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认识你的职业性格-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工作。
  职业能力可以培训,职业性格是否适合他的工作,却只能测评。培训是一个人职业发展应该终生进行的,但培训在改变一个人的职业性格方面,大多徒劳无功。前不久我回福州,几个朋友闲聊,我说到“人的性格特质主要是遗传因素和早期经历决定的”,才两句话,就被边上一位当记者的老朋友打断,这位记者朋友滔滔不绝大谈“性格是社会和环境的产物”,而且你越反驳他越来劲,根本就不想问问自己对“性格特质”的意思到底了解不了解。事后,我忍不住笑了:这位老友从十几岁开始就立即抢别人的话头、立即对自己不论懂与不懂的事都与人展开无休止的争论。他用自己又吵赢了的一场“争论”证明了:几十年过去,社会和环境早已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他的好争、好胜、易激动,一丝一毫都未曾改变过。
  特定的职业性格对一个人的职业成就、职业发展所起的作用是长期而稳定的。人的性格是很难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比如一个很容易激动的人,如果不是一时的失态,而是他从小到大的一贯表现,那么,他过去、现在、将来在各种不同的场合,都常常出现情绪失控。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可能有所收敛,但他仍然比其他同龄人更容易激动一些。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领导者或人力资源管理者,对人的职业性格无所认识,却打算花力气去改变一个人的“本性”,既费力也不经济,是一种基本无效无功的行为。

为什么要了解职业性格?(10)
·职场生涯不应该是苦难历程
  我们选择职业,首先应当按本性行事,应当将老庄哲学所倡导的因其固然、顺任自然作为我们的最高原则。凡是勉强的事情都是不自然的,凡是不自然的事情就是不真实的,凡是不真实的事情,最终我们自己的本性都会出来揭露它,因此最终都是尴尬和痛苦的。
  如果我们非得把一个沉默寡言、看起来呆板木讷的人,放在某个一天中大多时候都得对人如花般绽放着灿烂笑脸、如水般话语滔滔不绝的岗位上,我们需要过问的,恐怕已经不在于他的工作绩效是否可圈可点,而是他什么时候精神崩溃的问题了;相反,如果我们赶鸭子上架把一个热情奔放、喜怒皆形于色的人,摁在某个大多数场合都需要他在主席台上板着面孔、故作深沉如泥塑木雕般的位子上,这有多闷气、多憋气、没憋死人大概就算不错了。但是,我们在职场上遇到的这种猪鼻头插葱装象,却越装越不像的情况,难道还少见吗?工作
  之所以会成为一种要么崩溃、要么憋闷的苦活,就缘于我们作出了不符合自己身心本性的选择。
  工作是美丽的,工作者是快乐的。然而,对于一个天生好动好奇、好东奔西走,且对外界的事物充满了冒险精神与探究兴趣的人来说,如果他不是选择了那些需要经常外出的工作,而是按照要求,日夜枯坐冷板凳,试图将自己“修炼”成一个学究,一个账房先生,或一个看林人。那么,工作对他而言,就毫无快乐可言,而是历经一生的痛苦折磨。相反,如果一个天性喜欢安静、喜欢独自思考和研究一些问题的人,不得已选择了一个长年累月都得四处奔波、天天都得与高高低低、胖胖瘦瘦的各色人等打交道的职业,比如记者,他同样也是在工作中体验到不堪的重负和痛苦,而没有丝毫快乐可言。
  不快乐,缘于不自然。栽什么种子结什么果,而我们许多人在择业上,看起来都更像那个拿铁杵磨针的老太婆,更像一个将自己当实验对象的基因生物工程师,非得让自己这根瓜藤上结出豆子来不可,且美而名之曰“修炼”。按照决定论的观点,人格可以由三个层次构成,生物遗传的、早期决定的和后天培养的。人的性格中属于价值观、兴趣、自我概念以及动机倾向等方面,确实是可以通过后天的修炼而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改变一些的,在这些方面,修炼确实有相当的成效可言。
  但是,诸如情绪倾向、认知特征乃至合作意识等方面,则主要在童年期就已形成,并且是终生难以改变的。而作为人格最基本要素的性格特质,比如神经质性、外向性等等,是具有生物遗传性的,是父母早就给你的,这些人格特质如同你的肤色、身高、性别一样,决非通过“修炼”能改变得了!假如你就一米六零的身高,而且是个平脚板,你绝不会将篮球运动员当作自己的职业目标,因为你知道这“修炼”不来。这样的修炼,不但痛苦,而且可笑。但不少人偏偏以为性格特质是可以“修炼”的,这就很容易误己甚至误人了。如果你是一个女子,你为什么非要选择当个男声独唱演员不可呢?
