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唐师-第12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过他还是决定对徐真敲打一番,这样对朝臣而言也是一种抚慰,无论对错,徐真资历尚浅,若力挺徐真,势必会让老臣子们心寒。
  于是乎,贞观二十二年的七月,徐真被圣上派到剑南道协助阎立德督造战船去了,此时他的身体状况有所回转,不得不说是徐真的功劳,然而他又不得不将徐真暂时调离,以平复朝堂舆论,这也不知道是他李世民第几次向朝臣妥协了。
  对于这位千古一帝来说,这个皇帝在臣子面前确实有些窝囊,时不时会被那些“硬项令”骂一通,但换来的却是大唐帝国二十几年的强盛和兴旺!
  李明达听说了此事,连忙入宫来分说,她不似其他皇子和公主,她深受李世民的疼爱,而且李世民知道,她不会像其他人那样有着极强的功利心,她只想着对李世民好,当然了,也想着对徐真好。
  当这个小女儿把当日的真相都说了出来,希望圣上能够将徐真留在长安之时,李世民只是苦笑一声。
  作为大唐帝国的家长,这等事情还能瞒得过他李世民?
  他需要的不是真相,而是平衡,这才是帝王心术。
  徐真并未到宫中来分辨,这也让李世民深感欣慰,起码徐真比他所认为的要更加的成熟,也让他更加的放心。
  虽然身体经过调养之后,精力也恢复了许多,但李世民心里始终有一个无法解开的死结,那就是高句丽!
  他要趁着自己还有力气的时候,替李治铺平道路,高句丽是必须要越过的一个坎,剑南道森林资源丰富,砍伐树木来修造战船在适合不过,这些树木能够建造出长达百尺,宽五十尺的巨船,早好之后就顺江而下,自江州扬州,送到莱州去,以备征辽所用。
  老臣子们听说徐真被下放到剑南道,一颗心终于安定了下来。
  “圣上还是很念旧情的咧。”他们如是想道。
  非但如此,左领军大将军程知节还被封为从二品的镇国大将军,距离武将最高荣誉也只有那么一丢丢的距离!
  而程知节的庶子程俊,也如愿进入了东宫,成为太子通事舍人。
  此举再次让老臣子们看到了圣上的恩宠,朝堂之上再无怨言,臣子们越发鞠躬尽瘁地辅佐李治处理朝政。
  李世民的身体得了徐真的桑拿版洞天福地的驱毒疗养,晚年服丹积攒下来的毒素慢慢排泄了出去,身体越发硬朗起来,整个人也恢复了精力,可他并不打算插手朝政,仍旧由李治代为处理。
  他得以更专注地去处理一些私下里的事情,他的身体虽然好了,然而房玄龄却病重了。
  房玄龄出身官宦之家,年少有为,于乱世之中投靠李世民,辅佐唐王,运筹帷幄,安定社稷,精诚奉国,可谓居功至伟。
  他乃是当年玄武门之变的主要参与者,与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等五人并功第一,圣上继位之后,他就已经当了中书令,贞观三年又为尚书左仆射,十一年封为梁国公,到了贞观十六年就已经取得了司空的至高无上荣耀。
  他在李世民的秦王府中十多年,一直掌管军谋大事,负责管理文牍,每逢书写军文奏章,停马可成,简约而义理丰厚,甚至连草稿都不用打,连高祖李渊都对他赞赏有加。
  诸如张亮、薛收、李大亮,甚至被誉为“聪明识达,王佐之才”的杜如晦,都是他房玄龄推荐给李世民的,杜如晦而后位列卿相,与房玄龄合成房谋杜断,可见房玄龄知人善用又忠心为主。
  据说李世民还是秦王之时,每次攻灭一方枭雄,军中诸人都在全力搜刮珍宝财物,唯独房玄龄率先拉拢人才,将富有谋略和骁勇善战的人都安置于幕府之中,私下结交,共同为李世民效力。
  到了贞观年间,房玄龄为相十数载,深得朝臣爱戴,已然成为公认的大唐股肱。
