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正在爆发的互联网革命-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间月活跃用户数达到亿,一举成为全球最大的SNS平台!
  回顾一下2005至2009这4年QQ空间的发展,不难看出腾讯进军SNS市场的决心和长远的布局策略。2006年4月,QQ空间版本正推出,全面启用浏览器模式,同时新增欢迎动画、个性导航等更多特色功能,进一步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2007年5月,QQ空间版本隆重推出,QQ空间打开速度全面提升,实现70%以上用户5秒内打开空间。2008年1月,QQ空间正式对外发布QQ校友,针对校友内容为主导的垂直SNS社区,为全国各大高校信息内容的聚合、分享提供一个更为整合的服务平台。2008年10月,QQ空间版本清新问世,新增宽屏模式,最大化个性展示空间。2008年12月,QQ空间陆续推出SNS娱乐应用(好友买卖、争车位等),不断丰富用户间的互动方式。2009年4月,QQ空间与对三方合作正式推出时下最流行的SNS应用——QQ农场,开启了QQ空间与第三方合作的序幕。
  经历4年的飞速发展,QQ空间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网络情感交流的平台,聚集着海量的以分享和互动为主要需求的用户。回头看QQ空间走过的每一步,不难发现腾讯的SNS策略始终如一地充分把握着满足用户需求这条主线,要做就要做用户最喜欢用的。
  正如本章开篇所说,互联网的各种服务是应用户需求而产生的,不满足或者不能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将非常难以“生存”下来。前面提及的SNS“DNA”也同样可以用来解析QQ空间的发展,从个人主页到个性化空间,再到极富互动色彩的SNS娱乐应用,QQ空间一步步丰富了用户的使用体验,同时也增加了自身产品的粘性。
  QQ空间产品总经理郑志昊对中国SNS的发展有着独特的看法,在他看来SNS在中国有着5个突出的趋势:第一,SNS趋于生活化,人们在SNS上分享他们的快乐和感受,在上面有点评,还有购物的体验;第二,SNS趋于娱乐化,在金融危机的今天,不管是上班族,还是正在寻找机会的求职者,他们都在寻找更多的快乐;第三,SNS趋于综合化,每一个SNS平台都希望进入更多的领域;第四,SNS趋于细分化,不同的人群可以聚集于不同的社区,如果你是学生,你可以上校友,如果你们是共同爱好者,你可以上Q吧,有很多细分化的需求,包括购物、买车、购房,它满足了人们*度的细分化的市场需求和核心业务需求;第五,SNS趋于无线化,anywhere、anytime、any device,你可以上手机QQ空间,也可以在手机上进行好友买卖。
  SNS最根本的魅力还是来自于用户在主动参与、传播、分享的过程中所创造出的巨大价值。QQ空间仍在为广大用户提供更为流畅和贴心的服务,这也是腾讯SNS发展策略的重中之重。 。。

第2节 第二波浪潮:MySpace 旋风与中国SNS风暴(3)
如果说QQ空间是MySpace的模仿者,也许有失公允,因为对于这样成功的产品来说,除了模仿,其更多的是创新,很多地方已经超越了MySpace本身。
  与第一波浪潮中的“中国的FriendSter”相比,第二波浪潮中的“中国的MySpace”已经有了关键性的改变。第二波SNS站点传达给用户的不仅仅是“寻找朋友的朋友”这一单纯的概念价值,用户们在其中的角色已经越来越“主体化”,他们会考虑在这些SNS网站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模板,建立属于自己的网络家园,他们喜欢花时间在其中写博客、分享照片、交流思想、表达喜好等。部分SNS站点还为用户提供了自定义装饰网络家园的功能,这对于喜欢个性的年轻人来说,吸引力是巨大的。
  与第一波SNS站点一样,第二波SNS站点也同样受到了风险资本的追捧。2005年12月,碰碰网获得软银亚洲1 250万美元的风投,抛出了“ +Web ”的概念,雄心勃勃地宣布了其将于2007年登陆纳斯达克的计划。2006年3月7日,在互联网资本界长袖善舞的陈一舟的领导下,千橡互动也获得GA等的4 800万美元的投资,试图将猫扑网打造成中国的MySpace,赴美上市。2006年3月29日,网友天下获得了美国十大风险投资机构之一的Charles River Ventures的 300万美元的风投。2006年5月16日,获得红杉资本第一期4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庞升东向红杉资本沈南鹏做出的承诺也是“我们要做中国的MySpace”。
  然而,一年之后,这波“中国的MySpace”几乎全部遭遇滑铁卢。2006年底,深圳浩天副总裁、碰碰网总经理丁志锋低调离职,转投无线互联网领域;千橡集团陈一舟梦想依托猫扑网赴美国上市的计划也同样受挫;的模仿路则更具中国特色,腾讯QQ成了它的直接学习对象。
