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峨眉男徒在都市-第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数。至元嘉十年。有僧伽跋摩者。此云众铠。解律杂心。自涉流沙至杨州。初求那许尼重受。未备而终。俄而师子国尼。铁索罗等三人。至京足前十数。便请众铠。为师于坛上。为尼重受。
宝云。证第二果。西凉州人。自少出家。精勤硕学。志韵刚洁不偶世群。求法恳恻。忘身徇道。以晋隆安年初。西寻灵迹。经罗刹之野。闻天鼓之音。礼释迦影迹。受罗汉之语。历游西方。善梵书语。印度字音训释词旬悉皆备解。后来长安。复至江左。
求那跋陀罗。此云功德贤。中印度人。幼学五明四韦陀论。志性明敏。度量该博。后遇杂心。莫测涯际。方悟佛法崇深。投簪落彩。专精志业。博通三藏。慈和恭恪。事师尽礼。舍小学大。深悟幽旨。宋文敕住祇洹。荆州刺史。南谯王刘义宣。尝请讲华严经。跋陀自愧未善宋言。旦夕礼忏求观世音。忽梦。有人白服。持剑擎一人头。来谓陀曰。何故忧耶。陀以意对。答曰不须多忧。即便以剑。易于陀首。更安新头。问曰得无痛耶。答曰不痛。既寤。心神喜悦。于是就讲。辨注若流。后还杨都。属帝宴会王公毕集。帝欲试其机辨。并解人意不。帝见其白首。而谓曰。师今日不负远来之意。自外知何。唯有一在。贤即答言。慕化远来。天子恩遇。垂三十载。今年七十一。唯一死在。帝大悦。
昙无竭。此云法勇。亦云法上。姓李。黄龙人。幼为沙弥。勤修苦行。持戒诵经。为师所重。尝闻法显躬践佛国。慨然在忘身之誓。以武帝永初年。招集同志僧猛等。二十五人。共游西域。二十余年。自余并死。唯竭独还。于罽宾。得梵经本。杨都翻译。
功德直。西域人。道契既广。善诱日新。宋大明年。到荆州。为释玄畅。翻译畅刊正文义。词旨婉密。舒手出香。掌中流水。莫之测也。
达摩摩提。此云法意。西域人。悟物情深随方启喻。齐武。永明译提婆达多品。
求那毗地。此云德进。中印度人。诵大小乘二十万言。阴阳图谶。莫不穷究。执锡戒涂。威仪端肃。齐武永明翻译。
昙摩流支。此云法希。亦曰法乐。南印度人。偏以律藏传名弘道。为务。感物而动。游魏洛阳。
菩提流支。此名觉希。北印度人。遍通三藏。妙入物持。志在弘法。广流视听。魏宣武帝。洛阳翻译。
勒那摩提。或云婆提。此言宝意。中印度人。诵一亿偈博瞻之富。理事兼通。光明禅法。魏宣武帝。请讲华严。词义开悟。忽于高座。见大官执笏云。天帝请师。讲华严。意曰。今法席未终。经讫从命。然法不独资都讲香火。维那梵呗。请亦定之。使如其言。请将了见前使来迎。果与都讲等五人俱于座终。道俗咸睹。
曼陀罗。此言弱声。亦云弘弱。扶南国人。神解超悟。幽明毕观。无惮夷险。志存弘化。梁武杨都翻译。
波罗末陀。此云真谛。亦云拘那罗陀。此曰亲依。西印度优禅尼国人。景行澄明。器宇清肃。风神爽拔。悠然自远。群藏广部。冈不措怀。艺术异解。遍素谙练。梁武泰清于宝云殿。译经。属侯景纷纠。乃适豫章。始兴南康等。虽复恓惺译业无辍。即泛舶西归。业风赋命。飘还广州。住制止寺。翻译讫陈秦建。译五十部。
阇那崛多。此言志德。北印度人。刹帝利种。少怀达量。长垂清范。游涉行化。来达兹境。周武帝世译普门重颂。
达摩笈多。隋言法密。南贤豆国人。开皇十年。来届瓜州。文帝延入京寺。义理允正。称经微旨。然而慈恕。立身。恭和成性。心非道外。行在说前。戒地夷而静。定水幽而洁。经洞字原。论探声意。容仪祥正。勤节高猛。诵响继昏晨。法言通内外。好端居而简务。负寡欲。而息求无倦诲人。有逾利己。至炀帝定鼎东都置翻译馆。
