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红色管理:向中国共产党学管理-第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二章 组织创新(5)
共产党一成立就具备了无与伦比的创新特质。因为它拥有马克思主义这个最先进的思想武器,而马克思主义恰恰是号召创新的主义。因此,虽然共产党刚建立时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只是一个很小的政党,但由于它所提出的纲领和奋斗目标代表着中国发展的正确方向,代表着中国无产阶级和其他广大劳动群众的根本利益,以至于它从诞生时期就“充满着勃勃的生机和活力”。
  在那些取得持续成功的企业中也无不闪烁着人文的关怀。对人的尊重程度是检验一个组织进步与否的永恒的标准。无论是“惠普之道”还是IBM的三条“信念”;无论是北京同仁堂的“堂训”还是杭州湖庆余堂的“戒欺”,古今中外的长青企业无不尊重和善待人、人性和生命。或者我们可以说,人道主义将是组织永恒的价值取向。
  第三,是“本土化”原则。任何组织都会面临“落地生根”的问题,空中楼阁是没有生命力的。因为组织的核心构成要素是人,而人的基本属性是社会性;人的社会性当然与其所处的特定的“社会”密不可分。即便是同一种管理思想,甚至是同一种管理工具,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企业,发生得效果是不一样的。
  毛泽东曾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指出,教条主义者“不注重研究现状,不注重研究历史,不注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应用。这些都是极坏的作风。”近些年来,很多企业也犯了这些毛病,它们学习到一些西方的管理思想,不假思索地就运用到自己的企业里面去,完全忘记了作为一个组织要认识新鲜事物和创造新鲜事物的责任。其结果是要么这儿不合适,要么那儿有问题。
  第四,是“导向性”原则。组织的导向决定着全体成员的注意力。从上个世纪初开始,企业的导向经历了一个从生产导向型、产品导向型、促销导向型、营销导向型的发展历程。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的使命或战略确定明确的组织导向。
  处于不同的业态、竞争环境和市场地位中的企业需要不同类型的“导向”。同样,不同“导向”的组织形态会决定组织的注意力、财力和人力的投向,以及不同信息在组织内的传导方式和处理方式。共产党就是一个“以人民为导向”的典型组织,这个导向决定:“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的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组织创新决定了一个组织的基本框架和发展的潜力,它决定了一个组织的先天命运,时时刻刻影响着组织发展的过程。一个结构混乱的组织可能导致职责不清,工作混乱;而一个结构理性、清晰,又时刻充满了创新精神的组织,就如同一个过滤器,会把组织中的一些小问题自动自发的解决掉,从而使组织以良性的方式自动成长。所以说,组织创新可以使一个组织成为自动成长的生命体。每一个力求发展的企业都应该向共产党学习这种“无性繁殖”的培养人才方式。
   。 想看书来

第三章 理论创新(1)
  第三章 理论创新:从解放思想到与时俱进
    思维变革引领理论创新
  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某军事科研部门在研制一种高频放大管的时候,科技人员都被高频率放大能不能使用玻璃管的问题难住了,研制工作迟迟没有进展。后来,由发明家贝利负责的研制小组承担了这一任务。上级主管部门在给贝利小组布置这一任务的同时,鉴于以往的研制情况,还下达了一个指示:不许查阅有关书籍。贝利小组经过顽强努力,终于制成了一种高达1000个计算单位的高频放大管。
  在完成了任务以后,研制小组的科技人员都想弄清:为什么上级要下达不准查书的指示?查阅了有关书籍后,他们全都大吃一惊,原来书上明明白白地写着:如果采用玻璃管,高频放大的极限频率是25个计算单位。“25”与“1000”,这个差距有多大!后来,贝利对此发表感想说:“如果我们当时查了书,一定会对研制这样的高频放大管产生怀疑,就会没有信心去研制了。”
  显然,贝利小组的成功首先是思维突破的成功。如果贝利小组在执行任务的时候预先查看了书本,并且知道了“极限频率是25个计算单位”的答案,他们能不能取得现在的成果,恐怕很难肯定。对创新者来说,现有的理论通常是最容易限制人们思维的藩篱。
