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唐师-第1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英国公李勣寻求庇护,徐真却执意留在卫公府,保护李靖周全。
  聊了许久,李靖似乎想起什么来,低声对徐真说道:“真儿,那《阴符机》一共三卷,得卷一,可修身养性,独善其身,得卷二则文韬武略,兼济天下,卷三乃屠龙之术,却不可为外人道也,汝当切记,切记啊!”
  徐真喏喏应承了下来,安顿李靖睡下之后,回到自己房间已经是傍晚,无心用饭,遂将木匣取了出来,将三卷秘典都摊在案几之上,犹豫着不知如何抉择。
  夜色越发深沉,到了子午时分,徐真终于咬紧了牙根,将第三卷拿了起来!


第二百一十七章 李治权谋清除老臣

  今日阴天,闷热而压抑,远方的乌云似乎还在积蓄着水汽,不知何时才能攒够雨水,才能落雨驱散令人窒息的闷热。
  东宫,崇文馆。
  李治死死捏着手中的密报,剑眉倒竖,猛然拍于案几之上,嘭一声响,案上笔墨跳起老高,墨汁都溅了出来!
  侍读吓得大气不敢出,连连低头退至一旁。
  “没用的狗杀才!居然连个半死的老狗都弄不死!留着又有何用!”李治愤愤地骂道。
  慕容寒竹微微抬起头来,躬身劝道:“殿下,喜则忘形,怒而失智,为人君者,当喜怒不形于色,小不忍则乱大谋,又何必为了些许小事而大动肝火。。。”
  李治闻言,轻叹了一声,平缓了心绪,带着余怒道:“先生所言甚是,寡人(唐时太子可自称寡人,国公可自称孤)倒是失态了,只是这李靖不死,寡人心有不安啊。。。”
  在房玄龄未死之前,李治根本就没有任何的担忧,反正无人能动摇他的太子地位,继位大统已然是铁板钉钉之事。
  然而因为一事冲动,对房玄龄下了毒手,以致于一步错而步步错,圣上甚至想着将李泰接回长安来,这又让李治感到了威胁所在。
  虽圣上身体状况日益恶劣,然只要他有心换人,李治就一天不得安生,必须要将那些不为其所用的权威老臣,一个个都铲除,否则一旦圣上狠心起来,这些老臣可都要站出来拥护新主了。
  李靖和房玄龄一般无二,素来看不上他李治,对吴王李恪却是赞赏有加,甚至于在李治和李泰争夺皇储之时,许多平素低调的老臣们,都纷纷站出来为李恪美言,连圣上都对李恪青目非常,称李恪文韬武略,最像年轻时候的自己。
  如今李世民已然知晓房玄龄的死因,徐真往均州迎接李泰的过程当中,又遭遇疯狂的截杀,百骑死了大半,而徐真刚刚回来,因与李靖交往过密,连李靖都遭遇到了暗杀。
  这一系列昏招弄出来,无疑让李世民对李治更加的失望,这又让李治如何不忧心忡忡?早知如此,他就不该对房玄龄下手,只需韬光养晦,等着李世民老死也就罢了。
  虽然李治已经接手了朝政,可每日朝议,老臣们多有挑剔,且当面谏言斥责,言官们也一个个直言不讳,根本就没把他这个皇储放在眼中,李治自是无法忍受,恨不得立即登上帝位。
  只是他却误解了群臣的意思,这些臣子并非针对他李治,而是就算李世民上朝议政,诸多臣子也都是这般不留情面,这么多年来,李世民在朝堂之上动怒很多次,但每每怒气消退之后,又对那些反对他的臣子多加抚慰和赏赐,赞扬他们敢于直谏的勇气和忠诚。
  这就养成了臣子们在朝堂上肆无忌惮的风气,只要于国有利,哪怕是圣上之意,他们也要争上一争,也正是因为这种风气,才使得大唐出现了贞观之治这般的盛世。
  如今的李治是骑虎难下,只能一错到底,一面派人秘密关注吴王李恪的动静,一面清扫朝中对自己多有怨言的老臣。
