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回忆-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妇的陈独秀先生当时绝没有想到,后来会被他的莫斯科同志们和他的一些门徒们把他当作共 
产主义的罪人,甚至斥之为“托匪”、“汉奸”和“日本间谍”。那位老成持重表示赞成我从 
事共产主义运动的蔡元培先生也绝没料到,他自己竟会在一九二七年转到反共的立场上去, 
而我这个热衷于共产主义理想,作为中共发起人之一,又曾披荆斩棘地卖了十八年苦力的人, 
当时也决没有想到竟会被迫舍弃这个后来变了质的中国共产党。 

    为甚么有这些离奇的发展,请读者耐性地读下去,便会有一个分晓。总括的说,少数人 
所发动的武装暴动、暴力革命、建立这种那种的革命政权、实行专政的统治,必然会抛弃初 
期的理想主义、人道精神和道义,代之以权力观念、计谋、恐怖和残忍等等。共产主义运动 

                                    48/151 

… Page 49…

                                 《我的回忆》第一册  

与无产阶级专政骨肉相联,因之,独裁的丑恶现实必然会湮没了共产主义的美丽理想。 

   ① 他到一九一九年四月才以简短有力的文字,发表了一些同情俄国革命的随感录,如《二十世纪俄罗 

斯新革命》(见《独秀文存》卷二第二十九页—上海亚东图书馆民国十五年六月七日版)、《克伦斯基与列宁》 

 (见前书,卷二第三十六页)及《过激派与世界和平》(见前书卷二第六十六页)。当年五月他所主编的《新 

青年》还发刊了马克思专号(六卷五号)。   

   ② 据郭湛波说:“陈生于一八八○年(清光绪六年),初留学于日本,时中山正组织同盟会,但他首先 

反对兴汉灭清的狭隘民族主义,未参加。中途归国,在沪与章秋桐居寿昌里,与张溥泉、谢晓石创办国民 

日报,主张实行彻底的德谟克拉西革命,反对专制。后参柏文蔚之幕,适辛亥革命,随柏氏任安徽教育司 

长。民国二年,因反袁失败,亡命日本。”见郭著:《近五十年中国思想史》,一○○页—北平人文书店 

民国二十五年八月再版。据我记忆所及,他初时确是柏文费的主任秘书,后来是否兼任或改任安徽省的教 

育司长,则未可知。   

   ③《共产党月刊》在一九二○年十一月七导创刊,一共出了六期。   

   ④ 蔡和森与陈独秀先生间的通信,似乎是在一九二一年二月间才开始。可能陈先生已先和其他留法勤 

工俭学生有所联系,他的两个儿子陈延年,陈乔年那时都在法国。我手边现在所有的材料,只有一九二一 

年二月十一日蔡和森台法国所发给陈先生的信,以及陈先生同年八月一日的复信(见《独秀文存》卷下第 

二九○页—第三○一页)。   

   ⑤ 后来陈独秀曾和我谈到中共第一个小组在上海成立的情形,在这个小组正式成立的会上,每个参加 

者都曾正式表示加入的意思,戴季陶则表示他与孙中山先生的深切关系,不能成为一个党员,并因此哭了 

一场,因为他内心很相信共产主义,很多加入,但又不能如愿以偿。至于邵力子倒没有说这类的话就正式 

加入了。   

    第二章 北京小组的组成 

    一九二○年八月底,我回到北京,即以兴奋的心情将和陈独秀先生谈话的经过告诉李大 
钊先生。李先生略经考虑,即无保留的表示赞成。他指出目前的问题主要在于组织中国共产 
党的时机是否已经成熟,但陈独秀先生对南方的情况比我们知道得更清楚,判断自也较为正 
确,现在他既已实际展开活动,那末我们就应该一致进行。李先生相信我们现在起来组织中 
国共产党,无论在理论上和实际上的条件都较为具备,决不会再蹈辛亥革命时江亢虎等组织 
中国社会党那样虎头蛇尾的覆辙①。他认为陈独秀先生和我在上海所拟议的要点都是切实可 
行的,在北京可以依照着发动起来。我听了李先生这种肯定的反应后十分高兴,就说:“那 
末,请根据你的意思回陈先生一封信罢!” 

    第二天李大钊先生表示赞成的信写好了,情词恳切而确定,我们共同签上了名字后寄出, 
这就是我们组党工作中第一件重要文献。此后我们与陈独秀先生许多次的通信,都是我与李 
先生共同签名的,内容多半是具体进行方法的商讨。 

    我们没有耽搁时间,立即开始活动。首先我们请北大一位讲师张申府同为发起人。他是 
研究罗素哲学的,对马克思学说也曾公开表示赞成。他在一两个星期内就要启程到英国去留 
学,我们这三个发起人在李先生的办公室里曾有过两次商谈,首先计划由张申府乘便在西欧 
留学生中展开活动。可是学者气味很重的张申府并不是勇于实行的人,他到达英国即放弃了 
他那发起人的责任,后来连党员名义也因此消失了。 

