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男宠-第7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赵普的这一番话的确句句言之有理,无懈可击。张俊乱了阵脚,一时不知如何应付,他把求助的目光投向薛居正,薛居正在国子监时就以辩论著名,他是张俊那班的全班第一辩论手,说话总是条条带理。薛居正、林伦平等大臣都是靠主张北伐而被皇上重用的,为保住自己的地位,他们当然要和张俊站在同一条战线上。
  薛居正站了出来,道:“皇上,大宋如果率先南征还存在着一个危险,那就是,南方诸国虽然实力较弱,但毕竟数量多,且南唐等国的军队规模也比较庞大,如果宋军在南征时不慎遭到较大的挫折和失利,而辽国和北汉又趁机向宋开战,那大宋就处于一种极为不利的局面了。换句话说,大宋如果率先南征,也的确有后顾之忧,这是刚才丞相大人没有考虑到的。”
  薛居正不愧是第一辩论手,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就把张俊从劣势扭转过来了。大宋朝臣们你一嘴我一嘴地纷纷议论着,很自然地就分成了两派意见。一派意见是以张俊为代表,主张先北伐。另一派意见以赵普为代表,主张先南征。
  慢慢的,两派讨论益渐激烈,张俊这一派渐渐占据上风,从人数上看,张俊等人占压倒性优势。原因是,朝廷之中还有很多是前朝旧臣。后周时期,郭威也好,柴荣也罢,在进行同意天下的构思时,都是以北伐为先。这也难怪,宋朝以前的五代,其主要威胁都是来自北方。在郭威、柴荣的心中,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种“北伐情结”,似乎不先把北方平定了,心中就不安稳。作为前朝旧臣们,心中便也染上了这种“北伐情结”。
  宣抚使卢怀忠是前朝旧臣,他对赵匡胤言道:“皇上,周太祖和周世宗时,都是以北伐为先。老臣以为,皇上也应如此。北方威胁不除,国朝便一日不得安宁!”
  赵光义是站在赵普一边的,所以,听了卢怀忠的话后,赵光义没好气地言道:“卢大人,都改朝换代好几年了,你还提前朝的旧事何干?我且问你,如果宋军北上,不能取胜辽人,这责任谁负?”
  卢怀忠确实担当不起这个责任,他无言以对。张俊躬身对赵匡胤言道:“皇上,臣以为,虽然改朝换代了,但前朝旧事也足可借鉴。想当年,周世宗与当今圣上一起,只领数万兵马,便横扫辽人半壁江山,若不是周世宗患病,当今圣上与周世宗就必将趁胜北进,直捣临潢府!现而今,我大宋国运昌盛、兵强马壮,如果率先北伐,则定然凯旋而归!北患既除,荡平南方诸邦指日可待!”
  张俊这一番言辞说得慷慨激昂,他幼时常听纪灵运讲述历史,纪灵运是前朝大臣,有时难免也会提到当年周朝的风光历史,张俊都记在心里,今日正好派上用场。张俊知道赵匡胤雄心壮志,主张北伐想与辽人一决雌雄,所以他说话时处处投赵匡胤所好。
  赵匡胤微微地点了点头道:“张爱卿所言不无道理!想当年,朕与周世宗率军在辽人土地上纵横驰骋、所向披靡,那情那景,朕至今难以忘怀啊!”
  赵普心中不禁一“咯噔”,看来,皇上的心中也染上了“北伐情结”。想到此,赵普朗声言道:“启禀皇上,臣普以为,宋军不宜率先北伐!”
  因赵普的声音太高,众人一时都侧目以观。赵匡胤问道:“赵普,理由何在?”
  赵普侃侃而谈道:“当年皇上与周世宗横扫辽人半壁江山时,臣普有幸也在皇上身边。恰如皇上适才所言,那情那景,臣普至今也记忆犹新。但不知皇上及各位大人是否考虑过这么一个问题:辽人素以英勇善战著称,可当年的辽军,跑的跑,降的降,为何如此不堪一击?皇上想必还记得,臣普当年与皇上在一起,几乎没有打过一次像样的仗,便占领了大片辽人的土地,这是为什么?”
