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回忆-第27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着性子和各人商谈,但无法找出补救的办法,奇迹是不会从天而降的。  

    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二日近午,在毛泽东住的窑洞里,我们阅看张学良发来的急电,其 

                                   123/166 

… Page 460…

                               《我的回忆》第三册  

内容大致是:他曾向蒋痛陈停止剿共一致抗日的主张,蒋则一味拒绝。他不得已实行兵谏, 
已将蒋氏及其亲信随员妥善看管,促其接纳抗日主张,不达目的不止。电报并说即派机飞延 
安,迎接共方代表周恩来等来西安共商大计,又说他和杨虎城的部队向西安潼关线集结,希 
望红军向延安及其以南地区,衔接前进,以防不测。  

    这个突如其来的电报,使我们都大为激动。有的人说:“蒋介石也有今天!”有的人说: 
 “张学良确实干得不错!”平素持论温和又不多发议论的朱德竟抢先表示:“现在还有甚么别 
的话好说,先将那些家伙杀了再说。”这时已经回到保安几天的周恩来较为冷静,他表示:“这 
件事不能完全由我们做主,主要是看张学良和杨虎城的态度。”一直在那里狂笑的毛泽东也接 
着表示:“这件事,我们应该站在后面,让张扬去打头阵。”我当时虽很激动,但仍冷静的说: 
 “莫斯科对这件事会怎样看,我们不妨先推测一下。”张闻天秦邦宪王稼祥等都表示应去电莫 
斯科请示。于是我们一面继续谈论,准备周恩来前往西安的事,一面草拟致莫斯科的电报。  

    我们商讨的结果,决定下列各点:一、致电张学良表示赞许,并保证今后行动,为马首 
是瞻;二、派周恩来秦邦宪叶剑英三人为代表经延安飞赴西安;三、电彭德怀等率部向延安 
及其以南地区挺进,沿途与友军密切联络;四、电在西安的联络人员,除对抗日宣言表示某 
些具体意见以外,一切俟周恩来等到后再议;五、周恩来等在西安亦应俟莫斯科回电后再作 
具体表示。于是,周恩来等即赶往延安去了。  

    我们致莫斯科的电报,是毛泽东起草的,除报告西安事变的真相外,并指出这是根据张 
杨共三角联盟抗日反蒋的协议而发生的,中共中央似积极推动张杨解决与蒋决裂,请共产国 
际从速指示。  

    西安事变,使我们一时为之扬眉吐气,似乎一切都可迎刃而解。我们希望张学良电令马 
步芳不可破坏抗日大局,应即对西路军停止作战,这件事张学良照做了,但马步芳并未接受 
这个命令。我们正为陕北的红军粮食缺乏担忧,如今部队南移,粮食和其他补给便都不成问 
题。而且国民党方面的剿共阵线,已告破坏,我们正可乘机进取。  

    西安的电报如雪片飞来,多数是报告拘留蒋氏等人的经过,以及南京方面的反应,及各 
项军事情况。其中最主要的一个电报是张杨等十九人在十二月十二日所发表的通电③。提出 
八项主张:一、改组南京政府,容纳各党派共同负责救国;二、停止一切内战;三、立即释 
放上海被捕之爱国领袖;四、释放全国一切政治犯;无、开放民众爱国运动;六、保障人民 
集会结社一切政治自由;七、确实遵行孙总理遗嘱;八、立即召开救国会议。  

    张学良的来电对如何处理蒋的问题,颇表踌躇;对南京的军事压力,也颇有顾虑。毛泽 
东聚精会神在那里草拟复电,不是尊张学良为“全国抗日领袖”,便是赞扬他“一举手便旋转 
乾坤”。他的电文内说到严密看守蒋时有这么一段:“我公顾虑周详,枭雄自难漏网;但诚恐 
有万一之失”说到惩办蒋时又有这么一段:“诚如来电所云,蒋某确系卖国独夫,理应负 
之国法,弟等极力赞成应由人民公审”  

