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汴京风骚 作者:颜廷瑞-第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伎为第一读者,请其推敲评说。久而成习,习惯于借音律以酬诗神。据其自述:音律之力,可排除杂念干扰;音律之功,可翼助神思飞翔;音律之妙,可迪发神来之笔。今日为写一篇奏表,特约歌伎倩楚作陪弹奏,却是历来不曾有过的。也许因为这篇奏表太重要了,苏轼为了镇定纷乱难决的思绪,不得不借助于歌伎倩楚五指间的古筝了。
  聪明的倩楚,似乎理解苏轼苦涩的心境,慢捻琴弦,筝声若思。
  自从驸马王诜赠予一幅《乱云劲松图》之后,苏轼决意抛却悲哀和犹豫,直挺挺地向皇帝陈述自己对“变法”以来种种缺失的看法,匡正王安石因其性情执拗而派生出的种种谬误。他的才智和敏锐洞察,使他在短短的几天内,已对“制置三司条例司”、“均输法”、“青苗法”、“议行变更科举考试”等新法在推行中的利害得失作了深刻地分析,并在胸中反复斟酌,已有了一个相当完备的腹稿:
  他认为“制置三司条例司”之弊在于:“使两府侵三司财利之权,常平使者乱职司守会之治,刑狱旧法不以付有司而取决于执政之意,边鄙大患不以责帅臣而听计于小吏之口,百官可谓失其职矣。”他主张废除“制置三司条例司”、“消谗慝以召和气,复人心而安国本。”
  他认为“均输法”之弊在于:“亏两税而取均输之利”不能增加朝廷收入,反而肥了私囊;为推行“均输法”而“设置官吏、簿书廪禄、为费已厚”增加了朝廷的负担。
  他认为“青苗法”之弊在于:户分五等贷款,一等户贷款为末等户贷款十倍。不需要贷款的一等户贷巨款而放高利贷,实际上是为富豪盘剥细民开了方便之门,而且是以官银助富豪牟利。他反对实行“抑配”,认为“此乃暴政。”
  他认为“变更科举考试”没有必要。“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者,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他认为根本问题不在于变更科举考试内容,而在于朝廷用人是否得当
  但苏轼仍旧不敢贸然付诸文字。因为弟弟子由的被贬离,自己已成为皇帝和介甫特别关注的人物,稍有不慎,就会咎由自取。而且自己不同于司马君实。司马君实赢得皇帝信任的是“忠”,自己取得皇帝赞赏的是“才”。“忠”对皇帝来说是根本,“才”对皇帝来说是枝叶。历代皇帝可以不用“才智之士”,但不能不用“忠耿之臣”。“才”与“忠”原是不能等量齐观的。皇帝对“忠耿之臣”总是宽宥三分,对“才智之士”总是刻薄五成,前者因情之所近,后者因疑之所远。
  苏轼看到,今天的形势不是有利于自己的时机,而是逼迫自己非行动不可的时机。今日早朝的四项决定表明,皇上竟然容不下一个忠耿无双的司马君实了。这是“变法”深入推行之所需,也是朝廷之大哀啊!司马君实如若淬然倒下或者悄然出京,今后的朝廷就真的是介甫的一言堂了。那时,年轻的皇帝在吕惠卿等人包围之中,还不知会作出什么样的事来!该挺身而出了,该直言谏奏了!为了贫弱的国家,为了朋友君实,也为了朋友介甫,该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了。
  筝声凝重,如荡峡漫谷
  苏轼开始思索上呈奏表的途径。按朝制上呈东府吗?中书门下全是新进官吏,早已把守着通向皇帝的关隘,只怕“奏表”在皇帝不曾阅览之前,便经介甫过目判决了。就算事后能放置在皇帝的御案上,自己也许早就遭贬离京了。弟弟子由半年前与虎谋皮之教训不可再犯。他突然想到驸马王诜,由王诜而想到贤惠公主,想到皇太后,想到太皇太后,心中立即敞亮了。若由驸马王诜设法转呈皇帝,不仅可以避开介甫的中途截杀,也可以为自己借得一顶遮雨伞啊!这是一条不正常的途径,可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只有走此一次了。