    正文 第三卷 混迹官场 第三十二章 重任
     更新时间:2008…5…27 13:02:49 本章字数:3582
                赵匡胤言道:“朕当时也有些纳闷,辽人为何如此不禁打?后来,朕弄明白了,当时的辽人内部勾心斗角、纷争不已,兵无士气,将无斗志,周世宗把握了这个机会,才一举创下了不世之功!”
  后周世宗柴荣是五代十国时期不可多得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即位以后发展生产,改良政治,使得中原地区实力大增。为了遏制契丹铁骑南下,他接受臣下的建议,疏浚深州与冀州之间的胡卢河,筑成一道水上防线。此外,还在冀州东北的李晏口筑城,派重兵驻守,使胡卢河以南的广大地区得免兵戮之苦。在遏制住辽军南下的势头后,柴荣便挥兵南下,向契丹的盟国南唐发起强大的攻势。在经历两年多的征战后,不仅占领淮南十四州六十四县的土地,而且迫使南唐统治者“去帝号,称国主,凡天子仪制皆有降损,去年号,用周正朔”,“岁数贡物十万”。
  公元959年,柴荣趁南伐之兵威挥师北上,以讯雷不及掩耳之势直趋辽边,于该年4月抵达沧州。面对柴荣所发起的攻势,身任南京留守的萧思温既无调病遣将、行军布阵的韬略,又无临危赴难、化险为夷的魄力,屡战屡败。驻守边城的辽将惶惶不可终日,不少将领开城迎降,后周不费吹灰之力即占领益津、瓦桥、淤口三关及易州、莫州、瀛州三州,其北部边境拓至燕南。
  而当时的辽国皇帝辽穆宗整日醉生梦死、盘游无度,对国务毫不关心,就连三关二州失守的败讯都不足以令其猛醒,面对败讯竟然大讲“三关本汉地,今复还之,何失之有”。穆宗的神经已经麻木,真是个名副其实的“木”宗,在他统治下国已不国。
  而赵匡胤现在所讲的当年后周军事上对辽的胜利就是在辽穆宗昏庸、残暴的统治之下发生的。
  “皇上所言极是!”赵普看了看张俊等人,“可现在,这个机会失去了!此时的契丹早已度过了辽穆宗统治时期,现在的辽人,不仅拥有数十万大军,且众志成城,一心南下。在这种时候,我大宋军队如果率先北伐,又岂能捞得便宜?”
  张俊问赵普道:“赵大人,若依你所言,辽人有数十万大军,又一心南下,在这种背景下,我大宋军队如何南征,岂不要冒腹背受敌的危险?”
  赵普淡淡一笑道:“张大人恐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辽人虽拥有重兵、一心南下,但就目前而言,辽人还不想也无力大规模南侵,因为辽人现在正向渤海一带扩张,辽军主力也全部东去。只要我朝不主动挑起战争,辽人就不会集中兵力与我为敌。而且,在臣普看来,我大宋南征,也不需要动用太多的军队,这样一来,我大宋就有足够军队放置在北线以防辽人南下!”
  张俊等人无言。赵普接着言道:“皇上,想当年,周世宗不是在东征西讨之后,从蜀人和唐人的手里夺来了大片土地,然后才挥师北伐的吗?”
  赵匡胤笑道:“赵普,这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啊!”
  赵普也笑道:“皇上,事虽不同,但其理一致。辽人之所以不急于南下,是因为他们也觉得没有把握取胜我大宋,故而他们现在拼命地东西扩张以增强实力。既然如此,我大宋何不就与辽人比试一番?”
  赵匡胤被赵普的言辞所感染,道:“说得好!”赵匡胤最后拍了板,“辽人向东西扩张,朕就向南扩张,看谁扩张的速度快!”
