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开发自己-第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自己不痛快,还引得许多后人一再地伤心落泪。而肺气足的文人则不然,像刘禹锡就说:“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在他眼里,秋景比春日更令人振奋。再比如晏殊之类不得意的文人,他们总是能找到排解悲伤、平衡心理的渠道。晏殊《浣溪沙》中写道:“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消魂。酒筵歌席莫辞频。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虽说有点得过且过的意思,倒是找到了一条发泄情绪的有效管道。
  一个人有了悲伤与烦恼一定要发泄出来。《罗宾逊历险记》的主人翁对他的追随者说:“尽情吐露你们的烦忧吧,畅所欲言能解千愁,就像泛滥的洪水有必要溃堤。”
  肾与恐相关。肾主恐,恐则肾气散,肾精不足则易惊恐。过去,在我们战争题材的小说中,常有吓得敌人屁滚尿流的说法。为什么有的人在极端恐惧时会大小便都失禁呢?因为这类人肾精不足。肾是主大小便的,起着控制大小便的作用。当一个人过度恐惧的时候,其肾气就散了,固摄功能就差了,差到一定程度,大小便就会失禁。肾精不足的人,胆小怕事,常惊悸出汗。有时候,稍微有一点动静,也会吓一跳。胆子大的人,一般都是精气十足的,浑身上下都洋溢着刚阳之气。《水浒传》中的武松浑身是胆,这是与其肾精充足密不可分的。
  佛家医学讲究“七轮”的变化。“七轮”是脐轮、心轮、喉轮、顶轮、眉间轮、梵穴轮和海底轮。“七轮”当中,肚脐以上到胸口心窝下面的地方是心轮。心轮也叫“*”。心轮的脉,主要有八支,分布如莲花状。有的人小家子气,心里阴暗,凡事斤斤计较,则是心脉关闭的原因。表现在脸上,其肌肉与表情都不舒展自然。佛家讲“*常转”,就是为了打开心结。心轮打开了,人的心境就开阔了,心情就能保持愉快,情绪也就健康,面部表情就会舒展自然,行为也会落落大方,这大概就是“心生莲花”的境界了。
  身强曰健,心怡曰康。情绪智商高的人,面对人世沧桑、时势变迁,能够有“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观离合”的豁达,能够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达观。如此,才可能实现身体上与心理上的健康和谐,活出生命的质量。“常观天下之人,凡气之温和者寿,质之慈良者寿,量之宽宏者寿,言之简默者寿。盖四者,仁之端也,故曰仁者寿。”仁就是温和、善良、宽容、幽默。宅心仁厚则身体健康、心情愉悦、心灵安宁。这是生命科学,也是情绪智能,更是人生智慧。
   txt小说上传分享

从文化教育来理解情绪教育(1)
“子不教,父之过。”如今,家庭也好,社会也好,没有不重视教育的。但对教育内容的认识,却存在着相当的偏差。许多人相信“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以考上大学、考上名牌大学为第一要务。只要孩子“主科”成绩好,家长就舒心,老师也表扬。大多数人没有明确地认识到,一个人事业能否成功、生活是否幸福,起主要作用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智商,而是被纳入考核的情商和逆境商。有研究表明,在成功者的诸多成功因素当中,智商只占20%,而情商却占80%。
  有时候,我们觉得某个人的思维方式或行为方式难以理解、不可思议。会疑惑某个人怎么会做出那样的判断,怎么会有那样的行为呢,会感叹某个人为什么总是犯同类型的错误呢!其实,症结就出在人的情绪逻辑、情绪智能的差异上。
  每个人的“情绪逻辑”有着各种各样的差异。人有理性逻辑,还有“情绪逻辑”。人类的理性逻辑有着大致相同的规律,而“情绪逻辑”却是千差万别的,这就带来了多姿多彩的人生情态。老百姓有句话,叫“一母生百般”。就是说,兄弟姐妹几个虽是同一父母所生所养,脾气性格却大不相同。不是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吗,为什么一样的种子,种在同一块地里,就长出了不一样的东西来呢?这并不奇怪。因为他们生长的情绪环境是不同的。换句话说,就是他们所受的情绪教育是不同的。首先是母亲“十月怀胎”期间的情绪不同;其次是家庭环境给每个孩子带来的情绪环境不同;再次是他们在社会上经历的情绪环境不同。夫妻之间情感的变化、家庭境遇的变化、外部环境对家庭成员带来的情绪影响等等,客观上造成了同一家庭中的孩子所受的情绪教育是不同的,因而,每个人的“情绪逻辑”是不同的。其外在表现就是性格特点的不同。这符合“橘生淮南为橘,橘生淮北为枳”的规律。
