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脂点江山历史上女人传奇(全文)-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言归正传,且说昭君出塞三年后,单于重病不起,很快就弃下母子二人,撒手归西。这时,昭君碰到一个“文化冲突”的难题:呼韩邪死后,其前妻之子复株累继位,按匈奴收继婚(即父死妻其后母)的习俗,他要娶他以前的“母后”为妻,这就使得自小接受汉文化熏陶的王昭君难以接受,所以“上书求归”,但成帝“敕令从胡俗”,君命不可违,所以只好含泪下嫁给自己的“儿子”,并又生了两个闺女。 
  青冢孤魂永载史册 
  由于王昭君的伟大牺牲,汉家皇帝对她、她的家族也施恩颇多。不但将她的兄弟封为侯爵,而且多次奉命出使匈奴。她后来生的两个闺女,也曾到长安入宫侍奉过太皇太后。本来,日子可以这样一直过下去,可天有不测风云,先是汉元帝的侄子王莽夺取西汉政权,建立新朝,匈奴单于认为“不是刘氏子孙,何以可为中国皇帝?”于是边疆再起烽火。接着,王昭君的儿子又无辜被杀。无穷的祸乱终将这个坚强的女子打倒。 
  她终在凄凉的绝望中幽怨而死。后来,她的尸骨被埋葬在大黑河南岸(今归化城南30里处)。北方秋冬草木枯落,而王昭君的墓地树木皆青,方向朝南,杜甫诗有“独留青冢向黄昏”之句,因此她的墓地也被称作“青冢”。墓前立有石刻的墓碑,上书:“一身归朔漠,数代靖兵戎;若以功名论,几与卫霍同。”除却情感不谈,除却困苦不谈,只说历史功绩,这也算是对她一生最好的评价吧。 
  昭君出塞,这样的故事最能激起我们无限的怜惜和遐想。这位美人狐衾裹身、琵琶半抱的经典形象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一个中国人心目中最具符号性的文化剪影。这位弱小女子的最伟大之处,不是肩负的民族大义,也不是维护了天下安康,而是她主动地选择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并在历史背景板上树立了一个性感的坚强形象。 
  美人地理 
  “青冢”昭君死后,匈奴为其建宫立碑,这就是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城南10公里的“青冢”,即昭君墓。墓总高33米,占地约15公顷。上有青松翠柏,繁花环绕。墓前有凉亭。 
  昭君故里昭君故里位于兴山县西香溪河畔的宝坪村。“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杜甫诗中所指的就是这里。   
  貂婵:政治博弈的利器(1)   
  貂蝉,姓任,小字红昌,15岁被选入宫中,掌管 
  朝臣戴的貂蝉冠,从此更名为貂蝉。汉末宫廷风云骤起,貂蝉出宫被司徒王允收为义女。不久董卓专权。王允利用董、吕好色,遂使貂蝉施“连环计”,终于促使吕布杀了董卓,立下功勋。事后,貂蝉为吕布之妾。白门楼吕布殒命,貂蝉化清风而去,不知所终。 
  这位美人,从头至尾都是一个悲剧,她的美貌能令月亮害羞,会让权贵惊讶,但她却无法得到一份真爱,甚至连个确定的归宿都没有。她的时代,并不稀缺英雄,但缺少对美人的怜慕和惜爱。那个时代,只讲成败。因此,再美的容貌,也只是阴谋交易的漂亮工具或是政治博弈的美丽筹码罢了。 
  最神秘的身世 
  貂蝉是四大美人中最神秘的一个。 
  因为史无明载,所以历史上是否有这样一个美人,都难断定。当然,“其名不见正史,而其事未必全虚”。《三国志·吕布传》里,明确记载着吕布与董卓侍女有染的事实:“卓常使布守中阁,布与卓侍婢私通,恐事发觉,心不自安。”那么,貂蝉这个人物也可能不是杜撰出来,只是她的身份地位相当卑贱,所以只能以“侍婢”的名分一笔带过。 