    我们这些中共中央负责人,没有一个想到西安事变可以和平解决,都觉得如果让蒋氏活 
下去,无异是养痈遗患。有的人主张经过人民公审,将这个反共刽子手杀了,以绝后患;有 
的人主张将他严密拘禁起来,作为人质,逼南京抗日,并形成西安的军事优势。  

    就为了这种主张上的不同,毛泽东与张闻天曾发生了争执。张闻天似是批评毛泽东对张 
学良的复电,措词不够坚强,正当他们争论的时候,我闯进了毛泽东的窑洞,毛正在怒骂张 
闻天,说张闻天过去在江西反对他的游击主张,现在又以书生之见反对他对张学良所持的态 
度,张闻天面红耳赤的默然走了。  

    毛泽东即向我解释他那些电文措词的用意。他表示他与张闻天的想法并无根本的不同, 

                                   124/166 

… Page 461…

                               《我的回忆》第三册  

却在措词的技巧上发生了歧见。他说明他所草拟的电报,处处给张学良暗示,要他坚决对付 
蒋,但在文字上不能赤裸裸的说出来,否则将来要留下痕迹的。  

    这时朱德也来了,他打断了毛的说话,大声说道,爽爽快快的同张学良说,杀了蒋再讲 
其他。他说明的大意是,现在是千钧一发的时候,应当机立断,用不着等候莫斯科指示,来 
一个先斩后奏。毛听了朱德的话,微笑着安慰朱德说:我和你的意见并无不同之处,不同的 
只是方法;我已着力暗示张学良应该如何做,但这“杀”字不好由我们口里直接说出来。毛 
泽东又带点教训的口吻向朱德说:不要想的太简单和死板,你如何能断定张学良一定会听我 
们的话,对我们一点疑忌都没有么?      

    幸好莫斯科的回电于十三日的晚间到达了。这是一张半打纸张的长电,内容认为三段: 
第一段,肯定西安事变时日本阴谋所制造的;并说明张学良左右和他的部队里,暗藏着一些 
日本间谍,利用张的野心,甚至利用抗日的口号,制造中国的混乱,我们若听任其发展下去, 
中国将出现长期内战,抗日力量,因之完全丧失,日本便可坐享其利。苏联决不会为这种阴 
谋所利用,更不会给予任何支援;相反地,现已明白表示反对态度。第二段指出中国目前所 
急需的,是一个全国性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因此,最重要的是团结与合作,而不是分裂与 
内战;并说明张学良不能领导抗日,蒋介石如能回心转意,倒是能领导抗日的唯一人物。第 
三段指示中共应争取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利用这一时机与蒋介石作友善的商谈,促使其赞成 
抗日;并在有利的和平解决的基础上,自动将其释放。  

   一年以后,一九三七年十二月,王明从莫斯科回到延安时,曾对我们说明上述这个电报的 
来历。他说西安事变后,英美各国驻莫斯科大使,曾询问苏联外交部,苏联政府对此事的态 
度。苏外交部以这是日本的阴谋,苏联既未预闻,也不赞成。接着斯大林便亲自草拟这个给 
中共的电报,并向王明解释,其大意是张学良分量不够,怎能做全国抗日领袖,中共也一时 
没有领导抗日的能力。蒋介石虽是一个可憎的敌人,但他是中国唯一有希望的抗日领袖,在 
抗日中他也许可以成为我们的合作者④  

    当然,在当时偏僻的保安,我们无法知道像王明所说的那些内情,因而这个电报之来, 
无异是一个晴天霹雳。我们都在沉思,毛泽东更是踱来踱去。有的表示西安事变分明是张杨 
共三角联盟酝酿而成的,如何能说是日本的阴谋?有的表示长期内战倒是应该避免;有的表 
示如果将蒋释放了,他将会不顾一切的对付我们;有的表示西安事变如果得不着苏联的支援, 
那里会有胜利的希望?毛泽东曾很急躁的表示:“反了!天翻地覆了!从前我们向张杨那么说, 
现在又要反过来这么说,张杨不会说我们反复无常吗?”  

