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蒙牛十年-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身份之谜
西印度洋群岛上的开曼岛,在1503年被哥伦布发现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依然荒无人烟。到了17世纪,著名加勒比海盗开始在这里设立大本营。英国作家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的小说《金银岛》,描述的就是在这片荒蛮的岛屿上探宝的故事。关于财富的梦想,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就一直在广袤的西印度洋延续着。
但这些散落在西印度洋,星罗棋布的小岛资源实在太贫乏了,传说中的金银岛上的宝藏只能用另一张方式去实现。这些曾作为西方宗主国殖民地的小岛,通过离岸金融中心,建立起与全球各个市场的勾连,那是一种晦明晦暗的吸金术。
开曼岛,这个人口只有4万多人的群岛,从本世纪初开始和中国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中海油、百度、汇源等声名显赫的公司都和这个小岛有了瓜葛——他们的注册地都是这个只有200多平方公里的小岛。
牛根生为了挽救蒙牛,在致长江商学院校友和中国企业家俱乐部的万言书中,吁请国内企业救蒙牛于水火,以免被外国投行和跨国乳品巨头染指,沦为外人品牌。
牛根生犯了个巨大的错误,他忽视了一点,互联网时代信息的透明度,会将罩在企业家身上的光环和神秘变得毫无价值。
上市的蒙牛乳业是一家外国注册的公司,其实早已经不是什么秘密。尽管越来越多的内地企业通过在海外注册控股公司,反向收购内地资产的方式红筹上市的进入海外资本市场,但说蒙牛是一家外国的公司,很多人感情上仍然不能接受。
然而,一旦进入了资本大鳄牵引的轨迹,即使是牛根生也不能左右他所创办的公司的身份和血统了。
创业与梦想
近乎被郑俊怀流放的牛根生来到了北京大学,骑辆破自行车,四十多岁的人,跟十*岁的大学生一起上课。牛根生那时已经有个中国社科院研究生的文凭,于是他给自己定了个“教师进修”身份。
这时候的伊利几乎是对“牛”系的人马进行了一场近乎清洗的行动。这些人从伊利离开的牛根生旧部,希望牛根生能另起炉灶,闯出一片天地。
牛根生决定重新创业了。他试过去开饭馆,但被人砸了场子。他决定还是做奶业老本行。
1999年1月,牛根生等人集资,以100万元注册成立了蒙牛有限责任公司。公司的地点,在一个七拐八拐才能找到的一幢已经很破旧的楼房里。日后,在蒙牛和牛根生已经功成名就的时候,曾有电视台的人到这里来拍外景,搞得周围的居民很是不解,这样一幢破楼有什么好拍的?那时候牛根生还没有从伊利完全撤身,所以企业的法人代表并不是牛根生本人。
100万元,几乎等于白手起家。这点钱连购买设备都不够,更遑论开拓市场和渠道了。
牛根生创业之时,伊利股份早已上市,牛根生自己就亲身经历了1元的职工股飙升到42元的造富故事。对资本市场的懵懂憧憬,从这间公司在简陋的租用场地创立开始,就已经在牛根生脑子里扎根了。
但对企业初创时的牛根生来说,生存和生产是第一位的。
田无一垄,房无一间的蒙牛开始了他们的“虚拟联合”。
1999年2月,从伊利离开加盟蒙牛的杨文俊率部8人远赴冰城哈尔滨,跟一家液体奶公司洽谈接管。这家企业当时经营不善,正缺管理人才。按照蒙牛的说法,有人有浆无船,有人有船却不划桨。蒙牛就是那个把船和浆,还有划船的人搞在了一起。
