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回忆-第27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志们和学生们,有时来陪我散步和漫谈,四方面军的干部,也常成群的来探望我。我下山上 
课的时候,也常有人围着我谈天。我当时的原则是,遇着党内问题,就只笑而不答。  

    由于大批各地前进学生涌到,多数是共产主义的同情者,那时已使整个延安的气氛为之 
一变。他们带来各大城市的消息,开展了在延安的那些游击英雄们的境界。人们无论在接谈 
中、文化娱乐中,以及公共活动中,再也不谈那些长征的单调故事,一切都以抗日为主题了。 
各地社会状况,也渐为人们所知晓,外来的影响日甚一日。中共少数白区地下工作人员,如 
刘少奇等,秘密来到延安,更使中共巨头们直接受到影响。  

    刘少奇与四月间由白区来,向中共中央提出了一个很长的书面报告,他描述各地抗日运 
动的澎湃,指出中共在抗日领导方面太没有力量,中共的白区工作十分破碎。他推究其所以 
如此的原因,是中共的政策一向犯着左倾的错误。在他看来,国共合作时期,中共对国民党 
政策和领导工农群众的政策,便已左倾多于右倾。后来在苏维埃时代,更犯着严重的左倾错 
误,以致抹杀了日本灭亡中国的危险。因而,他要求中共的政策,要从实际上迅速转变过来。  

    刘少奇这个万言报告书,曾引起中共中央的不安。张闻天等那些留俄派,认为这是大逆 
不道的主张,因为刘少奇竟说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中共主要也是犯了左倾错误,这无疑是为 
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洗刷,而且否定了整个苏维埃运动。他们指责这种主张是反共产国际的, 
反中共中央的,是受着张国焘思想的影响。甚至有人说,刘少奇比张国焘还要坏。  

    刘少奇当时态度极为谨慎,避不与我接触,以免沾染上反党的张国焘路线的嫌疑。我从 
不到延安城去,更没有参加讨论刘少奇主张的会议,不愿重新卷入这个争论的漩涡。毛泽东 
似比那些留俄派老于世故,他和刘少奇较为友善,觉得刘并没有反对中央的野心,因而他极 
力幹旋,调解刘少奇与张闻天等人间的意见冲突。  

    此外,刘讲话的时机,似也较恰当。中共中央正在采取退让的步骤,接受国民党提出的 
投降条件。人们觉得如果在这时反对刘少奇所提出的意见,未免难于自圆其说。结果,在中 
共政治局的会议上,刘少奇虽受到张闻天等人的批评,但因获得毛泽东的支持,反而得以参 
加政治局为委员,并负责指导整个白区党的工作。这是毛刘在政治上合作的开始,后来,他 
们在一九四二年,便共同开展了反对米夫派的整风运动。  

    中共渡过它的极危险时期,实在幸运。它接受了国民党所要求的投诚条件之后,国民党 
果然并未严格执行,而中共在宣传上,反着着占先。      

    一九三七五月三日,毛泽东在延安中共积极分子会议上,发表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时期 
任务》的报告。其中第六段说明:“目前的阶段,是新时期的第二个阶段??????如果前一阶 
段的任务主要地是争取和平,则这一阶段的任务主要地是争取民主。”④毛泽东的这番话是表 
示国共间的和平已经实现了,现在是中共向国民党争取民主的时候了。  

    当时延安上空的阴霾在逐渐消散,人们都在和平民主和抗战三个口号之下活跃。中共中 
央正在具体的研讨如何促进国民政府民主化,指派我写了一篇评论国民党宪法草案的文章, 
主张放宽民主自由尺度。同时,周恩来在南京牯岭一带,也要求共产党有代表出席十一月间 
国民党所召集的国民代表会议。这一切的努力,都是企图使中共能成为一合法的政党。  

   ① 抗日军政大学,在保安时原为红军学校,迁到延安后,始正式定名为抗日军政大学,分设有好几个 

                                   141/166 

… Page 478…

                               《我的回忆》第三册  

部门:(一)红军干部班;(二)由国民党区来的抗日青年训练班;(三)专业训练班,如汽车、通讯、工程、 

卫生等等。一九三七年一月中旬,该校红军干部班的学生,大约超过八百人,由红四方面军来的干部,为八 

百人中的过半数。  

   ② 张冲是国民党中央委员,懂俄文,为蒋介石与苏俄和中共间拉线者。  

   ③ 这些条件就是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根绝赤祸案决议(全文见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之《东方杂志》 

第三四卷第六号)中所规定的四点。  

   ④ 见《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二四六页。  

                          第二十一篇 抗日战争  

    第一章 洛川会议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中日战争在卢沟桥爆发了。七月十七日,蒋介石氏发表了有名的 
庐山谈话,声明中国局势已到了“最后关头”,提出了关于保全华北领土主权的四点最后立场 
①。七月二十八日,八月一日,日军先后攻占平津,并沿平汉津浦平绥三路,进攻保定、沧 
州、南口等地,八月十三日进攻上海。这些就是八年抗战的最初几件大事。  

