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汴京风骚 作者:颜廷瑞-第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吴氏最了解自己的丈夫:这个读书、行事不要命的主儿,又累得力不能支了。她像往日一样,只是苦苦地摇头一笑,拿起一床夹被盖在丈夫的身上,希望丈夫能有一个好觉、然后,自己默默地坐在床边,凝国注视着双目紧闭的丈夫,在心中低语:“‘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孔夫子之语,你可真是躬行无遗了”
  就在这时,儿子王雱怒气冲冲地闯进卧室,把从街头揭下的一份“贴示”——《辨奸论》扔给父亲。
  王安石拿起一看,面色苍白,掀被而起。怒目圆睁,细细再看。看罢,挥手一扬,贴示飘落地上。吴氏惊骇,拾起《辨奸论》阅览。
  儿子王雱忍不住了,基地双膝跪倒,大声嚎吼:
  “父亲,士可杀而不可辱啊!苏轼、苏辙出乃父遗文污蔑诽谤,实属下流!是可忍,孰不可忍”
  王雱的话音未落,吕惠卿、曾布、谢景温、吕嘉问、舒亶等,也各拿着一份“贴示”,不顾前堂后寝之别,拥进卧室。他们都似乎忘记了吕诲的“十项罪名”和御史、谏官们的尖刻弹劾,而把全部怨怒集中在《辨奸论》上,齐声对苏轼、苏辙发起讨伐:有的主张著文批驳,有的主张深挖深究,有的主张罢官撤职,有的主张依律治罪。谢景温想出了一个绝招:召集御史台亲信官吏进入苏府,以找苏轼、苏辙辩论为名,抄查苏洵此文的手稿,只要罪证到手,苏轼、苏辙就罪责难逃了。
  刹那间,王安石的卧室,成了向苏轼、苏辙兴师问罪的大营,就等着王安石抛下令箭了。
  离奇的《辨奸论》的沉重打击,“变法”同仁义愤填膺的声讨呐喊,催发了王安石身上的潜在活力,使他神奇地振作起来。他突然变得异常清醒了。他看得清楚,如果按照儿子和支持者的办法闹下去,不仅救不了“变法”,反而会引起朝廷大乱,天下哗然。何况这是一桩无头官司,是无法找到被告的。他下床趿鞋,神情从容地说:
  “谢诸位关心。男儿,厅堂备酒设宴,我要与诸位开怀畅饮,庆贺吕诲大人亮出旗帜,庆贺御史、谏官张开嘴巴,庆贺这篇奇文应时出笼。”
  王雱愣住了。
  王安石又对吕惠卿说:
  “吉甫,奇文共赏!请大家解析一下这篇《辨奸论》。”
  吕惠卿等了悟,在王雱引领下离开了。
  夫人吴氏在身后牵了丈夫衣襟一下,悄声提醒:
  “这,这篇奇文,真的是”
  王安石转过身来,握了一把妻子手腕:
  “你又为我操心了。”
  吴氏怆然一笑:
  “相公,你认为这篇文字,真的是苏洵的遗作吗?”
  王安石神情一愣,眼睛转动起来
  “相公,你认为这些贴示,真的是苏轼、苏辙散于街头的吗?”
  王安石摇头说:
  “夫人,我正在想。
  吴氏更紧地抓住丈夫衣衫,轻声说道:
  “苏轼、苏辙都不是愚蠢鲁莽之人,他们不会以父亲的名誉做为砖头打人的。再说,这篇文章专事骂人,里面虽有一些哲理,但力量不足,哗众取宠容易,要真正砸倒一个人可就难了”
  王安石的眼中明眸一亮,心底随而缜密思索:
  “是啊,这篇奇文的行世,刺伤了自己的感情,损伤了自己的自尊,加剧了自己在朝野的危机,可它以哗众取宠的诡谲乖谬,分散了人们对吕诲弹劾的‘十项罪名’的关注,抵消了人们对御史、谏官口舌如刀的攻击,也是‘有功’的啊!而这篇文章中所表现出来的文理的混乱,足以证明它只是一件赝品。苏洵死去三年而论今日之事,无稽也;伪造者借“死者”之名以行骗,愚蠢也;行文图痛快而忘大忌,或许可用也”
  王安石瘦小的身躯如同一块乌铁,又经了一次淬火捶打。
  王安石跪倒在皇帝赵顼面前,神情镇定地高声禀奏:
  “臣王安石深夜进宫,特为圣上送来一件治国之宝。”
  赵顼皇帝睁开眼睛,看见王安石疲惫不堪而竭力振作的神态,心里蓦然浮起一种亲近相惜之感,急忙俯身:
  “什么治国之宝?”