  他的女儿乃韩王妃子,儿子房遗爱尚了高阳公主,显贵之极,然而他却低调之极,不敢在人前炫耀,贞观十八年,圣上第一次亲征辽东,他和褚遂良是拒绝的,但最终还是让长孙无忌随圣驾出征,自己留守京城。
  李治和李泰争夺嫡位皇储之时,房遗爱和柴令武差点深陷其中,若非房玄龄从中阻挠,这两个小子说不定早已被流放了。
  如今他病重,担心的却仍旧是征辽之事。
  李世民亲自到府上来探望他,派名医刘神威为其治疗,甚至每日供给御膳,让这位老臣跟自己吃一样的伙食,房玄龄自是感动不已。
  在他的心中,李世民仍旧是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少主秦王,哪怕身体不堪,却仍旧野心勃勃,想要看到大唐征服四海八荒,他也一如既往的想要替李世民看守着后院,处理诸多麻烦,收拾烂摊子擦屁股。
  可他终究还是老了。
  李世民看着病榻上的房玄龄,不由伤感大哭,房玄龄却对他说:“如今天下太平,只是圣上接连东讨高句丽,此乃国之隐患,圣上含怒意决,臣下莫敢犯颜,若我知而不言,只怕会含恨而死啊。。。”
  李世民感动万千,对陪同在一旁的高阳公主说:“他都已经并未将死了,还能担忧着我的国家,又有哪个臣子如他这般。。。”说完不由落泪。
  回到宫中,李世民遂授其子房遗爱为右卫中郎将,房遗则封为中散大夫,让他能够在有生之年,看到两个儿子人前显贵。
  非但如此,李世民在朝堂上说起这事,群臣不由感动肺腑,不过他想起徐真为自己建造洞天福地之时,又连忙让徐真从剑南道赶回来,希望徐真能够想想办法,让房玄龄多活个一年半载。
  袁天罡知晓了这消息之后,连忙回报到李治这处,李治心里也是很不舒服,这房玄龄虽然是太子少师,然而并不看好李治,虽然同样尽心辅佐,但李治很清楚,在房玄龄的心中,太子另有其人,房玄龄从来没看得起过他李治!
  袁天罡早已将苏元朗和李淳风建造的洞天福地摸了个清楚,与其说是二人之功,不如说全凭徐真的奇思妙想。
  若真让徐真从剑南道赶回来,又想出什么法子来,房玄龄估计真的能再延寿个一年半年咧!
  这本是好事一桩,然而慕容寒竹见不得徐真势大,遂给李治献上了一条毒计!
  房玄龄是死定了,但他的死,必须要死得有价值,而这个价值,又必须是李治的价值!
  李治虽然怯懦,但并不是蠢人,他也知道李世民栽培徐真,实在为李治继位打造强大的军中班底,可对于李治来说,掌控军权是必须的,但那个人就不一定是徐真了!
  于是第二天,李治到宫中请安,不免一番感叹,对房玄龄感激涕零,多颂扬老相公之功德,而后向圣上表态,希望能够亲自监督御膳房,每日给房玄龄供给御膳。
  李世民不由欣慰万分,觉得这个儿子终于是懂事了,想起李承乾和李泰,心里不免纠结,他本来就是想要极力培养李承乾,连李治这般的懦弱性子,如今都有了一国之君的气魄,他李承乾怎么就这么心急啊!
  念及此处,李世民突然开心不起来,草草将李治送了出去。
  李治知道父亲的心意,直到如今,父亲都还是念着李承乾和李泰,他不免心里积郁,但想起即将要做的事情,又兴奋了起来,连忙回到宫中,让慕容寒竹亲自督促御膳房的工作。
  国之栋梁濒临弥留,朝堂之上阴霾笼罩,徐真也是轻叹不已,这圣上就如六月的天气,怎地说变就变,一会将他打发到剑南道来砍树,一会又要他回去当神医,没事就给你升官,有事就随便流放你出去,好给他立威,徐真觉得真的不能跟李世民愉快的玩耍了。
  不过他还是立即就启程回长安,可没想到的是,房玄龄终究还是没能等到徐真这个大神医。
  贞观二十二年七月的一天,跟随了李世民三十二年的一代名相,终究是逃不过天命的拘拿,与世长辞,终年七十岁。
  圣上为之废朝三日,追赠为太尉,谥号文昭,陪葬昭陵,与初唐其他二十三位开国功臣一起,画像供奉于凌烟阁。
  徐真入宫面圣,李世民似乎老了许多,好像失去了支柱一般,然而徐真却感受得到李世民眼中的异色,那不是悲伤,而是愤怒!
