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诗意尼勒克-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13页 :
    汉武大帝刘彻即位后,发愤图强,厉兵秣马,对匈奴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战役,给匈奴毁灭性的打击,使强悍的匈奴铁骑消失在历史尘烟中。为巩固胜利战果,经营河西,安定边疆,汉武大帝先后在河西设置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同时,又建玉门关、阳关,史称“列四郡据两关”。

    唐边塞诗人王昌龄在《出塞》一诗中吟唱道: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汉武大帝数次讨伐匈奴,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但匈奴的作战主力犹存,而且西域36国还在其控制之下。要想彻底打垮匈奴,争取西域诸国支持汉朝,显得尤其重要。

    在西域诸国中,乌孙国地域广阔,兵强马壮,物产丰富,实力最强,是唯一能与匈奴抗衡的国家。汉使张骞认为若能联合乌孙国,便犹如切去匈奴右臂。

    他向汉武帝建议拉拢乌孙国:“可厚赂招,令东居故地,妻以公主,与为昆弟,以制匈奴。”

    不凑巧的是,乌孙国正闹分裂,昆莫猎骄靡的实力大不如前。猎骄靡接见了张骞,为难地说“年老国分,不能专制”。另外,大臣不了解汉朝的国势,畏惧匈奴,乌孙国不可能迁回故地。猎骄靡婉言谢绝了张骞提出的乌汉结盟的请求。

    出于礼貌,猎骄靡献马数十匹报谢。张骞无奈,悻悻而归。

    当然,此行并非一无所获。猎骄靡派数十名使节随张骞来到长安,气势雄伟的城池,鳞次栉比的屋宇,繁华昌盛的商业,纪律严明、威武雄壮的军队,让乌孙使节大开眼界,由衷叹服。
第14页 :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看到乌孙国进贡的马匹后,写下一首流传千古的《西极天马歌》:

    天马徕兮从西极,

    经万里西归有德;

    承灵威兮降外国,

    涉流沙兮四夷服

    从此,神骏非凡的乌孙马名扬天下,它们的后代,如今被称为伊犁马。

    乌孙使节返回都城赤谷,向昆莫猎骄靡盛赞大汉国势强盛,猎骄靡动了心思,主动提出与汉朝和亲。汉武帝前后以宗室女细君和解忧为公主,嫁与乌孙昆莫为妻。乌孙远匈奴而亲大汉,惹得匈奴单于不满,匈奴联合车师后国发兵攻打乌孙国。

    公元前72年,解忧公主与乌孙王翁归靡遣使上书,热望汉朝出兵救援。汉宣帝命田广明等五将率领15万骑兵,翁归靡亲率5万骑兵,夹击匈奴,获得大胜。此后,匈奴由盛转衰,逐渐退出西域,乌孙成为西域最强大的国家,翁归靡决定摆脱匈奴,与西汉结盟。1米1花1书1库1 ;http://__

    汉武帝派张骞联合乌孙“断匈奴右臂”的计划经过整整半个世纪的经营,终获成功。

    西汉取代了匈奴在西域的控制权。公元前59年,汉朝设西域都护府,长官都护负责管理西域事务。西域都护府的建立迫使匈奴打消了称霸西域的雄心,标志着西汉政府已经对西域各国开始了有效的管控。

    乌孙国抓住历史机遇,迎来了繁荣昌盛的大发展。据研究,雌栗靡为昆莫时,乌孙国畜牧业臻于最盛时期,全国牲畜数量估计高达453。6万头。

    伊犁河流域到处都有乌孙人生活的遗迹,成为考古学家和文史专家流连忘返的地方。伊犁草原上有土墩墓一万多座,据我国史学家认定,这些土墩墓属塞种人、乌孙、突厥三个时期的王孙贵族之墓。

    分布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的乌孙古墓群有三处,一是位于县城南巩乃斯草原上的木斯萨依与木斯依吐别克之间的白石墩乌孙古墓群;二是位于城西吐普辛与布拉克勒比纳木之间的白石墩乌孙古墓群;三是位于县城东边的乌拉斯台四周的乌孙古墓群。

