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回到原始部落当村长-第4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铜啊!——你在哪里?
    可是验收过程中我却有一个意外的收获,一名厨房的工作人员在挑水做饭的时候,经过我和风余地面前,脚下踢到一块碎木。一跤跌倒。将木桶摔成数块木板。
    “分瓣!”
    我不顾风余的惊诧,一拉马头,直接冲向制砖工地。
    这回我按上次做的木桩形状,让木匠为我做了一个分为四瓣的木桶,却不箍紧。而是用麻布裹在外面扎紧,倒也没有散。扔在地上打了几个滚,也没有分开。
    这回用瓦泥抹上以后。用木刃割开,却没有割断。留了一点连在一起。
    最后是关键时候——将“泥桶”倒置在地上,一块一块地小心地轻轻地将里面的四个木瓣取出来,再揭掉那层麻布——剩下地“纯泥桶”竟然如我所愿地没有坏掉!
    连读三天我都在工地上做瓦坯,共制作了500块,并要求木匠在做好地瓦坯上用树枝搭了一个凉棚,太阳能晒到,但小一点的雨应该不会淋到。
    按烧陶的工序,七天后瓦基本干了,终于可以进窑。
    这一次我要求采用竖窑,以保证我所需要的温度。
    晒干以后的瓦可以轻易地将15到20块叠放在一起而不会压破,所以第一窑我就烧制了所有地瓦坯。
    但失败还是将我打倒!
    三天后,开窑的师父跑过来跟我讲,结果是失败的,烧出来地不是我原来跟他讲过的青色,而是红黄色,且几乎碎了一大半。
    什么原因?
    温度不够?泥不对头?时间不够?……
    为什么这么简单地一件小东西也会这么难做!
    我仔细检查了黄色的碎瓦块,发现断面上玻化的程度不够,相当一部分地方成色明显不同,也就是说烧得不够均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烧的时间不到位。
    为了改进,我做了几个方案。
    一是改用优质的黄色粘土,延长牛踩的时间,直到每一把泥摸上去都细腻无比。
    二是同时开烧两窑,将其中一座窑点火以后的烧制时间延长到五天。
    三是延长冷却的时间到三天!
    按以前制陶的经验,开窑过早是造成陶碎的主要因素。温度不够可能会造成烧得的陶器质量不好,但碎裂却是快速开窑造成的主要结果。
    这一次开出来的瓦比较接近我的猜测,却仍是一场失败的结局。
    烧制时间延长的那窑比较好,但仍碎了一半以上,另一窑就肯定了我对烧制时间的推测——时间不够的就基本上都坏掉了。
    但也有一个结果让我感受到振奋!在好的那一窑里出现了一部分转青色的迹象!
    这说明我的工艺接近真正的后世烧瓦工艺了!
    大的方向是正确的,剩下的就是小的改良。
    趁秋收比往年迟的这十来天,我准备再烧一窑。
    这一次我将烧制时间增加到6天,并准备在冷却五天以后开窑!
    就在第6天,窑中的火渐渐小下去的时候,一场秋雨突然降临。
    我在窑边看到天边的乌云聚到头顶,急得大叫:“快来人啊!”从放瓦坯的棚下冲出来几名制砖工,在大雨滂沱而下时,六名“泥人”终于将窑顶用黄泥又厚厚地封了一遍,直到再也看不到窑中的烟透出。
    但第二天我再来看时,窑顶上封的黄泥被水冲出了一些水洼。我骑在马上,看着洼中的积水,摇头苦笑,看来老天是不打算让我住瓦房了。
    但老天跟我开玩笑,最后还是给了我一个大惊喜!
    正文 第一百零二章 … 青瓦诞生
     更新时间:2009…2…16 13:58:40 本章字数:2315
    #标准的青瓦!
    五天后开窑时我幸福得心都要碎了!
    老天!
    没有我的时代,原始人是不可能知道后世的高质量的青瓦是什么样子的!
    难道后世的青瓦就是在跟我相同的遭遇下才生产出来的?
