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三国之帮爹当军阀-第3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皇室的优生优育从现在开始做起。
  说起来,皇帝自长安返回洛阳以来,刘虞也就为其选取了四名妃嫔侍奉左右,皇后更是至今未定。朝中有人呼吁要为皇帝增选妃嫔,以便增加天家子嗣,都被刘虞严辞拒绝。刘虞拿当初汉灵帝在宫中荒淫无度,甚至令宫女们穿着开裆裤以便随时宣淫说事,自然是把这些人驳斥的无话可说。
  如今的皇宫之中,有每天负责安全警戒的龙虎卫士兵数百人,还有负责饮食、洒扫、服饰的老嬷嬷数十人,照顾四位妃嫔的婢女十数人,除此之外再无他人。以往在宫中随处可见的阉人,已然彻底绝迹,今后估计也不会再有。
  刘和将入宫面见皇帝的时间选在傍晚,来的时候只带了二十人的卫队,相较于当初董卓出入都是数百人前呼后拥的排场,明显要低调许多。虽然带的卫兵人少,但刘和根本不用担心自己的安全问题,整个皇宫如今都在警卫营的严控之下,而负责守卫皇宫的士兵刚刚换防,用的全部是刘和从邺城带过来的龙虎卫士兵,领队的将领又是慕容平,所以就算有人想要暗中收买和拉拢,也是根本没有可能。
  刘和与皇帝会面的地点选在御书房内,因为谈话内容十分重要,所以不仅有管宁和邴原两位大儒作陪。更有史官负责记录这次谈话的内容。
  刘和问皇帝:“这半月之间,可曾将我让人送进宫内的书册阅读完毕?”
  皇帝回答说:“幸有管学士和邴学士日夜在旁指点迷津,已将皇叔让人送来的书册通读一遍,感觉大开眼界,耳目一新。”
  刘和又问皇帝:“可知我为何让你通读这些书册?”
  皇帝回答说:“皇叔是想让我知道治理国家的一些道理和方法。”
  刘和点头,接着说道:“这些书册都是燕京大学的学生必修的课程,内容涉及到历史、地理、社会、经济、律法、民生、财富、科技、宗教等许多方面。经过燕京大学众多的师生多年来反复修改订正,代表了大汉目前最高的学术水准。仅仅是通读一遍还不够,今后你要更加勤奋努力,争取做一个博学、明辨、深思、睿智的好皇帝。”
  “皇叔的谆谆教导,侄儿铭记于心,今后一定身体力行。”面对刘和这位既是长辈,又像老师的大将军,皇帝不敢有半分骄横自满的心思。
  “我今日入宫见你,有几件重要的事情与你商议,我们君臣之间不必拘谨。有什么话都可以说出来,有道是‘真理越辩越明’,我们把话说透了,今后也能少些隔阂和争执,于国于民都是有利的。”
  “还请皇叔明示。”
  “第一件事情,我想问问你,是否还记得当初废帝刘辩被国贼董卓逼着饮下毒酒的那一幕?”
  刘协闻听此言。顿时面如土色,战战兢兢地看着刘和说道:“当时小侄与皇叔皆在场,那一幕惨事,此生不敢忘记!”
  刘和不管皇帝的脸色,继续说道:“刘辩之死,是因为他品行不佳。还是因为他治理天下的本领不够?”
  刘协虽然心中惶惶,却摇头说道:“皇兄之死,既非品行,亦非本领,只因当时局面混乱,奸佞当道。若是当时入主洛阳的是太傅或者皇叔,皇兄不仅不会死。还会稳坐皇位。”
  刘和听到皇帝这一通高明的马屁,忽然笑了,他纠正刘协说道:“别给我和太傅戴高帽子,当时的情形,就算太傅从幽州赶回洛阳,迟早也会被董卓之流驱逐,刘辩在位子依然无法长久。废帝之死,不过是承担了灵帝之前种下的种种恶果而已!当时你被董卓推上皇位的时候,只有九岁,在长安的那些年,你定然也吃了不少苦,不仅没有感受到大权在握的滋味,每天还要在死亡的威胁中惊恐度日。还记得你悄悄派我出宫返回幽州时说过的话么?当时你说如果可以选择的话,宁愿不当这个皇帝,也要远远地离开长安和董卓。”
  刘和重提往事,刘协听得心中酸楚,不觉已是泪流满面。“小侄比皇兄幸运,有太傅和皇叔力挽狂澜,如今在洛阳锦衣玉食,高坐庙堂,再也没有人敢以性命相逼。”
  “你放心,只要有我在,今后再也不会有人能够威胁到你!”