  聪明的歌伎倩楚,似乎察觉到苏轼已经作出了大胆的决断,她急弄琴弦,筝声激越,和弦轰鸣,如大雨滂沱、铁骑出奔
  苏轼霍地抬头,持袖端坐,提笔濡墨,神态昂然:司马君实,你不会孤立无援的!他口诵笔走,写下了那篇大宋历史上著名的《上皇帝书》:
  《书》曰:“予临兆民,凛乎若朽索之驭六
  马”,言天下莫危于人主也。聚则为君民,散则为仇傩,
  聚散之间不容毫厘。故天下归往谓之王,人各有心谓
  之独夫。由此观之,人主之所恃者,人心而已。人心
  之於人主也,如木之有根,如灯之有青,如鱼之有水,
  如农夫之有田,如商贾之有财。木无根则槁,灯无膏
  则灭,鱼无水则死,农夫无田则饥,商贾无财则贫,人
  主失人心则亡。此必然之理,不可逭之灾也。其为可
  畏,从古以然。
  倩楚停奏,筝声平息。书房内响彻苏轼的诵语和笔墨落纸沙沙的作响声。倩楚惊叹,这哪里是奏表?分明是诗!孟子所谓的“君权民授”之义,被苏子瞻借用自然造化之理说透了!苏子瞻啊,似你这般以理喻义、以物喻义的谏奏,君王会被说服的。
  苏轼的笔锋此时直指那个“制置三司条例司”:
  今者无故又创一司,号日制置三司条例。使六七
  少年日夜讲求于内,使者四十余辈,分行营干於外,造
  端宏大,民实惊疑,创法新奇,吏皆惶惑夫制置
  三司条例司,求利之名也。六七少年与使者四十余辈,
  求利之器也。驱鹰犬而赴林薮,语人曰:“我非猎也”,
  不如放鹰犬而兽自驯。操网罟而入江湖,语人曰:“我
  非渔也”,不如捐网罟而人自信
  歌伎倩楚大骇:苏子瞻啊,锋芒太露,祸之源也,你“口无遮拦”的老毛病又发了!
  苏轼似乎不是在笔行纸上,而是托着一颗心在诉诸世人。他就“青苗法”之弊向皇上直接质询:
  青苗放钱,自昔有禁。今陛下始立成法,每岁常
  行,虽云不许抑配,而数世之后,暴君汗吏,陛下能
  保之与?孟子有言:“其进锐者其退速”,若有始
  有卒,自可徐徐,十年之后,何事不立。孔子曰:“欲
  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使孔子而非圣人,则
  此言亦不可用?今朝廷之意,好动而恶静,好同
  而恶异,指趣所在,谁敢不从?臣恐陛下赤子,自此
  无宁岁矣
  问得有理,问得痛快,问得瞻前顾后,问得惊心动魄!苏子瞻,你好大的胆子,竟然教训起皇帝来了!歌伎倩楚吓傻了,瞪着一双惊恐的眼睛,望着气宇轩昂的苏轼。
  苏轼突然掷笔于案,徐徐舒气,张起双臂站起,蓦然发觉筝声缈无,歌位倩楚正果望着自己,不胜惊讶,旋而记起了自己的所在所为,欣然问道:
  “你也在听?”
  倩楚点头:
  “雷滚九天,不能不听。”
  苏轼笑了:
  “有何高见?”
  倩楚苦笑:
  “雷声迅厉,惊动鬼神。只怕鬼魂肆虐,神灵震怒啊!”
  苏轼惨然一笑,说:
  “食中有蝇,吐之乃已。神鬼之事,顾不得了!”
  歌伎倩楚摇摇头,又伏下身去,猛力拨起琴弦,筝声又昂然鸣响。
  此刻,在司马府邸的卧室里,司马光经过反复的思考,决意拒绝刘攽“辞职求安”的建议。他是忠于皇帝的臣子,他仍保持着古代士大夫屈原、贾谊一类人物的自尊。他对皇上的迷误有着屈原、贾谊那样的不满,但也同样继承了屈原、贾谊那种不愿舍此而去的爱。“辞职”作为一种规劝帝王的方式,他乐于采用,但作为一种退却求安的办法,他不屑一为。他决定走“虽九死而其犹未悔”的道路,以保全自己人格的完美。于是,他坦然一笑,询问刘攽:
  “贡父,你知孔门子夏之为人否?”