    这些古墓群都呈南北向排列,每一墓群封土大小基本一致,墓内都有牛、马、羊的骨骸。墓室均为竖穴,大部分是不同规模的木墩结构,且为多室。墓室均为东西向,南北平行并列,头西脚东。有夫妇同室合葬墓,葬具有毛毡裹尸,有木棺,也有尸骨置于矩形木框架上的。随葬器以陶器为主,器皿有罐、壶、钵、碟、盘、盆。另外,还有铁器、小刀及金、银、铜装饰品。
第15页 :
    2008年8月29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文管部门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过程中,于尼勒克县喀什河两岸的山坳里发现古代墓葬936座,神秘环圈状遗址3处。据考察,这些古代遗迹保留较为完整,其中有5座封堆巨大,最大的直径百米、高20余米。在封堆南北两侧各伸出一耳形土环,封堆顶部正中有形状明显的凹坑,据现场勘察分析,系一种祭祀遗迹。

    在一山口处,文管部门还发现3个东西排列的直径40米左右的规整的圆形环圈。此类遗迹在新疆地区首次发现,从环境和地表状况初步推测应与附近的墓葬区有一定关联,可能是古代人的居住遗址。

    古墓是人生走到终点最后的定格,储存着墓主所处时代的经济、政治、风俗等文化信息。乌孙古墓群对亚欧草原地带古代文化的研究将产生很大影响。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乌孙国鼎盛一时,国力因内讧分裂逐渐衰弱,随着解忧公主的回归,乌孙国与汉朝的关系渐行渐远。国运不昌,乌孙国百姓的命运也好不到哪里去。下一场血雨腥风何时会到来呢?

    马鸣风萧萧,落日照大旗

    自古以来,伊犁河流域就是多民族的聚居地,素有“中亚人种博览地”之称。民族杂居、民族斗争、民族融合一直是伊犁地区发展史上的一条主线。塞种人、大月氏、匈奴、乌孙、柔然、悦般、突厥、契丹、回纥等族人民,你方唱罢我登场,都曾在伊犁舞台上演过一幕幕苍凉悲壮的历史剧。

    伊犁草原地势平坦,有肥沃的黑钙土及栗钙土,植被相当茂盛,是优良的草场。此外,草原的微气候很适合放牧。较高的地方气候在夏天比较凉爽,朝阳的谷地在冬天比较暖和,牧民能够因应气候转换放牧的地方,牧草亦因此得到恢复。

    这样一块风水宝地,游牧民族自然向往。

    伊犁史学专家赖洪波说:“一个地方,它的经历和祖国的命运和利益如此直接相关,并产生如此大量的涉外问题,在全国也是罕见的综观千年史实,伊犁这个地方,民族必争,历史悠久,古迹遍地。”

    乌孙自立国伊始,管控伊犁河流域近500年,经过几次内讧和分裂,国力日渐衰弱。
第16页 :
    东汉以后,有关乌孙的史料相当缺少。东汉的明帝、章帝年间,乌孙国仍然由大小昆弥分治。《汉书·西域传》记载:“两昆弥皆弱。”

    公元五世纪以前,乌孙国与中原政权仍然保持联系。乌孙曾经向曹魏政权进贡,“无岁不奉朝贡”。

    乌孙国国势久衰,公元147—167年间,多次遭到鲜卑首领檀石槐铁骑的蹂躏,苦不堪言。

    魏晋南北朝初年,原小昆弥境内出现了一个新的国家——悦般,西边大昆弥所统治的地方则仍为乌孙国。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在位期间,北方逐渐统一,北魏国势日益强盛。拓跋焘希望挑战柔然汗国,经营西域。拓跋焘曾经在太延三年(437),派遣董琬、高明等出使西域,途经乌孙,受到乌孙王的礼待。。米。花。书。库。 ;http://www。7mihua。com

    崛起于蒙古高原的柔然汗国,骑兵似“风驰鸟赴,倏来忽往”,是一支威震漠北的强大力量,史料记载:“尽有匈奴故庭,威服西域。”