    当年七月八日,中共中央就日军进攻卢沟桥事件,通电全国,主张全民族实行抗战,不 
让日军占领寸土尺地。七月十五日,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事发表宣言,声明与国民党共 
赴国难,以争取民族独立,实现民权政治,改善人民生活等为共同奋斗的总目标;并郑重声 
明下列四点诺言: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今日中国所必需。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 
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终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 
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国家政权之统一。四、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 
受国民党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职责。在这个宣言之后,还明文宣 
称:我们准备把这些诺言中在形式上尚未实行的部分,如苏区取消、红军改编等,立即实行, 
以便用同一团结的全国力量,抵抗外敌的侵略②。这两个文件,象征着中共极力促进国共合 
作,一致抗日的决心。  

    我们在这里不必着重叙述抗日战争的实际经过,却亟愿对当时情况,略加分析,特别是 
中共抗日政策的实际形成及其演变的经过。当年八月二十日左右,中共中央在洛川所举行的 
中央扩大会议,曾因抗日政策,引起严重的争论。毛泽东、张闻天等,或明或暗的一意孤行, 
也使我这个反对派被逼不得不离开延安。在本篇里所要说到的,只是抗日战争开始时的一段 
经过,也许可以对了解中国时局的未来发展,给读者提供一些线索。  

    日本侵略中国的步骤,是太急进了,逼着中国人民不计成败,团结一致,奋起抗日。当 
时许多想象不到的事,都成为可能。例如抗战以前,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以及国共实行和解 
等等,都非一般人始料所及。卢沟桥事变后,由于战事的发展,走上统治中国的王座,更是 
人们所预料不到的。  

    当时人们的抗日情绪达到了沸腾点,延安自然也不例外。毛泽东等利用这种兴奋的情绪, 
大声疾呼——在全国范围内,抗日不分党派,只要抗日,便是一家人。在中共和红军内,毛 
泽东同样号召抗日高于一切,并说明现在我们对国民党和蒋介石都讲团结,中共内部更应不 
分彼此,忘记过去的党内斗争,一致团结为抗日而努力。这些号召,不仅激励士气,而且这 
顶抗日的大帽子,可以掩护一切。主要是使野心家,能在这顶大帽子之下,实现自私的勾当。  

    有识之士,对抗日前途当时都不敢过分乐观。他们强调,中国不得不抗日,与其不抵抗 
而亡国,不如起而抵抗,也许还有一线生机。他们希望中国能够及时得到友邦的援助,不愿 

                                   142/166 

… Page 479…

                               《我的回忆》第三册  

在日本军事压力之下,中途与日本妥协。他们不希望亲日派或对日妥协分子,乘机抬头,并 
相信抗日势力的团结能够压抑投降论者的言论。这些善良的希望往往集中到一点,即是抗日 
无论如何艰巨,最重要的是全国抗日政府的体系,能够始终维持不坠。即使中国受尽折磨, 
只要统一的抗日政府存在,将来总有翻身之一日。  

    这种忧时忧国的论调,在延安也有一些高级知识分子,慎重提出过。但毛泽东等不予重 
视,中共的要人们,也和普通群众一样,高呼抗日必胜,抗战到底,反对唯武器论,反对抗 
日缺乏信心等等。他们口中所喊的,与他们心中所想的并不一致,这是有许多事实可以证明 
的。  

    当时国共关系,相当微妙。这两个由敌而友的新伙伴,一面高唱共赴国难,竞相表演好 
的姿态,另一面是同床异梦,互相猜疑。这些勇于内争的角色,在民族大义面前,似都缺乏 
应有的气魄。  

    卢沟桥战争发生之处,毛泽东等很耽心南京不能坚持抗战,因此在为南京政府坚持抗日 
打气。当年八月初,中日战争正在华北大规模进行,于是毛泽东等放心了。他公开表示:“蒋 
介石这股祸水终于撞向日本那边去了。”张闻天也很得意的说:“抗战终于爆发了,蒋介石已 
无力危害我们。”这些话不仅反应出国共间多年的怨仇,而且暴露出对内仍重于对外的想法。  

    七七事变以前,南京政府,大体上没有干预延安的事。抗战爆发后,双发接触频繁,大 
概南京政府也想知道一些延安的内情,陕西省政府委任一个延安县长,径来延安就职,国民 
党陕西省党部,也派人到延安,设立县党部。南京政府曾屡次催促,中共军队从速改编,开 
赴山西前线,并准备派联络参谋到延安来。这些事曾引起毛泽东等的极大反感,认为是渗透 
捣乱行为,不利于中共。毛泽东、张闻天等开始夸大其词的说:“蒋介石对外虽然抗战,但对 
内依然是像以往那样反动。”因此他们断言,国民党抗战不会有好结果,不是在战争中一败涂 
地,便会中途妥协。他们开始扬言,中共所领导的军队,不会受到国民党政府的平等待遇了; 
如果听任国民党将领们的指挥,那么,红军可能被送到前线去充当日军炮火的牺牲品。如果 
中共所领导的军事力量被牺牲了,国民党便会乘势压迫丧失了军事本钱的中共。这些想法, 
就是毛泽东和张闻天等,后来在洛川会议所提出的中共抗日政策的出发点。  