  李靖虽然致仕在家养老,俨然没了多大的朝堂影响力,可圣上是个极念旧情之人,对李靖还是言听计从,爱护有加,从圣上冒病亲自到卫公府去看望李靖,就能够看出来,若李靖第一个站出来反对李治,那些个老臣就会紧随其后,而圣上是不可能不顾及这些老臣的意见的。
  可现如今,百骑精锐已经将卫公府保护起来,想要再对李靖动手,已经难于登天了。
  慕容寒竹知晓李治的忧虑,洒然一笑,胸有成竹地献策道:“殿下,那李靖年事已高,半只脚踩进了棺材,又重伤在身,想是活不长了,不如将精力放在别处的好。。。”
  李治一见慕容寒竹眼眸之中寒光闪烁,知晓这位东宫首席谋士又有计策,当即问道:“下一步如何动作,还望先生明示。。。”
  反正李世民已经知道他李治想要逼宫的意图,连边军都私自潜入到长安城之中,如今也就只剩没当面撕破脸皮罢了,行事也不需要太过忌讳,加上袁天罡有伴君身侧,每日供应丹药,李世民又重新迷恋上这等毒物,精力越发不济。
  “崔某以为,如今圣上可倚重之人,无外乎李勣徐真,刘弘基明哲保身,并未表态,程知节也是装聋作哑,倒是阿史那社尔和契苾何力等死忠到底。。。若能将刘弘基和程知节拉拢过来,又将两名藩臣外派出去,就剩下李勣和徐真,又能做得什么大事?”
  慕容寒竹的手指轻轻叩击着案几,一副运筹帷幄的高深莫测姿态,李治听得头头是道,频频点头,对慕容寒竹的眼光和心计越是信服。
  到了第二日的大朝,李治以龟兹王布失毕常纵容军士骚扰边境为由,让阿史那社尔和契苾何力西讨龟兹去了。
  朝议末尾,李治又以提拔青壮为由,将刘弘基的儿子刘仁实提为左骁卫郎将,因为刘弘基乃开国元勋,多有威望,群臣并无反感。
  然而刘弘基却一下子就洞悉了李治的想法。
  刘弘基也是李世民身边的老人了,早在前隋之时,他就以父荫为右勋侍,为逃避隋炀帝征辽,故意私宰耕牛,被捕入狱,也是个精明狡猾之人。
  而后投奔太原,追随高祖李渊,与当今圣上结下了兄弟之情,高祖起兵之时,刘弘基斩杀宋老生,击破卫文升,围攻长安,军功赫赫,得授右骁卫大将军。
  后又跟随当今圣上四处征战,讨伐薛举,大败宋金刚,平定刘黑闼,得以进封任国公,到了贞观年间,又拜卫尉卿,改封夔国公,世袭朗州刺史,与诸多老臣一般,急流勇退,获封辅国大将军,而后致仕养老。
  圣上要御驾亲征高句丽,本来想让李靖来督军,奈何李靖实在太老,怕是再难承受风尘,遂又把刘弘基召了回来,随军远征高句丽。
  由此可见,刘弘基作为圣上身边的老人,深得圣上的信任,如今李治提拔了他的儿子,意思自是再明显不过。
  如此过得三日,刘弘基上表请辞,归家养老,李世民生怕刘弘基会像李靖那样遭受荼害,遂同意了他的请求,李治由是大喜。
  李世民回到宫中,精神居然有些恍惚,实则心里太过懊悔,若当初立了李泰为皇储,又何至于此?
  可他转念一想,李承乾急着做皇帝,连李治这般怯懦的儿子也急着做皇帝,如李泰这般的性子,又如何保证他不会急着做皇帝?
  念及此处,李世民心中难免哀叹,果真帝王之家无亲恩么?
  他深知若此时将李治换下来,必定会引发大乱,若将李治惹急了,说不定他会马上逼宫夺位,如今李治有长孙无忌支持,班底又是他李世民亲自架设起来的,又怎能说换人就换人?
  李世民也不是无智之人,他只是想表明自己的态度,敲打一下李治,让他知道,李世民并非无人可用,更没有老到可以被李治随意拿捏把持的地步。
  然而这一番交锋下来,出了徐真能够全身而退,李治也算是成功将能够威胁到自己的老臣子全部都清扫出朝堂了。
  其实李世民真有想过将李治给撤换掉,早在李承乾谋反事发之后,李世民想到的第一个储君人选,不是李泰,也不是李治,而是李恪!
