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回忆-第9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些初步基本工作,不难实现在北方建立苏维埃政权的任务。 

    我们的会议到夜晚才结束,到会者所提出个别的具体问题,都一一获得适当的解决,分 
别离去。我和陈原道最后才离开那里。临行他向我表示今天一切都圆满解决了。他要我尽早 
返沪,他将根据今天的结论分别作成书面决议,呈报中央并通告各地组织。晚十时左右,我 
们才握手告别。我此后没有再见过他,也不知道他是何时丧失了生命的。 

    翌日,我仍循海道返回上海,向中央作了此行的交代。不几天,北方区委关于这次会议 
的正式报告,也送达到了中央,表示拥护中央的领导,遵照这次的决议行事。北方区委这样 
的表示,是这一两年所没有过的事,因此,中央同志都为之欣慰;同时,这件事在其他各地 
同志间,也引起了良好的影响。这样,党内洋溢着和谐的气氛。 

    我在上海天津这些活动,感动了向忠发。他向我说:我从前骂过你是机会主义者,现在 
才知道你对党有这么大的贡献,因而我相信你真实的执行了共产国际的正确路线。他这是由 
衷之言,但我觉得我的这些工作,依理说来于党固属有利,可不一定是共产国际的路线。事 
实上,我的这些努力,也许对于刘少奇以后的白区地下工作的成就,不无助力;但在我离开 
中共后,经过那些留俄学生的教条主义的残害,这点助力,也就大大减色了。 

   ①四中全会决议案全文见:南昌行营编的《赤匪反动文件汇编》第二册第四二四页至第四三四页。   

   ②张开运是留俄的华侨,加入俄共后转为中共党员,曾为沙发诺夫所赏识,和我相识,他在北方工作了 

一个时期,一九二七年革命失败后,他成为北方著名的反共行动分子。   

    第二章 移向苏维埃区域 

    一九三一年初,中共的苏维埃运动获得可观的发展,尤其是军事上的胜利,该年一月间, 
江西的红军在永丰龙冈一带,消灭国民党军队张辉瓒的第十八师,张本人被俘,缴枪四千余 
支,冲破了国民党对江西红军的第一次围剿。同时,鄂豫边的红军,也在九里关一带消灭了 
岳维峻师的大部,岳本人被俘,获枪两千余支。中共在国民党统治下的各大城市的原有根基, 
历来是中共的支柱,已残破不堪,而这些边远地区的军事胜利使得我们大为兴奋,认为苏维 
埃的曙光已现。中共中央常委会不愿坐失时机,因而决定将中共的主力移向苏区。 

    南昌暴动、秋收暴动和广州暴动相继失败后,其所剩下来的残部都退向偏僻的山区,开 
始游击的生活。中共第六次代表大会,重视这些游击队的活动,认为这在中国苏维埃运动上, 
是有其伟大的前途的。六大政治决议案指出:反动的统治在各区域巩固的程度是不平衡的, 
因此,在总的新高潮之下,革命应先在一省或几个重要省区之内胜利。不过这个决议案又警 
告,这还只是一种展望,目前尚没有实现的可能。 

                                   181/185 

… Page 333…

                               《我的回忆》第二册  

    一九二九—三〇年间,散处各地的中共游击队,克服了重大的困难,继续不断的在发展。 
国民党内各派军人内战不已,是促成这些发展的主要原因。立三路线的形成也是以这同一客 
观环境为背景的,李立三一向夸大这些发展,特别在一九三〇年七月间,彭德怀部一度攻下 
长沙之后,更鼓舞着他向前冒进。他认为中国革命的新高潮是到来了,各地革命的形势已趋 
于平衡的发展,现在,不仅要攻取大城市,获得一省或数省的首先胜利,而且在苏俄军事支 
持的条件下,要获致全国范围的胜利。 