蒙牛的液态奶顺利贴牌。
接下来,其他产品就可以如法复制了。
通过为合作方出人才、出标准、出管理、出技术、出品牌,蒙牛运作了8个困难企业,盘活78亿元资产,实现了双赢:一方的资产得以激活,另一方的品牌得以确立。
1999年3月8日,第一本蒙牛CI手册完成。
1999年4月13日,第一批蒙牛牌纯牛奶问世。
1999年5月1日,第一批蒙牛牌冰淇淋上市。
1999年7月3日,第一批蒙牛全脂甜奶粉上市。
蒙牛的快速发展,使得资金饥渴症迅速地来到这个新兴企业。于是,公司成立不到半年,牛根生就迫不及待地开始对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造。当时蒙牛轰轰烈烈的发起人是10个自然人。他们是:牛根生、邓九强、侯江斌、孙玉斌、邱连军、杨文俊、孙先红、卢俊、庞开泰、谢秋旭。从那时起,这些人始终是“蒙牛”财富故事中的主人公。
邓九强和谢秋旭,是牛根生的生意伙伴,前者是提供冰淇淋、牛奶工业设备的呼和浩特市轻工机械有限公司的老板(后来投身“蒙牛”做了副董事长);后者是以前给“伊利”后来给“蒙牛”印牛奶、冰淇淋包装盒的潮州阳天印务有限公司的董事长。谢秋旭在公司中的身份更加复杂和独特。这是后话。
其他人大都是原“伊利”公司的管理与技术人才。杨文俊先前在伊利负责液态奶的生产,亦因为被认为是牛根生的嫡系,又因为截留了货款为工人发放奖金,虽然他自己分文未取,但还是被排挤出原来的单位。几年后他在牛根生辞去内蒙蒙牛总裁职位后接此大任;
孙先红,原任伊利广告部主任,在蒙牛时,因为策动“超女”等市场营销事件而声名大振;
有一个人不得不单独提及,那就是原任伊利党委副书记的卢俊。牛根生说,“公司两万多人,我只请过一个人,那就是党委书记卢俊女士。”邀请卢俊加盟,除了牛根生要保证政治正确外,更有意味的是,卢曾出任内蒙古自治区证监会党组成员,内蒙古产权交易所所长。
牛根生出资180万元。这是他将手中的伊利股份抛掉筹得的钱。这时候,牛根生除了一辆捷达车,就剩下十万块钱了。
当时,牛根生和同伴们轰轰烈烈的“融资”,惊动了当地的执法部门,险些被以“非法集资”的名义冻结全部款项,所幸最后化险为夷。
牛根生后来说,当时实际参股者有40多人,但碍于当时自然人股东超过10个就会影响上市的规定,公司进行了特殊的安排。但投行人士说,当时国家并无类似政策规定。
但牛根生说的许多人跑来想把钱投给蒙牛倒是真的。看好牛根生的经营能力是一方面,想着如果蒙牛能上市,手中的原始股成倍升值也是大家投钱的动力之一。募股的消息一出,有人就提了一塑料袋钱,汗水津津地出现在蒙牛53平方米的民宅办公室。这是一个透明塑料袋,里面的钱清晰可见。整整28万元。
来人叫陈和义,牛根生在伊利时,他是大同的经销商。他拿来的钱一部分是自己的,一部分是借来的。他认定投资牛根生的企业不会有差池。
尽管当时蒙牛非常缺钱,但牛根生还是坚决不允。最后留下10万元,退回18万元。
还有一位富豪张口就要入500万!——不收。退而求其次,300万——不收。100万——还是不收,最后只收了30万元,搞得对方很是不爽。
牛根生心里有他的盘算,稀释股份将给公司控制权带来巨大的隐患。他一定要控股自己的企业,哪怕是相对控股。
到了1999年6月10日,蒙牛有限责任公司变更了营业执照,股东由3人变更为10人,企业法定代表人由白英变更为牛根生。
改制后的蒙牛采取了“先建市场,后建工厂”的策略,迅速被市场接受,并开始了高速狂奔!