    就在这种气氛之中,会议无法继续下去,我们于是分开,各自去详加考虑,或者个别研 
讨,就这样费了一整晚的时间。我通宵没睡,花了很多时间与毛密商,我们一致认为如果不 
遵从莫斯科的指示行事,得不到苏联的支援,反而会被国内外各种势力围攻,后果是会很严 
重的。如果照这三点指示进行,张杨共三角联盟可能立即破裂,即使我们避免了这种破裂, 
和平解决以后,蒋氏的报复,将是难免。两相比较,第一条路是非走不通的,极为显然;第 
二条路虽阻碍重重,也许能找出一线希望。  

    这是急如星火的事,我们于是在深夜重行齐集在毛的窑洞里,商决具体步骤。我们决定 
将莫斯科的来电立即转电周恩来,要他根据这个指示,向张学良试探,如果情形顺利,即照 
指示的原则进行,否则要为中共留出回旋的余地。  

    周恩来于十三日抵达西安后,与张杨商讨今后进行步骤,张学良曾问及莫斯科有无电报 
指示?对西安的行动,持何态度?周认为张的这些问话,自然是寄望于苏联的援助,极为殷 
切。周接到我们的电报后,对莫斯科的态度极表惊讶,但应允向张学良秘密试探。  

                                   125/166 

… Page 462…

                               《我的回忆》第三册  

    周恩来于十四日与张密谈,迳行表示苏联大致不会援助西安,张学良最初的反应甚为愤 
慨,他似觉得为共方所卖,已往共方老是吹嘘苏联可以帮助,现在他已势成骑虎,中共竟临 
阵抽腿,不兑现了。周恩来只得低声下气,百般解释,说明这是中共中央想不到也不愿有的 
事。苏联也有他的苦衷,例如外交的压力是不能不顾忌的。中共决始终与他站在一起,凭本 
身的力量,来担当一切。现在事已至此,决不能互相埋怨,只有一本初衷,共策进行。  

    他们两人于是密商进行方针,周恩来曾向张学良表示,据他个人看来,在西安成立一个 
独立政府和对蒋制裁,都不能算是好办法。现在南京正在叫嚣讨伐西安,如果我们制裁了蒋, 
这将予人以口实,蒋的徒子徒孙们,将用报仇的名义与我们纠缠,这将是长期的内战,而且 
胜负未可逆料。周这些话,终于打中了张的心弦。  

    于是周进而表示,他个人有一种还不确定的想法,愿意说出来供张参考。周向张坦白说 
明,我们所需要的是全国抗日的局面,而不是偏处西安一隅的局面,因而我们所要的是团结 
与合作,而不是分裂与内战。现在南京方面,也有人不愿意打内战,更有人不愿逼西安方面 
去制裁蒋。我们可以一面备战,一面与蒋谈判,如果蒋明白接纳了我们的主张,那他将来也 
难反悔。  

    张学良听了周恩来这些话,并未发生反感,反而向周说,这件事不能让外间知道,也暂 
不向杨虎城提及。他们两人先研讨具体办法,一俟稍有把握,在对外发表。于是他们商定如 
何优待蒋的办法,以及如何向蒋进言等。  

    这些经过情形周曾详电报安,并表示欣慰,认为和平解决有希望。我们接到周的电报, 
也为之高兴。乃决定坚决推动张杨走和平解决的道路。我们大家虽已这样决定了,但心中的 
疑团仍是存在。张闻天曾向我指出:“这是为了共产国际和苏联的全部利益,不得不牺牲中共 
的局部利益。”他说明苏联大概是受了外交上的压力,不得不置身事外,可是将来蒋介石释放 
出去了,那我们可要吃大苦头。  