  “皇叔,小侄有句话一直想对你当面讲出来。”
  “呵呵,我能猜到你要说那句话,不管你是试探我也好,还是真心诚意的,我都不会让你把这句话说出来!你且把心放回肚子里面,我来洛阳可不是跟你抢龙椅的,只要你能明白我的所作所为一切都是为了大汉,不要总是想着那些于国于民毫无利益的帝王之术,我就保你皇位稳固。”
  刘和说这些话的时候,半开玩笑半认真,说的轻松之极,只是落到史官和两位学士的耳中时,却是人人闻之色变,心中惊骇不已。能把类似于“抢龙椅”这种话说的如此坦然自信的,恐怕刘和当属古今第一人。
  刘协的智商绝对不低,虽然缺乏治理国家的经验,但从刘和这些话里听懂了很多意思。他一脸诚恳地望着刘和,语气坚定地说道:“皇叔只管放手去做,小侄虽然武不能安邦,文不能治国,但也知晓如今的大汉已经到了非变不可的境地,皇叔但有吩咐,小侄莫不从焉!”
  刘和对皇帝的这个表态比较满意,从袖袋中掏出一叠手稿,说道:“我在入宫之前,已把近期要做的事情归纳出来,你先仔细看看,想不通的地方,可以问我。”
  管宁上前,从刘和手中接过文稿,转递给了皇帝。
  刘协仔细阅读了刘和亲手所书的奏章,然后一脸兴奋地说道:“大汉有皇叔庇佑,真乃邀天之幸!”
  第二日,在大朝会上,皇帝亲口提出废除大将军的称号的职位,另设大汉兵马大元帅之职,统领大汉从中央到地方的全部军队,由骠骑大将军刘和出任。众大臣此前已经见过刘和,知道刘和出任兵马大元帅的目的是要收揽各州军权,因此无人出语反对。本来按照刘和的惊天功绩,直接升任大将军之职也不会遇到任何阻力,但因为大将军这个职位已经被何进之流彻底污了名声,而且还容易与冠军大将军、骠骑大将军等起冲突,所以刘和干脆另起炉灶,以兵马大元帅这样更加“高大上”的称谓执掌大汉的军队。
  因为兵马大元帅位高权重,又是新设,所以皇帝命人在洛阳城北筑坛,效仿当初高祖刘邦在汉中筑坛拜韩信为大将的做法,亲自登坛向刘和授予印信节钺,以向天下人表明刘和手中所握权柄乃皇帝亲授,没有任何问题。
  刘和大权在握,立即从改革中央和全国的军队开始做起。他把司令署这一行辕机构迁往洛阳,直接作为兵马大元帅府中的主体机构继续存在,司令署下设各司的司长依然保持不变,只是各自头上加了一顶朝廷授予的官爵。
  除了将司令署迁往洛阳,刘和还将北方钱行、大汉时报等机构一并迁至洛阳,以便他在掌握军权的同时,还能紧紧掌控大汉的经济和舆论喉舌。
  刘和在洛阳的这番举动,得到了北方各州的热烈响应。辽州牧赵该,幽州牧刘惠,宁州牧杜畿,冀州牧韩珩,青州牧沮授,徐州牧荀谌,并州牧臧洪,秦州牧朱皓,长安督皇甫坚寿等地方大佬纷纷在报纸上发声,态度鲜明地支持大元帅刘和将各州兵权收归中央。
  继北方的八州一督出声之后,各州下属的郡守也纷纷开始表态,支持刘和改革军制的做法。随后,赵云、张郃、太史慈、徐荣、鲜于辅、鲜于银、徐晃、张辽、文丑、郝昭、贾逵、臧霸、高顺、田楷、徐盛、管亥等军队将领也在报纸上表态,支持刘和的做法。就连长安吕布也来凑热闹,表示愿意将自己手中的军权上交中央。
  刘和不惜费时费力地搞出这么大的动静,就是为了自己下一步发起战争而进行舆论准备。