    那同样的工艺加以推广,红红的砖也可以变成青砖了!
    找了间屋,把这些瓦放进去。我没有时间进行盖瓦大业了,因为地里的栗穗已经不能再等!
    这些天泡在工地上,无暇去关心粟的长势,但粟穗出齐那天起我就不再为今年的丰收担心了,除非出现大的虫灾,或者在秋天给我一场暴雨。
    开镰以后,我完全放下心来。
    今年我让木匠多做了数十把秤,想比较一下和往年相比亩产的情况。
    结果是鼓舞我心的,平均亩产接近250斤!
    18000亩地,竟产出了2200多吨粮食!
    风余和姜由都张开大嘴,脸呈傻笑状。
    我的试验田要晚上十来天才收割,看那些粟穗的个头和密度,就知道不会让我失望!
    但姜由有我所没有的更多的隐忧——到了该姜族独立生存的时候!
    这时在太昊族的姜氏部族已经达到31个,人数达到近4500人,如果不加上太昊周边的小族,要说姜族比太昊更强大也说得过去。
    任何一个族长对这种情况都会有所警惕。
    姜由在他的族人面前有绝对至高无上地权威,从各姜氏小族见到他就下跪可以看出这一点。
    但权威也意味着责任。
    按姜族在春播和建房中的投入人力。我决定分给他们600吨粟米,前提是他们得尽快建好自己的粮仓,并自己解决运输问题——私下里我让木驼尽可能的给姜由一些帮助。
    木驼很愉快地接受了这个任务。
    姜由带着族人和我给他的建筑匠人,在距离太昊城和太昊神山都差不多约20公里的地方开始了建筑工作,从太昊或神山走路过去得一天多。
    这时我的试验田可以收割了。
    各小部族村长和长老们都被我请到试验田边,“做秀”味道极浓地收割开始了,我亲自操起了石镰。
    结果让这些“领导”们大开眼界。但同时也让我吃了一惊:亩产310斤!
    比以往的年景足足多出一半啊!
    择株、选种、精耕、移植、细管……融入了这么多的“科技元素”,这样的丰收是老天对于“天道酬勤”最好的解释。
    但我知道,这样的产量只是具有象征意义,要想全面达到这样的水平,也许得付出我终生乃至数代人的努力。
    向尊敬地袁隆平院士致敬!
    我会以您为榜样,把原始社会的农业推进到新的高度!
    这些粟穗经过初步地筛选,存入了单独的仓库,与我在前期选出来的“变异株”放在一起。
    现在我才有时间去盖我的瓦房。
    我让木匠们在地面上做了一个简单的屋顶模型。实际上也是一个屋顶,因为比例是一比一,在这个屋顶上。将梁、椽固定好以后,我一块一块地示范如何将瓦覆盖在上面,并在最后倒了一桶水上去,以证明这种结构地防雨能力。
    接下来是培训期,十来个小型的屋顶搭建了起来。上百名建筑工在上面动手操作我所示范的动作,并逐一的倒水上去检验结果。
    然后进入了建设瓦房的高潮。
    烧瓦专用地窑很快达到了烧陶和砖的总和。因为烧的周期比较长,加上在熄火后用水封窑还得数天,最后也只有不到三分之一地房屋是用瓦覆的顶。
    我和梅梅、梓桦就住进了其中一间。
    我想,这也许就是当族长地好处吧!不过这也由不得我。刚修好几间的时候,梅梅就看中了其中的一间,并立即把东西搬了过来。
    等后来修的房一间比一间好的时候。梅梅已经知道后悔了,但居然还懂得不好意思再去跟别人抢!
    有进步!
    入冬以后。大元四城居然给我送来了大量物资。
    呵呵!这是不是进贡制度的开始?
    大元城送来的特色产品是大量的“麻冬衣”,在两层细麻衣中包了大量羊毛,而鲨鱼居然懂得将羊毛缝入许多小方块里,以免羊毛乱窜。
    木恩特别给我带了一些其他南方小族的礼物,其中竟有几块简单打磨过的玉石!