    李大钊先生和我在北京征集参加者时,标准不免过严。我的同学罗章龙和刘仁静两位时 
马克思主义较有研究,由我接洽,他们欣然答应参加。李大钊先生和无政府主义者接洽,黄 
凌霜、陈德荣、张伯根等五人也应允加入。 

                                    49/151 

… Page 50…

                                 《我的回忆》第一册  

    黄凌霜等五人都是北大学生,也是当时著名的无政府主义者。当时北大同学中信仰无政 
府主义的人比较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还要多些,也很活跃,办了定期刊物《民声周刊》,和 
发行了一些小册子。那些无政府主义者当时似乎还不大知道俄国共产党压迫无政府主义者的 
情形,故对俄国革命一直表示同情,也常发表与马克思主义者合作组成中国共产党的论调。 
当李大钊先生邀约他们的时候,他们表示无政府主义者对无产阶级专政一点,虽抱有不同的 
见解,但对无产阶级革命则是赞成的,因而他们也愿意参加进来。在李大钊先生和我看来, 
中国革命运动离无产阶级专政还远得很,此时无政府主义者和马克思主义者是可以不计较这 
一分歧,共同在一个组织里面携手并进的。 

    九月中旬,中国共产党北京小组召开第一次会议,就在李大钊先生的办公室里举行。到 
会的共九人,除李大钊和我外,有罗章龙、刘仁静、黄凌霜、陈德荣、张伯根等。我们宣布 
这一小组的正式成立。因为无政府主义者不愿有任何组织形式,这次会议没有主席,也没有 
记录,首由李大钊说明发起的意义,再由我简略的报告在上海与陈独秀先生商谈的经过。与 
会者一致表示赞成组党,并自愿为党员。那时上海小组所创办的《劳动者周刊》已经出版, 
我们在会场上将创刊号发给大家看,这也是使会议生色的一件事。 

    我们讨论到工作如何进行及分配。黄凌霜等根据无政府主义的观点,主张各项职务不必 
用甚么确定的名义,小组决定应做的工作,由各人自由分担。结果决定由李大钊先生担任联 
络的任务,我担任职工运动的发动工作,由黄凌霜、陈德荣创办一个《劳动音周刊》,分担 
编辑和发行的责任,罗章龙、刘仁静和我负责发起组织社会主义青年团,李大钊担任发起马 
克思学说研究会。至于经费问题,李大钊当众宣布,他每月捐出个人薪俸八十元为各项工作 
之用。 

    接着社会主义青年团也组织起来了。它的第一次会议在九月底假北大学生会办公所举 
行,我曾在会上致开幕词,到会的约四十人。我现在记得的名字是:高尚德、邓中夏、罗章 
龙、刘仁静、何孟雄、缪伯英、李实、罗汉、朱务善、黄绍谷、黄日葵、李骏、杨人祀、范 
鸿劼、王有德、高崇焕、吴汝明、周达文、刘维汉等。他们都是北京各学校的学生,以北大 
同学为最多,其中并无一个无政府主义者,也没有一个不是信仰马克思主义的。那次会议公 
推高尚德为书记,他当时是北大学生会的主要负责人。青年团的初期工作主要还是学生会方 
面的联络活动和在学生会中吸收同志。后来这些初期参加者大多成为共产党党员,也是北方 
初期职工运动的骨干人物。 

    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第一次会议在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以后几天举行。到会者在五十人 
以上。由李大钊先生致开幕词。我也在那次会议上发言。参加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大多数人都 
出了席。此外信仰各派社会主义的著名人物也到了不少。会议决定搜集各种社会主义的书籍, 
从事研究,并由研究有心得者发表研究报告。可惜这个组织在举行过几次会议后,会务就无 
形地停顿了。 

    十月间,正当我们热烈地展开工作的时候,中国成立最早的社会党党魁江亢虎来到了北 
京。我们这个共产党小组就在李大钊的办公室里开会欢迎他。他发表了一篇讲演,内容空洞, 
只表示他要到苏俄和欧洲各国去考察一番,再定实际活动的方针。我们也提出一些有关社会 
主义者团结一致和急于进行职工运动等问题,但他似乎并不感觉兴趣。他对社会主义的发展 
仍寄望于议会活动,这使我们觉得不易实行。因此会议并无结果。我们也根本放弃了和他联 
合的原有想法。在他离开欢迎会以后,我们都讥笑那位老社会主义者所懂得的社会主义并不 
多,思想和看法都不免落伍了。李大钊先生当场表示,我们总希望中国的一切社会主义者都 
能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之下团结起来,现在像江亢虎这样的人既不感兴趣,那末,只有我们这 
些后起者勇往直前的干下去。 