  王安石从容掏出《辨奸论》双手呈上:
  “这是苏洵写的一篇奇文《辨奸论》,请圣上以此文为导,辨臣之‘骄蹇阴贼’。”
  赵顼突然心头一热,泪水差点涌出。他被王安石的镇定、从容、坦率的气度感动了:这神态难道仅是“骄蹇阴贼”吗?他宽慰王安石说:
  “这篇奇文,已作为街头贴示由修注院呈上朕的案头,朕已看过。卿相信这篇奇文真是苏洵所遗吗?”
  王安石从容回答:
  “苏洵喜战国纵横之术,文风纵厉雄奇,辨理自然有据,此文确有苏洵之风,但决非苏洵所作。因为苏洵在世时,臣初为群牧司判官,后为知制诰,并在江宁守母丧三年,既无深交,又无积怨。即使此文为苏洵所遗,苏轼、苏辙也是决不会让其此时出现于京都街巷的。”
  赵顼连连点头。他感佩王安石明辨是非的品质和能力。一个人在遭人诬陷、侮辱和人身攻击的时候,仍能保持清醒理智,不为假象所惑,不为感情所迷,反而为死去的苏洵辩白,为涉事人苏轼、苏辙开脱,确实难能可贵、令人敬重啊!
  年轻皇上不由为王安石出气:
  “此篇谬文,以卿为晋之王衍,唐之卢杞,并诬卿‘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国首丧面而谈诗书’。太过分了!”
  王安石坦然回答:
  “臣衣不着锦,食不厌粗,发不修饰,面不施粉,贱之以‘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国首丧面’,因相去不远,臣不介意。诬臣有王衍、卢杞之奸,圣上自有明断,臣不争辩。唯文中有段文字,臣不能不加追究”
  赵顼急忙翻开案头上的《辨奸论》查阅。
  王安石说:
  “奇文共赏,请圣上明鉴。文中说:‘使晋无惠帝,仅得中主,虽衍百千,何从而乱天下乎?卢杞之奸,固足以败国,然而,不学无术,容貌不足以动人,言语不足以眩世,非德宗之鄙暗,亦何从而用之’。圣上明察,这段文字,是古之四贤皋、夔、稷、契之论?还是古之四凶共工、(马雚)兜、殛鲧、三笛之语?”
  赵顼刚才浏览《辨奸论》时,一目十行,对这一段议论根本没有细看。经王安石这一逐字逐句地朗读,细品其味,不觉色变,连连击案咆哮:
  “这,这不仅是影射朕躬,而且是诬仁宗皇帝,英宗皇帝之圣明!朕越是宽容,彼等越是放肆!两权之争,必分胜负,卿有何良策以教朕?速奏!”
  王安石叩头禀奏:
  “尧舜之世,有皋、夔、稷、契四贤,也有共工、(马雚)鬼、殛鲧,三笛四凶。时人有语:‘四凶逞谗,天下大乱;除去四凶,方成盛世’”
  皇帝赵顼霍地站起,激动地立下谕旨:
  “好!朕意已决,就向那些反对‘变法’的‘四凶’开刀!”
