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混在媒体-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免费TXT小说下载
  “这还简单,要不是一个博士生临时决定不来了,还轮不到你呢。”聊天的女人听到林枫的话,回头应了他一句。

  有很多事是林枫到滨海都市报三个月以后才知道的,其实林枫参加招聘考试的分数并不低,但由于他的学历是大专,所以让领导们犹豫了许久,倒是滨海都市报的老总陈利民力主下才让林枫进到滨海都市报的。他也是那一批招聘的记者中唯一一个大专学历的人。

  培训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一是业务培训,主要是采编方面的,由于滨海都市报是滨海市第一份自办发行的报纸,所以没能招到一些真正做过报纸的人,只有从省报下来的几个老记者有过类似的从业经验。二是电脑培训,滨海都市报想成为滨海市第一家无纸办公的平面媒体,所以要求所有的记者都会打字,都会内部网传稿。第三项就是有关宣传纪律的培训,这也是林枫最不想听的内容,一个是条条框框太多,让人心烦,二是前后也干了两年多媒体,所以对于这些内容他早就听到耳朵长老茧了。

  业务培训让林枫受益非浅,虽说他也算是一个老记者了,可是从来没受过任何系统的训练,连什么是导语他都搞的不是很清楚,更不要说如何把一篇新闻写的吸引人。另一个吸引他的是编辑,报纸的编辑与电视广播的编辑完全不同,除了要找出记者文章中的错别字外,还要对文章进行修改,最后还要完成画版、排版等工作。

  滨海都市报里几乎全是年轻人,大家热情都相当高,办一份市民自己的报纸,与原有的党报要有明显的区别,市场化是报纸的生命线。令林枫更为兴奋的是这份报纸里几乎没有什么等级观念,老总也才三十多岁,就没什么年龄大的人。

  但所有人都没有意识到的是在报社里学习是件很容易的事,出门就难了。大多数人之前根本就没当过记者,书本上的知识完全变成实践的时候就太难了。这一点对于林枫来说倒没什么问题,问题是所有的单位根本就不承认滨海都市报的存在,以至于他们每次外出采访时先要做长长的一段自我介绍,然后才能切入正题。如果被采访者接受还好说,不接受那就很难办了。所以有时候他们干脆就冒充是省报的记者,反正他们也是省报办的子报。

  另一个难度就是什么是都市报,什么是市场报,不但外面的人没有明确的概念,其实就是他们自己都不太清楚是怎么一回事。当时在全国知名度比较高的都市报只有一份,那就是华西都市报,后来在全国鼎鼎大名的南方都市报与滨海都市报是同年成立的,只不过比滨海都市报早几个月而已。

  44

  其实最大的困难很多都市报人都是到了后几年才知道,那就是省报对办好这样一份都市报也是一点信心都没有,所以一共只给了滨海都市报80万元的现金,办公室的租金先欠着,办公室的设备先赊着,印刷费先缓着,其实那80万元也仅够发几个月的工资就没了,所以都市报人必须背水一战。

  为了把滨海都市报办得像样一点,就内部先出报,当时一共办了三期,林枫至今还保存着试刊的那三期报纸。也许命运早就注定林枫这辈子要和社会新闻打交道,所以林枫虽然是文教部的记者编辑,但他在滨海都市报试刊的第一张照片就是社会新闻类的,第一篇作品也是社会新闻类的。

  那条报道在今天看起来是相当普通的一篇报道,但是它对于林枫的意义乃至于对滨海都市报来说都是相当大的。那是一篇关于事故发生后众人都不去援救的故事,新闻线索来自己于当时都市报的一位分管文教的副总编那里。

  当天下午林枫正在为他的第一期综艺走廊发呆,在滨海这个从来就没有什么明星光临的城市里想做娱乐新闻相当困难。当年还没有什么互联网可言,所有的稿件都要自己从北京、广州等大城市的职业写手那里约过来,所以当时娱乐圈发生什么大事你要是不知道,那就太难编版了。

  林枫还是搞到了几条像样的稿件,但是如何把这些稿件放到一个版上,林枫可就头疼极了,画版对于林枫来说那是破天荒第一回,面对着版样纸上的小格子,林枫头就有点晕。就在这时候,分管他们文教部的吴副总在办公室里叫道:“小林,你进来一下。”

  林枫放下手头的工作,进了吴副总的办公室,“吴总,您找我?”