  我们可能都有这样的感受:在从事特别适合自己的性情、从事自己特别感兴趣的工作中,我们的工作成效有时高得简直“如有神助”,或是耐力愈久弥坚,或是某个关键时候爆发力神奇般猛增,或是灵感汹涌而出如平湖决堤、滔滔不绝如江河长流。有时候,这样的内力爆发,会使我们体验到类似于迷醉与*般的快乐。我们可能在这种快乐中获得令亲人、朋友和同事啧啧称奇的工作业绩。然而,如果我们从事的是自己强烈感受到不适合、很厌恶的工作,我们根本找不到这种体验。

为什么要了解职业性格?(11)
我们知道,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潜能得到了发挥。潜能大多在这样两种情况下得到发挥:一是生死攸关的瞬间,一是将工作本身上升到审美境界、使工作过程成为审美过程的时候。其实,每个人身上都在某些方面蕴藏着巨大的潜能。根据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消灭,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的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转化和转移过程中,总的能量保持不变。一个人只有在从事最适合他性格的职业这一条件下,他的潜能才可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因为这样的工作很容易成为一种享受,这样的工作才是美丽的。
  简单测一下你的职业倾向
  了解职业性格,目的在于考查人的性格与某些特定的职业方向和工作岗位是否匹配、如何匹配。关于性格与职业的关系,有三位里程碑式的人物及其理论要点,我们需要在这里作一个简单的介绍和评价。三位都是美国人,一位是刚好一个世纪之前的帕森斯,另外两位是半个世纪前的霍兰德和麦克里兰。
  因为霍兰德的职业倾向测评,至今还有不少组织在选人用人时将它作为一种测评工具使用,所以,我在介绍霍兰德“人格类型理论”时,顺便列举了各种职业倾向的人所喜好的日常活动,对此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对照一下,以期对自己的职业倾向性与适宜性有个初步的了解。
  第一座里程碑:帕森斯
  早在1908年,哈佛大学就有一位叫帕森斯的教授提出了“人—职匹配”理论,这是最早提出来的关于人的个性特征与职业性质必须一致的假设。帕森斯认为个体差异是普遍存在的,每一个个体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而每一种职业由于其工作性质、环境、条件、方式的不同,对工作者的能力、知识、技能、性格、气质、心理素质等都有不同的要求。人们进行职业决策时,就要根据自己的个性特征来选择与之相对应的职业种类,即实现“人—职匹配”。“人—职匹配”的实现,意味着个人的特征与职业环境取得了高度的一致,工作效率和职业成功的可能性就大为提高。反之,则工作效率和职业成功的可能性就很低。
  “人—职匹配”的前提之一,就是必须充分了解和掌握人的个体特性。可以说,“人—职匹配”理论为现代人才测评活动提供了基本的理念。
  当然,帕森斯教授这一早期的“人—职匹配”理论由于具有先驱性、拓荒性的色彩,尚缺乏更坚实的心理学理论和更丰富的职业管理实践的支撑,显得比较简单和粗糙,因此,这个理论后来的“点击率”总的看来不是太高。
  第二座里程碑:霍兰德
  沿着帕森斯的足迹,到了1959年,一位叫霍兰德的美国职业心理学家,在自己的职业咨询经验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关于职业选择的人格类型理论,这才第一次将人格心理学的成果与职业问题系统地联系了起来。霍兰德认为,职业选择本身就是个人人格的一种反映和延伸,人格(包括价值观、动机和需求等)是决定一个人选择何种职业的重要因素。
  根据霍兰德的人格类型理论,在职业决策中最理想的是个体能够找到与其人格类型重合的职业环境。一个人在与其人格类型相一致的环境中工作,容易得到乐趣和内在满足,最有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因此在职业选拔与职业指导中,首先就要通过一定的测评手段与方法来确定个体的人格类型,然后找到与之相匹配的职业种类。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为什么要了解职业性格?(12)
霍兰德在其所著的《职业决策》中,将人的职业适应性分为六种类型:实际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事业型、传统型。一个人的职业倾向类型往往不止属于一种,而是在3-4种之间,这可以理解为职业倾向或职业适应性的个人“宽度”。
  比如,通过简单的测验,我就可以获知我个人的职业适应性是在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和事业型这四个跨度之间:
  ——我酷好阅读,喜欢琢磨某个学术上甚至完全是形而上学的问题,这是研究型的特征;
  ——我喜欢画画、音乐、小说写作,好幻想,小时候过的基本上就是“练完提琴去画画,读罢小说去打架”(幻想自己是个戏剧中的英雄或大侠)的生活,这是典型的艺术型性格;
