。迄今为止,无一例外。
    正是因为李利手段太过凶残,才导致他三次领军进取中原都遭遇了猛烈阻击,几乎是节节抵抗,令其举步维艰,损失惨重。然而李文昌其人生性坚韧,杀伐果断,善于创造机会,屡次进军中原,并利用诸侯之手大肆削弱各大世家和士族的抵抗力量,从而顺利攻取司隶、豫州和徐州等中原州郡,进而立足于中原,图谋天下。
    所以,方才家兄说西晋国内的世家和士族一定会抵制李利推行科举,微臣对此深感怀疑。须知,李利麾下的文臣武将大多出身寒微,七成以上的武将都是平民出身,文臣之中即便有世家出身之人也大多是家境没落的士族,与平民无异。因此他们深知平民出仕之艰难,必定拥护科举取士,而科举取士对于武将而言,非但无害反而有利,因为武将原本就是沙场建功而博取功名,此番武举推行之后他们又多了一条出仕的门路。此等好事,何乐而不为呢?”
    说到这里,蒯越察觉到刘表神色不悦,可是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即使不中听,他也得硬着头皮说完。
    停顿之后,他继续道:“至于西晋国内的世家和士族,他们早就被李利降服了、杀怕了,只要李利不把他们往绝路上逼,他们就不敢反叛?”
    
    
   

第230章 虎口拔牙2/2
    
    停顿之后,蒯越接着说道:“至于西晋国内的世家和士族,他们早就被李利降服了、杀怕了,只要李利不把他们往绝路上逼,他们就不敢反叛。是以西晋推行科举考试应该会很顺利,可以博得大多数人的拥护,其境内不会爆发叛乱,更不会出现混乱局面。
    此乃微臣愚见,陛下姑且听之,如何决断全凭陛下定夺。”蒯越很清楚刘表对他有成见,不过他就是这么个脾气,想到什么说什么,说话不中听,这辈子只怕是改不了了。
    就因为他秉性耿直,说话不中听,刘表即位称帝之后才会选择敕封蒯良为相国,而不是他蒯越。
    不仅如此,刘表还对蒯越抱有成见,认为他虽有谋略,才能尚在其兄蒯良之上,却不够强硬,喜欢依附强者,没有血性。
    再加上,蒯越和蔡瑁来往甚密,交情匪浅,这让刘表不得不慎重对待。
    如果任用蒯越为相国,蔡瑁出任大将军,那么他们二人一旦联手,又将他刘表置于何地?
    刘表出身帝王之家,岂能不知驭下之道首重平衡?
    于是首辅的位子就落在蒯良头上,而蒯越只得到一个谏议大夫的官职,其实就是一个比较正式的幕僚而已。
    别看蒯良和蒯越是亲兄弟,但他们兄弟俩的脾气和秉性完全不同。蒯良见识不凡,且志虑忠纯,认定的事情就一定会去做;而蒯越同样才能不凡,却有趋强附势之嫌,立场不坚定。这是刘表对他们兄弟的看法,由此决定了他如何使用蒯氏兄弟。至于这么做是否正确。其实刘表心里也没底,不知道自己会不会看走眼。
    蒯越说完话后顾自坐下,刘表靠在软椅上眯眼假寐。右手落在桌案边缘上,无名指轻轻敲着桌面。若有所思的沉默不语。
    “陛下,微臣以为谏议大夫所言句句在理,见解独到到,可谓入木三分。”就在刘表闭目思量之时,庞统开口说话了。他首先肯定了蒯越的分析很有道理,然后接着说道:“事实上,在科举取士尚未出现之前我等都认为,以举孝廉为主的举荐出仕之法乃出仕的唯一途径。我大汉朝四百余年江山都是沿用此法选拔官吏的。然而科举取士之法一经问世,我等便不难看出其本身所具有的无可取代的优越性,及其顽强生命力,是以科举取士将取代举荐出仕制度已经成为必然趋势,称其是大势所趋亦不为过。”
    当庞统说到这里的时候,刘表陡然睁开眼睛,凌厉的目光直勾勾盯着庞统,那凌厉之中带着阴冷的眼神如同利剑一样锋利,仿佛要穿过庞统的眼睛直达心灵,看看他脑子里究竟是怎么想的。这都什么时候了为何还帮着西晋李利说话。
    很明显,刘表此刻最想听到的不是西晋李利如何强大如何英明,而是希望听到西晋方面出现纰漏、露出破绽。自己如何抓住这些破绽给予西晋李利狠狠一击,重重打击李利的嚣张气焰。
    这是刘表最直接也是最迫切的想法。于是他挨个点名,让蒯良、蒯越二人先后发表看法,可惜蒯氏兄弟所言都没有说到刘表的心坎上,让他很不满意。原本他以为庞统听了蒯氏兄弟的言辞之后必定能够猜透自己的心思,从而顺着自己的思路说几句中听的话,至少也让自己心里好受一些,不承想庞统所言和蒯氏兄弟的如出一辙。一刹那,刘表大失所望。神情黯淡,目光在庞统平凡至极的脸庞上稍作停留。遂撇头收回目光,一边听着庞统的阐述。一边眯着眼睛沉思起来。
    庞统清清楚楚地看到了刘表脸上的失望之色,但他仍旧不为所动的继续说道:“眼下西晋国内全面推行科举考试,可以预见,此举一定会吸引众多出身贫寒的儒生文士和草莽武夫赶往长安应试,进而选拔出大批文武贤才。如此一来,在吸引人才和招纳武将方面,西晋无疑是又一次走在我等前面,抢得先机,我南汉国和北魏境内的大批文武贤达将会疯狂涌入西晋,不久之后西晋将愈发人才济济,愈发强大。”
    庞统这番话等同于火上浇油,听得刘表眉头跳动,大感刺耳,额头上的横纹迭起,已然到了发怒的边缘。好在刘表很有涵养,阅历深厚,城府更是深不可测,因此他强忍着已经窜到喉咙眼上的怒火,隐忍不发,耐心等待庞统把话说完。
    年近七十岁的老人了,无情的岁月在他的额头上留下一道道印迹,一波又一波的风浪吹皱了他的脸颊,十几年的纷乱征伐无时无刻不在淬炼着他的心智和情感。时至今日,他早已没有了年轻人的火气,没有动辄雷霆大怒的脾气,更没有喊打喊杀的戾气;所拥有的是饱经风霜之后的坚韧,久经战火洗礼之后的顽强和不屈,以及长达半个世纪的岁月沉淀下来的智慧和阅历。
    对于上了年纪的老人来说,最宝贵的不是荣华富贵,而是饱经沧桑之后练就的豁达胸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