  风云突变。
  由知谏院、御史中丞吕诲带头掀起的弹劾风暴,在震撼朝廷三天之后,突然变成从吕诲开刀的罢贬狂潮。凡是呈表弹劾王安石的官员和虽然没有呈表弹劾、但与弹劾有关的朝臣,一律被看作是反对“变法“的“四凶”,而遭罢贬:
  知谏院、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吕诲,被贬知邓州;
  知开封府吕公著,曾接替吕诲当了一个月的御史中丞,被贬知颍州;
  侍御史刘琦,被贬为处州盐酒务;
  御史孙昌龄,被贬为鄂州通判;
  殿中侍御史钱(岂页),被贬为衢州盐务;
  监察御史里行刘挚,被贬为监衡州盐仓;
  知谏院范纯仁(范仲淹之子)虽未弹劾新法,亦非吕诲亲信,但因出言不满如此大规模地罢贬御史、谏官,也被贬知河中府;
  枢密剧使吕公弼(吕公著之兄)虽未呈表弹劾,但对“变法”不满,被贬知太原;
  “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苏辙,因与吕惠卿有争,并写信给王安石谈“青苗法”可能出现之弊,被贬为河南府推官。
  
  朝廷一些元老重臣,也在这场罢贬狂潮中寂然失位失权:
  宰相富弼罢相,居家休养;
  原参知政事张方平去职,等待外任;
  原宰相曾公亮,出知永兴军,去了京兆府;
  领“制置三司条例司”陈升之,回到福建建阳老家,居母丧守制;
  翰林学士兼侍读、知通进银台司范镇免职,以本官致仕;
  文坛领袖欧阳修也离职居闲。
  
  时历两个月的罢贬狂潮,卷走了重臣,御史、谏官达三十人之多。
  随着狂潮卷动,王安石的支持者、舒亶、李定、谢景温、韩绛等,都进了谏院、御史台和其他中枢机构。
  接着,争论已久的“青苗法”无争论地出了台,并铁骑快马、雷厉风行地在河北、京东、淮南三路推行。
  封建皇朝的核心,是君主专制。是皇帝的一言九鼎。但在权力的实施过程中,并非一切事务都决定于皇帝一人。特别是在皇帝年幼、年轻的时期里,皇权的实施往往是由朝廷重臣决定的。朝廷权力机构相互制约功能的存在,是保证君权正常运转的必须。监察与弹劾机构的功能,除了匡正朝政缺失外,也包含着对皇帝和重臣说力的约束,当然,这种约束同样是为了正确的实施君权。对监察和弹劾机构功能发挥程度的大小,往往是一个朝代政治清明程度的标志。又因为这些机构往往是当时士大夫聚集和表演政治理想、才智的舞台,因而又成为一个朝代知识文明是否繁荣的象征之一。
  在年轻皇上赵顼的支持下,参知政事王安石大跨了一步!而这一步似乎走过了头。他为了推行新法而罢贬反对“变法”的“四凶”,也许是势之所使,不得不为,是必须而果敢的“霹雳手段”。但他却把许多不属于“四凶”的进谏者都撵出了朝廷。他堵塞了“言路”,也就为他的“变法”和他个人的命运自掘了壕坑。
  罢贬狂潮在八月下旬秋风初起的时候平息了,留下了一个寂寞无争的朝廷,一个雄心勃勃的皇帝,一个大权在握的王安石,一个沉思的司马光和一个沉默的苏轼。

  篇十
  御街·苏轼客厅·菊花会
  十州佳菊会京都,花瓣若雨,花阵若霞。
  明天,苏辙就要离开京都了。
  九月九,重阳节。繁华的御街,一夜之间,突然变成了菊花的世界。
  朝霞瑰丽,五彩纷呈,秋菊盈街,花色斑斓,馨香弥漫,锦绣满目。万千盆黄色金菊沿着带状河、黑漆权栏排列、竞逞华丽;万千盆雪白的银菊随桃、李、梨、杏弯枝吊挂,竞展艳姿;御街两侧彩棚飞架,紫菊成门,酒香漫漫;沿街高耸的画阁红楼,墨菊透窗,倩影频频。黄灿灿,若黄金铺地;白花花,若白银蔽室;红彤彤,若红霞万片;碧莹莹,若碧玉闪光。京都的重阳节,暂时销尽千般愁绪,哄起一团畸形欢乐。
  这个菊花会,是年轻皇上赵顼在一个月前突然提出的。也许出于对菊花的特殊喜爱,也许出于一时的心血来潮,也许为了炫耀皇权的威风,也许为了显示“变法”的胜利,也许为了改变朝廷人人自危出现的凄清,也许什么都不为,只是皇上随口说出了“菊花会”三个字,就成功地导致了这次十州佳菊的大汇演。一言九鼎的帝王啊!