波罗颇迦罗。唐言作明知识。或云波颇。此云智光。中印度人。刹帝利种。识度通敏。器宇冲邃。博穷内外。研精大小。誓传法化不惮艰危。远涉葱河。贞观届此。
玄奘。河南洛阳人。俗姓陈氏。颖川陈仲弓之后。鸠车之龄落'髟/采'。竹马之齿通玄。墙仞干霄风神朗月。京洛名德咸用器之。戒具云毕偏肆毗尼。仪止祥淑。妙式群范。阅筌蹄乎九丘。探幽旨于八藏。常慨教缺传匠。理翳译人。遂使如意之宝不全。雪山之偈犹半。于是杖锡。裹足履险若夷。既戾梵境筹咨无倦。五明。四含之典。三藏十二之筌。七例八转之音。三声六释之句。皆尽其微。毕究其妙。法师讨论。一十七周。游览百有余国。贞观十九年。回靶(布讶)上京。敕弘福寺翻译。已上多出静迈法师。译经图纪。
伽梵达摩。智升续译经图纪云。唐云尊法。西印度人。译大悲经。
阿地瞿多。唐言无极高。中印度人。学穷满字。行洁圆珠。精练五明。妙通三藏。天皇永征长安翻译。
那提。唐言福生。具依梵言。则云布如焉伐耶。此但讹略。而云那提也。本中印度人。慈恩翻译。
地婆诃罗。唐言日照。中印度人。洞明八藏。博晓四含。戒行清高。学业优瞻。尤工咒术。兼洞五明。志在利生。来译弘福。
佛陀多罗。唐云觉救。罽宾人也。于白马寺。译圆觉经。
佛陀波利。唐云觉护。罽宾国人。忘身徇道。遍观灵迹。闻文殊在清凉山。远沙流沙。躬来礼谒。天皇仪凤元年。杖锡五台。虔礼圣容。倏见一翁从山出来。作婆罗门语。谓波利曰。师何所求。波利答曰。闻文殊隐山。来欲瞻礼。翁曰。师将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来不。此土众生。多造诸罪。佛顶咒。除罪秘方。若不将经徒来无益。纵见文殊。何必能识。可还西国取经传此。弟子当示文殊所在。波利便礼。举头不见老人。遂返本国。取得经来。状奏天皇。遂令杜行顗。及日照三藏于内共译。经留在内。波利泣奏。志在利人。请布流行。帝愍专志遂留所译之经。还其梵本。波利将向西明。与僧顺贞。共译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所愿已毕。持经梵本。入于五台。于今不出。
实叉难陀。唐言学喜。于阗国人。智度弘旷。利物为心。善大小乘。兼异学论。天后明扬佛日。敬重大乘。以华严旧经。处会未备。远闻于阗。有斯梵本。发使迎请。实叉与经同来。赴洛重译。
义净。齐州人。俗姓张。字文明。髫龀之年。辞荣落'髟/采'。遍询名匠。广探群籍。内外通晓。今古遍知。年十有五。志游西域。遍师名匠学大小乘。所为事周。还归故里。凡所游历。三十余国。往来问道。出二十年。天后证圣。河洛翻译。
达摩流支。唐言法希。天后改为菩提流志。唐云觉爱。南印度人。波罗门种。姓迦叶氏。聪睿绝伦。风神爽异。生年十二。外道出家。年登耳顺。自谓孤行。撩僧论议。货(居委)以身事。时有耶舍瞿沙。知其根熟。遂与交论。未越机关。词理俱屈。始知佛日高明。匪萤灯并照。法海深广。岂涓渧等润。投身敬事。专学佛乘。未越五年。通达三藏。天皇远闻雅誉。遣使往邀。未及使还。白云遽驾。暨天后御极。赴京翻译。至和帝龙兴。译宝积经。此经玄奘。昔翻数行。乃叹此土群生未有缘矣。余气力衰竭。因而遂辍。和帝命志续奘余功。遂译于世。
般剌蜜帝。唐云极量。中印度人。怀道观方。随缘济度。展转游化。达我支那。乃于广州制旨道场。译首楞严。自汉至唐。翻译儒释总有二百九十二人。今略编集现行经人。苟欲具知。当披新旧译经图纪。
释迦弥多罗。此云能支。师子国长寿沙门三果圣人。唐高宗敬重。
弥伽释迦。说题云。释迦稍讹。正云铄佉。此曰云峰。璇云此云能降伏。
七众弟子篇第十二