  而为我们所熟知的貂蝉形象,则来自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罗贯中凭借传记里短短几十字的记载,加上各种民间传说,凭空塑造出一个色艺双全、光彩照人的貂蝉来,名列古代 
  四大美女之中,实在是一个奇迹。 
  貂蝉有多漂亮,民间传说中说她有“闭月”之貌,说月亮都比不过她的美丽,要赶紧躲在云彩后面。而《三国演义》里则说“年方二八,色技俱佳”,并有诗词形容她的容貌舞姿: 
  原是昭阳宫里人,惊鸿宛转掌中身。只疑飞过洞庭春。按彻梁州莲步稳,好花风袅一枝新。画堂香暖不胜春。 
  当初,持方天画戟、跨赤兔马、“骁勇异常”的大将军吕布,按照合理的想象,也应该是颇有女孩子缘的“帅哥”。《三国演义》说他是好色之徒,那他自然对于美色有较高的鉴赏力。但当他初次见到“貂蝉艳妆而出”,先是“惊问何人”,然后是“目不转睛地看”,可见貂蝉“惊艳”。便是吕布的干爹,就是那个“奸乱公主,妻略宫人”的董卓,见到貂蝉也不免叹曰: “真神仙中人也!”由此可见,她的美色是不容置疑的。 
  关于她的身世,《三国演义》说她是王允府中的歌伎,王允“以亲女待之”,那就算是干女儿了。但若按《三国志》里与吕布有染的“侍婢”原型来分析,她又可能是董卓府中的人。再根据元代人关汉卿的剧本,又是另一种说法:貂蝉姓任,名红昌,原是吕布的妻子,后因黄巾之乱,没入宫中,成为一名掌管朝臣戴的貂蝉冠(汉代侍从官员的帽饰)的宫女,故赐名貂蝉,接着又被皇帝赐给王司徒。但由于没有正史记载,所以三种假设皆有可能。 
  最危险的任务 
  这位美人不但长得是风华绝代、国色天香,而且聪慧伶俐、深明大义。当王允在牡丹亭里叩头拜请貂蝉替他演一出“连环美人计”除掉贼臣董卓时,这位只有16岁的小美女不急不慌、不愣不躁,坦然地接受了任务。这位小美女大概天生就是做间谍的料,面对“事若泄漏,将遭灭门”的巨大压力,不但有“万死不辞”的莫大勇气,而且有“望即献妾与彼,妾自有道理”的冷静和智慧。 
  在后来这出著名的连环计中,王允先将貂蝉许给董卓义子吕布,未及迎娶又献于太师董卓,挑起董、吕两人的矛盾。貂蝉对此心领神会,表现也是无可挑剔,完美至极。她先是和吕布眉来眼去,秋波传情,把大将军的魂勾得是颠三倒四;然后又在笙簧缭绕中,大秀妖艳舞技和美妙歌喉,继而又是推杯换盏,将董卓迷得一塌糊涂。平心而论,这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一是因为董卓老鬼当时权倾一时,去王允府上赴宴都要带上“持戟甲士百余”,气焰可谓嚣张;二来这老鬼太过肥胖,何况又老又丑,小貂蝉若要圆满完成任务,不但要有极好的心理素质,而且要有一流的演技。 
  实事求是地讲,周旋在两个男人之间,是一件很麻烦的事。何况是枭雄对峙、父子之间。任何一个小小的细节失误,甚至一个惊慌的眼神,都可能导致杀身之祸。但貂蝉表演得太完美了。她一会儿在吕布面前扮成早已以心相许却被董卓霸占的痴情人,一会儿又在董卓面前装作受吕布调戏的无辜者,从而使得董、吕二人彼此恨之入骨,终于反目成仇。且看她在两个男人面前如何上演“寻死”的精彩片段。 
  先说在凤仪亭边和吕布相会。貂蝉对心上人一番哭诉之后,以“此身已污,不得复事英雄”刺激吕布“尝不到葡萄,抱不得美人”的心理痛痒,然后“手攀曲栏,望荷花池便跳来”,以死明志。自然,吕布舍不得,慌忙抱住。接着,貂蝉看他似乎仍心存芥蒂,害怕董卓老贼见疑,又以激将法刺激他,然后加上大把大把的眼泪,搞得吕布是“羞惭满面,重复倚戟,回身搂抱貂蝉,用好言安慰”。最后终于等到董卓“醋意大发,掷戟刺布”的预料局面。至此,貂蝉圆满地完成了她第一阶段的任务。 