  ——我偏好影响他人,好演讲、好社交活动,也就是所谓在人群中“好表现自己”、好“作秀”的那类人,这显然是社会型性格;
  ——而我还希望在一个群体中能够充当一个地位比较重要的角色,这却是事业型职业性格了。
  一个人只属于某一种类型,则职业适应性最窄,这种情况的可能性极小;但一个人的职业适应性“宽度”同样也不可能多达全部的6种,因为某些类型本身是具有人格倾向上的“内冲突”的,比如传统型与艺术型这两种类型,就只有内冲突而没有兼容性。这一放到一块儿,你这人的整个系统就出问题,就“死机”了。
  霍兰德的六种职业性格类型,简洁明了,而且很容易在个人的日常经验范围内进行判断,这些日常经验就是一个人所感兴趣的活动,因为一个人平常喜欢做什么、厌恶做什么,本身就很能够说明他具有哪一类型的职业适应性。由于六种职业类型的测评至今仍然广泛运用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在这里,我打算稍多费些笔墨作个介绍,你在阅读的过程中,不妨也来个“活学活用”,借此机会作个简单的自我测评,以期对自己有所了解。至于我对各种类型具体行为偏好的列举,只是为了叙述的方便,例如,要是你并没有下述诸如“参加木工技
  术学习班”这么具体特定的行为,可以用一般性的、与之相类似的偏好或行为表现来取代它。
  ·实际型
  实际型的人喜欢有规则的具体劳动和需要基本操作技能的工作,具有这种倾向的人比较缺乏社交能力,不太适应社会性质的职业。俗话说“君子动口不动手”,然而很抱歉,实际型的人当不了只动嘴皮子的“君子”——他们喜欢办事而不喜欢人事、偏好管事而倾向于回避管人、宁可动手而不愿意经常动嘴皮子。我们平常所说的“动作型”、“实干家”、“事务型”的人,大抵都是霍兰德所说的实际型的人,这类人的优秀之处是在行动上有很强的执行力。
  实际型的人,平常可能更喜欢如下一些活动,这些活动几乎没有需要磨嘴皮子的:
  装配修理电器或玩具;
  修理自行车或家用电器;
  用木头或别的什么杂七杂八的材料做成一件新东西;
  开汽车或摩托车;
  参加木工技术学习班;
  修理或装配一下机器零件;
  ……
  对于实际型的人而言,典型的适应职业包括技能性和技术性职业,如技工、修理工、农民、技术员、制图员、机械装配工等等。
  ·艺术型
  霍兰德显然是从人格的情绪倾向和认知特征来界定艺术型人格的。人的情绪倾向、认知特征确实具有某种不兼容性,一个富有想象力同时很容易陷入情绪化的人,他看待人与事会更多地带上感*彩,他处事也会更多地感情用事。不能说感情用事是一件坏事还是一件好事,是对人有利还是完全的不利。一个诗人如果不能够感情用事,他的诗篇很可能只是一篇逻辑严谨、索然无味的说明文。

为什么要了解职业性格?(13)
黑格尔说,任何事物都有功能作用和审美作用,有人看到了实际功用,而有人看到了它的美。哲学家的这一说法,后来得到了心理学家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证明:有的人倾向于从审美上去看待一个事物,而有的人却天生地习惯于从功能上、逻辑上去看待一个事物。就比如一朵花,药理学者看到的是花的药用价值,而一个画家关注的却是它的审美价值。
  顾名思义,艺术型的人喜欢从事富于创造性的活动,而机械呆板的活动则会使他们感到无聊无趣,比如制图、绘画、参加戏剧表演、设计家具、布置房间、练习乐器或参加乐队、欣赏音乐或戏剧、阅读小说、摄影、朗诵诗歌或自己写诗等等,往往是艺术型的人所喜好的。艺术型的人不一定非得以艺术创作为职业,他们最根本的特征是有创造性,适合从事富有创造性的工作,他们可能会写出一部小说,也可能是创立了某种前所未有的商业模式,或没准就折腾出一款有趣的软件。
  艺术型的人具有良好的直觉和想象力、缺乏秩序感、容易情绪化、理想化、有创意、不重实际等人格特征。他喜欢具有艺术性质的职业和富于艺术色彩的环境,不善于事务性工作。如果说实际型的人是“动作的人”,研究型的人是“理性的人”,那么,艺术型的人则是典型的“感性的人”。
  ·研究型
  研究型的人所喜欢从事的日常活动大抵是如下这些:
  阅读科技图书或学术杂志;
  可以不泡茶,可以不泡汤,却可以成天泡实验室;
  解算术题或玩数字游戏;
  喜欢听各种课程;
  琢磨自己选择的某个特殊问题;
  ……
  需要注意的是,研究型的人往往也是“完成欲”很强的人,一个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他往往会寝食不安。严重迷恋电子游戏的人,可能也具有研究型的职业适应性。
  看来,霍兰德所谓研究型的人往往是些高智商的人物,他们或许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成就卓著,令人不敢等闲视之,我们会注意到,相当多这类业界精英们,比实际型的人更缺乏与人打交道的兴趣和能力,即人际敏感性比较差。情况确实经常如此,但也并非没有“例外”。我的一位老友是北大教授,在自己的专业研究领域成果斐然,同时将他和同事们的学术成果用于商业化运作,成功地领导着一家朝气蓬勃的商业机构,而他同时又是一个出色的社会活动家。
  任何比喻都是不恰当的,同样,任何分类无不容易陷入机械和刻板。人的性格是整体的、错综复杂的,任何一把分类之刀挥向性格的时候,无不钝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