  “徐真,我要你暗中查一下,房相到底是怎么死的!”
  当徐真听到李世民这句话的时候,他都有些蒙了,这房玄龄不是病死的么?还需要查什么?难不成圣上想要借机清洗朝中权势?


第二百零八章 入府秘查相公之死

  “大丈夫行事,当磊磊落落,如日月皎然。”
  此乃房玄龄亲自主持编纂的《晋书》之中,使人叩节之好句,然而写出这句话的他,却死得有些不甚光明,实是天意乖张。
  此案不需明察,徐真就已经从李世民的神色之中看得出来,房玄龄之死,背后必有玄机!
  徐真本想将狄仁杰从汴州调过来,然而此时的狄阁老年纪尚轻,积累不够,若将其卷入此时当中,只是有害无益则已。
  想通了这一点,徐真就放弃了这个想法,将苏元朗李淳风和刘神威都私下召唤过来,组成临时秘密调查小组,对房玄龄之死展开调查。
  贞观年已经走过了二十二个春秋,朝中文武对立虽有所缓解,但仍旧严峻,而文官之中又分为两派,房玄龄与马周、刘洎政见相近,与长孙无忌一派却是矛盾深重。
  而长孙无忌又是皇太子李治最为倚重的老臣,如此一来,抛开对长孙无忌的成见,徐真也认为东宫有着第一嫌疑。
  既然将苏元朗等人都揽到了此事中来,徐真也不会有所隐瞒,而无论是苏元朗李淳风,还是刘神威,都是能够近身服侍李世民之人,知晓事情要紧,自不会泄露风声。
  诸人皆以为徐真所虑所想很合乎情理,圣上第一时间察觉出房玄龄之死因隐有玄机,心中必然有怀疑之人。
  但作为一国之君,李世民也不能指鹿为马,到了如此关键时刻,他也不敢轻信于人,这才让徐真来秘密调查。
  四人商议一番之后,一同到了房公府来吊灵。
  房遗爱素缟示人,出门相迎,徐真面露哀戚,协同诸人到房公灵前祭奠,这才转入后院说话。
  早在李泰和李治争宠夺嫡之时,徐真与李治隔阂丛生,严格说起来,徐真虽然极力想保持中立,可帮助李泰却多过于李治,所以房遗爱和柴令武等李泰班底,对徐真都感恩在怀。
  虽然此事过去这么久,房遗爱和柴令武并未受到牵连,然而心里还是怀念着前魏王李泰的。
  为了家族的未来,房遗爱不得不重新寻找靠山,否则长孙无忌再打压下来,没了房玄龄的房氏,又该如何自处?
  徐真乃圣上面前的红人,短短五年就几乎要位极人臣,这等速度绝非常人所能仰望,而房遗爱自认为与徐真有旧谊,想要寻找靠山,还有谁比眼前的徐真更合适?
  既有了这等心思,房遗爱对徐真的态度也就恭敬了起来,对徐真的问候也是有问必答,多怀感恩。
  “驸马还请节哀,房相公(注)生而伟大,弥留之际仍得圣上恩宠,甚至与圣上同食御膳,作为臣子,能与如此明君,也算是死而无憾了。。。”徐真轻叹一声,宽慰房遗爱道。
  然而房遗爱却沉默不语,眉头紧皱,欲言又止,眉宇之间满是忧愁,竟带有淡淡的悲愤,徐真察言观色,遂继续问道:“驸马有何难言之处不妨直说,徐某虽为一介武夫,亦深知房相为国为民,驸马若不嫌弃,可与徐真说道说道,某必是不敢推却的。”
  房遗爱得了徐真此话,脸色为难,又扫了苏元朗几人一眼,徐真露出释然的笑意,朝房遗爱说道:“这几位都是徐某的心腹旧交,驸马但说无妨。”
  房遗爱这才咬牙下了决心,一把抓住徐真的手腕,湿润着眼眶求告道:“还请大将军救救我房氏上下!”