  再看她在董卓面前的表演。当董卓假意要将她赐予吕布时,貂蝉佯装大惊,哭闹,“宁死不辱”,为表示对董卓的忠贞,还“掣壁间宝剑,欲自刎”。这一哭一闹,不但彻底抹去了董卓的疑心,而且激起男人的虚荣心。于是,董卓弃谋士于不顾,陷入貂蝉精心设计的“红裙圈套”,最终使得吕布不顾伦理亲情,毅然选择背叛,“一戟直透咽喉”,亲手断了老子的性命。对于貂蝉传奇般的“卧底”事迹,有诗赞曰: 
  司徒妙算托红裙,不用干戈不用兵。三战虎牢徒费力,凯歌却奏凤仪亭。 
  最莫名的结局 
  貂蝉的出色表演,使王允的计划实施得天衣无缝,顺利地铲除了朝中一大祸害,圆满地实现了一个至今依然被津津乐道的历史传奇。 
  但关于她的最终归宿,《三国演义》中没有提及。在元杂剧、野史典籍或民间传说中,倒是有几种耐人寻味的说法。说法一,如《白门楼》所述,在董卓被诛后,正式成为吕布之妾,后在白门楼吕布被斩时,一同死去;说法二,如《关公月下斩貂蝉》所言,吕布被斩后,貂蝉被曹操送给了刘备,后来被关羽斩于月下;说法三,是野史记载,关羽向曹操索要此女,纳为妾氏,并随关羽入蜀,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说法四,貂蝉在董卓被诛时,归隐田园,“化清风而去”,不知所终。 
  对于这样一个介于历史和文学之间的人物,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哪些是文人的渲染和演绎,又有哪些是历史的细节和真实,都难以说清。如今,关于貂蝉的故事,依然鲜活在人们的文化记忆中。她已经幻化成一个历史背影,一个美丽的符号,成为我们 
  传统文化里不可复制也是独一无二的人文风景。这样的美人,也将超越历史,永存我们的记忆之中。 
  四大美女中,除却杨贵妃,其他三位都张扬着一种“以身救国”的悲情基调。但貂蝉最是与众不同。一是她的主动请缨,二是她完成任务的复杂程度和艰巨难度。她的身上,闪耀着智慧的灵光,充满了巾帼的豪情。然而,女性以性为交易,以扼杀情感为代价,换来的政治成果再伟大,我们也不该引以自豪。千百年来,再漂亮的容颜,再神圣的使命,她们最终扮演的角色,也只是政治博弈的利器和筹码。   
  独孤氏:性格奇妒的强人(1)   
  独孤氏(553—602),名伽罗,祖籍云中(今大同),寄籍洛阳,北周大司马独孤信第七女。初,独孤信见杨坚相貌奇伟,器宇轩昂,故将独孤氏许配给他。杨坚即位之后,独孤氏被封为文献皇后。文献皇后很有政治才能,她性颇仁爱,但性犹妒忌。仁寿二年(602年)八月,独孤氏病逝永安宫中,终年50岁。 
  显赫的家世 
  独孤氏是隋文帝的老婆。 
  她很有“旺夫运”,这可能与她显赫的家世有关。独孤氏的祖先来自漠北的鲜卑族,后随北魏拓跋氏入主中原,最终定居在中原境内。她的父亲独孤信“雅有奇谋大略”,曾助北周宇文泰开创霸业,因“功参性命,望实俱重”的军功得以加官晋爵,任北周大司马,并被封为河内公,与宇文泰等并列为府兵柱国大将军。除此之外,他还眼光如炬,选女婿非常准,七个闺女中,有三个做了皇后。大闺女是北周明帝宇文毓的皇后;老四嫁给另一柱国大将军李昺,生唐高祖李渊,后被追谥为元贞皇后;闺女里最小的,便是我们要讲的隋文帝的文献皇后。难怪《北史》、《周书》皆叹曰:“周隋及皇家,(独孤氏一门)三代皆为外戚,自古以来,未之有也。” 
  当初,独孤信见杨坚相貌奇伟,器宇轩昂,觉得将来必成大业,便特地将年仅14岁的小闺女许配给他。事实证明,杨坚娶对了老婆,独孤氏也没嫁错对象。后来,独孤氏给他生有一女五子。他们唯一的女儿杨丽华长大后嫁给周宣帝宇文赟,被立为“天元大皇后”。这样,独孤氏的姐姐是皇后,女儿又是皇后,真可谓“贵戚之盛,莫与之比”。 