  “小林,有这样一件事情你去采访,上星期六滨海大学的两个老师带着他们的独生子到江里去游泳,没想到两个大人全都沉了下去,救上来的时候已经双双死亡,现在只剩下他们的儿子一个人,听说今天在外婆家里,你去采访一下这件事,记住稿子要做得软一些,希望能引起市民的关注。”

  林枫马上就投入到这件事的采访当中。当他见到小林华时,小林华正坐在外婆家的沙发上发呆,老人对林枫说:“这孩子,从上星期六他父母出事后就成这个样子了,实在让人担心。”

  林枫当时的第一感觉就是要关注这个孩子,让他在经历这么大的事后心里还能健康成长。可是当他和小林华聊起来的时候才发现这件事的新闻点远不止如此。小林华含着眼泪对林枫说,“记者叔叔,当时江边那么多船我去求他们救救我爸爸妈妈时他们为什么不去救,还有人问我给多少钱,我是一个小孩子哪来的钱。但如果当时他们能救救我爸爸妈妈,也许他们就不会死。”

  林枫立即着手对整件事进行调查,第二天一大早林枫就将3000字的稿子交到了吴总的桌面上。林枫并没有将稿子写成长篇大论,而是分成了几个小部分来写,一部分是现场回放,二是带有采访和评论性质的众船夫为什么不施援手,第三部分是让大家都来关心失去父母的小林华。

  吴总看完稿子后相当满意,随后在下午的编前会上大家开始讨论林枫的这条稿子。最后大家一致认为,这种采访方式以后在都市报要经常使用,那就是每篇文章都不要太长,最长也不要超过800字,这样便于读者阅读,也不会因为文章太长而让读者失去兴趣。第三就是信息量一定要大,这样才会让读者真正自己花钱来买你的报纸。

  由于时间的关系,这篇报道只出现在都市报的试刊报上,并没有真正的被读者看到,但由它所产生的意义一直延续下去。

  林枫在都市报的主要工作当然还是文化采访,包括省市的一些文化团体和机关单位。除此以外林枫每周还要做两个版,一个版是每周四的校园风景线和每周五的综艺走廊。本来林枫还要做副刊版的连载,可由于林枫太不负责任以及对长篇小说的改写太不擅长,最终主任还是没敢放心让林枫做连载版。

  当时都市报的分类还是让人觉得有些奇怪,分成的几个部门是要闻部,社会新闻部和文教新闻部。要闻部主要是编辑,包括要闻、社会新闻、国内新闻、国际新闻、体育新闻等。社会新闻部主要是社会新闻的采写,而文教部则是采编合一,从事的很多版面现在大多数报社都把它分进了专刊部,有文化新闻、娱乐新闻、还有校园版、老人版还有医疗版等。看起来稀里糊涂一锅粥。

  虽然大家都没有经验,可是积极性都非常高,办公室的灯每天从早上八点钟一直亮到夜里两三点,省报大厦每天最早来的就是都市报的人,最晚离开的也是都市报的人。虽然记者的工作每天晚上八点钟之前都做完了,可是记者一定要看到自己的稿子上版面才会离开。

  唯一与原来预计不同的是,无纸办公无法实施下去。1997年大多数记者的电脑水平都极低,连打字都无法完成,更不用说在电脑上操作其他的东西了。最后报社不得不决定大量招进打字员来解决这一问题。

  出报的日子越来越近了,每一个人都在期待着这一天,像等着自己的孩子出世。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四章 45…46
45

  开报的日子定在了十月一日,之前为此已经改过的三次日期,主要是担心记者和编辑不成熟,开弓没有回头箭,如果在出报的时候发现有任何问题后悔就来不及了。相信在那个时候心里最没底的应该就是老总了。滨海都市报的老总们都是省报的中层干部,因为心中还有一份新闻理想才主动请缨办了一份这样的报纸,可是能不能办成他们心里也没底,更何况是带着一批新人干这样一件事。

  害怕是没用的,因为办报的日子总是一天天在临近。9月28日后面几版副刊的样报就已经出来了,大家自我感觉都还不错,可是最可怕的就是一版二版的要闻和社会新闻。因为这些除了要对老百姓外还有省内不少的新闻官员,如果出了一点错这份报纸将会被扼杀在襁褓之中。


()好看的txt电子书
  为了考虑到老百姓的读报感觉,当时滨海都市报内定了一条方针,那就是要闻一定要软,软而再软。也就是如果不关百姓的内容就只出标题,只要不被相关领导找了麻烦就行了,而一些会议中与百姓息息相关的内容就放大来做,真正体现人文关怀。这种作法在现在已经不足为奇了,但在当年却是一种冒险,万一领导们看得不满意,这份报纸就可能寿终正寝。

  为了达到较为轰动的效果,也为了在市民中产生反响,并让市民们能够将第一期的滨海都市报收藏起来,第一天的报纸是用铜版纸印刷的,成本奇高,它看上去就像一份杂志。出报前的那个晚上,全报社几乎没有一个人早回家,都是等到整份报纸的清样出来看了才放心的离开。

  10月1日一大早林枫就先到报摊去买报。令他失望的是,他一连跑了七个报摊才买到了一份滨海都市报,不少报摊的摊主还很奇怪的问他什么是滨海都市报。尽管林枫心里很清楚那样一份新报纸一般的报摊不敢轻易进货,但发行量如此之少还是让林枫很意外。

