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国士-第16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四处百姓,习惯以白布缠头,据说是为诸葛武侯戴孝,此事可曾确实?”
    阳枋听着郑云鸣这么问,只好不厌其烦的将对外地人讲了一遍又一遍的答案重复给都统听:“川中有此传闻不假,但听老人们将,川人缠头的习惯在武侯在世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据说武侯南征不毛,军中多有蛮兵,截发秃顶,和南蛮不易区别,于是武侯下令全军以白布包头,加以区分,于是此种风俗被川人保留了下来。”
    郑云鸣藏在心中多年的疑问这时候才坐实下来,这件事情不过是笑谈,但有些事情不得不问:“先生是四川本地人,你跟本将交个实底,川峡四路境内,何地适合招募士兵?”
    阳枋说道:“要是学生自己来说,四川境内的年轻人,没有不适合从军的。川西成都府附近的娃子,本地人评价心多机巧,生性懦弱,其实只是片面之词而已。成都附近的农民非常聪明,学习东西快的很,他们所以不愿意打仗,只不过是因为爱惜财产不愿意拼命罢了,如今流落在这里,财产大部分都损失的差不多了,如果编籍为兵,他们一定为了犒赏奋勇作战,学习武艺也会相当积极。至于川东夔州路的男子,原本就是巴人后裔,彪悍好斗,地方上解决争端,经常以整村整里的乡民械斗解决,加上巴地多山,人民贫困,更是激发了好勇斗狠之气。至于川南之地,地近蛮方,那里武禁几乎废弛,人人携刀带剑,又多喜用弩,这都是受了蛮人习俗的影响,此间人又极为擅长爬山,一日夜里可以在山区行军八十里,绰号飞过山,此等边地子弟,真乃招募从军不二之良才也,可惜的是,边民素来不喜与汉人多打交道,只有他们本地苗僚酋长前去招募,或能招募到足够数量的人马。”
    阳枋所说,毕竟是口头描述,郑云鸣要招募兵卒,原先打的?打的主意是不分地界,一律招募。但他很快发现了四川招兵和京湖招兵的不同之处,他在京湖招募兵丁,最开始的时候是招募矿徒为兵,后来吸收了一些北地将士,这两种人虽然也有宗族牵连,但毕竟都算是流动人口,对于军中亲族关系,已经算是大宋国土中相当开放的人群了。在四川重新招募新军却全然不同,就算是流落到重庆的难民,因为组织迁移得当的关系,大部分都保持了宗族的完整结构,即便是参军,也是父子兄弟叔侄一起前来应募。本地人民更加不必说,都是族长派人带领着整个宗族的前来参军。
    郑云鸣深知此等招兵的最大弊病所在,就是在军中构筑起庞大而复杂的人际网络,这种人际网络的存在会附着起看起来不起眼却相当顽固的利益集团,最终形成在暗中维护自身而抵抗长官意志的力量。这一点在郑云鸣军中虽然还不够明显,但在别人的军队中郑云鸣却看到了很多,比如一支军队中的两个宗族,如果国家需要裁汰一部分老弱,则掌握实权的占据优势的宗族,不但不会按照规矩裁汰没有战斗力的部分,反而会优先裁撤另一派的骨干战斗成员,而竭力维护自己的所有成员,这样裁汰下来,军队的战斗力不但没有增强反而继续削弱了。
    一般军队应对这种宗族势力的办法是顺其道而行,一般将一族派出的领导者选为将弁,或者更加直接的方式是,放手让将弁组织自己的亲党宗族编成部属,这样军队上下一心,能够以宗法血缘关系进行约束,能够保证较强的战斗力。但郑云鸣有自己的办法,那就是大帅亲自参加招募,将基层的队官和队官抓在手里,然后利用队官和队将去控制士兵,所以他一定要来参加这一场招募的仪式。
    宽大的演武场上军官和军将正在严格的考校着新兵们的武艺,西川儒风大盛,却鲜少习武之风,所以射靶多脱靶,连用以考核气力的石头也举不起来,郑云鸣沮丧的用手摸着额头:这样的年轻人应该怎样训练才能让他们变成合格的战士呢?