  思维能否突破,是创新能否取得成功的前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思维变革的深度决定了理论创新的高度。
  十一届三中全会本来是要讨论经济工作的,会议的既定议程没有提到当时已经展开的真理标准讨论和党内外普遍关心的端正党的思想路线、平反冤假错案等问题。对此,许多希望首先解决思想路线是非和重大历史是非的同志很不满意。鉴于此,邓小平在闭幕会上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他指出,首先是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如果没有解放思想这个前提,中国就不会出现“改革开放”的理论创新,也不会在近几十年的经济建设中取得重大的成果。
  要创新,就必须解放思想。但是,解放思想诚然重要,思想创新却更值得被关注。
  就中国的经济建设而言,解放思想只是给我们的改革开放事业的胜利提供了一个必要的前提,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但更重要的、更关键的是在思想解放的大环境下,共产党进行了一系列的思想创新:发展才是硬道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可以有市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等等,这些理论上的创新,实际上是思想上的创新。
  所以真正指导我们的改革,并使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的是基于思想解放上的思想创新。虽然说没有解放思想,就没有思想创新,但是没有思想创新,解放思想也就没有任何的意义。因此,解放思想与思想创新二者之间是辩证而又统一的关系,无论是组织还是企业,在倡导解放思想的时候,不能,也不应忘了思想创新。
  现在,管理界已经慢慢认识到思想创新、解放思想对企业创新的重要性,相关的书籍也陆续出现。可是,和共产党相比,无论在认识上还是在实践上,企业界的理论仍然无法达到共产党所达到的高度。
  最近比较流行的管理类图书《蓝海战略》,实际上就是一场管理思维的变革。书中谈到,当企业陷入“红海”残酷而又激烈的竞争时,企业管理者就必须进行创新,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也就是书中所提到的“蓝海”。显然,从“红海”到“蓝海”的创新过程,也就是企业管理者进行思维突破的过程,或者说是管理者的思维从“红海”到“蓝海”突破的过程。
  当思维突破之后,管理者就可以建立一套驶向“蓝海”的理论,然后在企业经营中不断将之付诸实践,并根据外界的变化随时进行调整。
  看看,这一套企业的创新理论,和共产党的理论创新过程何其相似。不过,其所达到的理论深度,和共产党相比还有着很大的不同。
  首先,共产党的解放思想已经上升到了纲领的地位,解放思想已经成为中国新经济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无论何时何地,建设社会主义新道路,就必须以解放思想为前提。而企业所谓的解放思想,仅仅是希望在某个产品的创新上有所突破,并没有上升到整个企业的层面。
  其次,共产党的解放思想是一个永远坚持不间断的过程。而企业所追求的思维创新则是间断不连续的,当新的“蓝海”开辟,它们就会停止创新,当“蓝海”再次变为“红海”,它们又开始创新。
  

第三章 理论创新(2)
最后,“解放思想”背后是以思想创新作基础,而企业的思维变革往往是流于形式,或者以没有规律性可循的“头脑风暴”为主要方式。
  对中国共产党来说,理论创新与它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是根本一致的。成功的理论创新,都是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之上。脱离现实的思维变革,往往会流于幻想,不会对组织产生实际的效果。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所取得的成就,无一不是坚持实事求是的结果。
  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成功典范就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共产党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以前也曾一度犹豫:是实事求是地满足群众需求,承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还是以维护国家制度的名誉为重,继续坚持人民公社的形势?