  王安石和他的“变法”集团,当然乐得有一个轰动京都的壮举,张扬他们几个月来的政绩。“变法”需要鼓吹,朝政需要活气,王安石需要在官民中亮相,吕惠卿、曾布、章惇等需要在人群中露脸,新任的御史、谏官们也需要一个步入高层的仪式。他们敏锐地抓住这个时机,极大地完美了皇上的这一宏伟设想或一个小念头,制定了一个轰轰烈烈的“御驾赏菊”方案,并征得了皇帝的恩准。
  奉旨出朝,地动山摇。官员飞骑四出,在京都高价收购菊花,在外埠低价征调菊花;借“均输法”之便,用舟船、车辆日夜运送;聚禁军士卒之力传谕市民、店铺修饰御街;组织商贾、百官刷新銮驾、挑选马匹、操练护卫;邀请大辽、西夏、高丽、交趾、回鹘、于阗、真(月葛)、大理、大食、三佛齐等国派驻京都的使节使者一个月来日夜操劳,成果斐然。常州的金钱菊、处州的金线菊、登州的千佛菊、湖州的千层宝塔菊、江州的金粉浓妆菊、建州的墨菊、明州的药菊、汝州的飞天舒袖菊、杭州的九珠连环菊、扬州的仙女落尘菊等千类万种名菊,竟芳御街,洋洋大观。
  京都的王公百官、富商大贾、工织细民、文人墨客、京瓦艺伎、酒家店主、野妓暗娼、厮波劄客、撒暂扒手、三教九流,自然是欣喜若狂的。他们有利可图,有乐可享,有景可观,有客可接,有情可纵,有欲可渲,有风头可出,有银两可扒,何乐而不为?神往所至,急其夜长日迟,早就巴望这个辉煌时日的到来。
  九月九日清晨,这个辉煌的日子终于来到了。万千菊花海啸般突然淹没了汴梁京都。
  御路断行,禁军林立,刀枪剑戟在朝阳中闪闪烁烁。大宋第六代君主皇帝赵顼即将驾临。
  辰时正点,大内的钟声骤然传出。接着,钟鼓礼乐齐鸣,拂云排空,气势非凡。民宅男女,更着新衣;酒楼顾客,散了酒席;京瓦艺伎,携花执彩;街巷少女,采花提篮人们涌向御街、巷口、道旁,涌向临街的回廊、窗口,涌向朱雀门。年少健勇者,爬上屋顶,攀上树枝。人们狂热地争睹芳华,迎接御驾。
  已时正点,御驾移出宣德门。六十匹雪白骏马并排四列开路作导。马背上的护卫将校一律着红色甲胄,勒缰缓缓而行。接着銮驾卤簿涌出:大象八头,文锦被身,上置金色莲花座,金色辔头络其脑,锦衣士卒跨其颈,高举黄旗大伞、画戟长矛,以张其威。随之,黑色骏马四十匹,并排四列,锦鞍锦鞯,兜鍪罩面。马上士卒,均着红色锦衣,或持大斧,或持巨剑,或持锐牌,或持豹尾,或持彩旗,或持罗扇,以壮其行。斧、剑、牌、枪皆五色缀染,彩旗罗扇皆画龙绘虎、飘云流河,浩浩荡荡。皇帝赵顼与皇后,在一群妃嫔宫女簇拥下,并列行在一面巨大的黄色“盖天旗”下。皇后姿容皎皎,着暗黄色九凤紧身袍,戴叠玉垒珠飞凤冠,骑一匹白色金鞍金鞯马。皇帝赵顼英气勃发,着明黄色团龙朝服,戴紫金珠玉飞帘三层冠,骑赤红色高头大马。此马名叫“赤珠”,是两年前赵顼即位时于阗国朝贡之宝,高约七尺,长约一丈五,浑身赤红无斑,日行千里不疲,性情暴烈,非高明骑手不能近。现经御厩驭手两年调教,已可供不善骑术的皇帝驱使了。但为了防止万一,今日仍由两名身着绊色骑装的高大驭手分左右挽缰护驾,为皇帝赵顼凭添一份威仪。
  皇帝、皇后之后,王安石、吕惠卿、曾布、章惇率领二府、三司、谏院、御史台、馆阁的官员,并排四列随行护驾。他们均着蓝色朝服,乘黄色坐骑。王安石神情略显矜持。
  百官之后,诸国使者拥马向前。大辽使者着紫色窄袍,戴后檐尖长莲叶状金冠,神情沉稳若思;西夏使者着绯色短装窄服,盘发束丝,神情桀骛狂妄;高丽使者着白色宽服,形同唐装,神情谦和可亲;回鹘使者着白色长袍,以白锦缠头,神情欢愉爽朗;于阗使者长髯高鼻,着金丝花袍,戴小金花毡笠,神情欣喜若狂;大理、大食、真(月葛)使者,均着蓝色短衣,椎髻乌巾,神情真诚亲切;三佛齐使者着黑衣,上绣佛面,黄巾缠头,神情质朴坦然。他们目不暇接地为御街两侧迎面而来的菊花而惊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