    在柔然铁骑的不断践踏下,乌孙国覆灭,黯然退出历史舞台。

    柔然汗国的迅猛扩张引起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警觉,他多次率兵进攻柔然,削弱了柔然的实力。随着柔然军事上的惨痛失利,臣服于柔然的部落纷纷揭竿而起,与之抗争。被迫迁居金山(阿尔泰山)南麓为柔然奴隶主锻铁的突厥人,借机逐步摆脱被奴役的地位。

    公元546年,铁勒部落东征柔然。突厥首领阿史那土门率领部众于中途邀击之,大获全胜,收降铁勒部众5万余户。阿史那土门有了本钱,想自立门户,要求柔然阿那瑰可汗将公主下嫁,阿那瑰大怒拒绝,侮辱突厥为柔然“锻奴”。阿史那土门闻言火冒三丈,杀掉了柔然使者,遣使向西魏求婚。翌年,西魏将长乐公主嫁与阿史那土门。

    公元552年,阿史那土门起兵东征,在怀荒镇以北击败柔然军队,阿那瑰可汗绝望自杀。阿史那土门打败柔然,遂自称伊利可汗,建立起幅员广阔的突厥汗国,阿尔泰、塔城、伊犁河谷皆为突厥属地,其势力迅速扩展至蒙古高原。其后东西突厥分治,西突厥以乌孙地为重镇。

    西突厥汗国全盛时,疆域囊括整个中亚。
第17页 :
    公元627年(唐贞观初年),西突厥统叶护可汗横征暴敛,天怒人怨,被伯父所杀。西突厥内部变乱迭起,贵族争立,逐渐走向衰亡。

    公元649年(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驾崩,西突厥末主、瑶池都督阿史那贺鲁叛乱。公元651年,阿史那贺鲁自立为沙钵罗可汗,建牙帐在双河(今新疆博乐、温泉县一带)和千泉,总领十姓部落,控制西域各国。是年秋七月,阿史那贺鲁入寇庭州,攻陷金岭城及蒲类县,杀掠数千人。

    公元657年,唐高宗派苏定方等征讨西域。是年冬十二月,苏定方率军至喀喇额尔齐斯河西,阿史那贺鲁举西突厥10万骑兵来拒。苏定方以唐及回纥万余骑兵迎敌。阿史那贺鲁见唐军人少,进兵包围。苏定方命步兵据守南面的高地,持长矛向外,自己领骑兵列阵于北坡。@米@花@书@库@ ;http://www。7mihua。com

    西突厥骑兵三次冲击唐步兵方阵,唐军岿然不动。苏定方趁势纵骑兵反攻,阿史那贺鲁大败。翌日,唐军乘胜追击,十姓部落纷纷来降。

    天降大雪,积雪极厚,唐将士请求雪停后进兵。苏定方认为正可趁天雪之机,攻敌不备。于是唐军冒雪昼夜兼程前进,至金牙山。从天而降的唐军攻破阿史那贺鲁牙帐,俘敌数万人。阿史那贺鲁渡伊犁河西逃。

    苏定方踏雪夜追阿史那贺鲁那一幕堪称唐代著名边塞诗《塞下曲》的真实写照:

    月黑雁飞高,

    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

    大雪满弓刀。

    苏定方追至碎叶河,尽夺阿史那贺鲁部众。阿史那贺鲁及子咥运逃至石国(今塔什干)苏咄城,城主伊涅达干将他们逮捕,送往石国。石国王将阿史那贺鲁父子交给唐将萧嗣业和阿史那元爽。至此,西突厥国亡。
第18页 :
    此次唐军征伐阿史那贺鲁“收其人畜前后四十余万”。息兵后,苏定方令西突厥诸部各归所居,修复道路,设置邮驿,掩埋尸骨,慰问疾苦,划定部落地界,恢复生产,并将阿史那贺鲁掳掠的财物、牲畜等,全部归还原主。