    所能依赖的唯有时间和坚持不懈的努力了,只要一点一滴的积累,一年就如白驹过隙,而十年也不过是弹指一挥间罢了。
    一名探马赤军小心翼翼的控制着身下的坐骑,谨慎的朝着石桥接近,他必须躲避桥头宋军瞭望塔的视线,若不是这十年以来宋人在襄阳周围数百里广泛种植树木用以形成阻挡蒙古骑兵突击的屏障,或者宋军的瞭望哨没那么容易发现他。
    现在已经是宝兴六年八月,也就是耶稣历一二五六年八月。距离蒙古人第一次侵入京湖,已经整整过去了十二年。这十二年里,两个国家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蒙古人方面来讲,在窝阔台汗病死之后,经过短暂的乃马真皇后主政时期,又经过贵由汗一段时期的混乱统治,大权终于重新落入了拖雷系王子们的手中。这位新登基的蒙哥大汗,一上任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态度。
    首先,他下令废除贵由大汗之前下达的禁止书生担任断事官的禁令,一口气在燕京十路提拔了六名汉族出身的书生的断事官。这被视为是新任的大汗的一个积极信号,将会在年轻的蒙古帝国中掀起一阵清新的风暴。
    虽然世人都清楚以蒙哥和忽必烈为代表的革新派,与贵由汗所依仗的蒙古旧贵族势力存在激烈的冲突。这当中又以忽必烈最为激进,他多次对贵由汗提出,要效法南朝,开学院,兴技术教育,改革选人制度,推广新技术革新,开办手工工场,发展贸易。一面培育国力,一面改革军队,如今的蒙古经过数十年的浴血拼杀,已经拥有了西到大食国,东到大海的广阔疆域,是时候安心下来发展国力了。尽管南面的宋朝这十年以来也积极开拓,但也不过在南洋建立了一些据点而已,在蒙古的贵族们看来,这些只有数百上千人的据点,根本算不得什么了不得的大事。就算蒙古驻守兵力最薄弱的领土,至少也有一个敏罕那颜的兵力,类似于思南思人这种在南边海上只有几百人的据点,能有什么作用?
    忽必烈却早已经通过种种线报查知了南朝在南洋贸易网的可怕之处。不说别的,就说驻军仅仅三百二十人的昆仑岛榷场,每年输入南朝的货物总额就超过千万贯,而从这里输出的货物总额甚至还超过这个数目。南朝每年依靠进出口商税和国家的贸易船队进行的贸易,其获利就足以支撑起两三个路的军队供给。要害的地方还不止于此,大宋输出的物资多为茶叶、陶瓷、玻璃、手工工业品、锦缎或者枪炮盔甲之类,物品体积小而附加值极高,而宋朝输入的都是大宗商品,比如从丰南群岛买入的精铜,从占城国输入的稻米,从南越国输入的生铁,从三佛齐输入的金银等等,不一而足,这十年以来,宋朝的奢侈品进口的数量只是稳步提升,但进口的大宗物资的数量却是飞速增长。这些国外的物资极大的加强了宋朝的国力,忽必烈相信,这也是屡次南征不得力的原因之一。郝经的探子们发回来的情报说,南朝正在和印度地方的王公商议,要在沿岸地区建设火药工场,利用印度丰富的硝石资源,预计每年可以生产火药十万斤,如果是这样,攻略宋朝的计划,几乎就要化为泡影了。
    而且,宋朝建造的这些巨大的船只对蒙古的威胁还远不止于像表面看起来的那样。它们正在悄无声息的侵蚀着蒙古帝国的根基,自从宋朝使者抵达锡兰国,以丰厚的贿赂让锡兰国王臣服于宋朝之后,马上在亭可马里城开设贸易站和榷场,每年都派遣大船数十艘前往大食国和远西莫三比给等国家进行贸易,思南思人和大食国的直接联系,引发了一个严重的后果,就是大食商人利用思南思船只身躯庞大、装载极多的优势,摒弃了从波斯穿越花剌子模进入中原的陆上贸易路线,而转取道亭可马里,越三佛齐到达广州的海上贸易路线,安全性和装载性都大幅提升的思南思舰船,已经抵消了远涉重洋造成的经营风险。取而代之的,是海上贸易对于陆上贸易的全面优势,无论从一次的货运量、从安全性还是从经济性的角度看,海上贸易线都是商人们的首选。