  赵匡胤拍了板,也就是最后定了论。张俊等人虽然不无意见,却也只能保留了,这次交锋的失利,让张俊看出了赵普的老谋深算以及他在皇上心目中的地位,皇上最终还是采纳了赵普的策略,这让张俊心中不免有一种失落感。
  看模样,赵匡胤似乎也有率先北伐的念头。事实呢,也的确如此。虽然,赵普早就跟他谈过南征北战的事,早在柴荣朝时,赵匡胤领兵在六合一带大破南唐军之后,赵普就认为:后周军应集中兵力渡过长江攻打江宁,待把南唐彻底击溃后再行北伐也不迟。从某种意义上说,赵匡胤在还没做皇帝之前,赵普就向他灌输先南征后北伐的思想了,而赵匡胤也逐步认同了这一思想。但是,正如赵普所认为的那样,赵匡胤的心中,多少也染上了那种“北伐情结”,这就是赵匡胤为什么要召集群臣商议先南征还是先北伐的真正原因。换句话说,如果赵普对南征的态度不是那么坚决的话,那赵匡胤是很有可能率先北伐的。尽管如此,“北伐情结”也一直萦绕在赵匡胤的心头。
  群臣散去后,赵匡胤独将张俊留下,赵匡胤深情地道:“爱卿可知朕为何将你留下?”
  “臣愚昧,不知圣上用意。”
  赵匡胤道:“张俊啊,朕没有同意你的北伐主张,你心里不会怨朕吧?”
  张俊假惺惺地道:“微臣岂敢有半分怨言,臣也仔细考虑了一番,赵大人说得的确有道理,先易后难,先拣软柿子捏,最后再啃硬骨头。”
  赵匡胤目光凝视北方,感慨道:“待朕把南方平定了,朕一定亲率大军北上与辽人大战一场!”
  张俊拍马屁道:“皇上英明神武,一定能够一统天下!”
  赵匡胤把目光从新投向张俊,道:“爱卿,你知道么?朕年少时就非常敬仰张进将军,他从来没有打不赢的仗,虎父无犬子,朕相信假以时日,你的前途一定不可限量。”
  张俊谦逊地道:“臣愿竭尽所能,为皇上效力。”
  赵匡胤不无担心地道:“可是你和赵普、光义积怨太深,这不利于我大宋朝臣的团结,更加不利于你个人的发展。爱卿啊,其实赵普和光义本身对你并无成见,他们只是怕你知道真相后恐会做出谋逆之事,可只有朕知道爱卿绝不会这样做,爱卿身上流的可是张将军的骨血啊,朕决不相信张将军的后人会做出大逆不道之事。朕希望你能够体谅赵普和光义,毕竟他们也是对朕忠心耿耿。”
  张俊慌忙跪下,言辞诚恳道:“臣绝非心胸狭窄之人,臣知道赵大人和王爷之所以会加害微臣均是出于对皇上的安全考虑,出于对江山社稷着想。请皇上放心,为了能完成皇上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臣可以抛下一切个人恩怨,与赵大人他们同心协力,为皇上办事。”
  赵匡胤拍了拍张俊的肩膀,欣慰道:“难得爱卿能有如此宽广的胸襟,真是江山之福,社稷之福。爱卿,你随朕来,朕有一件重要的事要托付与你。”
  张俊心里七上八下,不知道赵匡胤究竟有什么重要的事要托付于他。张俊对赵匡胤这人实难猜测,他似乎对自己很好,可张俊不知道这种隆恩到底是真是假。他永远猜不出赵匡胤下一步要干什么,当真是圣意难揣。
  赵匡胤将张俊带到御书房,把一叠图纸拿给张俊,道:“这是朕的密探乔装潜入蜀国境内进行数月之久的侦察所绘制的地图,蜀国的主要军事重镇及兵力部署还有附近的山川地形,包括蜀国主要将领的为人、习性及军事才能等都清清楚楚地标写在了纸上。”
  张俊接过这一摞图纸,这样的纸,共有十张。张俊一张张、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观看着,等他看到最后一张的时候,他的表情骤然起了变化:眼也直了,嘴也不觉张大了,连呼吸都有些急促起来。张俊一时慌了神,连忙解释道:“臣失态了……请皇上恕罪!”