    当时国民党削平群雄的战争,于一九三〇年九月间暂告结束,国民党虽还没有完成统一, 
显然代表最大军事势力的蒋介石是战胜了,国民党的地位也因而大大加强了。中共的苏维埃 
政策,限制了它自己,使它不能在连续不已的国民党内战中捞上几把。单凭游击战争打天下, 
虽然乘机获得一些零星胜利,但实力仍是渺小得很。如果冷静地估计一下这些形势,那就很 
容易发觉,不仅李立三的狂妄想法甚为可笑,即共产国际所强调的巩固苏维埃根据地,又何 
尝不是中共一时无力实现的任务。 

    我很注意考察苏维埃和红军的实况,从不完全和不甚正确的材料中,也可以看出一些梗 
概。根据李立三所颁发过的红军番号,有江西东南部朱德毛泽东所统率的第一军,湘鄂西洪 
湖地区贺龙的第二军,赣西地区彭德怀的第三军,鄂豫皖边区邝继勋的第四军,赣西地区黄 
公略的第五军,湘鄂边萧克的第六军,广西西南部李明端的第七军,俞作柏的第八军,赣南 
罗炳辉的第九军,赣东北方志敏的第十军和湘鄂赣边孔荷宠的第十六军等等。此外,还 
有一些纵队司令等类的番号。在这些番号之中,只有三处值得一说,江西毛泽东朱德彭德怀 
等部合计约有一万五千支枪,鄂豫皖边区红四军约有一万支枪,以及湘鄂西贺龙部约七千支 
枪。 

    也只有在上述三个有军事实力的地区,形成了一些县级的和乡镇级的苏维埃政权,在其 
上也相应形成了江西苏区,鄂豫皖边苏区,湘鄂西苏区。细考其内容,无论在那一方面说, 
它们都很难说是一个政权,如果名之为游击根据地,那要恰当得多。那些苏区确是由枪杆子 
打出来的,也靠枪杆子支持住,在困苦条件下,挣扎着力求与土匪有别,还说不上对全国或 
者对农村土地革命,有甚么号召作用。散布在湘鄂赣粤桂闽浙豫陕川等省边远地区的游击队 
和游击区域,都在为增加枪杆子而努力,东游西荡,等而下之,更说不上有甚么较稳定的游 
击根据地了。 

    从这些游击区来的文件,都是大声疾呼要求中共中央给予各种人力物力的支援。其中大 
多是要求医药器材,无线电等通信器材,兵工器材等,甚至要求望远镜、指南针、手表等类 
东西。所要求的人员也是以具有专门知识的为多。李立三似没有根据各地呼声要求过共产国 
际接济,反将各游击队秘密运送到上海的金银,留作中共中央之用,一时成为李立三的主要 
财源。米夫似也没有接济过游击队,老是强调应由游击队自身设法解决。 

    上面所述,仅为一些大概情形,已可从中知道巩固苏维埃根据地是何等的不易了。换一 
句话说,这要靠力量,尤其是军事实力。如果中共有实力巩固一个苏维埃根据地,就不难获 
致一省数省的首先胜利,甚至在全中国范围内的胜利。中共四中全会决议建立和巩固苏维埃 
的根据地,并经过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建立强有力的苏维埃政权机关,这是中共的主要任 
务。但党内对这一决议的了解和解释,有程度上的差别,因此酿成后来许多纠纷。 

    米夫和他的门徒似乎相信他们手中的鞭子能产生中国苏维埃政权。他们一直在制订土地 
革命方针及分配土地的细则,以为这里面有不可思议的神秘力量。此外,还制订一些苏维埃 
政策,颁发下去。他们以为只要运用他们手中的鞭子,反右倾,反左倾,驱策着整个中共队 
伍往前直奔,中国苏维埃就成功了。这种狂妄想法确实与李立三的荒谬不相上下。 