  一个人的“情绪逻辑”形成之后,就会按照自己的“情绪逻辑”判断事物和采取行动。当面对同一件事情的时候,如果大家都没有情感因素参与其中,那么,大家都会以理性逻辑做分析判断,相对比较容易达成共识;如果有情感因素参与其中,“情感逻辑”就会发生作用,那么,达到共识就有相当的难度。所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和“清官难断家务事”,道理就在这里。当我们觉得某一个人的行为不可理解的时候,就要设法跳出自己的“情绪逻辑”,找到那个人特有的“情绪逻辑”,这样就有可能摸索到其固有的“情绪逻辑”规律,然后,才可能去认识和理解他人。
  每个人对情感的感知能力和管理能力有着各种各样的差异。人们运用理性逻辑则是自觉的、有目的、有意识的。而一个人的“情绪逻辑”一般是悄悄地开展工作的,是以“地下工作者”的方式活动的。如果一个人能清晰地感知自己的情绪,正确理解他人的情绪,并能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绪,那么,这个人就具有了很高的情商。也就是说,这样的人,能够自觉而有意识地管理和校正自己业已形成的“情绪逻辑”,而不是被自己的“情绪逻辑”所左右。很显然,每一个人对情感的感知能力和管理能力是有着各种各样的差异的,大多数人都不自觉地在“情绪逻辑”的指引下进行判断和采取行动,因此,许多人都有“鬼使神差”般地犯错误的经历,而且犯了错误也找不到真正的原因,重复错误自然也不可避免。

从文化教育来理解情绪教育(2)
值得注意的是,在处理人际关系,特别是对一个人进行分析判断的时候,“情绪逻辑”往往起着主导作用。也就是人们平常说的所谓“感情用事”。有的人与人之间会“一见如故”,有的男女之间会“一见钟情”,其实这都是“情绪逻辑”在不知不觉中分析判断的结果。因此,许多人相信一见钟情,相信缘分、感觉,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但是,如果你的“情绪逻辑”存在一定缺陷,那么“感情用事”往往会陷入荒谬,“看走眼”的情况可能会时有发生。对于具有用人决定权的领导者来说,情绪智能要比一般智能重要许多。情商高的人一般善解人意、通情达理,具有融洽的人际关系和突出的组织协调能力,对人的判断也会相对客观。
  情感是引导人们进行选择的重要力量。理想的决定不能只靠纯粹的推理,还要靠直觉和学习与积累的情绪智慧。所以,教育不应只注重理性知识的传播,应该包括情绪教育。情绪知识也属于知识的范畴,“情绪文盲”也是“文盲”。当下,我们在关注孩子智力开发的同时,应该把关注情绪教育、扫除“情绪文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所谓情绪教育,就是培养一个人的“情绪逻辑”,提升一个人感知、表达和管理情绪的能力。
  情绪教育越早越好。老百姓有句俗话,叫“从小看八十”。就是说,孩子小时候打下的基础,对未来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说起着决定性作用。小孩子的学习能力是最强的,在儿童时期学习任何智能都可以打下坚实的基础。像体育、音乐、舞蹈,大约都是从五岁左右开始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的情绪教育是从母亲受孕开始的。孕妇愉快的心情、阳光的心态,不仅有益胎儿的身体发育,也会有益胎儿良好“情感逻辑”的培养。一些研究者认为,几乎所有的情绪在婴儿早期都已出现,随着个体的成长,情绪得到逐步发展。到10岁时,大部分儿童已经自然形成了一套管理情绪的适应性策略,也就是“情绪逻辑”。
  孩子的脸,像六月的天,说变就变。儿童的情绪特点是简单、强烈、短暂、多变。任何一个微小的愿望一时得不到满足就会狂怒号哭,一旦满足则立即破涕为笑。情绪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来得快捷迅猛,去得转瞬即逝。看上去,儿童并不懂得对情绪的自我克制,只是任性随意地发泄情绪,还不能因时间、地点、对象等外部条件的不同而有所调控。但他正是在不经意间学习到了情绪反应与自我欲求满足之间的关系,由此打下了自己独特的“情绪逻辑”基础。所以儿童的情绪教育,重点要放在处理好对儿童的情绪反应的回应上,并注意增强其表达情感的能力。儿童的情绪教育在于学者无意,教者用心。现在,家庭情绪教育中存在着三种不良模式:
  完全忽略型:体察不到孩子的感受,随便在孩子面前发泄自己的情绪,认为小孩子的哭与笑都是“孩子气”,没什么妨碍,不知道去培养孩子的情绪表达与处理方式。
  自由放任型:注意到了孩子的感受,但放任孩子自行处理,即使是暴力宣泄也不去管理。有的甚至用哄骗、贿赂的方式来平息孩子悲伤或生气的情绪。
  霸道压制型:不尊重孩子的感受,简单粗暴,言词刻薄,处罚严厉,不讲道理。孩子若要解释,家长的典型反应是:“你敢顶嘴?”