  国内第二波SNS浪潮受挫的根本原因还在于它们都没有找到SNS站点在国内的盈利模式,这些模仿者们似乎没有耐心去理解国内外互联网环境的差异,从而也就没有找到适合中国特色的运营模式和盈利模式。急于求成的心态在网络风投资本消耗殆尽之时成了创业者自行宣布溃败的加速器。
  3年之后,随着国内SNS领域“MySpace高潮”的退去,最终浮出水面的仅有庞升东和他的。如今,拥有超过亿注册用户,3 550万活跃用户,日均PV达亿,已超过搜狐,接近新浪。这证明:在这次战役中获胜了。如今,国内很多互联网研究者都在为的“看不懂”的成功啧啧赞叹,而“看不懂”正是在摸索道路上寻找到了创新的运营模式。这里我们不妨重新来解读一下成功的历程。
  ——我的朋友、我的家
  2005年初,创始人通过创始人刘韧的牵线搭桥,以98万美元的天价买下“”的域名。那一年,博客在国内的发展已经如火如荼,和QQ空间都是这个时候进入博客市场的。随后,由于受MySpace的影响,它们纷纷在博客的基础上增加了交友的功能。
  2005年12月15日,决定将打造为“中国的MySpace”的庞升东,在上海召开的第五届中国创业投资年度论坛上遇到了比自己整整大10岁(庞升东当时28岁)的浙江老乡、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创始合伙人沈南鹏。庞升东把自己准备做“中国的MySpace”的想法透露给沈南鹏之后,引起了沈南鹏的极大兴趣。庞升东当时拿出的数据也打动了沈南鹏, 8月18日推出,12月29日就跃居Alexa全球排名500强,每天固定在线的人数超过20万,日均PV流量120万。经过半年考察和几轮接触之后,顺利拿到红杉400万美元的第一期风险投资。

第2节 第二波浪潮:MySpace 旋风与中国SNS风暴(4)
很多互联网研究者都对“看不懂”的成功进行过讨论和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版本的说法,而我们认为成功的网络营销肯定是一个系列成功的营销手段而不是某个单一的营销事件。
  有部分研究者认为,的成功可以用人的马斯洛需求层次论来解释。马斯洛需求层次论认为人类的需求是分层次的,由低到高。它们分别是:生理需求(人的基本欲望)、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求(自尊、他尊和权力欲)和自我实现。早期的满足了用户之间“泡与被泡”的交友“性”需求:从生理需求着手,先攻下三路,然后才由下而上,转入社交需要。这走的是“邪路子”,但似乎见效很快,这种擦边球的成功,与目前中国转型期社会现状有关系。也有传闻,国内多家相关社交站点都采取过此类营销方式,但随着SNS网站的进一步发展,现在如果再走这样的老路,即使能够引起一时的轰动效应,成功的可能性也会相当低,而且有可能成为监管部门的靶子。
  也有人分析说,庞升东早年为个人站长出身,因此熟谙个人网站营销。比如早期的搜狐、hao123等采取的真病毒营销(即利用恶意代码篡改用户浏览器主页或者通过QQ等IM病毒传播)方式也被庞升东应用到以及他的其他站点的传播上,万流归宗,短期内就获得了大量的用户和流量。此外,个人站点的Alexa排名优势也在早期的发展及融资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还有人研究得出,的成功得益于庞升东对史玉柱脑白金营销案例的研究。在早期推广时,采用了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方针策略,重点从三线城市和农村的网吧用户入手。以三线城市和农村用户入手的好处是,这批用户尚未接触过社交类和博客类产品,同时也避开了与其他社交类和博客类网站的正面竞争。在产品设计方面,庞升东也摸透了三线城市和农村网吧用户的需求,产品设计的中心思想是:个性DIY、秀、操作简易、类QQ的VIP业务(饥渴+特权化营销)、真实照片头像、结交异性等。
  一次,庞升东受邀参观腾讯公司总部,并与包括马化腾在内的高管团队进行了深入交流。在这次交流中,庞升东受到了巨大的启发:QQ的产品已经完全渗透到三线城市和农村网吧用户中,QQ的各条产品线的盈利模式也天衣无缝。从此,QQ成为庞升东学习和模仿的对象。QQ的很多功能和应用都被复制到自己的平台上。在交友方面,甚至比QQ有过之而无不及,有很多备受年轻用户喜爱的创新点,比如“在线大头照拍摄”、“给网友照片打分”和“新闻联播”(newsfeed)等功能。最后,就连QQ的虚拟物品交易和广告商业模式都被庞升东复制到了上。
  对于的“看不懂”,此上种种皆为猜测,真正能看懂快速增长背后的真相的,估计也只有的营销团队。而不能不提的是,庞升东总结的成功时这样说道:“为什么能起来,为什么能抢到QQ用户,最大的原因是2005年时QQ空间经常打不开。”不管怎么说,的成功得到了业内人士的认同,能成为世界级的SNS网站是值得骄傲的。和QQ空间成为第二轮SNS浪潮中出众的弄潮儿。
  一直含蓄低调的腾讯2008年也开始磅礴发力,截至2009年第二季度,QQ空间单月活跃用户数达到亿,一举超越Facebook的单月亿登录用户数,成为全球最大的SNS平台!