  子夏,姓卜名商,是孔子门下七十二弟子中的文学家。其人家境贫寒,衣若悬鹑,全身都是补丁,但极有志气,不为官位屈其志。刘攽当然是知道的。司马光此语一出,他便明白自己提出的“辞职求安”之策已被朋友拒绝,伤情失色,着实为司马光的安危担心了。
  司马光神情肃穆地说:
  “子夏有几句话说得很好:‘诸侯之骄我者,吾不为臣;大夫之骄我者,吾不复见’。为人总是要有一点骨气的!古人‘食无鱼、出无车’的叹息,非为果腹走马,实为其不可苟且之志。光感谢贡父‘辞职求安’之策,但此时罪名临头,诛罚在即,光不敢因苟安而遵行。请贡父鉴谅。”
  刘攽神情沉重地说:
  “司马公高风亮节,刘攽拜服。现时,君实处境险恶,亲朋忧心,今后何以自处?刘攽心神乱矣!”
  司马光拍案立起,神情怆然;
  “屈子有教:‘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人无名,吁嗟默默兮,谁知吾之廉贞?’为了大宋不朽之业,光将再呈奏表,弹劾介甫!”
  刘攽大惊。
  司马光激情难捺,仰天而诉,声情悲壮:
  “我要禀奏圣上,‘均输’官商勾结、‘青苗’驱吏抑配,农商丧业,谤议沸腾,上自朝廷,下及田野,内起京师,外周四海,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如此治国,何得其安!昔日太宗皇帝平定河东,就以与今之青苗法类似的‘和朵法’行之于河东乡村,遂成河东世世之患,至今民犹恨而不忘!西汉末年,刘欲就用此法以住王莽,至使农商失业,涕泣于道,最终亡了西汉江山!
  “我要禀奏圣上,思虑未熟,讲义未精,徒见目前之小利,不顾永久之大害。忧政事之不治,不能辅陛下修祖宗之会典,乃更变乱先王之政刑;患财政之不足,不能劝陛下以慕俭节用,乃更遣聚敛之臣,诛剥齐民。设官则以冗增冗,立法则以苛益苛。使四海危骇,百姓骚然,犹且坚执而行之,不肯自以为非啊!
  “我要禀奏圣上,安石以为贤则贤,以为愚则愚,以为是则是,以为非则非;馆附安石者,谓之忠良;攻难安石者,谓之谗慝。如此下去,要亡国啊!
  “我要禀奏圣上,如此急功近利,不纳谏言,不计久远,十年之外,富室既尽,常平已坏,帮藏又空,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水旱,饿浮满野,加以四夷侵犯边境,羽书猝至,戎车塞路,攻战不已,转饷不休。当是之时,民之赢者不转死沟壑、壮者不聚为盗贼,也无路可走啊!秦之陈胜、吴广,汉之赤眉、黄巾,唐之黄巢,不都是一群饥饿之民吗?到那个时候,就是有才智之士,也无能为力了!
  “我要禀奏圣上,司马光现居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之位,犹是侍从之臣,于事无不可言。谏奏之事,光之份也。愿圣上出光所上奏疏,宣示于中外臣庶,共决是非。若光的言论确实错了,可治光妄言及违慢之罪。光,死而无侮啊!”
  情真似火,肝胆照人。这是曲折心音的吐露,这是对十年后国家命运的忧虑,这是一个忠耿臣子发自肺腑的呐喊啊!刘攽望着眼前因激切而近癫狂的司马光,肃然起敬,眼含热泪,喟然叹息;
  一用公之心,行公之意!公忠耿如斯,刘攽敬服。但太宗皇帝河东施行‘和朵法’之失,王歆佐王莽行青苗贷款之祸,请公慎匆出口。慎匆出口啊!”
  王安石府邸的厅堂里,电闪雷鸣,也上演了一幕兄弟反目的悲剧。
  王安国手执洞箫,在王雱引导下走进厅堂,迎接他的,是一排冰冷含怨的目光。他似乎早有准备,根本没有理睬这些常客,慢步走到王安石面前,什么话也没有说,微合双目,只待兄长的训诲。
  王安石打量着眼前的弟弟:衣着不整,乱发垂庸,神情颓废,死气沉沉,一副潦倒样子。沸腾在他胸腔里的怒气一下子向心底旋去,化作一团凄楚涌了上来。平市啊,你何必这样自寻烦恼呢?他叹了一声,望着弟弟手中的洞箫,哀声以询:
  “停此郑声如何?”