1999年销售收入只有3730万元,同业排名第119位;
2000年,实现销售收入247亿元,同业排名第11位;
2001年,实现销售收入724亿元,同业排名第5位;
2002年,实现销售收入1668亿元,同业排名第4位;
伴随着高速增长的是蒙牛对资金需求的冲动,并由此走上了先私募后公募的资本运作路径。
。 想看书来
资本市场上的《星战》奇迹(1)
大摩与蒙牛的故事到今天实际上还没有讲完。美国好莱坞喜欢拍续集,卢卡斯的《星战》系列便是最好的样本。每一个故事都给下一集留下悬念,每一次,卢卡斯都延续了前一次的成功。这是美国式的商业狡黠。
蒙牛资本故事的续集值得人们期待。
而这一次与大摩一同走红地毯的角色更声名显赫——华尔街著名的野蛮人,老牌正宗的杠杆收购天王,私募股权基金KKR。当年《华尔街日报》的两名记者布莱恩·伯勒(Bryan Burrough)和约翰·希利亚尔(John Helyar)所撰写的《门口的野蛮人》令KKR一夜成名。
这本被视为投资银行家教科书式的著作,再现了华尔街历史上最著名的公司争夺战之一——对RJR纳贝斯克公司的争夺战。在这场战役中,四家公司参与竞标,KKR公司最终以250亿美元获得了RJR纳贝斯克公司的控制权。在这场收购站中,KKR动用了令人眼花缭乱的杠杆收购,使用了各种复杂的金融工具,最终使这场收购站成为华尔街收购史上的经典战役。
1976年,克拉维斯(Henry Kr*is)和表兄罗伯茨(George Roberts)以及他们的导师科尔博格(Jerome Kohlberg)共同创建了KKR公司,公司名称正源于这三人姓氏的首字母。KKR公司是以收购、重整企业为主营业务的股权投资公司,尤其擅长管理层收购。KKR的投资者主要包括企业及公共养老金、金融机构、保险公司以及大学基金。在过去的30年当中,KKR累计完成了146项私募投资,交易总额超过了2630亿美元。
KKR在1988…1989年以250亿美元,杠杆收购RJRNabisco(纳贝斯克——当时美国的巨型公司之一,业务范围为烟草和食品,也就是《门口的野蛮人》描写的那场收购战),是其巅峰之作,也是世界金融史上最大的收购之一。该收购完成后,KKR的资产池有近590亿美元的资产组合,而监督这些资产的仅有6位一般合伙人和11位专业投资合伙人,加上一个47人的职员班子;而同期,只有4家美国公司——通用汽车、福特、埃克森和IBM公司比它大,但在这些公司的管理总部,职员数以千计。这当然不算那些数以万计的产业工人。
KKR之所以能引起众人的关注,与其开创的杠杆并购(Leveraged Buyout,简称LBO)不无关系。
对劲霸电池(Duracell)收购就是KKR运用这种并购方式最为成功的案例。
在收购前,劲霸电池仅是食品加工巨头克拉福特的一个事业部。经过众多买家5个月的角逐,KKR于1988年5月得到了劲霸电池。当时的分析普遍认为劲霸总值不超过12亿美元,但KKR出价18亿美元,至少高出竞争对手5亿美元。这个价格别人根本无法与之竞争。KKR的方案也十分有利于劲霸的管理层,公司的35位经理共投入630万美元购买股份,而KKR给每一股分配5份股票期权,这让他们拥有公司985%的股权。这大大出乎管理层的意料。
买断劲霸后的第一年公司的现金流就提高了50%,以后每年以17%的速度增长。在这基础上,KKR把CEO坎德的资本投资权限从收购前的25万美元提高到500万美元的水平,同时把管理下级经理报酬的权力完全交给了他。
1991年5月,劲霸的3450万股票公开上市,IPO价格是15美元,KKR销售了它投在公司的35亿美元资本金的股票。1993年和1995年,劲霸又进行了二次配售股票,加上两年分红,KKR在1996年的投资收益达13亿美元,并将收购劲霸时借贷的6亿美元债务偿清。
资本市场上的《星战》奇迹(2)
1996年9月,KKR把劲霸卖给了吉列公司,每1股劲霸股票可得到18股吉列股票,总价值相当于72亿美元。交易结束时,KKR仍拥有劲霸34%的股权。