  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中国实现农业合作化以后,曾经出现过几次“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但每次都被否定于萌芽之中。1958年建立起人民公社的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由于高度集权,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长期处于徘徊局面。1978年夏秋之交,安徽发生了百年不遇的旱灾,安徽省委根据面对的困难,作出了“借地种麦”的决定。在这项政策鼓励下,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的农民秘密达成了包产到户的协定。实行一年后,小岗生产队获得了农业大丰收,起到了巨大的示范作用。与此同时,小岗村所在的凤阳县的其他一些乡村,安徽省肥西县的部分地区和四川省的一些地区也先后搞起了名称各异的承包责任制。这些承包责任制的行为无不冲击着政府现有的制度规定。
  在这样一个关键时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邓小平在会上指出:如果现在再不进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正是基于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邓小平又建议:在全国的统一方案没有拿出来以前,可以先从局部做起,从一个地区、一个行业做起,逐步推开。
  可见,是实事求是的态度促使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向了一片新的天地。
  对企业来讲,实事求是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不基于市场需求的创新即使再完美,再先进,也不会对企业产生所预期的效益。很多企业为了搞产品创新,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物力,虽然最后搞出了技术非常先进的产品,但由于不适应消费者的需求心理,最终还是不能为企业带来效益。像索尼公司,一味沉迷于技术创新,虽然其技术已经遥遥领先于市场现有的技术水平,但产品的销售量却没有和技术的领先同步。
  与时俱进是中国共产党为了提高自己的执政能力而提出的一个口号,这个口号是它从自己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总结出来的一条很重要的经验,不管是对中国的企业还是对国外的企业,都有着成功的范例作用。
  (1)党的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2)适应形势,全面整党——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专题研究和部署整党问题。
  (3)稳定大局,取信于民——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专题研究和部署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问题。
  (4)锤炼组织,夯实基础——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着重研究和部署党的组织建设问题。
  (5)端正作风,维护形象——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专题研究和部署党的作风建设问题。
  (6)提高执政能力,坚持执政为民——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即将专题研究和部署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
  虽然党的建设的主题几经转换,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每一次主题的转换都紧紧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根本主题而展开,使党的建设主题既一脉相承又不断有所创新。
  从党的建设的主题的转换轨迹分析,党的建设的主题始终牢牢抓着中国社会发展的时代脉搏,根本原因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与世俱进,与时俱进,与事俱进,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从而引领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简言之,共产党之所以总是能够取得理论创新的成功,是因为它任何时候都以思维变革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历史证明,这是一套成功的理论创新模式,因为它隐含着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所以它不但适用于共产党组织,也适用于任何一家企业的创新过程。
    为理论注入活力:从马克思主义到科学发展观
  中国共产党发展至今,建立了一个庞大的理论发展体系,这个体系从马克思主义到毛泽东思想,再到邓小平理论,从“###”到“科学发展观”,无不体现着共产党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创新理念。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三章 理论创新(3)
马克思主义诞生在19世纪中叶,正是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的时期。那时,资本主义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的总和还要多。同时,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也充分暴露出来。历史的发展已提出如何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了人类的历史发展规律,考察了资本主义发生和发展的趋势,在创立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的同时,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这意味着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革命提供了新的思想武器,设计了新的前进方向。同时还表明中国共产党从成立的那一天起,就是最富创新精神的党。中国共产党的创新精神,不仅确立起中国人民实现民族解放、国家富强的根本前提,把中国革命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而且也使自己一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就后来居上,很快在中国的政治生活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成为最有朝气与活力的领导力量。
  在以后的道路中,中国共产党一直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但是,中国社会的特殊性,决定了在中国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不能完全照抄马列主义的“本本”,也不能机械照搬外国的经验。因此,党始终致力于将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在实践中探索着夺取革命胜利、实现国家富强的道路,同时以一个又一个的理论成果丰富和发展马列主义。
  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长达20多年的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后,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和对中国革命经历的正反两方面经验的总结,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于“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动力、对象、性质、道路和前途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得到了解决,党的思想、政治、军事和组织路线成熟起来。在这样的背景下,党的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将它概括成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这样,党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过程中,毛泽东高度重视学习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但又深深地懂得,中国革命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的情况。毛泽东的这种既学习国外经验,又立足本土情况的态度,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