从文化教育来理解情绪教育(3)
这都是非同小可的事情,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就要特别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不要迁就哄骗。家长特别是隔代长辈往往溺爱孩子,为了平息孩子的情绪而无原则地迁就孩子的各种要求,也有的家长用哄骗来平息孩子的情绪。这都会让孩子不自知地形成不健康的“情绪逻辑”,为孩子的将来埋下了隐患。如果一个孩子在家庭中培养成了以发泄为要挟手段的“情绪逻辑”,那么,在学校他必定是孤独的,带来的结果就是厌学;长大以后,必然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带来的结果是人际关系不佳,社会适应能力不强。
  第二,不要随意在孩子面前宣泄自己的情绪。父母是孩子情绪教育最重要的老师,家庭是孩子情绪教育最重要的学校。所以,尼采说:“如果没有一个好父亲,就得设法替自己去弄一个。”他还说:“父母在性格观念上的不和谐会在子女的天性中余音袅袅,构成其内心痛苦的历史。”夫妻间恩爱和冲突中的情绪反应,与长辈矛盾冲突时的情绪行为,长辈们面对家庭内外的人际关系冲突时的情绪表现等,都是孩子情绪学习的最直接、最生动的典型案例,无不对孩子“情绪逻辑”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然而,有的家长觉得孩子小,不懂事,毫无顾忌地在孩子面前宣泄自己的情绪。有的父母有意识地在孩子面前表达对长辈的不满情绪,甚至故意向孩子灌输长辈的种种不是,教唆孩子对长辈的不满。孰不知,这正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要知道,孩子长大以后,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待父母,以什么样的方式为人处事,在很大程度上是家庭的情感环境造成的,主要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
  第三,不要“自作聪明”。有的家长喜欢依靠自己的经验来判断孩子的情绪反应,主动或超前满足孩子的欲求,并以此自得其乐。其实,这对孩子的情绪教育来说,并不是聪明之举。比较好的做法是,引导孩子学会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儿童习惯用简单的情绪发泄来表达对某一事情的感受或愿望,比如,满意了就笑、不满意就哭。这时,父母注意用事实逐渐使孩子懂得,用语言能更好、更全面、更正确地使别人了解自己。同时,还要经常对儿童的情绪表达作出评议,使其懂得怎样的情绪表达是对的、合理的,怎样的情绪表达是错的、不妥的,使其明白在不同的时间场合、对待不同的人与事应该怎样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
  学校是孩子情绪教育的第二个重要场所。如果说,家庭的情绪教育是以家庭情景教育为主的话,学校的情绪教育在内容上则应该是系统的,在方法上则应该是多种多样的。通过情绪知识的学习和具体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觉察认识自己的情绪,了解各种情绪的前因后果,认识感觉和行为的差距,形成情绪自觉,提升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学校需要围绕自信、好奇、意图、自制、人际关系、沟通能力、合作等七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情绪智能教育。
  

从行为管理来理解情绪控制(1)
俗话说,“家有家规,国有国法”。国家、企业都有一整套法规制度,告诉人们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哪些事情必然按照怎样的规范、程序去做,以此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倘若有人违犯了法规制度,就依法惩处,并不考虑当事人的情绪。这看上去似乎很公平,但却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假如当事人的抵触情绪很大,惩处往往达不到惩戒的效果,反而会激起更强烈的情绪化行为,出现事与愿违的结果。历史上的许多暴动,生活中的很多暴力,都缘起于此。陈胜、吴广起义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无规矩不成方圆,死守规矩会坏了方圆。管理者必须铁面无私,但不能铁面无情。无私,又有情,执法执纪才可能合理合情,才能让人心悦诚服。这里说的情,不是情面,不是情义,而是情绪管理。管理行为是一种简单的、低成本、高风险的低层次的管理,而管理情绪是一种复杂的、高成本、高收益的更高层次的管理。
  对组织来说,管理行为是一种集约化的管理,是对人的行动进行的制度化建设;管理情绪是一种精益化的管理,是对人的行为进行的源头治理;管理信仰是一种标准化的管理,是对人的情绪诱因进行的标准化改造。不论情绪如何,只对行为进行硬约束,会遭到激烈的反抗;充分考虑所有人的情绪,管理成本过高,难以实现;对人的信仰进行标准化的改造,又会使人“同质化”,让社会失去活力。所以,法家强调法治,儒家提倡德治,而道家倡导无为而治,至今谁也不能取代谁。从个体实践来看,商鞅是管理行为的高手,周恩来是情绪管理的专家,毛泽东则是信仰管理的理想主义者。
  对个体来说,管理自我的核心是管理情绪。因为个体的行为受情绪的影响,甚至完全被情绪左右。而建立怎样的信仰又与情感密切相关。
  一个人要管理自己的情绪,就需要了解自我的情绪处理类型。人的“情绪逻辑”是千差万别的,归纳起来大体上可分为三种情绪处理的基本类型:
  一是自觉型。对情绪有自我觉察和调控的能力。目前来看,社会上这种人比较少。杰出的政治领袖大都属于这种类型。
  二是难以自拔型。对情绪缺乏自觉能力,完全陷入情绪里面无能为力,只是随着情绪沉沉浮浮。这类人摆脱某一种情绪需要很长时间,或者需要许多周折,做起事来效率就比较低。遭到情感问题时,既折磨自己,也折磨他人,一般是害人并不利己或者是害己并不利人,但当事人自己并不觉得如此。
  三是逆来顺受型。明知道自己的情绪,却选择承受而不去改变。承受的时候,有的是愉快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