而在被称为美国20世纪最著名的恶意收购——纳贝斯克的收购过程中,KKR名声再次大振。在收购中,KKR一举击败所有的对手,而付出的代价极小,由于公司发行了大量垃圾债券进行融资,并承诺在未来用出售被收购公司资产的办法来偿还债务,因此这次收购资金的规模虽然超过250亿美元,但其中使用的现金还不到20亿美元。
进入21世纪,随着美欧两地大型收购交易逐渐进入疯狂状态,私募基金开始向新兴市场掘金,亚洲成了大型私人资本运营公司的另一投资热点。
这次,KKR来敲中国资本市场的大门了。
KKR参与了中国最优秀的水泥企业河南天瑞的融资项目。这个项目涉及的金额达到4·5亿美元,是由KKR直接投资并由多家跨国银行参与组织的国内第一例与直接投资配套的长期人民币银团贷款项目。
KKR的下一个目标瞄准了位于河南马鞍山的现代牧业有限公司——由蒙牛部分高管投资设立的一间公司。
2009年6月,KKR完成了对现代牧业的多轮股权投资,投资总额为15亿美元。“三聚氰胺事件”后,PE对中国乳业市场前景信心开始恢复。
KKR对现代牧业的投资共分两轮。2008年下半年完成了第一笔约1亿美元注资;2009年由于公司收购需要,KKR又追加了约5000万美元投资。
蒙牛乳业十大发起人之一的邓九强,曾出任蒙牛乳业集团(下称蒙牛集团)副董事长;而KKR大中华区总裁刘海峰曾任摩根士丹利亚洲投资部联席主管,其间主导了摩根士丹利对蒙牛集团的投资。这些重量级的角色,在现代牧业这个台子上又要演出新的一幕了。
“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后,奶源安全问题日益引起重视,PE的投资兴趣,从下游乳制品商转向上游供应链。
现代牧业的主要股东有KKR、老牛慈善基金、蒙牛集团等,其前身是2005年创建的马鞍山领先牧业有限公司。现代牧业主要为蒙牛集团提供原奶。自2005年成立以来;现代牧业已在全国安徽、山东、张家口、内蒙古、四川等地建立7个万头规模的奶牛牧场;而目前在建的牧场还有4个。
现代牧业现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奶牛业公司;原奶的总生产能力超过15万吨/年;公司未来的目标是在未来几年中再构建20至30家大型农场。
蒙牛当看中长三角的市场潜力,想在长三角布点,先期投资2亿建设一个18条生产线的世界最大的冰淇淋生产基地。马鞍山为了吸引这个项目落户,花了不少功夫。
主管财税的副市长说,马鞍山地方财政超过了芜湖。蒙牛落户马鞍山,马鞍山在财税等方面的优惠条件很优厚,有这个实力,玩起来很轻松!
蒙牛提出,要一片空气环境好的地方,市领导说,没问题,开发区星马公司后面有一块地,可以预留给蒙牛。星马是机械加工企业,污染小,开发区也没有高污染的企业,对蒙牛生产条件绝对能保证。蒙牛提出,要解决燃气问题,马鞍山回答,现在有天然气,你用天然气,政府给补贴,比民用气便宜;不行还有马钢的煤气,也能给蒙牛用。另外开发区现在在干一个10万千瓦的燃油热电联产项目,可以向蒙牛供热。
蒙牛提出最关键的问题是:作为一个食品行业的上市公司,蒙牛很注意在公众面前的形象,环保问题很重要。蒙牛生产要排放一些污水,但是污染性不强,尽管如此,也希望有配套的污水处理厂。马鞍山说,我们正在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你们提出的问题也是我们所想的,现在马鞍山在雨山河边日处理10万吨的第二污水处理厂正在快马加鞭建设。既然你们提出了这个问题,我们马上倒排工期,保证在年底前投产,不影响蒙牛落户生产。
乳业在2008年的“9·11”三聚氰胺事件之后;一改“轻奶源”的思路;开始从上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