    十五日在林伯渠办公的窑洞里,我们举行高级干部会议,传达莫斯科的指示。我们这些 
政治局委员,都发言支持和平解决,我的发言自然也是支持和平解决,但说到和平解决的前 
途时,也同样表示未感乐观;即是蒋在西安时可能答应我方的要求,但一回到南京,也可能 
借故翻脸,因此,我们须更加努力,团结内部,充实实力,准备应付未来可能的坏演变。就 
因为我说了这些话,后来被我的反对者断章取义,抹杀我号召中共内部团结的本意,诬指我 
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特别缺乏信心,甚至说我反对和平解决。这不能不算是“欲加之罪” 
了。  

    当时的局势相当微妙。最初是一片战争气氛,接着调和论调逐渐抬头。南京一时群龙无 
首,一般人估计蒋无生还之望,因而主张讨伐西安,当然其中也不无幸灾乐祸的企望者。西 
安张杨部的将领,也觉得既用非常手段扣留了蒋,那里还能有妥协的余地;这种骑上虎背的 
情势,使他们有一不做二不休的想法。      

    但张学良杨虎城等人始终对蒋没有采取完全决裂的态度。临潼华清池的枪声是过去了, 
他们伺候在蒋的左右执礼仍恭。他们所发出的通电,也只希望接纳八项主张,并保障蒋的安 
全。  

    张学良与周恩来的密谈,固是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一个直接原因,同时,当时的情 
势也逼使他们不能不这样做。南京的重兵纷纷开进潼关,飞机又在西安上空威胁,这使西安 
当局,大多觉得战争的爆发将不利于他们。各方实力派发给张学良的电报,也多持息事宁人 
的态度。因此,张学良的和平解决意向一经明朗化,调和气氛就代替了火药气味。  

    张学良所坚持的是蒋签字赞成他所提出的上述八项主张,蒋则为了政府和个人的威信, 

                                   126/166 

… Page 463…

                               《我的回忆》第三册  

不能自挟持之下,有所承诺,坚持不允签字。端纳、宋子文、宋美龄、蒋鼎文等奔走期间, 
多方调解,宋氏兄妹且表示蒋先生已应允了八项主张,如果一定要蒋亲自签字,心理上留下 
痕迹,反为不美。  

    周恩来曾致电保安,报告他与蒋氏长谈的的经过。首由张学良说项引见,张对蒋说,委 
员长的一位旧属求见,请委员长予以接见,蒋氏未置可否。周恩来当即步入蒋氏的住室内, 
向蒋严肃敬礼,并仍依黄埔时习惯,称蒋氏为“校长”。蒋氏最初板起面孔不予理会,周即坐 
下来慷慨陈词,蒋氏则留心静听。周首先说明中共决无不利于蒋氏和南京政府的想法,并希 
望一切和平解决,中共愿拥护蒋氏做全国领袖,实行抗日。周也乘势说明中共政策改变的始 
末,力证化除成见,团结御侮的必要。  

    周恩来在报告中说,他的陈词曾使蒋氏的心情渐渐平静,似也相信周的真诚。周恩来根 
本没有说要蒋氏在八项主张上签字的话,只是在气氛轻松的时候,请求蒋氏有些指示,并与 
蒋氏略叙家常,说到其子蒋经国在苏联颇受优待,蒋氏微露思子之意,周即满口答应将助他 
们父子团聚。  

    周恩来在报告中,解释他对蒋介石氏,始终恭顺恳求,未露半点要挟之意,为的是不留 
痕迹,以便有再与蒋氏见面的机会。周也说到蒋氏态度甚为得体,他只提及他的儿子,似是 
属于私人范围的事,但也微露国共和解之意。周希望国共十年战争,至此能事国共和解的起 
点。  

    张学良当时确是排除万难欢送蒋回南京的。杨虎城因不完全知道和平解决的底细,不免 
有所疑虑,有时甚至表示反对的意见,经张学良、周恩来以及调人宋子文等多方劝说,杨终 
于赞成了。蒋乃于十二月二十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