    奢侈品出现了,我得小心着点。
    梅梅才不管那么多,抢着将一块穿了孔的玉石系在颈上,在太昊人烟稀少的“大街”上“拽”了起来。
    女人跟首饰一定天生有缘!
    但这块玉石怪模怪样的——没品味!我看着梅梅的小样,在心里腹诽。
    大元城的代表一定很快将这个消息传了回去:族长的老婆喜欢好看的石头!
    所以后续不断有各种石头被搭在毛笔、纸等物资中运了过来。
    其他各城的礼物就很一般了:好看的陶器、大量的粟米和牛羊。
    太昊目前将城里和神山加在一起,大约有4000千来人了,有的小族在建设工作后期就将合族一起迁了过来,但跟姜族不一样的是,他们压根就不会想要迁走——而且我也不会放他们回去。
    这时我有了一点时间,抽空和木驼一起去看一下姜族的建设情况。
    首期的几十间土坯房已经建成,十多吨粟米已经装入姜族的仓里,姜族所有的壮劳动力共2000来人正在紧张地进行施工。
    姜由看到我们俩,从土堆中跑出来,直接就跪在我马前,其他的姜氏族人一看,也齐刷刷跪了下去,我连忙下马扶起。
    尽管我许诺给姜氏族人的粮食达到600吨,但他们也不能全靠我的粮食,那大概只够他们七八个月的基本口粮,剩下的还得靠他们放牧和狩猎来补充。
    但让我意外的是,姜由竟没有把全部可用的劳动力投入建设粮仓,而是用一半的人在建土坯城墙!
    看来他们还是没有因为距离太昊比较近而得到安全感,或者说他们的敌人将有可能随时到来,姜由正在未雨绸缪。
    其他的姜氏族人都还在神山背后,靠太昊族人的支持生存。
    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到了,我已经在准备太昊二年的大年。
    大元城送来了我最梦寐以求的礼物!
    正文 第一百零三章 … 改行矿工
     更新时间:2009…2…16 13:58:51 本章字数:2245
    美丽的石头!
    深幽的绿色,均匀的水平细条纹,像孔雀尾羽上的绿色羽毛,在不同方向看上去居然颜色还会有变化。
    “孔雀石!”
    在后世学机械的我对珠宝玉石本没有什么研究,但孔雀石是一个例外,老师曾经告诉我们,孔雀石的绿色其实是氧化产生的铜绿。
    这块石头里有铜!
    “这是哪里找到的?”我迫不急待地问。
    “是。。。。。。是。。。。。。”被我抓在手里的那名送礼的骑兵叫木壳,不过现在可以立即改名成“木脑壳”。
    大冷的天,看到他的苦瓜脸上渗出来的汗水,我想起这个动作太粗鲁了。
    被放到地面喘气均匀以后,木壳在那里不停地挠他的“木脑壳”,半天以后吭了一声:“不知道!”
    切!早说嘛!
    “立即回大元城,搞清楚这种石头在哪里有,我大量的要,还有,叫大元城的教师给我写一张发现这种石头的说明来!”
    看看瞪着大眼张着大嘴不知所措的木壳,我对于让他转告如此重要的消息失去了信心,想了半天,还是写了一封“信”给木恩带去。
    木壳看着我在纸上写了字,用麻布包好,再裹上羊皮郑重地放在他手里,一下子从“木”的状态中清醒过来,知道这封信很重要,像一只受惊的扭角羚窜出太昊城的办公室,很快就能听到马蹄声远去。
    终于要有铜了!
    我在太昊城的办公室里陷入痴呆状的YY中。
    有了铜,俺的牛车、马车就能做得出来了,铜轴是不需要润滑剂就可以正常工作的,铜合金不仅比较耐磨,还有自润滑性能。。。。。。牛车可以实现大量的物资运输,马车么?呵呵!奢侈了一点吧,不过是很好看的快速运人交通工具啊!