  可长孙无忌却坚持认为李治可用,极力反对立李恪为皇储,据说李恪和长孙无忌私底下还爆发了冲突,李世民不得不打消了这个念头,并手书《诫子书》,将李恪教育了一番,长孙无忌由是记恨李恪。
  当徐真将房玄龄死因呈报上来,李世民是真的动了易储之心,可惜李治羽翼已成,李泰又不肯回归。
  这李恪倒是个文武双全之人,有是李世民的第三子,李承乾已经去世,李恪的辈分该是最大的了。
  然而李恪乃李世民与杨妃所生,而这杨妃却是隋炀帝之女,群臣每次都以此出身来反对,李世民也无可奈何。
  这样的状况之下,李世民不得不偃旗息鼓,内心却是悲哀到了极点,加上依赖袁天罡的丹药,身体状况越发恶化。
  也因为圣上龙体欠安,大内阴霾笼罩,新年也变得死气沉沉,见李世民再无动作,李治又恢复了仁孝的姿态,对李世民越发孝顺服侍,可李世民终究是再难对这个儿子示好了。
  这一切都没有逃得过徐真的耳目,在史书之上,李治因为服侍病重的李世民,辛劳得白了头,可真相却如此这般不堪,徐真不由感叹,这历史果真是为胜利者书写的。
  自从读了李靖的《阴符机》,徐真变得更加的低调,除了到宫中当值,每日里就是去李靖处聆听教诲,或者到李勣的府上去请教学问,到玄武门的北屯营去检视军容,日子过得充实而平凡。
  这一日,他如寻常一般来到卫公府,却发现李靖少有地出来散步,而搀扶着他的,却是李德骞!
  被流放岭南的李德骞居然回来了!
  对于徐真来说,这是好消息,也是坏消息。
  他常伴李靖身侧,很清楚李靖对两个儿子的思念之情,李德骞能够回京,自然是得到了朝廷允许的,然而这也说明,李靖的时日无多了,李德骞这次回来,是为了承袭李靖的爵位来了。。。
  两位多年好友相视无言,眼中只有无奈和忧伤。


第二百一十八章 徐真远离君臣危难

  李德骞回来之后,徐真也不需要再照看李靖,自己的时间也多了一些,出了修炼之外,大部分时间都陪着李明达。
  因为李世民的身体越来越糟糕,李明达憔悴不堪,人比黄花瘦,徐真只能好生抚慰,闲暇之余就带她出去散心。
  李明达也渐渐习惯了有徐真陪在身边的日子,而且凯萨和张素灵等人都不在长安,更让李明达觉得自己独享了徐真,心里满足到了极点,二人虽然朝夕相处,可仍旧相敬如宾,不敢越雷池半步。
  可这样的日子很快就要结束,李治通过袁天罡的推测,知晓李世民时日无多,又开始想方设法要将徐真调离长安!