  现如今的大汉形势,与历史上的三国纷乱局面完全不同,刘和麾下已经聚集了近三十万大军,这些部队原本是属于他的私军,但因为中央朝廷授予了他兵马大元帅的权力,于是摇身一变全部成为中央军。如此一来,曹操、刘表、刘璋、孙坚等势力所掌握的部队便属于地方军,刘和现在要做的事情就是以中央朝廷的名义要求这些势力交出手中的军队,否则便以谋逆论处,刘和自然可以名正言顺地出兵征讨。


 第五三五章 开战之前(上)

  随着报纸上拥护大元帅出兵的呼声一天高过一天,洛阳周边的形势日趋紧张,紧靠洛阳的兖州、豫州和南阳明显提高了部队的戒备状态,曹操和刘备似乎嗅到了大战在即的味道。
  刘和当然不会一声不吭地就派出大军跟曹操和刘备同时交手,他在开战之前还是做了一番和平演变的努力,可惜没有得到曹操和刘备的响应。
  刘和给刘备去信,承诺只要刘备愿意放下兵权前往洛阳,那么不仅刘备可以得到九卿之中的卫尉之职,刘备的两个结拜兄弟关羽和张飞也能加封三品将军,继续领军作战,其余追随刘备的文武幕僚也会得到妥善安置。刘和的信誉向来不差,如果刘备有意招安的话,大可以将刘和的亲笔书信公布于众,以刘和如今的身份地位,绝对不可能出现赖账的情况。
  然而,刘和的这番好意安抚遇到刘备之后成了媚眼抛给瞎子看,或许是刘备自己心里发虚的缘故,又或者是觉得自己也算是当今皇帝的叔叔辈,可得到的待遇却远远低于刘和因而羡慕嫉妒恨的缘故,总之刘备接到刘和的书信之后,并没有拿出来给其他人看,而是立即派人前往昌邑和襄阳联络刘表,希望得到两位大佬的支持。
  刘备派出的使者还在路上的时候,刘和派往昌邑和襄阳的特使已经分别见到了曹操和刘表。
  前往昌邑来见曹操的是刘和的“外交部长”陈逸,这也是刘和自崛起以来首次正式派出使者会面曹操。曹操乃当世人杰,若非刘和的横空出世,此时或许已经统一了大汉的北方,他的心胸气度自然是常人难及,虽然明知道陈逸此来肯定不是好事,但对于陈逸的到来仍然表示了应有的礼节和欢迎。
  曹操见到陈逸时,笑着问道:“大元帅把刀磨好了吗?”
  陈逸也笑着回答说:“大元帅的刀一直都很锋利,根本不用特意去磨。”
  曹操又问陈逸:“大元帅这次派你来,给曹某人许了多大的官位?”
  陈逸正色回答:“大元帅亲口说过。曹公智计卓绝,治政高明,乃是当世人杰,若愿前往洛阳为官,日后当可出任丞相之职!”
  “哈哈哈,”曹操放声大笑,似是对刘和如此看得起自己十分满意。“洛阳已经有了大元帅。曹某再去,实在有些挤得慌。还请陈先生回去转告大元帅。非曹某不愿与之共事耶,实乃如今家大业大,无法抛却追随了许多年的旧部而独享荣华富贵。”
  陈逸此来,本就没有抱太大的希望,他听出了曹操言语之中准备与刘和正面碰撞的决心和勇气,也不着急生气,而是诚恳地说道:“既然曹公意欲与大元帅角逐一场,陈某也不好再多说什么。临行之前,大元帅特意交待过。刀兵一起,则万民颠沛流离,若是曹公愿与大元帅共同准守几项协议,战后大元帅将会善待曹氏一族。”
  一旁听得生气的夏侯惇冲着陈逸怒叱说道:“你这书生好大的口气,如今两军尚未交手,胜负难分,说什么大元帅善待曹氏一族。岂不可笑!”
  曹操抬手制止了夏侯惇的怒吼,面色平静地说:“陈先生不妨说出来听听,若是有理有利,曹某自当遵守。”
  “交战原则之一,不得逼迫普通百姓在战场上充当人肉盾牌,不得在行军途中和撤退之时焚烧房舍树木!”