    还有俺们村的马具也应该换换了吧,一整套铜马具可是很不错的配置哟!一直没有办法上马掌。就是没有金属的结果,没有马掌,会大大限制马的使用寿命和使用范围啊,将来在城与城之间如果有了硬质路面,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全是草原和森林的话,钉了马掌的骑兵可以高速奔跑在这些道路上,爽啊!
    还有硬度比较高的精铜,奢侈一点。做几副犁用用会不会太过份啊?
    俺当太昊族长这么些天了。是不是也得有把铜佩刀呢?
    还有,所有的农具、木工工具、陶工工具是不是也要升级换代呢?
    但一个月后传回来的消息给了我一个沉重的打击:孔雀石太少了,只有两名骑兵从马上带回来的不到70斤散碎石头,其中最多有十分之一是比较纯地,多数都以杂质为主,我估算了一下,能有30多斤纯正的孔雀石就不错了。
    看着这堆驳杂花哨的石头。我苦笑了一下,这点石头够做什么?一辆马车?一把刀?
    不对吧,难道铜矿就孤零零地长这么几颗?
    一定还有更多的矿石存在!
    我拿过木恩的回复,还好,上面说了发现孔雀石的位置——就在离莱鹰地部族那个旧址不到20公里的地方。
    好啊,老天真是看顾,连我要的煤都准备好了。
    不等了,我让梅梅高高兴兴地玩那几块石头,跟着骑兵们往贸易城出发。
    木驼还得呆在太昊,协助管理后期的建设工程。贸易城现在是马齐当家,显然他没有想到我会亲自过来,连迎接的准备都没有。
    但在太昊辛苦了太久的骑兵们还是享受到了大元宗庙的美食招待。
    贸易城现在是大元四城里最富足的,一是位置居中,二是马齐在过去这一年多里经营得很不错,商业区的规模比居民区还大,城内最多时已经达到近7000人居住。
    以前送到太昊的礼物中,最好的陶器居然都是出自贸易城而不是大元城,看来土土的徒弟们真的青出于蓝了。
    “族长要那些绿色的石头?”马齐私下里向骑兵们打听我的来意。
    骑兵们也是一头雾水,不知道我拿石头做什么用。
    我先不急着解释,而是让马齐准备一批农具,包括石锄、石锹等,给每一名骑兵带一把。
    这下子骑兵们不乐意了。
    就算是在太昊农忙的时候,所有的骑兵都还是从事马上工作:保护、运输、狩猎。。。。。。可从来我都没让这些在太昊城辛苦的骑兵们做过农业!
    骑兵的专业化应该就是从他们这一批200来人开始的。
    可他们却没有想到,这一次不是要他们改行搞农业生产,而从事一项全新的职业——矿工!
    五天后,我们到了莱鹰原来所在的那座山,木恩坚决地执行了将煤矿控制在骑兵手里的原则,山洞现在是大元骑兵的基地。看到族长到来,巡逻的骑兵立即将30多名长驻的骑兵全叫了出来。
    “族长来找石头?”
    那种黑色的石头要不是能烧,已经足以让这些骑兵腹诽至死——强大的骑兵不是用来战斗或狩猎,却守着一堆石头!
    现在族长又来找石头了,是不是另有一帮兄弟得摊上同样的任务?
    这伙心怀不满的骑兵看着跟我来的大队人马居然每匹马上搭了一把农具,都悄悄偷笑,而我们这边后来的骑兵竟然还真把脸臊红了的。
    但由于木恩派遣大队人马来找过这种石头,我拿出一块石头,守媒的骑兵立即就认出来了。两名骑兵自告奋勇要带我们去发现孔雀石的那座山头。
    缓缓地往东跑了一个多小时,已经见到了前面有一座显得比较特殊的山,高度大约在150米左右,但植被比周围的山要少,裸露出来的崖石比较多,风化的岩石在向晚的夕阳中呈现美丽的金黄色。
    这个颜色让我有点流口水——要都是铜那多好啊!
    第二天一大早,我拿着石锄,宣布此行的工作安排:50名骑兵负责狩猎和保护营地,剩下的150人以20人为一组,沿山脚仔细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