  回到报社的时候林枫发现几乎每个同事手上都拿着一张刚从街上买回来的报纸,虽然单位每天都会给每人分一份,可是大家都等不及了,心急似火,先睹为快在街上买一份。

  46

  滨海都市报是全省第一份自办发行的报纸,每天的报纸都是由发行员去送,而不再像过去那样都是靠邮局送报。虽然这样的方式成本较高,不过一方面可以和读者直接交流,而另一个关键点就是可以快速回收资金。没有从事过报业的人不会知道,邮发的报纸虽然可以借助邮局的网络将报纸送到各个角落,但致命的问题就是资金回笼的速度。因为邮局从来都不会那么爽快的将资金返回,经常会拖两三个季度才会将订报款返回报社,对于滨海都市报这样的张新办的报纸又没有过多的资金,根本就承受不起这样的资金滞留。

  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滨海都市报的记者从一开始就特别关心报纸的发行量。也许是因为市场空白,滨海都市报很快就成了滨海市民关注的一份报纸,广告额不停的上涨,省报内也相当看好这份报纸。

  那段日子虽然忙一点,但林枫的心情很愉快。平时每星期就组两个版的稿子,跑些文化新闻,但心里没有任何压力。那段日子与聂真华的关系也相处的不错。可能是林枫的工作比较稳定了,聂真华也就没那么咄咄逼人了。他们每个周末约会一次,有时聂真华会在他那里过夜,两人的性生活也开始协调起来,但骨子里林枫认为这个女人可有可无,聂真华没跟他提结婚的事,他也就乐得不提了。

  对于聂真华的感情,林枫一直觉得很怪,那是一种类似于亲情的感觉,并没有书上写的那种刻骨铭心的激|情,甚至一两个星期没见到聂真华他也不会想,但是如果真的遇到什么事他还是愿意和聂真华聊聊,这个女人年轻轻的就做到的外企的部门经理,对很多事情也有自己独到的看法。那段日子聂真华也很忙,每天到处飞来飞去,他们两人的关系反倒比较和谐。

  一转眼就到了11月底,滨海的天气也开始有些转冷了。那天正好是周末,林枫从外地出差回来,恰巧聂真华也刚刚从上海飞回来。两个人一起到了林枫的小屋。小屋新添了一台音响,两个人自己煎了牛排,又开了一瓶红酒,还听着肯尼基的萨克斯风,挺有情调的,也蛮温馨的。

  “林,你今后有什么打算?”聂真华有的时候会产生一种破坏情绪的特异功能,她善于在不适当的时候问一些不适当的问题。

  “我还能有什么打算,先干好这份工作再说呗。”

  “可我父母总说你这样的工作是临时工,今后生活没有把握。”

  “那你的工作还不也是聘用的。”

  “我父母的意思是两个人不能都在外面漂,将来真有什么问题就没人管了。”

  “那为什么一定是我要去找一份固定工作?你不行吗?”

  聂真华没好气的说,“你看看我们俩工资的区别,你的工资还不到我的一半,而且我的学历是中专毕业,现在能有这样一份工作已经是非常难得的事情了,如果放弃去机关一方面收入太低,而且以我的学历连个秘书可能都不会让我当。”

  “你是知道我喜欢做记者的,让我改行是不可能的事。”

  “但你们单位应该是有指标的,你应该去想想办法,没准还能调进去呢!”

  林枫没有顺着聂真华的话题再说下去,这个女人永远都是不知足的。而且林枫心里相当清楚自己是一个注定终于飘泊的人,不太可能安静下来,将来没准还要去哪里呢。他开始想放弃这段感情,因为这样对不起这个女人。

  当天晚上他们如同例行公事一般完成了Zuo爱这一过程。林枫没有打开灯,就点了一根烟,然后说出了他很早就想说过的一句话,尽管他认为说这样的话有点不道德,但他认为长痛不如短痛,还是早点与聂真华谈清楚好点,不要耽误一个女孩子那么长的时间。

  “华,我看我们还是分开一段时间好,我觉得我们俩的性格似乎合不来,你是一个想安定下来的人,而我是一个想到处漂泊的人,我们在一起不会有什么幸福的,而且我也达不到你父母的要求。”

  没开灯,林枫看不到聂真华的表情,黑暗中聂真华没有回答任何的话。

  两人沉默十几分钟后,聂真华突然坐起身来,默默的穿好衣服,打开门走了,林枫也没下床去送她,他认为两个人现在都需要安静一下。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四章 47…48
47

  接下来的两天,聂真华没有一点消息,林枫有点坐立不安了,她不会出什么事吧。按道理说,聂真华的性格不会去做什么傻事,但一点反应也没有还是让林枫很担心。

  下午快下班的时候,林枫的手机突然响了,林枫一看,是聂真华的电话。

  “林,我就想问你一个问题,我究竟哪点不合适你。”聂真华的声音听起来有些哽咽。

  “不是你的问题,而是我们的性格问题,我是一个太不安份的人,不合适做人家的老公的。”


()
  “不,这不是真话,我想听的是真话,我真的很喜欢你,如果有什么地方我做的不对,我可以改,也许我们将来还会有机会,你说呢?林。”

  林枫犹豫了很久才说,“我觉得你的性格太霸道,总想干涉我的生活,而我是一个不想让人干涉的人。”

  “那我也是为你好。”

  “我知道你是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