  2009年1月腾讯正式对外发布了其第一个垂直SNS平台产品——QQ校友,新版本的QQ 2009也引入了好友印象等SNS元素。同年,备受欢迎的“QQ农场”应用登录Qzone,一举引爆全民种菜的风潮。2009年7月,一个名为“豆瓣读书”的应用出现在部分用户的应用列表当中,同时也标志着腾讯开始逐步开放其平台给有实力的第三方,共同开采其海量的用户资源。通过自主研发和有选择性地引入外部应用的策略,既保证了用户对其平台的粘性和应用的质量,也为更多的第三方厂商提供了发展的平台和商业机会!
  海量的用户群体,强大的平台效应,清晰的商业模式,使得腾讯得以在风云变幻的互联网环境中一直保持着难以撼动的竞争优势,成为这一轮SNS大战中最大的赢家之一!
  并提出了于2010年登陆纳斯达克的上市计划。目前,月均盈利近100万美元。SNS的第二波浪潮随着绝大多数SNS创业者退出“SNS竞赛场”,少数SNS创业者脱颖而出而落潮,“概念和资本”的推动并未能使第二波SNS站点开花结果,大部分SNS网站想在中国复制 MySpace的梦想都化为了泡影。和QQ空间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三年似乎成了很多互联网创业者难过的坎,只有坚持下来,不断创新,找准自己的特色和定位,最终才能成为行业的领导者。
  

第3节第三波浪潮:Facebook 神话与(1)
校内网的传奇
  Facebook的诞生在SNS进化路线中似乎就是那段更佳的基因,这段基因将SNS和普通交友区别开来。社交的概念得到突显,线下真实的人际网络被复制到了线上,低成本人际关系管理成为其核心价值。
  如果说MySpace代表着以兴趣交友为主线的社交网络,那么Facebook则代表着以真实朋友关系为主线的社交网络。Facebook与MySpace的价值差别在于,主要用户群体年龄差别和用户群背后所承载的网络人脉关系(是兴趣好友,还是真实朋友)。这个被誉为Google之后出现的具有最伟大创意的网站——Facebook,同样也是因为受到了Friendster的触动。
  2008年6月,Facebook以惊人的发展速度超越了MySpace,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SNS站点。这个由哈佛大学在校生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于2004年2月4日创立的网站是目前全球增长最快的SNS网站。在短短的四年时间内,已经成为当今互联网发展史上的又一个奇迹:全球排名第5,拥有来自全球31个国家和地区中近2亿的用户,年收入4亿美元。这期间,几乎每个互联网巨头都曾试图收购Facebook,但扎克伯格一直不为所动。
  人们一致以为,Facebook是最有可能与Google比肩的公司。年轻的扎克伯格和他的朋友们一起创造了一个令世人瞩目的神话。
  Facebook 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
  现今年仅25岁的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自身也充满着传奇色彩。1984年5月,扎克伯格出生于纽约。10 岁的时候,他拥有了第一台计算机,从此小扎克伯格开始利用电脑演绎着天赋,谱写着传奇。小学六年级就开始编程,高中时他为一款MP3播放器设计了插件,这个插件可以识别用户的收听习惯,自动创建符合用户口味的播放列表。扎克伯格把这款软件上传到互联网上供人免费下载,他的才华很快得到了一些大公司的赏识,包括美国在线和微软等在内的大公司都向他抛来橄榄枝。但扎克伯格最终决定以学业为重,于是他进入众人向往的哈佛大学。
  在哈佛,扎克伯格读的是心理学,而他的主要兴趣依然是计算机。虽然心理学专业成了扎克的副业,但是后来Facebook在用户中疯狂传播的营销事实证明了扎克熟谙用户的需求和心理。成功抓住用户需求的营销和产品不是每个企业都能做到的,但扎克伯格做到了,他将心理学成功应用于Facebook。之后,扎克伯格的创业成功轨迹似乎“镜像”了比尔?盖茨,两人都在19 岁开始创业,同样是哈佛大学的辍学生,同样年纪轻轻就赢得了世人的尊敬。这个年轻的美国小伙子因此被称为“盖茨第二”。
  Facebook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比其他的SNS站点更加务实。从最开始(2004年左右)的“Thefacebook is an online directory that connects people through social networks at colleges。”,到后来(2007年左右)的“Facebook is a social utility that connects you with the people around you。”,再到目前的“Facebook helps you connect and share with the people in your life。”,Facebook的每一次定位调整,都在致力于为主流用户群体存在的现实生活(现实社交生活)提供辅助的网络服务。Facebook并不是在创建一个以前完全不存在的新社区, 相反,它是在为已存在的实体社交提供一种更重要的信息交流服务,Facebook的目的是借助网络取代传统的社交平台。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3节第三波浪潮:Facebook 神话与(2)

  当时“Facebook”还叫做“Thefacebook”。译为:“Thefacebook”是一个在线目录,大家可以通过高校的社会网络联系起来。
    译为:Facebook是一个连接你与你周围的人的社会化工具。
    译为:Facebook帮助你与你生活中的人取得联系并分享信息。
    2008年上半年,开心网成功模仿了Facebook,采取了以朋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