    西域就此平定。唐朝列其地为州县,疆域及于西海,原臣服于西突厥的中亚诸国纷纷前来归附,整个西域置于唐朝的掌控之下。

    大唐王朝疆域广阔,全盛时期东至北朝鲜,西达中亚咸海,南至越南、北至蒙古高原。唐初因政治清明、经济发达、社会繁荣,边疆部族纷纷降附。

    如何有效管理众多归附民族,成了唐王朝要紧迫完成的课题。于是唐朝仿汉朝西域都护府的建制在民族地区设置了九大都护府,分别是:安东、东夷、安北、单于、安西、北庭、昆陵、蒙池、安南。这项制度对后世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米%花%书%库% ;www。7mihua。com

    都护的职责是“抚慰诸藩,辑宁外寇”,凡对周边民族之“抚慰、征讨、叙功、罚过事宜”,皆其所统,权力极大。

    唐朝在西域设置了两大都护府: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唐太宗为了加强对西突厥地区的管理,在640年攻破高昌国(今吐鲁番)以后,在高昌设立了安西都护府,管辖天山以南直至葱岭以西、阿姆河流域的辽阔地区。

    公元702年,武则天为了进一步巩固西北边疆,在庭州(今吉木萨尔县)设立了北庭都护府,管辖天山以北包括阿尔泰山和巴尔喀什湖以西的广大地区。北庭都护设立后,所辖地区社会安定,农业、牧业、商业、手工业都得到空前发展,成为西北地区中心。公元713年,第二任都护郭虔瑾进驻北庭后,将所率军队编为田卒,开荒种地、屯垦戍边。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王朝无力西顾,将大批兵力调往内地,西域与内地联系遂被隔绝。北庭都护府孤悬塞外,坚持了35年之久,后被吐蕃人攻陷。

    安西和北庭两个都护府作为唐朝设在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使唐朝在西域有效地行使了政治和军事权力。对维护国家的统一,巩固西北边防,促进西域和中原以及中外的经济文化交流,都有重大的积极意义。

    “安史之乱”使唐朝元气大伤,由盛转衰藩镇割据的局面已然形成。公元907年,朱温逼唐哀帝退位,改国号梁,立国290年的大唐王朝悄然覆灭。长期受西突厥统治的葛逻禄部崛起,占据了伊犁河谷。后来,突厥回鹘人由葱岭西迁,与葛逻禄人合并,建立了喀喇汗王朝(亦称黑汗王朝),统辖伊犁河流域等西域大部地区。
第19页 :
    喀喇汗王朝的疆域,东起阿克苏地区的库车,西至咸海附近的干草原地区,南邻阿姆河、喷赤河、喀喇昆仑山与昆仑山脉,北抵巴尔喀什湖、伊犁河河谷与七河流域的草原。

    喀喇汗王朝拥有一支以重骑兵为主的强大军队,既有中央汗庭训练的“古拉姆”近卫军,又有地方伊克塔军事地主组成的封建骑兵。在七河流域与伊犁河河谷兴建了大批新兴城市,大批突厥语民族由游牧转入定居,经济文化发达。

    喀喇汗王朝与宋王朝一直保持着友好关系,往来不绝。《宋史·于阗传》云:“大中祥符二年(1009)共国黑韩王遣回鹘罗斯温等以方物来献。”此后70余年间都有使者陆续前来上表贡方物的记载。

    根据《宋会要辑稿》记载,喀喇汗王朝向宋朝派出的使团前后有50多次,他们受到宋朝的礼遇。这些使团实际上多是商队,运往宋朝的货物以乳香为大宗,运回的主要是丝织品、衣服、金银器皿和茶叶。

    喀喇汗王朝与辽朝相互聘问也相当频繁,并结为姻亲,一直保持着友好的关系。贸易往来不断,每当春天,“大地铺上绿毯,契丹商队运来了中国的商品”。

    公元1114年春,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起兵反辽,攻陷了黄龙府。辽国天祚帝耶律延禧亲率大军征讨完颜阿骨打,结果大败而逃。屋漏偏逢连夜雨,辽国内部发生叛乱,尽管叛乱被平定,但辽国元气大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