  “此条大善。曹某同意。”
  “交战原则之二,善待对方俘虏,尽力救治对方受伤被俘的士兵,不得随意杀害放下兵器投降的对方士兵,战后允许对方用俘虏和钱粮交换己方被俘士兵。”
  “此条亦善,曹某答应。”
  “交战原则之三,攻守双方不得干扰农民的耕种收获。不得破坏农田水利设施,在战事结果不可逆转的情况下,不做困兽之斗。”
  “这条有待商榷。曹某可以答应不干扰农事,不破坏农田水利,毕竟这次是大元帅要进攻,这些条件明显有利于兖州和豫州,只是战场情形瞬息万变,战事结果是否到了不可逆转的地步,判断起来并无标准,为了鼓舞将士们的斗志,破釜沉舟也未尝是一种办法。”
  “曹公既然如此说,那便遵守此条前面的内容,后面可以略过不提。”
  陈逸代表刘和与曹操达成了三条战场条约,看似有些自缚手脚的味道,但这正是刘和想要为后世树立的交战标准。虽然战争与文明天然是一对敌人,战争爆发之时,便是文明遭受毁坏之日,但刘和还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减轻战争对于文明的毁坏程度。国人动不动就喜欢来个几万人甚至是几十万人的大坑杀,又或者到处放火焚烧房屋田地,这种毫无顾忌,有违人性和天道的野蛮行为,实在不值得提倡和发扬。
  陈逸临离开昌邑之前,还提议曹操不妨将一些年轻的士子送往蓟城求学,让他们可以在战争时期不受影响,安心读书。曹操对此提议不置可否,但等陈逸离开之后,却让人在兖州和豫州选出了五百士子,其中还包括了自己的儿子曹植,一起送往北方躲避战事。
  陈逸这边完事的时候,前往襄阳会见刘表的人也差不多完成了刘和交给的任务。
  前往襄阳见刘表的说客,是位宗室人物,名叫刘廙。刘廙,字恭嗣,南阳人,为长沙定王刘发的后人,他跟刘表和刘璋等人的身份相似,都是汉室宗嗣,虽然因为支系远了,但好歹也算刘氏一族,所以见了刘表之后,很多话都可以放开来谈。
  刘廙先是向刘表仔细介绍了一番刘和推行新政的计划,同时也强调了刘虞父子在洛阳善待宗室的做法,然后问刘表对于推行新政的态度。刘表牧守荆州多年,政治智慧自然不低,他知道刘廙问自己关于推行新政的态度,其实就是在问愿不愿意将手中的军权上交中央。
  刘表略作思索,回答刘廙说:“对于大元帅在洛阳准备收拢各地兵权的做法,我个人是理解和认同的。然而,各地的情形不尽相同,比如荆州,因为南北跨度远达千里,加之境内有五溪蛮和众多异族部落,若是我马上将兵权上交给朝廷,只怕朝廷还来不及重新调整部署,各地就要乱起来。再者,江东孙氏和益州刘表一直对荆州虎视眈眈,我若是交出兵权,只怕旦旬之间便有杀身之祸。”
  不管刘表是否真心,他说出的这番话却是让刘廙不好反驳。刘廙这次来的主要目的是劝说刘表在刘和跟曹操交战的时候不要支持曹操,保持荆州的稳定即可。他婉转地提醒刘表说道:“你我都是刘氏后裔,维护汉家河山的统一安定责无旁贷,太傅和大元帅皆非猜忌之人,他们希望你能独善其身,尽力维持荆州目前安定祥和的局面,莫要再与其他人暗中勾连。待到日后解决了各地拥兵自重的军阀之后,彼此也好相见。”
  刘廙这些话中隐含的意思是在警告刘表,刘和允许他暂时不将兵权上交,但前提是不要与曹操和孙坚等势力暗中勾结,与中央朝廷进行对抗。如果刘表遵守这条约定,那么日后刘和扫平了各路势力之后,大家还能坐下来好好谈一谈收编的条件,总之不会亏待了刘表一门。如果刘表阳奉阴违,这种事情终究是隐瞒不住,那么刘和说不得就要跟刘表彻底翻脸,那样的话,一旦荆州被攻破,刘表一族的下场就会是另外一种结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