  原来,张俊面前的那张纸上,画有一个女人的像。那像太逼真了,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而且还是一幅着彩的画像,更令张俊惊讶的是,这幅画像上的女子竟是书院比赛的那位才女练晓芙。
  赵匡胤大笑道:“看见如此美女,失态也是人之常情,爱卿何罪之有?”他将画像拿了过来,眼睛出神地看着画像,整个人完全沉浸在画像之中,几乎忘记了还有一个张俊的存在。
  赵匡胤不禁喃喃自语道:“这女人是孟昶的一个妃子,人称花蕊夫人……”
  孟昶就是后蜀国的皇帝,那花蕊夫人便是后蜀国的皇妃。张俊听了赵匡胤讲后心中猛然一惊:“没想到她竟然是蜀国的皇妃,怪不得脾气那么大,连我杀死一只狗都要跟我翻脸。”
  赵匡胤仍在念叨:“据朕所闻,这花蕊夫人在成都内外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连三岁的小孩,都知道蜀宫中有这么一位花蕊夫人……”
  张俊不知道说什么好了,他当然不能说出他曾见过花蕊夫人,只能干巴巴地站在那里。
  赵匡胤的目光,完全罩在了花蕊夫人的身上,可以这么说,赵匡胤活了三十八年,这还是他第一次对一个女人如此动心,而且,这女人当时还只是一张画像。他盯着花蕊夫人的画像,想到了西施,头脑中便活生生地现出了一幅绝美的女人形象,那形象又自觉不自觉地飘出他的大脑,融在了花蕊夫人的身上,这样一来,在赵匡胤的眼里,那花蕊夫人俨然就是西施了。
  西施明明白白地呈现在赵匡胤面前,他的目光一直在花蕊夫人身上流连。这期间,他只自言自语地说过一句话。确切讲,他是自言自语地在问自己:“这世上,真有这么美的女人吗?”
    正文 第三卷 混迹官场 第三十三章 惊变
     更新时间:2008…5…27 13:02:50 本章字数:3669
                为了证明这世上确实有这么美的女人,赵匡胤对张俊道:“朕马上就要派大军征伐蜀国,宋军攻下成都后,你一定要把那花蕊夫人完好无损地带回汴梁来!”
  张俊领旨,同时又不无犹豫地道:“皇上,小臣位卑,如果有人强抢花蕊夫人,小臣恐无能为力……”
  赵匡胤拿过一道圣旨交到张俊手中,笑眯眯地问道:“这是一道密旨,如何?”
  张俊也壮起胆子笑了一下,然后把圣旨细心地藏在身边,他心中甚为高兴,赵匡胤能把这么秘密的事交托给他,足以看得出赵匡胤对他的信任。
  张俊出了皇宫,他忽然感觉天地之大,他第一次感到自由的可贵。现在丞相府不能回了,虽然他很想回去再见赵嫣然一面,可是就算见了面又能怎样,自己跟她母亲做出那种事也无法再面对她了,今生他们是无法在一起了,见了面也只会徒增彼此的伤感罢了。可是,他就要离开京城远赴蜀地了,可能这辈子都不会再与赵嫣然见面了,他想最后望她一眼,哪怕是在远处偷偷地望她一眼。
  张俊偷偷来到丞相府门前不远处的地方,他正在想办法怎么混进丞相府,丞相府守卫森严,各处都有侍卫把守,他一时想不出办法,只能呆呆地看着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府门。他在丞相府生活了半年,这里曾经留给他多少快乐的时光,又给他带来了多少辛酸。
  忽然,他看见小倩从府里出来,她手里提着盒子,张俊跟踪她,想从她口中得知赵嫣然的情况。张俊一路跟踪她,在街道上,张俊不敢贸然现身去问她,怕她惊慌逃走。张俊跟踪她来到偏僻的山沟里,张俊纳闷:“她来这里做什么?”
  来到半山腰,张俊看见这里有座静月庵,静月庵青砖灰瓦,掩映在茵茵绿树之中显得格外的清雅,两棵合抱粗的大树守卫着大门,围墙四周长满了藤蔓,基石上点缀着青苔,层次不同的绿意在天空下变幻着不同的韵味。
  小倩就要进庵,张俊赶紧现身拦在她前面,小倩看见张俊脸上露出极其惊恐的表情,她转身想逃,张俊又快速拦在她前面,抓住她的手,防止她逃跑。小倩求饶道:“别杀我,我求求你,别杀我!我只是府里的一个丫鬟,你要报仇就去找老爷,不要找我,我什么都不知道的。”
  张俊道:“我可以不杀你,但你必须告诉我小姐在哪?”
  小倩摇头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