    当时中共一般干部(包括我自己在内),都觉得应该有一个巩固苏维埃根据地的奋斗目标, 

                                   182/185 

… Page 334…

                               《我的回忆》第二册  

但须长期努力才能实现。何况巩固苏维埃根据地的口号,比争取一省数省首先胜利那句口号 
也较切合实际,而事实上亦非如此做不可。首先中共的本钱只剩下这些苏区和红军,如果不 
为它们提出一个奋斗的目标,一致为此努力,那就会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但我认为一切 
决议不可视作死板教条,应根据实况,具有伸缩性来予以执行。 

    当年三月初,我看到一份赣西南少共区委控告毛泽东的文件,这个文件是指责毛泽东一 
贯违反中央指示,一意孤行,走到了反党反革命的境地。内容是陈述赣西南中共区委和少共 
区委以及不少的将领,大多拥护中央的领导(即立三路线),而毛泽东却不敢和敌人战斗,不 
遵守中央进攻南昌的命令,带着部队逃跑,显然是右倾机会主义;一九三〇年冬,毛泽东不 
仅不改正错误,反利用肃清AB  团的名义,杀害了大批同志,因此,赣西南少共区委要求中 
共对毛严予处分。 

    少共中央书记秦邦宪被邀参加中央常会,报告这件事的经过。他说明:一、据赣南少共 
区委来人的口头报告,与文件内容是一致的,不过有些补充;二、这个来人系赣西南少共区 
委委员,曾来过上海数次,少共中央的同志们都认为这位同志可以信赖,这次他还带了几十 
两金子和其他文件来;三、据来人解释、中共赣西南区委对于控告毛泽东这个文件是同意的, 
至于没有共同具名:是惧怕毛泽东知道了,会将他们当作AB  团清算掉。秦邦宪根据这些情 
况,认为这个文件和来人的口头叙述大体都是真实的。 

    秦邦宪接着陈述:赣西南中共和少共同志以及军队中一部份同志,早与毛泽东有许多意 
见上的分歧。在反毛斗争中,他们曾提出“拥护朱德,打倒毛泽东”的口号,但朱德在毛泽 
东挟持之下,表示支持毛;彭德怀则是不满毛的,在他的第三军内,不满毛的干部也占多数。 
赣西南少共区委认为,可能有少数AB  团分子,混进了我们内部,这些人在反毛斗争中也可 
能兴风作浪。因为他们发现了AB  团的破坏活动,毛泽东便不分青红皂白,将大批不满他的 
同志也当作AB  团逮捕起来,任意刑讯杀戮,在富田一个地方,便杀害了以百计的同志。参 
谋长陈毅在富田事件中,简直成了刽子手,这便形成了江西苏区最严重的危机。 

    秦邦宪认为毛泽东确实是犯了严重的错误。他指出毛泽东反对李立三的指示,可能是对 
的,但他自己也不免右倾;他只知道保全实力,利用诱敌深入的游击战术来打击敌人,但他 
忽视了进攻敌人,巩固苏维埃根据地的重要性。再则毛泽东也不了解反右倾主要危险的重要, 
而且江西苏区在土地问题和富农问题上,都发生过右倾的偏差;在富田事件中,毛泽东可能 
有意无意的将反对他的同志清算掉,这更是不可宽恕的。 

    中常会听取了秦邦宪的报告之后,觉得事态严重,不能立即作出决定,乃要求秦邦宪先 
行通知赣西南少共区委来人,暂时严守秘密,听候中常会处理。我忙着搜集有关这件事的材 
料,认为秦邦宪指斥毛泽东为右派一点,并无充分证据。我觉得以前何孟雄等曾被加上莫须 
有的罪名,受到严重的打击;他们并不是失去斗志的人,只是认为在反立三路线的紧急关头, 
不应该强调反右倾,因而被视为右派;现在决不应当在没有充分证据的情况下,就将苏区的 
老干部毛泽东等当作右派来整肃掉,这样做会使苏维埃和红军受严重的损失。 