第七十五回 白云苍狗似近缘(3)
    第七十五回白云苍狗似近缘(3)
    这就带来了一个严重的问题,蒙古人对领地内的税赋征收,十年之后依旧没有什么长进,他们主要的经济支柱是国家组织的贸易商队和征收过境货物税,宋朝在海上每强大一分,就等于从蒙古国的血管中抽出一分血液,再放任不管下去,蒙古帝国的威信和统治,很快就将无法维持。
    对于这样的局面,忽必烈有极为清楚的认识,对于蒙古人来说,这是自铁木真氏开国以来最大的危机,要解决这个危机唯一的办法,是放弃祖宗沿袭的象征性贡赋,转而推行汉地的按照一户一帐征收税赋的制度,蒙古国的疆域是南朝的十倍,人口也远超南朝,一旦确立起按户籍缴税的制度,蒙古人的实力马上可以增长数倍,然后从汉地和西域征发五十万大军,何愁南朝不能平定。一旦南朝平定,蒙古帝国将拥有永不枯竭的税赋来源,足以支撑帝国的伟业到千秋万世。
    但改革却举步维艰,蒙古贵族们认识不到汉地的税赋制度给帝国带来的巨大好处,他们只看到了部属的牧民们的怨声载道,而且一旦赋税制度确立,他们再也不可能随心所欲的从部民手中征收物产供自己使用,或者私自建立关卡收费了。而贵由汗对于建立成熟的税赋制度的问题也漠不关心,和先代的大汗们一样,他全神贯注的,只有军事技术的改进。
    就以这个孤身冒进到宋蒙对峙前线的探马赤军为例子,可以看得出这十年对蒙古大军并不是碌碌无为的十年,这位探马赤军身上再也不是十年前那套用牛皮扎起十多层的牛皮扎甲了,而是在棉袍上缀上铁片的轻型镶钉战甲,这是为了应对宋朝方面越来越强大的火绳枪火力。在马匹方面,占据了波斯高原的蒙古人从大食国购买了足够多的大食战马供应给探马赤军,这些战马的素质可称天下无双,远非依靠缴获和走私获得蒙古马的南朝骑兵可以比拟。在武器方面,经过十年的艰难努力,蒙古人也能够建立起强大的火器部队,这位探马赤军身上就携带有两支短枪,其射程和火力完全不输给南朝的同类型短枪,可恨的只是装备数量太少而已。
    忽必烈希望通过在经济方面的努力,能够以这样的先进武器更多的武装蒙古军队,至少使得他们在装备上面对宋朝军队时不至于吃亏。但贵由汗不是这么想的,很遗憾,他的兄长蒙哥也不是这么考虑的。
    这名探马赤就是从蒙哥的怯薛卫队中派出来的,他不远千里从河南直奔前线,为的是一个足以消灭宋朝的巨大计划。
    在密集枣树林中,远方的瞭望哨几乎看不清林木中的人影,对方选在这个地方接头,确实是事前经过了周密第七十五回白云苍狗似近缘(3)
    的准备。
    时已近黄昏,一个黑影慢慢的从昏暗的天色中走了出来。
    那探马赤军用一口流利的汉话问道:“来的是谁?”
    那人谨慎的回答道:“只是一匹逃脱了猎人的胡狼而已。”
    探马赤军点了点头,问道:“吕将军考虑的如何?”
    那人放低了声音说道:“吕将军已经下定了决心,现在碍事的只有曹世雄一人而已。不过请放心,这人绝对活不到十天以后。”
    探马赤郑重的说道:“大汗已经从和林赶到了太原,诸王都带领各自的兵马前来会合,转等吕将军的好消息。一旦吕将军发动,先锋军团三日之内就能抵达襄阳,大军十五日之内就会到达。”
    他顿了顿,又笑道:“没想到**混一的大业,竟然会以今日两个人的一言半语而决定。”
    那黑影冷冷的说道:“距离**混一还早得很,大汗能够得到襄阳,终究还是要提防郑云鸣。”
    那探马赤军说道:“郑云鸣已经引退一年多了,南朝皇帝对他也颇有戒心,难道还能有什么问题么?”