  房遗爱作势就要拜,徐真慌忙虚扶起来,口中连呼使不得,房遗爱才坐回原位,好整以暇道:“大将军,非房俊多疑善忌,实乃事出蹊跷,由不得房某不生疑!”
  徐真心头一凛,心道原来这房遗爱也不是蠢笨之人,大抵是看出了些端倪来,不过徐真还是故作讶异,房遗爱继而说道。
  “此事干系重大,房某若非将徐大将军视为国之重臣,也不会对大将军推心置腹,某怀疑大人(父亲)的死,乃遭人毒害,而非病疾所伤!”
  此言一出,徐真双眸大睁,苏元朗等人也露出惊骇之色来,果真是干系重大,堂堂相公,若遭毒害,势必引发朝堂震撼!
  “驸马慎言之!事关重大,不可高声!”徐真朝李淳风扫了一眼,后者识趣地站到了房门前,左右张望一番,这才点头示好。
  徐真长长吁了一口气,这才凝重地直视着房遗爱道:“驸马可知此事牵扯起来会是何等后果?”
  房遗爱知晓事情要紧,然而为了大人,为了氏族,他不得不冒险信任徐真一回,当即咬牙重重点了点头。
  徐真与苏元朗相视一眼,相互点头示意,苏元朗这才开口低声道:“不瞒驸马,大将军也有此等想法,今次前来贵府,正是为了彻查此事,还房相公一个公道!”
  房遗爱一听此言,湿润的眼眶顿时泛亮,感激涕零地说道:“想我家大人堂堂相公,素来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朝堂之中却还是有人心怀不满,暗自陷害,这让人如何不悲愤!只要能查出真凶,房俊必定赴汤蹈火!”
  言毕,房遗爱郑重地离席,给徐真等人行礼,此番徐真却是点了点头,安然受了这一礼。
  既得了房遗爱的支持,大家也不再客套,双方将其中疑点都掏出来交换分享,查漏补缺,疑点很快就集中在了御膳之上。
  盖因房玄龄公务繁忙,耗尽了精力,又加上年事已高,整个身子都已经空虚,又染疴甚重,本就支撑不了多久,可得了御膳的精心调养之后,精气神都恢复了许多。
  然而就在离世前的几日,御膳局的司膳寺和司药寺掌事却换了人手,虽然御膳是圣上亲自吩咐,但房遗爱也不敢大意,一番小心询问,这才得知,原来圣上感念太子仁孝,将御膳局的具体事宜交给了皇太子李治!
  房遗爱当初辅佐李泰,对李治的势力心知肚明,而且房玄龄为了将房遗爱拉出争宠夺嫡的泥沼,不惜与长孙无忌交恶,如今换了李治来监督御膳,房遗爱不得不多一个心眼。
  可他还没能探查出什么来,房玄龄就溘然长辞了。
  这也更让房遗爱起了疑心,然而圣上有命,未及调查就已经开始治丧送葬,如今想要调查却是查无可查了。
  好在房家人感念圣上厚恩,让御膳局留了一只鎏金银盘,以便家人铭记圣恩,如今倒是可以从鎏金银盘入手。
  然而刘神威将鎏金银盘细细验了一遍,并未发现有毒,徐真转念一想,这房玄龄已经濒临弥留,就算不加以毒害都活不了多久,为何李治和长孙无忌会如此急迫要房玄龄去死?
  思来想去,徐真不由心头难受,因为他也已经想到,或许房玄龄的死,跟他回长安有着极大的关系!
  “定是慕容寒竹!”
  徐真狠狠咬牙,很快就推测出事情的原因来,不是他妄自菲薄,若换了以前,他徐真还不知道李治等人忌惮,可如今圣上所能倚重的,就只有他徐真,长孙无忌生怕徐真势大,以后会帮着李勣对付他,是故想借房玄龄的死来遏制徐真的成长!
  徐真的方向是对的,但有一点却错了,那就是这件事情,长孙无忌并不主张,他虽然与房玄龄有旧怨,但他的目光还不至于如此急功近利,出主意的乃是慕容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