  王安国睁开眼睛,直视兄长,默不作声。
  王安石略提高嗓音,乞求般地再问:
  “停此郑声如何?”
  王安国望着手中的洞箫,突然冷声一笑,瞥了吕惠卿、曾布一眼,反问王安石;
  “远此佞人如何?”
  王安石一下子被这句尖刻的反诘噎住了。这是平生第一次受到弟弟的顶撞。他的头脑“嗡”地一响,说不出话来。
  众人呆住了。厅堂内一片死寂。
  吕惠卿醉意骤消,怒火中烧,咬紧牙关忍耐着。
  曾布却仗着八分酒力挺身而出,口齿不清地向王安国大声喊道:
  “你,你不就是执政的弟弟吗?朝廷‘变法’是天下大事,与你何干?”
  王安国直逼曾布,发疯似地吼叫:
  “执政是我的哥哥,执政的父亲是我的父亲,执政的母亲是我的母亲。执政团听你们的胡言乱语、奸狡诡诈而获罪天下,毁灭的家室也是我的家室,罪及的祖先也是我的祖先,被掘的祖坟,也是我的祖坟,难道与我无关吗?滚开,你们这些巧弄口舌的小人!滚开吧,你们这些推人入火的奸佞”
  曾布被一下镇住了。
  吕惠卿不动声色地转怒为笑,十分感兴趣地看着眼前场面。
  王安国蓦地转身,跪伏在王安石脚下,悲声疾呼:
  “哥,睁开眼睛看看吧,倾过耳朵听听吧!满朝官员中,从心底拥戴你的人,是越来越少了!人不能总依仗着甜言蜜语过活,也需要成盐,也需要酸梅,也需要苦瓜,也需要刺口、刺舌、刺心、刺胃的辣椒啊!
  “哥,自省自爱吧,匡正缺失吧!日有蚀,月有缺,圣人不被求全,你的‘变法’就一切完美吗?自己不讲‘缺失’,又不准别人讲出‘缺失’,这是自欺欺人!欺人欺天者灭,你在为自己挖掘坟墓啊!
  “哥,亲忠耿之人,远奸佞之徒吧!若再听信甜舌蜜嘴之言,我家将灭门啊”说着,伏地痛哭不起。
  曾布神情惶惶,心底有些怯了。
  谢景温、李定、舒亶等神情颓然,如遭鞭笞。
  章惇在想,毕竟是兄弟情深啊,现在就看王安石的决断了。
  吕惠卿仍然是若无其事地微笑着。
  刹那之间,一种不祥的感觉在王安石心头浮起。“变法:若败,祸在杀身,他早有准备,一颗脑袋,百十斤皮肉已存在刀斧手处,义无反悔!可政见之争闯进家里来了,兄弟之间也要水火相煎吗?“修身、齐家、平天下”,连一个家庭都不能使其祥和,还能治理天下吗?他焦炙,烦躁,一股无名之火冲腾而起,对着王安国狂暴怒吼:
  “你,滚出去!”
  王安国停止了嚎啕,复又痛苦地闭上了眼睛,任泪水默默流淌
  门外,寒风刮得更猛更烈了。

  篇十七
  集英殿·万灯会·
  火树银花不夜天·歌舞、杂技触动了皇帝赵顼忧郁的心·王安石、司马光、苏轼都强烈地感觉到:多变的皇上要作出新的决断了·
  元宵节的“万灯会”,原是伴着“农田水利法”、“募役法”的实施决定举行的。其本意也是宣扬皇帝“变法”的决心。一个多月来,司马光两次上呈的弹劾奏表和苏轼上呈的《上皇帝书》,早已动摇了皇帝赵顼的决心。而朝臣和京都的百姓,仍然是匆匆地送走了“腊八”,匆匆地度过了熙宁三年(1070年)元旦,狂热地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元宵节和这个数年不遇的“万灯会”。
  元月十五日午后,京都所有的人似乎都在摆弄着各自门前的花灯:酒楼门前花灯成串,三串五串依门面大小而坠;妓院门前花灯成行,十盏八盏不等,依屋檐长短而挂;富商豪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