  贞观二十三年正月,初六日,阿史那社尔和契苾何力凯旋而归,将龟兹国王布失毕和丞相那利等首脑人物押送到了京城,圣上好生责备了一番,又安抚之,授布失毕为左武卫中郎将,将他们都放了。
  李治没想到阿史那社尔和契苾何力如此强悍,短短几个月就将龟兹国被摆平,甚至攻入国都之中,将国主都给俘了回来。
  此二人如此勇武,又死忠于李世民,更是让李治忌惮,可惜他们是有功之臣,想要短时间之内将他们调离长安,实在有些困难。
  于是他又将注意重新打到了徐真的身上。
  恰逢西南徒莫祗等蛮内附于唐,朝廷打算以其地为傍、望、览、丘四州,隶朗州都督府,长孙无忌趁机提议让徐真去当这个朗州都督,以便安置新府的蛮夷。
  李治欣然同意,然而李世民却强行压了下来。
  到了二月,朝廷设置瑶池都督府,隶属于安西都护府,李治又想让徐真担任瑶池都督,生怕李世民再次拒绝,遂干脆让徐真去担任安西都护,可李世民最终还是否决了这个提议,任命左卫将军阿史那贺鲁为瑶池都督。
  见李世民不肯妥协,李治心里也是愤恨不已,三月,朝廷又设置丰州都督府,李世民又让燕然都护李素立兼任丰州都督,始终不肯让徐真离京。
  朝臣不是傻瓜,都看出这位皇太子是想要逼宫上位,而李世民的身体状况已经糟糕至极,除了契苾何力等死忠之外,很多人都对李治表态效忠,李世民慢慢失去了朝堂的掌控。
  三月底,李治又提出,突厥车鼻可汗不肯入朝来觐见,怀有不轨之心,提议徐真为行军大总管,右骁卫郎将高侃副之,发回纥、仆骨等兵马攻打突厥。
  这车鼻可汗阿史那斛勃本是突厥世族,世为小可汗,东突厥灭亡之后,迫于薛延陀,只能退保阿尔泰山,而后薛延陀被灭,斛勃遂自立为乙注车鼻可汗,想要统治漠北铁勒诸部,不向大唐进贡。
  像这样的突厥残部,人马不多,装备也粗劣不堪,也就只剩下一点硬骨气,派个郎将高侃去收拾也就够了,却要徐真这位左屯卫大将军亲自出马,其中意味,又有谁不清楚?
  李世民倒是想反对,可如今他已经被架空,群臣坚决反对,中立派又沉默不语,最终顶不住压力,只能让李治如愿,将徐真调离了长安。
  徐真自然知晓李治的歹心,临行前嘱托李明达,将李明达的女武官全部都调到李世民的寝宫外,而且他还请示了李世民,将百骑交给了薛仁贵,而北屯营则交给了契苾何力和阿史那社尔。
  虽然仍旧不放心,可徐真也只能无奈离开。
  收拾好行囊之后,徐真躺在榻上辗转难眠,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在考虑自己的人生轨迹,若李泰和李治争夺皇储之时,他支持李治,如今也就不会成为李治的眼中钉,毕竟李治是要当皇帝的人,时代大势不容阻挡,自己简直就是自讨苦吃。
  可他当时被李治坑害,选择与李治对抗也只是被动无奈,只能说命运使然,再者,对于李治的为人,他实在是不敢恭维。
  想到自己的未来,徐真不得不担忧起来,李治继位之后,自己的荣耀又能维持多久?虽然李淳风苏元朗和阎立德等人已经加紧进度,可那件东西才完成了一半,若自己失势,将无法再调动这么大的资源来建造这件东西,到时候可就连退路都没有了!
  从进入军方核心开始,徐真的俸禄就不断提升,封爵的食邑也有极其惊人的财富积累,再加上一路征伐积攒下来的财富,他也有不小的身家,可将自己所有的家底都消耗得差不多了,那件东西也才造了一半,若李治剥夺自己的官职和爵位,又该如何继续这个大计划?
  再者,凯萨等人在吐蕃那边,也不知事情处理得如何了,若真如预想那般,却也是个大问题,说不得要趁机到吐蕃去走一遭的。
  如此想着,心烦意乱,徐真就越是睡不着,正辗转之间,窗外却传来细微的响动,徐真心头一紧,灵动十足的翻身下榻,捉刀在手,却见得窗台上出现一道倩影,竟是李明达!
  虽然李明达一直被当成徐真的妹妹,但朝中几乎能参加朝会的大小官员,都已经知道,李明达不是徐真的妹子徐思儿,而是当今圣上的心头肉!
  徐真也没想到,从小接受宫廷教育的公主李明达,居然会深夜偷入他的房中!
  李明达本就冰雪聪明,对朝堂的动向也是敏锐得很,又岂会不知李治想要对付徐真?她也是担心徐真一去不回,挣扎了大半夜,最终还是咬牙寻了过来。
  回想当年在摩崖和凯萨的手中救下李明达,回想二人一路的经历,这些年来的分别和重逢,想到又将到来的离别,徐真将手中的长刀放下,将李明达狠狠地抱在了怀中。
  这是让人心碎的一夜,也是让人心醉的一夜,在狂风骤雨一般疯狂的疼爱和亲密之下,二人将积蓄了多年的爱意,全数化为不肯停歇的柔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