大论云。佛弟子七众。一比丘。二比丘尼。三学戒尼。四沙弥。五沙弥尼。六优婆塞。七优婆夷。然诸经中标四众者。自古皆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为四众。天台乃立发起。当机。影响。结缘。以为四众。是则七众虽别。四众咸通。七四共成二十八众。
室洒。旧翻弟子。新云所教。南山曰。学在我后名弟。解从师生名子。天台云。师有匠成之能。学者具资禀之德。资则舍父从师。敬师如父。师之谦让。处资如弟。故夫子云。回也处余如父。余也处回如弟。律云。和尚于弟子。当生儿想。弟子于和尚。当生父想。司马彪曰。徒弟子谓门徒弟子。老子云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也。南山云。佛法僧之广大。实由师资相摄。互相敦遇。财法两济。日益业深。行久德固。皆赖此矣。比真教陵迟。慧风掩扇。俗怀侮慢道出非法。并由师无率诱之心。资缺奉行之志。二彼相舍。妄流鄙境。欲令道光焉可得乎。
比丘。大论云。比丘名乞士。清净活命故。复次比名破。丘名烦恼。能破烦恼故。复次比名怖。丘名能。能怖魔王及魔人民。净名疏云。或言有翻。或言无翻。言有翻者。翻云除馑。众生薄福。在因无法自资得报。多所馑乏。出家戒行是良福田。能生物善。除因果之馑乏也。言无翻者。名含三义。智论云。一破恶。二怖魔。三乞士。一破恶者。如初得戒。即言比丘。以三羯磨。发善律仪。破恶律仪。故言破恶。若通就行解。戒防形非。定除心乱。慧悟想虚。能破见思之恶。故名破恶。二怖魔者。既能破恶。魔罗念言。此人非但出我界域。或有传灯。化我眷属。空我宫殿。故生惊怖。通而言之。三魔亦怖。三名乞士者。乞是乞求之名。士是清雅之称。出家之人。内修清雅之德。必须远离四邪。净命自居。福利众生。破憍慢心。谦下自卑。告求资身。以成清雅之德。故名乞士。又云此具三义。一杀贼。从破恶以得名。二不生。从怖魔而受称。三应供。因乞士以成德。涅槃说四种比丘。一者毕竟道(无学)二者示道(初二三果)三者受道(通内外凡)。四者污道。犯四重者。善见论云。善来得戒。三衣及瓦钵贯著左肩上。钵色如青郁钵罗华。袈裟鲜明如赤莲华。针线斧子漉囊备具。
比丘尼。善见云。尼者女也。文句云。通称女为尼。智论云尼得无量律仪故。应次比丘。佛以仪法不便故。在沙门后。比丘尼称阿姨师姨者。通慧指归云。阿平声即无遏音。盖阿音转为遏也。有人云。以爱道尼是佛姨故。效唤阿姨。今详梵云。阿梨夷。此云尊者。或翻圣者。今言阿姨略也。僧祗云。阿梨耶僧听是也。事钞尼众篇云。善见佛初不度女人出家。为灭正法五百年。后为说八敬听出家。依教行故。还得千年。今时不行。随处法灭。会正记云。佛成道后十四年。姨母求出家。佛不许度。阿难为陈三请。佛令庆喜传八敬向说。若能行者。听汝出家。彼云顶戴持。言八敬者。一者。百岁比丘尼。见初受戒比丘。当起迎逆。礼拜问讯。请令坐。二者。比丘尼。不得骂谤比丘。三者。不得举比丘罪。说其过失。比丘得说尼过。四者。式叉摩那。已学于戒。应从众僧求受大戒。五者。尼犯僧残。应半月在二部僧中。行摩那埵。六者。尼半月内。当于僧中求教授人。七者。不应在无比丘处夏安居。八者。夏讫当诣僧中求自恣人。如此八法。应尊重恭敬赞叹。尽形不应违。今述颂曰。礼不骂谤不举过。从僧受戒行摩那。半月僧中求教授。安居近僧请自恣。
式叉摩那。此云学法女。四分十八童女。应二岁学戒。又云。小年曾嫁年十岁者。与六法。十诵中。六法练心也。能持六法。方与受具。二年者练身也。可知有胎无胎。事钞云。式叉尼具学三法。一学根本。谓四重是。二学六法。即羯磨。所谓染心相触。盗人四钱。断畜生命。小妄语。非时食。饮酒也。三学行法。谓一切大尼戒行。并须学之。若学法中犯者。更与二年羯磨。僧祇云。在大尼下沙弥尼上坐。今述颂曰。染心相触。盗四钱。断畜生命。小妄语。戒非时食及饮酒。是名式叉学六法。