    七七事变后,我这个住在延安城外山上的人,仍然没有参加中共中央的会议,也不愿预 
闻中共中央的事,但常被邀到延安城内去参加时局的讨论。我回想中共这多年来,搞苏维埃 
和土地革命,现在回过头来,国共第二次合作,反对日本侵略,奋斗目标,仍然是民族主义, 
换句话说,就是不使中国沦为日本的殖民地。对此我曾感慨万端,深深觉得,中共一向都为 
左倾空谈所误,现在如果还不老老实实做些抗日工作,很有可能成为民族的罪人。  

    从这些思想出发,我曾向毛泽、张闻天等,先后表示过我对抗战的基本看法。我们谈到 
国民党问题的时候,我曾说到国民党能这样坚决抗战,已属难能可贵,而且可能在对内政策 
上有若干改善。谈到国共关系时,我也表示,国共第一次合作,是两党完全混在一块,因此 
吵闹不休,现在国共两党的界限分得很清楚,适宜于互相竞赛,可以避免彼此间的许多冲突。 
说到抗日前途时,我主张中共应采取积极政策,团结抗日势力,促进国民党政府的进步,务 
使日本侵略不易得逞。这些初步性质的谈话,当时还未引起辩论和争执。  

    抗战初期,到处一片热烈气氛,人们都为抗日热情所鼓舞。南京西安等地的使者,上海 
等地的新闻记者,不断的访问延安。其中最重要的,是南京派来的一个军政视察团,由十余 
高级军政官吏所组成,其使命又与国共合作大有关系。我被邀请和毛泽东、朱德、刘伯承一 
同招待这些使者,极尽地主之谊。我们论调一致,强调拥护蒋委员长抗日,表示共赴国难, 
抗战到底的诚意。  

                                   143/166 

… Page 480…

                               《我的回忆》第三册  

    当时毛泽东对国共合作抗日的真意何在,还没有完全表明。延安情况,也还有点五颜六 
色,譬如军人服装就不一致,有国民革命军的,也有原来工农红军的。毛泽东就有两顶军人 
便帽,一顶是新制的国民革命军式的,有外来客人时,他便戴上;一顶是原有的红军帽,有 
红五角星徽,参加中共内部会议或到“抗大”讲话时,他特别戴起来出台。  

    当时许多人因为军帽不一致,常避免戴帽,毛氏的举措,特别引人注目。也许毛氏要借 
此表示一下他有表里不一的两套。  

    当时毛泽东聚精会神处理红军的改编工作。七月下旬,南京与延安间,往返电商有关这 
件改编工作的实际处理办法。南京方面所注意的是迅速完成改编工作,以便中共军队能开赴 
前线抗日。毛泽东所注重的显然不是迅速开赴前线,而是如何保护他唯一的本钱,使红军不 
致在改编中受到损失,更企图运用这套本钱以备将来夺取天下。我一直没有预闻这些事,毛 
氏也有意瞒着我进行,但从许多事实中可以看得出他的企图。  

    这次改编工作中,毛氏完成了他对红军的控制。这自然是他第一个要达到的目的。驻屯 
在延安附近的红军,主要来自第一、第二、第四三个方面军和陕北本地。这些军队系统不同, 
地域及语言各异,军事干部便不能任意安插。以人数而论,四方面军的人数最多,陕北本地 
人次之,第一和第二两方面军的人数较少。毛泽东将这些军事干部混合运用,使其互相牵制。 
再又强调党的领导,广泛实行政治委员制度,各级政治部和军中特工组织的职权都提得很高。  

    毛泽东所企图达到的第二个目的,是对付南京的压力,使红军虽经改编,仍不致为广大 
国民革命所消化,要留有自由发展的余地。当时毛氏向南京所呈报的红军总人数是四万八千 
多人,连延安的后方人员,亦计算在内,其实作战部队只三万多一点。南京方面却只承认改 
编人数为两万多。这个争执的着眼点,自然是部队经费和一切补给种类的数量问题。为此毛 
氏曾多次电南京的周恩来和西安的林伯渠,分别向南京军事委员会和西安的行营提出种种要 
求。毛泽东不厌其烦的如此做法,不仅为了增高红军的地位和获得部队所需较多的物质,而 
且对红军内部来说,可以证明他正向南京争取平等的待遇。  

    其实毛氏所愿意接受的,只是改编之名,他要保留红军内的一切成规。他耽心红军干部 
会受到国民革命军薪给制度的影响,一次他极力鼓吹红军配给制度的优良,官兵生活平等的 
重要。国民革命军实际上并没有甚么国民党的领导,也不重视政治工作,毛氏唯恐受到国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