    在中常会再度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曾指出:江西红军一月间消灭张辉瓒师这件事, 
就证明那里并没有甚么严重的危机。毛泽东以前不遵照李立三的指示行事,大体都是对的, 
他根据实况来指导军事行动,注重游击战术和政治纪律,这也都是切要之图。注重扩充军事 
实力,不勉强去巩固一个根据地,也是势所必然。毛泽东和江西苏区的同志们,都是艰苦奋 
斗的,不能视之为右倾,即使有些右倾的见解,也不过是观念上的错误而已。在肃反问题上, 
毛泽东似犯了严重的错误,他没有去区分反革命的首要分子和胁从者来办理,甚至将不是反 
革命的人,也当作反革命清算掉了,这是要予以纠正的。 

    中常会讨论的结果,决定:一、赣西南少共区委的报告表现了一些青年急躁的情绪,不 

                                   183/185 

… Page 335…

                               《我的回忆》第二册  

能完全信赖,因而也不能判定毛泽东是右倾。二、将中央关于肃反的决定,附加说明,迅即 
送往江西苏区,作为纠正毛泽东等在肃反中所犯错误的根据,并催促毛泽东报告富田事件的 
真相。三、中央鉴于江西苏区已发生严重情况,应从速采取具体步骤,加强苏区和红军的领 
导。 

    如何加强苏区和红军的领导,乃成了迫切的问题。我在回国以前,中央为了解决这个问 
题,曾派了一些重要干部到各苏区去,如项英刘伯承等之派往江西苏区,任弼时夏曦等被派 
往湘鄂西和湘赣边境等苏区。现在如果要进一步加强领导,就应将早已拟议的中央迁往苏区 
的案子付之实施。这件事共产国际旋即同意。 

    周恩来为此提出了一个具体计划,经议决通过,其要点是:中共中央政治局迁往江西苏 
区,由向忠发周恩来张闻天秦邦宪等领导前往。在鄂豫皖和湘鄂西两区分别设立中央分局, 
前者由张国焘沈泽民陈昌浩前往主持,后者则由已在那里的夏曦关向应等主持。中央迁往江 
西苏区后,在上海另设中央分局,指导白区工作,预定由赵云李竹声等主持。 

    这个决议是中共将工作重心转到苏区去的一个重要关键,对于此后中共的发展有极大关 
系。我们当时的理想,是希望在江西能有一个巩固的根据地,在那里竖起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的旗帜,联络长江以南各苏区的红军游击队,共同奋斗,以期握有一省或数省的地盘。鄂豫 
皖苏区则为长江以北的主要核心,我们希望以那里为起点,向北发展,以期在大江以北掌握 
更广泛的地区。至于湘鄂西苏区则似是一个主要的卫星,对江西鄂豫皖两区,可以发挥掩护 
的作用,并且可以向西南发展。 

    我们知道这是一个具有雄图的尝试,虽然实现的条件尚属缺乏,但事势发展又非这样不 
行,因此,我们只有竭力以赴了。不过在另一方面,我们实力既大部移往苏区,对广大白区 
的工作,自然更为削弱。当时中共的党员人数,是没有精确统计的,估计约在十万左右,百 
分之九十七以上,系在各个苏区和红军中,大多为农民出身者。这个事实也使我们对苏区工 
作寄予莫大的期望。周恩来是极端主张将力量集中到苏区去的,他经历这么多变故,深知中 
共在白区很难立足,势将继续被国民党破获摧毁。他决意将中共大部份干部调往苏区,他估 
计从白区可以调到苏区的干部,约有四百人。他准备将其中百分之四十调往江西苏区,其余 
两个百分之三十分别调往鄂豫皖和其他各个苏区。 

    我是自愿去鄂豫皖的。当时鄂豫皖区还保有较多的立三路线的残余,负那个区域领导责 
任的曾钟圣就是著名的立三路线的拥护者,我的同志们觉得我去那里纠正立三路线的错误是 
游刃有余的。我自己也觉得我对那一带的情况较为熟悉,而且大好中原,正是便于驰骋的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