沙弥。南山沙弥别行篇云。此翻息慈。谓息世染之情。以慈济群生也。又云。初入佛法。多存俗情故。须息恶行慈也。音义云。沙弥二字。古讹略也。唐三藏云。室利摩拏路迦。此翻勤策男。寄归传云。授十戒已名室罗末尼。译为求寂。最下七岁。至年十三者。皆名驱乌沙弥。若年十四至十九。名应法沙弥。若年二十已上。皆号名字沙弥。
沙弥尼。奘三藏云。室利摩拏埋迦。此云勤策女。
优婆塞。优婆夷。肇曰。义名信士男信士女。净名疏云。此云清净士清净女。亦云善宿男善宿女。虽在居家。持五戒。男女不同宿。故云善宿。此未可定用。荆溪云。依余经文。但云近佛得善宿名。不可定云男女不同宿也。涅槃疏云。一日一夜。受八戒者。名为善宿。优婆塞。西域记云。邬波索迦。唐言近事男。旧曰伊蒲塞。又曰优婆塞。皆讹也。邬波斯迦。唐言近事女。旧优婆斯。又曰优婆夷。皆讹也。言近事者。亲近承事诸佛法故。后汉书名伊蒲塞。注云。即优婆塞也。中华翻为近住。言受戒行堪近僧住也。或名檀那者。要览曰。梵语陀那钵底。唐言施主。今称檀那。讹陀为檀。去钵底留那也。思大乘论云。能破悭吝嫉妒。及贫穷下贱苦故称陀。后得大富。及能引福德资粮。故称那。又称檀越者。檀即施也。此人行施。越贫穷海。
释氏众名篇第十三
古者出家。从师命氏。如帛法祖。竺道生之流也。东晋安法师。受业佛图澄。乃谓师莫过佛。宜通称释氏。后增一阿含流传此土。经叙佛告诸比丘。有四姓出家者。无复本姓。但言沙门释子(是释子非沙门。乃王种也。是沙门非释子。婆罗门也。是沙门是释子。乃比丘也。非沙门非释子。二贱姓也)。所以然者。生由我生。成由法成。其犹四大河皆从阿耨泉出。又弥沙塞云。汝等比丘。杂类出家。皆舍本姓称释子沙门。又长阿含云。弥勒弟子皆称慈子。自非大权应迹。岂能立姓与经悬合。故天神称为印手菩萨。然净名云。夫出家者。为无为法。天台释云。若见佛性。出二死家。方真出家应具四句。一形心俱不出。二形出心不出。三形不出心出。即是观行出家(什曰。若发无上道心。心超三界。形虽有系。乃真出家)。四者形心俱出。故南山云。真诚出家者。怖四怨之多苦。厌三界之无常。辞六亲之至爱。舍五欲之深著。能如是者。名真出家。则可绍隆三宝。度脱四生。利益甚深功德无量。其众名号。今列翻译。
僧伽。大论秦言众。多比丘一处和合。是名僧伽。譬如大树丛林是名为林。净名疏云。律名四人已上皆名众。律钞曰。此云和合众。和合有二义。一理和。谓同证择灭故。二事和。别有六义。戒和。同修见和。同解身和。同住利和。同均口和。无诤意和。同悦。什师云。欲令众和要由六法。一以慈心起身业。二以慈心起口业。三以慈心起意业。四若得食时减钵中饭。供养上座一人。下座一人。五持戒清净。六漏尽智慧。肇曰。非真心无以具六法。非六法无以和群众。如众不和非敬顺之道也。又僧名良福田者。报恩经云。众僧者出三界之福田。谓比丘具有戒体。戒为万善之根。是故世人归信供养。种福如沃坏之田能生嘉苗。故号良福田。大论云。是僧四种。一有羞僧。持戒不破。身口清净。能别好丑未得道。二无羞僧。破戒身口不净。无恶不作。三哑羊僧。虽不破戒。根钝无慧。不别好丑。不知轻重。不知有罪无罪。若有僧事。二人共诤。不能断决。默然无言。如白羊人杀。不能作声。四实僧。若学无学。住四果中。行四向道。是名实僧。唐太宗尝问玄奘三藏。欲树功德。何最饶益。法师对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