  有一次,周宣帝宇文赟与杨皇后小两口吵架,皇帝本希望杨皇后服软认错,可杨丽华竟“进止详闲,辞色不挠”,搞得周宣帝很没面子,勃然大怒,“遂赐后死,逼令引诀”。虽然当时杨坚功勋卓著,封为北周上柱国,掌握全国兵马,在朝中威望日重,但取代北周的时机还不成熟。若是皇帝一发威,杨氏不仅富贵堪忧,可能还会招来满门抄斩的大祸。独孤氏明白事情的严重性,所以得知消息,马上亲自入宫请罪,跪在殿前叩头不止,以至血流满面,终使得周宣帝收回成命,保住了杨皇后,也保住了杨氏一门的身家性命。 
  后来,周宣帝死, 
  小皇帝宇文阐继位,年仅八岁。杨坚以大丞相的身份辅政,总领百官,都督内外诸军事。当时,杨坚步步进逼,除了名号,无论威势还是形制都已经是皇帝的待遇了。可他还是有点不好意思,怕天下人说闲话。这时,又是独孤氏给杨坚送去一颗定心丸,她说:“大事已然,骑兽之势,必不得下,勉之!”她的意思是,都已经这样了,就别装了,赶紧坐上去吧。于是,杨坚终于废掉周静帝,自称皇帝,建立了隋王朝,而独孤氏也被封为皇后。由此可见,独孤皇后是一位很有见地、目光长远的女性。史书上说她“谦卑自守,柔顺恭孝,不失妇道”,是母仪天下的好典范。这大概是家里出的皇后太多,经验丰富的缘故吧。更难得的是,她生活俭朴,不好华丽,就是喜爱读书,识达古今,因此颇受隋文帝的敬重。 
  《隋书》上曾记载这样一件事情:突厥人向幽州总管推销一箱价值800万元的上品明珠,幽州总管就呈报独孤皇后,怂恿她买下。她婉言谢绝,说:“我不需要这些。如今戎狄屡次侵犯,将士征战疲劳,不如奖赏有功之士。”此举立刻传遍朝野,受到百官称赞。大家都觉得有此国母实乃大隋之幸,隋文帝也因此更加敬重和喜爱她。 
  独孤皇后公私分明,颇识大体。有一次,她的表兄大都督崔长仁触犯王法,按律当斩。隋文帝看在皇后情面上,有意放他一马。但独孤皇后却进谏说:“国家之事,焉可顾私!”文帝闻此言,深为其动,遂将其按律处死。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另一件事,她的异母兄弟独孤陀因滋酒逞凶、残害百姓,受了皇后指责,便怀恨在心,曾以猫鬼巫蛊诅咒皇后,按律当斩。皇后虽然也很恼火,可最后还是请求文帝赦免其罪。她说:“如果独孤陀蠹政害民,妾不敢为其说情,但如今他只是因为诅咒我而犯罪,所以胆敢请求留他性命。”于是陀被免去死刑。 
  史书上说她每次给皇帝进言或谈论对国家大事的看法,往往很合隋文帝的心意,也令众人敬服,宫里将她与文帝并称为“二圣”,由此可见她的威望之高。 
  奇妒的性格 
  独孤皇后千好万好,只有一点非常不好,那就是嫉妒心特别强,甚至有些离谱。 
  当初,她嫁与杨坚时,就让他发誓“无异生之子”,就是说,不准他跟其他女人有孩子。在男权至上的封建时代,这种话可能只是小两口蜜月期的戏言,但独孤皇后就有本事让它成为事实。她的办法就是形影不离,让其他女人没有机会接近杨坚。特别是杨坚当了皇帝以后,更是紧紧盯着,不给他犯错的机会。每次上朝,他都要跟着文帝,同坐一辇,把他一直送到朝阁,她则在殿下静静等候。待散朝之后,又同辇返回内宫,真是两情相悦,相顾欣然。这样的行为,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厌其烦地坚持着。同时,对于朝堂上讨论的国家大事,若觉得有所不妥,她也会“随则匡谏”,使杨坚受益匪浅。想想妻子与自己患难与共数十年,总是一心一意辅助自己,惠心可嘉,文帝自然心里畅快,后来还颇为自豪地对大臣夸耀道:“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