                                    50/151 

… Page 51…

                                 《我的回忆》第一册  

    十一月间,又发生了无政府主义者退出组织的事件,这是对李大钊先生的“社会主义者 
一致联合”主张的一个打击。无政府主义者与马克思主义者当时有两个主要分歧点:一是组 
织问题,无政府主义者根据他们自由联合的观点,不赞成所谓全国性的和地方性的领导,以 
及职务衔名和纪律等等,这点在实际工作上引起许多的不方便,连温和的李大钊先生也为之 
头痛;二是无政府主义者反对无产阶级专政,在一次解决争端的小组会议上,刘仁静特别强 
调无产阶级专政是马克思主义的精义,如果不承认这一点,现在就无法一致进行宣传工作。 
我们经过一番讨论,无法获得协调,结果那五位无政府主义者就和和气气的退出了我们这个 
小组,他们所主编的《劳动音周刊》也交由罗章龙接办。此后我们与无政府主义者虽仍保持 
友谊关系,但在工作上从此分道扬镳了。 

    我们这个小组的工作虽在积极展开中,但小组本身只剩下四个人,究竟有点形单势孤, 
因而一致决定邀请社会主义青年团中的重要分子补进来。邓中夏、高尚德、何孟雄、缪伯英、 
吴汝明等九人及国会议员李韶九、河北省议员江浩等两人亦先后参加。于是我们这个小组便 
扩大为十五人,气势为之一振。 

    大约十一月底,我们的小组正式会议决定命名为中国共产党北京支部。李大钊先生被推 
举为书记,我任组织工作,主要是指导职工运动,罗章龙任宣传工作,主要是编辑《劳动音 
周刊》,其他的同志们都分担了一定的职务。我们的工作从此才步入正轨。 

    上海方面的工作进行得似乎更为积极。陈望道所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共产党月刊》 
的创刊号,还有一些其他的小册子都陆续寄到了北京。我们和陈独秀先生间的通信,虽为了 
保密而未能畅所欲言,但我们进行的一切,他都表示赞成。我们也曾去函,主张各地的共产 
党小组在没有开中国共产党成立大会以前,都暂定名为某地区的支部,以便扩展,并正式请 
求以上海支部负联络全国各支部的责任。这种主张得到了各地小组的赞成,中共组织的规模 
因而略具雏型。 

   ① 江亢虎江西人,是提倡社会主义之较早者,清末为发表《女学和社会主义的关系》一文受到清理“交 

地方官看管”的处分。宣统三年(一九一一年)七月十日他在上海组织一个社会主义宣传会,并发行《社 

会主义明星报》。同年十一月五日他把这个宣传会正式改组为社会党,在上海举行社会觉第一次全国代表大 

会,发布觉纲政纲,其要点为土地公有,资产公有,设立共和政体,废止海陆军等,积极从事议会活动, 

号称有党员四五十万人。可是不久(一九一三年八月十三日)该党被袁世凯解散,就此销声匿迹,再无作 

为。   

    第三章职工运动的最初发动 

    在工人间进行活动,中国共产党的发起者们认为是一件最重要的工作。这工作首先在长 
辛店京汉铁路的工厂里开始,我是这工作的最先发动人。 

    长辛店离北京不过二十一公里,京汉铁路北段的修车厂设在那里,有工人一千几百人。 
我在五四运动时担任讲演部工作的时候,曾率领一队同学到那里去对工人演讲,宣传爱国和 
发展十人团的组织。当时长辛店的工人们以敬佩爱国青年的心情热诚地招待过我们。他们搬 
出了开水、咸菜和馒头来款待我们。这些东西确是他们所能拿出来的最好的东西。可是有些 
同学看见苍蝇飞舞其间,馒头似乎也不够新鲜,因而托辞不吃;唯有我和工人们一样,满不 
在乎的张口大嚼,并一面跟他们大谈爱国之道。也许是由于我这种不经意的举动,在工人们 
心目中,产生了一种和谐感,使我能和他们混得比较亲热,这是一年前的旧事。 

    一九二○年九月间,中共北京小组正式成立后的两三天,我又来到了长辛店。首先找着 
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武君(名字已记不清了)。他是本地人,在铁路工厂做过工。厂里的职 
工们有些是天主教徒,武君也常到厂里去传教,因此他的熟人极多。他陪着我到工厂里去找 

                                    51/151 

… Page 52…

                                 《我的回忆》第一册  

那些正在做工的工人。曾与我有一面之缘的工人们在休息时围拢来同我交谈,他们以为我又 
是来宣传爱国的事。我坦率的告诉他们:“我这次是专程来看看你们,并且问问你们有甚么 
要我帮忙做的事。你们这里最需要的是甚么?”他们互相商量了一下,就众口一词的表示: 
他们的小孩子没有地方念书,希望有一间工人子弟学校。我说:“如果能找着房一子,办一 
间工人子弟学校是可以做到的。”他们听了非常高兴。虽然当时那儿的房子很难找,但由于 
他们的热心,没有几天,武君便兴高采烈的来到北京,告诉我有一所适当的房子,原为两家 
工人的住宅,他们愿意让出来,作为办学的用途。 

    工人们这样热心和他们对于我的信赖,使我大为高兴。我决心去克服经费方面的困难, 
要将这所学校创办起来,便马上去找朋友李实商量。他是社会主义青年团最早的团员,为人 
刻苦耐劳,对于平民教育素有兴趣。那时他和十几位青年朋友组织了一下“生活互助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