    那黑影微微摇头:“但他始终是郑云鸣。”说罢也不等那探马赤回话,慢慢的退回到阴影中。
    那探马赤军原本还想争辩一两句,但是一想起郑云鸣三个字来,心底登时涌起一阵浓浓的寒意。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警惕,只因为他是郑云鸣。
    他返身上马,慢慢的朝着北方退了回去。
    宝兴六年九月十六日清晨,一名干办使臣慌慌张张的闯入了政事堂。参知政事左丞相吴潜看着他惊慌的模样,缓缓的说道:“何事如此慌张?”十年的官场历练,已经让那个风趣幽默的胖书生变成了成熟稳重的柱国之臣。但今日的事情,就连他也难以平静的应对。
    “前方急报,荆州都统吕文焕、鄂州都统高达据住襄阳府反叛朝廷,已经投靠了蒙古国!”
    使臣的高亢声音中掩饰不住的惊惶,这些年来,大宋以寿春、襄阳、重庆为支点,搭建出一条坚不可摧的万里防线。换而言之,这三座城池的得失,直接决定着前方防线的稳固程度。而这中间又以襄阳最为重要。郑云鸣前后在京湖主政七年,这七年时间,大概是京湖历史上变化最为剧烈的七年。这些年里,京湖开矿藏,编民户,开工场,练精兵,俨然已经成为了整个大宋开化和进取的核心地区。夺取了襄阳,就等于打开了摧毁京湖的门户,而摧毁京湖,在某种程度上就意味着摧毁大宋本身。
    正在开化改新的门槛上的大宋,绝对承受不起襄阳沦陷第七十五回白云苍狗似近缘(3)
    的损失。
    也无怪乎吴潜听见这件事的第一反应就是:“这如何可能?”
    这当然是可能的,这也是那位蛰居义乌县的前参知政事反复强调过的,现居京湖制置大使贾似道,他在京湖地方强行推行的打算法,必然会引发地方武将的反弹。但令郑云鸣也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起来造反的既不是被远谪静江府的魏胜,也不是目前仍在云南和蒙古人拉锯的焦进,甚至也不是因为打算法而被贾似道参奏的利州都统刘整,或者被罚闭门思过的镇江都统韩锋,起而反叛的贾似道的,竟然是贾似道自己带出来的淮东系精锐,并且直接将襄阳城送给了蒙古人,襄阳七万训练有素的精兵,数百门各式火炮,将成为蒙古人南下进攻的先锋,那对于整个大宋来说将会是灾难性的。
    “事情查实没有!”吴潜问了这句话,马上就后悔起来,这么大的事情,前方守臣是不敢也不可能拿来当做儿戏匆忙上报的。吴潜甚至能想象出素来精明强干著称的京湖制置大使贾似道,应该是已经穷尽了各种办法,实在无法挽回局面之后,才被迫差遣前来报告朝廷的。
    他顿了顿,转头对坐在一边的户部尚书马光祖说道:“把那人叫回来吧。这回是真的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了。”
    马光祖阴翳的脸上看不出半点兴奋的模样:“无故谪居期间,只怕郑公不肯轻易复起。”
    “都到了什么时候了!”吴潜狠狠的在桌案上拍了一掌:“国家都不知道保不保得住,还在拘泥什么个人恩怨!”
    其实严格来说,郑云鸣在谪居的时候并没有显得有什么抱怨。义乌县的百姓们每天都可以看见一位全身麻衣轻服的男子夹着鱼竿到城外的小溪中去垂钓,而且一坐就是一整天,他的那很好看的小娘子总是定期给他送饭去,也看不出有什么不乐意的地方。
    郑云鸣的轻松,来自于他这一招以退为进的精妙之处。他的谪居江浙,不但没有成为政治道路上的挫折,反而成为一项成功的加分项目。贾似道在淮东推进激进经济改革政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